梨花赞

佛在心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昵称:佛在心中(张维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篇会员号:117425087</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片:自拍+网络</p> <p class="ql-block">  位于山东枣庄市滕州柴胡店镇的刘村,是鲁南一带闻名遐迩的梨花之乡。每年清明节前后,这里都要举办一场规模盛大的梨花节。到今年已经连续举办13届了。只要时间不冲突,我都来此赏梨花,观花海,听欢声笑语凑个热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月29日上午,2024春季“黄河大集·福乐枣庄”启动仪式暨滕州市“薛河梨乡”第十三届梨花节开幕式在柴胡店镇刘村梨园风景区如期举行。“薛河梨乡”梨花节是滕州春季乡村游的一张特色名片,每年清明时节、梨花绽放,吸引大批市内外游客来此春游踏青、赏花打卡,已成为展示枣庄市文旅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时此刻,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古人那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字面上看,给人的感觉的确有一种梨花盛开的壮观景象。殊不知,唐代诗人岑参并非是描写梨花,而是借用梨花盛开时节的景象,描写八月里不该下的那场雪。看过全诗原文便知其意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唐代·岑参</p><p class="ql-block">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p><p class="ql-block">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p><p class="ql-block">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p><p class="ql-block">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p><p class="ql-block">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p><p class="ql-block">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p><p class="ql-block">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p><p class="ql-block">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p><p class="ql-block">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全诗表达的主题思想跟梨花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借助梨花盛开的状态表达作者内心深处的悲凉和无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梨花在古代其实是很不被人待见的。皆因其素淡之色,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所以,很多文人墨客在诗中写到梨花,几乎找不到赞美之词。反倒是借用梨花发泄心中的悲愤厌世和沮丧的情绪,有点“借酒消愁”的意思。比如杜牧的《初冬夜饮》“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无名氏的《杂诗》“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代大诗人苏轼更是如此。他在《东栏梨花》写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把自己消极的心情与一树梨花相提并论,简直就是对梨花的蔑视贬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代文人之所以对梨花如此一致的观点,这与古代传统文化给予颜色的定义有关。红色代表大吉大利如日中天;黑色象征邪恶阴谋;黄色代表权力富贵;紫色代表至高无上的尊严权威;绿色代表生命与生长;白色则被定义为衰败与灭亡。在这种文化土壤和文化氛围里,梨花的命运就不言而喻了。诗人如此不看好梨花可以理解的。任何人做任何事,包括文人写诗做赋,都不可能脱离当时当地的文化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直到现在,我们的传统婚礼的主基调还是红色。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一些生活方式比如西餐、教会陆续进入中国,西方的文化理念也自然而然地逐渐渗透到中国文化里。由于西方文化中以白色为主基调,认为白色是纯真纯洁的。教堂里面的主基调是白色,教徒洗礼用白色,新人婚礼用白色,相比于中国文化,这就给白色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和象征。现如今的中国,许多年轻人在举行婚礼时,可以有两种选择,中式和西式的,亦即红色为主基调和白色为主基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还是回到梨园说说梨花。不管谁喜欢谁不喜欢,梨花没有错。颜色是植物的基因使然,本身不存在好与坏,倒是人们在认知上的主观意识行为给颜色赋予了人的意识。尽管古代文化对梨花有偏见,也并没有影响梨花的盛开和梨树的栽培繁衍。就拿前面提到的唐人岑参那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来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梨园的规模可真够大的,千树万树,不就是千棵万株梨树吗?诗人把大雪覆盖山野的景象比喻像梨树开花那样的场面,说明唐代的梨园面积非常之大。其他诗人也常拿梨花做比,说明当时的梨花随处可见,并没有因为其颜色的素淡而受到限制和冷落。因为毕竟栽种梨树主要是为了秋后吃梨子,梨子的美味只有亲口尝了才知道,不然就不会有“孔融让梨”传世之作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赞美梨花,但不代表赞成西方的文化,更不证明反对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以貌取人,那为什么要“以色取花”呢?同样是春天的花,同样是果树一族,就该一视同仁,同等相待,而不应厚此薄彼,有等级之差,偏袒偏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方面,广大人民群众非常公允实在,他们从不嫌白爱红,另眼相看梨花。每逢春天梨花盛开的时候,成群结队,男女老幼,十里八乡奔赴刘村赏梨花,留影拍照说说笑笑,好不热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赞美梨花,是因为她能让我们赏心悦目的白色,让我们误以为雪落榴园而不觉寒,满眼洁白如玉而身心温暖。赤橙黄绿青蓝紫,唯独白色未入列,这既不公平也违背现实。在这个地球上,没有白色何以描写海浪?没有白云何以匹配蓝天?没有白昼何以得见太阳?我们不能因为白色司空见惯,就忽略了她的存在,就不承认她的身份地位。如同不能因为空气无处不在而不把空气当回事儿一样。不信你离开空气几分钟试试!如同重视鱼而忽略水的质量一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现实生活中,缺少了白色元素几乎一事无成。就拿绘画来说吧,光用赤橙黄绿青蓝紫,没有白色参与,是断然做不成画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赞美梨花,因为她太普通太普遍了。就像农村的农民,城里的市民,几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如同水和空气,白昼和阳光。在山东境内究竟有多少亩梨园无法统计,仅仅一个冠县,成方连片的梨园就有30多万亩。我现在所在的枣庄市刘村梨园才区区5000余亩,看上去就像是梨花的海洋,一眼望不到边际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赞美梨花,更因为她不仅可供观赏,带动旅游,拉动经济,秋天还结出鲜甜美味的梨子,满足人们的口福,给果农带来可观的收入。至于梨子的价值和功效,限于篇幅,也不是本文的主题,恕不赘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我赞美梨花,喜爱梨花,不以其众多而为贱;不以其素颜而厌烦;不以其平凡而轻视;不以传统文化为藩篱;不以西方推崇而讳忌。更不以名人权贵之观念为红线。秉持客观中立,不偏不倚,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才是我们看待一切事物的底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写于甲辰龙年清明节之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