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科技进步奖答辩稿

阿西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技术背景与总体思路</b></p><p class="ql-block"><b>1)开展赣东北珍稀树种资源多样性保护的背景及意义?</b></p><p class="ql-block"><b>①项目背景:</b>由于生境破碎化、环境污染及资源过度利用等因素影响,当前,全球的植物多样性已受到严重威胁,近1/3的树种面临灭绝的危险,数百种正面临灭绝,这将严重影响着自然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为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联合国将每年3月3日定为“野生动植物日”,我国先后两次建立《中国植物保护战略》目标,很多国家非常重视或重新开展本国植物区系的现状调查,众多国内外专家正在采用多学科综合方式探索植物濒危机制与保护策略等。</p><p class="ql-block"><b>②项目开展意义:</b>赣东北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的中心地带,森林资源与珍稀植物极为丰富,是我国植物多样性的代表。开展赣东北珍稀树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对促进我省、我国乃至全球植物多样保护举足轻重,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p><p class="ql-block"><b>2)项目技术现状及需解决的关键问题?</b></p><p class="ql-block"><b>①实施前技术现状:</b>珍稀树种资源家底长期不清,保护与利用不明,致使大批性状优良的珍稀树种资源身处闺山,无人问津,将严重影响着赣东北的生态安全,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b>②需解决的难点问题:</b>a.珍稀树种资源生存现状的分析、评价;b.依据珍稀树种的受威胁现状与濒危状况,提出并创建原生境保护技术以及选择重要珍稀树种开展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突破。</p><p class="ql-block"><b>3)什么是珍稀树种?本项目珍稀树种是如何确定的?</b></p><p class="ql-block">①目前国内没有统一定义。多数专家认为:指珍贵、稀少的树木。这些植物居群不多,植株稀少,仅生存在特殊的生境或有限的地方。同时,这些树种通常具有显著的观赏性、丰富的文化内涵或者具有特殊的经济价值与生态功能。</p><p class="ql-block">②项目主要基于1992年公布的《中国植物红皮书》记载的珍稀濒危植物398种和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必然会导致不同地区的植物濒危状况有所不同。若单纯的套用这些名录对区域植物进行保护研究,很有可能会不切当地的实际。本项目拓展了研究对象范围,确定为各级学术组织以及林业管理部门颁布和出版的10个名录。</p><p class="ql-block"><b>4)简述项目开展区域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思路?</b></p><p class="ql-block">开展实地调查,全面摸清资源家底,系统掌握江西本植物的关键形态特征等基本信息与区域珍稀树种资源生存现状的详实信息,为珍稀树种保护与利用提供数据基础与科学依据;针对珍稀树种资源受威胁现状,提出原生境保护模式及创建技术,同时依据珍稀树种的濒危状况与价值重要性原则,选择具有区域特色的珍稀树种开展产业化利用研究,并最终实现珍稀树种资源的有效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b>5)重要珍稀乡土树种开发利用背景与树种选择依据?</b></p><p class="ql-block"><b>①利用背景:</b>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通过开展珍稀树种资源培育与开发利用研究,不仅丰富了资源品种与总量,减少了对野生资源的掠夺,既发展了经济,又保护了自然资源。</p><p class="ql-block"><b>②树种选择依据:</b>珍稀树种濒危状况、价值重要性与利用潜力及区域特色的选择原则。</p><p class="ql-block"><b>6)生物多样性定义?</b></p><p class="ql-block">是雷蒙德在1968年提出的生态学术语。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环境稳定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主要创新(点)内容</b></p><p class="ql-block"><b>1)项目取得的主要创新点(成果)?</b></p><p class="ql-block">①实地调查,系统掌握了1118种江西木本植物的关键形态特征等基本信息与159种赣东北珍稀树种资源生存现状的翔实信息,为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数据基础与科学依据。</p><p class="ql-block">②首创了“自然保护小区”建设模式与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小面积天然林珍稀植物的原生境保护,最大限度保护了植物多样性,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p><p class="ql-block">③挖掘育成一批优良新种质,突破了5种重要珍稀树种产业化系列关键技术,极大丰富了资源的品种与数量,维护了植物多样性,促进了区域林业产业发展。</p><p class="ql-block"><b>2)江西木本及珍稀植物关键形态特征研究?</b></p><p class="ql-block"><b>①技术背景:</b>开展植物多样性保护,查清资源家底,准确认识和了解树种是基础。江西木本及珍稀植物区系研究较薄弱,特别是在关键形态特征方面缺乏技术资料,这无疑对认识与科普宣传树种以及提高全民参与保护植物多样性意识,会受到一定影响。</p><p class="ql-block"><b>②创新成果及内容:</b>基于现代植物分类学理论和技术,通过野外采集植物标本和拍摄原生境特征照,分析得出江西木本及珍稀植物的关键形态识别特征等基本信息;经主要信息描述及检索表编制,并配以多幅原生境照片,编辑出版了《江西木本及珍稀植物图志》。</p><p class="ql-block"><b>③技术效果:</b>该书记录江西木本及珍稀植物118科1118种(包括赣东北珍稀树种159种)的关键形态识别特征与反映不同季节的多幅不同器官的原生境图等基本信息,可快速、准确鉴定、识别与了解树种。</p><p class="ql-block"><b>④技术先进性比较:</b>现有图志书籍,树种形态特征描述面面俱到,缺乏重点,所附插图也仅为1幅树形或叶形图,导致分辨特征与鉴定树种困难。</p><p class="ql-block"><b>3)赣东北珍稀树种资源现状评价研究?</b></p><p class="ql-block"><b>①技术背景:</b>开展资源现状评价研究,全面掌握珍稀树种资源的生存现状与存在问题,可为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p><p class="ql-block"><b>②创新成果及内容:</b>通过对赣东北159种珍稀树种资源的区系现状、受威胁状况和树种翔实信息进行系统分析、评价与规范描述,凝炼形成了全面反映区域资源现状的《赣东北珍稀濒危树种资源》学术专著。主要技术内容包括:</p><p class="ql-block">a.区系现状分析:主要包括树种种类组成、属的分布区类型、树种珍稀特性、分布生境特征及价值多样性等方面。</p><p class="ql-block">b.濒危状况评价:濒危等级评价,以国内分布频度、境内分布频度及现存多度和潜在人为破坏状况为评价指标;优先保护顺序评价以濒危系数、遗传价值系数、物种价值系数和保护现状系数为评价指标。</p><p class="ql-block">c.树种信息描述:结合树种原生境照、区域分布图及所属名录与保护等级表,对珍稀树种的科属分类、主要形态识别特征、分布与生境、资源现状与典型群落、保护价值与用途等进行描述,并提出树种具体的保护与利用建议。</p><p class="ql-block"><b>③技术先进性比较:</b></p><p class="ql-block">是国内最为全面、系统反映区域珍稀树种资源生存现状的技术调查报告之一,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p><p class="ql-block"><b>4)“自然保护小区”定义?</b></p><p class="ql-block">①为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和典型植物群落而设定的面积较小的保护区。面积一般小于1000 hm2。自然保护小区是2016年公布的林学名词,被编入《林学名词(第二版)》中。</p><p class="ql-block">②自定义,指:“村庄周围或房前屋后的树龄较长、绿化效果好、有一定乡村文化底蕴的及具备一定生态游憇功能的片林及古树名木群等风景林”。</p><p class="ql-block"><b>5)自然保护小区建设技术?</b></p><p class="ql-block"><b>①技术背景:</b>a.赣东北及我国南方集体林区的天然林因长期遭受砍伐,多呈斑块、分散状小面积分布,然而,这些总量可观的集体天然林中仍生存着众多的珍稀树种,而未能得到有效保护;b.按照《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及利用岛屿生物学原理来考虑物种保护,提出保护区面积愈大愈好,这对于生存于小面积天然林中珍稀树种来说,难以实现有效保护;c.早在1982年,生态学家辛波罗夫就指出:小型保护区也可能在保护工作中起到作用;1992年4月,科技日报刊登了中国科学院李庆奎等三名学部委员提出的“应建立微型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建议;5月,《中国林业报》登载108位专家、教授联名的“关于建立社会性、群众性自然保护小区”的倡议。但众多小面积天然林对保护珍稀植物,尤其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的作用如何,一直无人做出回答。</p><p class="ql-block"><b>②创新成果及内容:</b>以相关生物学原理为理论支撑,通过借鉴国内外专家观点,创新传统环保理念,制定了《自然保护小区(风景林)建设管理办法》,出版了《自然保护小区建设基本知识》书籍,明确自然保护小区定义,规范自然保护小区建设程序、原则、措施及管理。</p><p class="ql-block"><b>③技术效果:</b>依托技术,在婺源县选择以村庄周围的“后龙山”、“水口林”等天然常绿阔叶林创建自然保护小区191个,共1.098万公顷。经过30年的实践,不仅保护了124种珍稀树种居群、14116株古树名木,还助力蓝冠噪鹛等95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安家,生态旅游业成为主导产业,古树、古村与古民居成为亮丽名片,最大限度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p><p class="ql-block"><b>④技术先进性:</b>首创自然保护小区建设模式与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实行小面积天然林珍稀植物的原生境保护,成果获维也纳世界发明者协会(IFIA)“世界发明奖。</p><p class="ql-block"><b>6)福绿紫枫扦插与嫁接繁育技术?</b></p><p class="ql-block"><b>①技术背景:</b>福绿紫枫是从野生资源变异中培育的金缕梅科、枫香属观赏植物新品种及良种。由于扦插繁殖技术中存在插穗切口基部只长愈伤组织而不生根,插口易腐烂,以及嫁接育苗中砧木不易与接穗愈合,砧木的隐芽和潜伏芽会萌发绿色叶片等影响苗木成活率与景观效果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b>②创新成果及内容:</b>通过突破a.福禄紫枫根部与基部潜伏芽促萌技术获得优质幼态穗条,攻克了b.福禄紫枫扦插繁育与c.大苗嫁接繁育关键技术。</p><p class="ql-block"><b>③技术效果:</b></p><p class="ql-block">a.半木质化的腋芽发育成熟的幼态穗条是用于扦插、嫁接的首选,培育的苗木生长旺盛、快速、整齐;利用根部、基部促萌技术还可获得批量健壮、优质的幼态穗条。</p><p class="ql-block">b.插穗发生腐烂现象不足5%,愈伤组织正常形成,扦插成活率达91%; 利用2芽1叶和1芽1叶扦插育苗,实现了苗木繁育高倍率增殖。</p><p class="ql-block">c.2-3年可培育出园林工程用大规格景观绿化苗;大苗嫁接成活率在80%以上。</p><p class="ql-block"><b>④产品与技术先进性:</b></p><p class="ql-block">a.福绿紫枫被国家林业局授予植物新品种权,获省级林木良种认定;产品全生长季均为紫红色,填补了我国亚热带高大乔木常彩叶树种的育种空白;2014年被中国花卉报评为“年度最具发展潜力苗木品种”。</p><p class="ql-block">b.福绿紫枫大苗嫁接繁育技术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福绿紫枫苗木繁育技术被列入省地方标准技术。</p><p class="ql-block"><b>7)厚皮香景观苗培育技术?</b></p><p class="ql-block"><b>①技术背景:</b>山茶科、厚皮香属小乔木,我省重要的乡土景观与环保林树种,为省Ⅲ级重点保护植物。充分挖掘其景观价值用途,可以满足人们对高景观价值苗木的需求。</p><p class="ql-block"><b>②创新成果及内容:</b></p><p class="ql-block">a.研发厚皮香盆景栽培技术:选择美观的容器苗培养;控制光照、湿度及水肥;截干、摘心的修剪。</p><p class="ql-block">b.研发厚皮香景观苗培育技术:选择适宜的山地环境;自然与人工混合修剪;光照调控技术。</p><p class="ql-block"><b>③技术效果:</b>a.培育的盆栽苗枝叶浓密,色泽艳丽,色彩多变,造型美观。b.景观苗树形美观,层次感强,3-4年即可开花。</p><p class="ql-block"><b>④技术先进性:</b>授权厚皮香盆景栽培技术与景观苗培育技术2个发明专利。</p><p class="ql-block"><b>8)闽楠繁育与高效栽培技术?</b></p><p class="ql-block"><b>①技术背景:</b>闽楠,又名金丝楠,属樟科、楠木属常绿乔木树种,为我国特有的珍贵用材与景观绿化树种,因过度砍伐,现有资源缺乏,被列为国家 Ⅱ级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植物。项目针对闽楠生产中存在的壮苗培育设施成本高、残次苗缺乏利用以及选地造林面积有限与景观价值开发滞后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展研究,以其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缓解资源紧张的压力。</p><p class="ql-block"><b>②创新成果及内容:</b></p><p class="ql-block">a.闽楠壮苗露地培育技术:选择背风向阳或山谷耕作地作圃地;做底床;以1年苗为培育对象;埋袋处理;冬季防冻。</p><p class="ql-block">b.闽楠残次苗培育容器壮苗技术:残次苗截干;移植容器袋分类摆放;选留1壮枝培育成苗。</p><p class="ql-block">c.丘陵瘠薄山地闽楠栽培技术:选大苗造林;夏季整地,杂灌返山;根蔸覆盖;种植绿肥植物。</p><p class="ql-block">d.闽楠景观大苗培育技术:选择低丘缓坡地作圃地;深翻土层并施足底肥;水肥管理;科学修剪;切根套袋处理。</p><p class="ql-block"><b>③技术效果:</b></p><p class="ql-block">a.露地培育的壮苗生物量、茎高比、根冠比增大;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p><p class="ql-block">b.残次苗培育的壮苗与1年生苗培育相比,生长快速、整齐;抗寒性显著增强。</p><p class="ql-block">c.培育10年的闽楠树高和胸径分别达 7.93 和12.54cm,分别超出林业行业标准《楠木培育技术规程》 (LY/T 2119-2013)中心栽培区闽楠胸径生长指标的150%和树高生长指标的23.4%。</p><p class="ql-block">d.生长迅速,树干挺直,冠体塔形;大苗移栽成活率均在98%以上,冠形当年恢复。</p><p class="ql-block"><b>④技术先进性:</b></p><p class="ql-block">a.闽楠残次苗培育壮苗技术与丘陵瘠薄山地闽楠栽培技术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p><p class="ql-block">b.闽楠景观大苗培育技术列项江西省地方标准技术。</p> <p class="ql-block"><b>9)香榧栽培技术?</b></p><p class="ql-block"><b>①技术背景:</b>香榧为红豆杉科、榧属植物,我国原产,是世界上稀有也是我国特有的营养价值极高的著名干果经济树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江西作为香榧主产区,目前现有技术缺乏。</p><p class="ql-block"><b>②创新成果及内容:</b></p><p class="ql-block">编制了香榧栽培技术标准,主要创新内容:</p><p class="ql-block">a.造林苗木优化技术:选用3+3苗龄的香榧容器大苗造林。</p><p class="ql-block">b.保花促果技术:混合芽抽生展叶后至开花期喷施硼砂+复合肥+磷酸二氢钾液体肥;幼果开始膨大至落果期,结合病虫防治喷施吡唑醚菌酯2000倍液1-2次。</p><p class="ql-block">c.采收处理技术:于9月上中旬种实完熟、假种皮由绿变黄、半开裂露出种籽时,于晴天分批采摘和人工现场剥离,并按种子大小分类堆放。</p><p class="ql-block"><b>③技术效果与先进性:</b>香榧栽培技术被列入江西省地方标准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a.成活率高达98%,生产周期由原来的7-8年缩短至5年,产前成本相当。b.大果保有量由原来的15~20%提高到25%。c.获得的香榧粒子,大小、成熟度一致,果实口味更纯正。</p><p class="ql-block"><b>10)山蜡梅栽培技术与产品研发?</b></p><p class="ql-block"><b>①技术背景:</b>山蜡梅为蜡梅科蜡梅属药食同源特色植物, 民间饮用历史悠久,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目录,近危种。当前,山蜡梅产业完全依赖于野生资源,而且生产的茶饮产品良莠不齐,质量得不到保证,制约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产业的快速发展。</p><p class="ql-block"><b>②创新成果及内容:</b></p><p class="ql-block">a.研发了山蜡梅培育标准技术:规范了种子采收、处理;育苗基质;立地条件;造林模式;采收技术等步骤。</p><p class="ql-block">b.研发了含山蜡梅的茶叶及其制备技术:合理配比山蜡梅叶与茶树叶重量;采取分类别杀青方式;二次杀青时喷洒酶解液。</p><p class="ql-block"><b>③技术效果:</b></p><p class="ql-block">a.培育的山蜡梅主要药用成分总黄酮含量高于野生资源,符合企业内控标准,化解了山蜡梅产业发展长期依赖野生资源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研发的产品感官评价效果好;总多酚及黄酮类的含量高。</p><p class="ql-block"><b>④技术先进性:</b></p><p class="ql-block">①山蜡梅栽培技术被列入江西省地方标准技术,同时,国内也未见山蜡梅生态栽培技术的报道。</p><p class="ql-block">②含山蜡梅的茶及其制备技术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解决了现有技术产品色泽欠绿、烟焦味重、有效成分损失严重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11)主要技术创新性比较?</b></p><p class="ql-block"><b>①出版的图志书籍:</b></p><p class="ql-block">a.国内外:描述缺乏重点,所附插图仅为1幅树形或叶形图,分辨树种特征与鉴定困难。</p><p class="ql-block">b.本项目:突出关键区别特征描述,附有多幅反映不同季节分类特征的原生境图,能快速准确进行树种识别与鉴定。</p><p class="ql-block"><b>②学术专著:</b></p><p class="ql-block">a.国内外:资源现状分析不够系统、全面,成果指导性不强。</p><p class="ql-block">b.本项目:是国内最早对区域珍稀树种现状进行全面分析、评价与规范描述的技术报告之一,为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撑与科学指导。</p><p class="ql-block"><b>③自然保护小区建设技术:</b></p><p class="ql-block">国内外: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但对建立微型保护小区是否具备有效保护植物多样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功能,至今无人作出回答。</p><p class="ql-block">本项目:首创了自然保护小区建设模式及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小面积天然林珍稀植物的原生境保护,成果获维也纳世界发明者协会(IFIA) “世界发明奖”。</p><p class="ql-block"><b>④福绿紫枫新品种及培育技术:</b></p><p class="ql-block">国内外:彩色叶为桔黄、金黄色,或仅某生长季为红色。</p><p class="ql-block">本项目:全生长季均为紫红色。填补了我国亚热带高大乔木常彩叶树种的育种空白。授权技术发明专利1项,编制地方标准1项。</p><p class="ql-block"><b>⑤厚皮香景观苗培育技术:</b></p><p class="ql-block">国内外:未见景观苗培育技术的相关报道。</p><p class="ql-block">本项目:授权发明景观苗培育专利技术2项。</p><p class="ql-block"><b>⑥闽楠育苗及高效栽培技术:</b></p><p class="ql-block">国内外:未见相关闽楠露地培育、残次苗利用、瘠薄山地造林与景观苗培育技术的报道。</p><p class="ql-block">本项目:授权发明闽楠残次苗培育与瘠薄山地造林专利技术2项,编制景观苗培育技术地方标准1项。</p><p class="ql-block"><b>⑦香榧栽培技术:</b></p><p class="ql-block">国内外:培育周期7-8年,大果保有量15%~20%,果实大小与成熟度不一,品质不佳。</p><p class="ql-block">本项目:编制地方标准技术:香榧投产期缩短至5年,大果保果量提高到25%,获得的香榧粒子成熟度一致,口味纯正,品质更优。</p><p class="ql-block"><b>⑧山蜡梅培育与产品开发:</b></p><p class="ql-block">国内外:a.无相关山蜡梅标准技术的报道。b.研发的山蜡梅茶饮产品,色泽欠绿、烟焦味重、有效成分损失严重。</p><p class="ql-block">本项目:a.制定山蜡梅栽培地方标准。b.研发的茶饮产品,感观评价效果好、总多酚及黄酮类含量高,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推广应用及效益</b></p><p class="ql-block"><b>1)项目整体应用情况?</b></p><p class="ql-block">项目成果为赣东北珍稀树种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与技术支撑,并在相关林业企业与植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近 3 年实现新增利润 5.7 亿元,极大促进了区域珍稀树种资源的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维护了植物多样性,推动了林业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与行业科技进步。</p><p class="ql-block"><b>2)资源调查成果应用情况?</b></p><p class="ql-block">《赣东北珍稀濒危树种资源》被广泛参考应用,成为科研项目选题,资源利用研究,种质收集、保存与新品种开发的来源和依据。①多个重点研发计划立项赣东北珍稀树种主题项目。</p><p class="ql-block">②20余家研发机构开展了40余种珍稀树种的保护与利用研究。</p><p class="ql-block">③建设了 1500 余亩的重要树种种质资源库和赣东北珍稀树种资源收集区,共保存 108 种珍稀树种 1824 份种质。</p><p class="ql-block">④培育观赏新品种9个。</p><p class="ql-block"><b>3)自然保护小区技术的应用?</b></p><p class="ql-block">①1995年被原国家林业部誉为林业分类经营的"婺源模式"在全国推广。原国家林业局2005年7月发布的《2004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统计公报》显示:全国自然保护小区达到49109个,总面积135万公顷。2010年《林业年鉴》记载,自然保护小区总面积已达1588万公顷。</p><p class="ql-block">②被林业行业规划采纳应用:《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把自然保护小区建设纳入了生态系统保护的建设重点;《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要求到2030年建成自然保护小区15000个,2050年达到2万个;《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构建以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为主体、其他保护地和自然保护小区为补充的自然保护体系,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p><p class="ql-block"><b>4)5种珍稀树种产业化关键技术的应用?</b></p><p class="ql-block"><b>①福绿紫枫新产品扦插繁育、高接换冠与厚皮香景观苗培育技术:</b></p><p class="ql-block">建有7个现代化育苗基地5000亩和山地培育基地1.65万亩,年生产各类新品种苗木40余万株,共培育福禄紫枫及厚皮香地栽与容器绿化大苗200余万株。</p><p class="ql-block"><b>②闽楠壮苗培育及高效栽培技术:</b></p><p class="ql-block">主要应用企业年生产各类大规格容器壮苗400余万株,共培育5cm以上的景观绿化大苗达90万株,营造珍贵用材闽楠纯林及杉-楠混交试验林8400余亩。</p><p class="ql-block"><b>③香榧栽培标准技术:</b></p><p class="ql-block">全省主要应用企业香榧种植面积达3万亩,相继进入产果期,近3年采果量达750万斤,年均实现产值2500万元,预计盛产期可达3亿元。</p><p class="ql-block"><b>④山蜡梅培育及产品制备工艺技术:</b></p><p class="ql-block">公司共培育苗木50余万株,在婺源、德兴建立山蜡梅种植基地与定制药园4043亩,年采收山蜡梅叶达150吨;依托基地及产品,公司组建了江西省山蜡梅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茶饮、药剂等四条生产线,年实现产值超3000万元。</p><p class="ql-block"><b>5)经济效益的计算依据?</b></p><p class="ql-block">包括:①培育的各类小苗及景观绿化大苗;②闽楠珍贵用材;③香榧鲜果;④山蜡梅茶饮等系列产品。税率以9%计算。</p><p class="ql-block"><b>6)社会效益?</b></p><p class="ql-block"><b>①决策参考:</b></p><p class="ql-block">形成的植物多样性本底系列资料参考为当前及未来:a.林木良种选育;b.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c.制定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p><p class="ql-block"><b>②产业化发展:</b></p><p class="ql-block">开发的珍稀乡土树种及形成的优美环境:a.林业特色产业;b.生态旅游业。</p><p class="ql-block"><b>③科技进步:</b></p><p class="ql-block">研发的专利、标准等系列科技成果及组建的多个研发中心平台:提高了我国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整体水平,作出了我国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区域贡献,并提供了成功范例,促进了行业科技进步。</p><p class="ql-block"><b>7)生态环境效益?</b></p><p class="ql-block">研发的的自然保护小区建设模式与技术:a.最大限度保护了珍稀动植物资源,维护了生物多样性,促进了区域社会的持续发展;b.改善和美化了自然生态环境,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p>

珍稀

树种

保护

技术

培育

多样性

资源

植物

闽楠

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