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茂西,我青春的记忆

光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福茂西,这个在中国的版图上很难找到的一个角落,在55年前的一个春天,与我不期而遇。从此,成为我生命中无法删除的链接,不论什么时候,也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想起它,或是有人提到它,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青春的悸动,进而涌现出难以言状的情愫。在人的生命中,总有一些地方让人终身难忘,福茂西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一辈子魂牵梦萦的地方,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曾伴随我走过一段难忘的青春岁月,留下了永久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9年4月14日,在席卷全国的“上山下乡”历史潮流中,我和我的同学告别了父母亲人,离开了家乡故土,应征参加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成为一名军垦战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是一个春寒料峭,天空布满阴霾的早晨,一列西行的火车行驶在包兰线上,在其中的一节车厢内乘坐着奔赴兵团的95名知识青年,他们是包头市第五中学“老三届”初中毕业生,年龄最大的20岁,最小的16岁,他们青春年少,初出茅庐,心怀理想,颇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列车驶过了乌拉特前旗、五原、临河,于中午时分到达了巴彦高勒车站。带队的领导是38军现役军人周怀涛副指导员,他召集我们集体下车,简单吃了一点东西,做短暂的休息。大约下午三点左右,我们换乘前来接兵的四辆解放牌大卡车,载着所有人员和行李继续出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汽车开始向南行驶,跨过黄河大桥,进入原伊克昭盟境内,沿着黄河一路坑坑洼洼,颠簸着向西前行。我站在敞篷的卡车上,眼前是无尽的荒漠,满目苍凉,没有一点生机,沿途很难遇到一个人影。汽车翻过了一道道荒梁、一座座沙丘,尘土飞扬,沙石漫天……。也不知走了多长时间,天渐渐的黑了下来,大约在晚上八点左右到达了目的地——福茂西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福茂西隶属于原伊克昭盟杭锦旗巴拉亥公社,位于黄河南岸,库布其沙漠北端,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自然村,这就是我们的营地,当年的番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3团五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迎接我们的是现役军人刘化成连长、战吉堂副连长、曹军医,还有十几名退伍军人。我们就在这个小村庄安营扎寨了,说是安营扎寨,其实既无营又无寨,100多名兵团战士住在老乡临时腾出来的空房、凉房、以及马厩里。经过长途跋涉,劳累了一天的我们,在福茂西吃的第一顿饭是糜子米饭和菜汤。晚上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土房里,在铺着麦草的地上合衣睡了一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天早晨起来,走出门外,看到眼前的这个小村庄从南到北分散居住着几十户人家,全是破旧不堪的土坯房,村子周边是连绵的沙丘,西北风呼号,黄沙铺天盖地,整个村子一片昏黄,太阳也不见了踪影。当地老百姓流传着这样的谚语:“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每天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正值春季,但看不到一丝春天的气息,这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是在这个小村庄开启了我的兵团生涯。福茂西地处黄河古道上,沙漠的风干和古黄河的冲刷造成了这一带土地贫瘠,干旱少雨,老百姓祖祖辈辈靠天吃饭,过着贫困的日子。就是在这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当年屯扎了23团的三个连队,分别是南边的四连,北边的五连和东边的六连,三个连队在这个狭小的地带同时开发,显然受到了土地面积和自然环境的限制,现在回过头来看,不能说不是一种规划和设计的失误,也因此决定了五连短暂的命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驻福茂西以后,连队开始了正式的组建工作。当务之急是解决吃住问题,然后按照兵团建制规定,组成了四个排,(两个男排,两个女排)每排四个班,再加上一个炊事班;任命了副班长以上干部;开展了正规的学习教育和军事训练活动;严格按照军队的作息规定,一日三餐,起床、吃饭、上工、熄灯以军号为令,渐渐地步入准军事化管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兵团的性质是屯垦戍边,亦兵亦农。按照事先的规划设计,五连是农业连,所承担的任务是开荒种地,向沙漠要粮。但是,经过实地勘察测量,福茂西周边有限的开垦资源难以容纳当时的三个连队。因此,五连被团部列为机动连队,从七月末开始,除二排六班(菜班)留守外,其他的班排先后被派遣到黄介壕收割麦子,然后又去吉尔格朗图割马草,直至同年十月初,连队整建制移防海勃湾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当年被分配在二排六班,一直留守在连队,在福茂西度过了半年的时光。半年的时间虽然短暂,但火热的战斗生活使我由一名刚出校门的学生蜕变成为一名坚强的兵团战士。这其中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苦磨练,艰难地度过了“生活关”、“家庭关”和“劳动关”,在不断的磨砺中锻炼成长,逐步坚定了的意志,塑造了人格,锤炼了品质,勇于担当,克服困难的勇气都得到了提高,如“凤凰涅盘,浴火重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55年过去了,步入迟暮之年的我,对一生中许多事情都淡忘了,但唯独兵团那段历史始终铭记在心。回首往事,7年的兵团生活最深刻的人生体验是:饥饿、寒冷、超强劳动、恶劣环境以及政治压力、精神磨练等等,这些苦涩的经历,终身难以忘却……。忘不了头顶烈日在田间劳动的汗水;忘不了夜深人静想家时留下的泪水;忘不了食不果腹,饥肠辘辘的难耐;忘不了冰天雪地大漠上刺骨的寒风;也忘不了在艰难困苦中建立起来的战友情谊;更忘不了福茂西,那片深情的土地,我人生的起点、青春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珍贵的历史照片</p> <p class="ql-block">敬爱的老连长刘化成</p> <p class="ql-block">连长刘化成(左)曹军医(中)副指导员周怀涛(右)</p> <p class="ql-block">连部一班人</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卫生员辛桂琴,文书石月玲,卫生员关丽英,通信员武士国。</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连长刘化成,副连长战吉堂,副指导员周怀涛,指导员崔芳,曹军医。</p> <p class="ql-block">四战友 巴拉亥合影 前排:左王学仁,右張长路。后排:左陈光义,右王玉庆。</p> <p class="ql-block">武士国战友</p> <p class="ql-block">许惠和战友</p> <p class="ql-block">王安怀战友</p> <p class="ql-block">寇新民战友</p> <p class="ql-block">杜国仕战友</p> <p class="ql-block">孙镇战友</p> <p class="ql-block">陈光义战友</p> <p class="ql-block">石月玲战友</p> <p class="ql-block">关丽英战友</p> <p class="ql-block">李桂兰战友</p> <p class="ql-block">崔秀芳战友</p> <p class="ql-block">于淑珍战友</p> <p class="ql-block">曹艳荣战友</p> <p class="ql-block">刘金利战友</p> <p class="ql-block">陈连英战友</p> <p class="ql-block">孙英仙战友</p> <p class="ql-block">冯秀娟战友</p> <p class="ql-block">吴纪新战友</p> <p class="ql-block">2009年重回福茂西,寻找青春的足迹,阔别40年的福茂西,你是否变了模样?</p> <p class="ql-block">二排五班曾住过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二排六班曾住过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连队食堂</p> <p class="ql-block">旧居前合影。中间是战吉堂副连长</p> <p class="ql-block">永远的留念</p> <p class="ql-block">参观兵团林</p> <p class="ql-block">谨以此篇纪念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55周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1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