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税苑点滴(2)

南郑文艺★吴元贵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税苑点滴</b>(2)</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 朱军</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书法者</b></h1><br> 在税苑,有许多练习书法的人,这和国内许多的地方相似。专业书法,行业书法,各种书法展览,都应运而生,也都让人目不暇接。<br> 大约是2007年,本省地税系统成立书法协会,各地市地税局乃至各县区地税局都有兴趣小组,以地市局为单位,成立组建了省局书法协会的分会,登记在册的,时常练习的,小有名气的,也不在少数。以天汉地税而论,以前面说到的那个纪检组组长牵头,一批喜欢书法,也被书法喜欢的男女税务干部,就形成了书法的氛围。一时之间,举办基础培训班,进行书法习作点评,乃至加入书法协会,就成了常态。其实在此之前,城固局的那个纪检组长老杨也喜欢书法,他写了很多,挂在那里,被后来的人看见,有的称赞,有的说还差一些火候,甚而有的说这只能算是写得不错的毛笔字,而不是书法。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临帖,因此后来衡量谁的书法如何,就先看是否临过帖。这时有人说主席当年的字就是个人风格,可为什么就是书法佳品呢?于是有人说,主席是谁?五百年乃至八百年才出一个,而且谁说主席的书法没有临帖?那里面有许多古人书法的基础和功底呢!如此一说,就没有人再去妄议。以地税特别是天汉地税而论,书法协会的成立似乎是一个分水岭,此前是自由书写的时期,此后呢,就是自主书写,有了严格的训练,有具体的点评,还有长期的临帖。这样一来,就有机关小张的欧式书法,有基层小熊的王羲之临帖,有机关女税干小胡九成宫的临帖,更有那个纪检组组长建立在临帖基础上的个性书法。至于学过古帖的小罗,橘乡小李、小贾的书法,都在不断地提高之中。这在平时或许没有高下之分,只有一旦书法展出的时候,挂在那儿的书法习作才纤毫毕现,藏不住伪,得以真实展现出来。那里面的内容,写执法的书法有之,写主席诗词的书法有之,写清正廉洁的书法有之,甚而有的抄了《金刚经》和《心经》赫然在目,令人觉得精神一振。至于写李白、杜甫、王维的诗,写辛弃疾的诗词和陆游的诗词,也同样笔墨酣畅,一派书林秋草的气象。不久,在单位的楼廊里,在许多单位的楼层和拐角上,还有会议室,都悬挂着税苑人自己的书法条幅和斗方,显得不乏文化。在原国税系统,市局陈先生的书法与他的绘画一同走进国家税务总局,在会客厅里呈现,逐渐小有名气;那个老税务局司机的儿子老鄢,如今是分局长,他的书法,他的春联,也是游龙漫卷的。而在西乡县税苑,那个姓陈的书法者,每天清晨要练两个小时的书法,在办公室工作,从来没有耽误过公干,他的书法,他的为人厚道,亦为大家称道。还有市局机关的小张,先搞信息化,后学货运业务,而今已在书法上很有底蕴,他自己写,还给同事出书写书名,一幅《匹马戍梁州》,一幅《庚子诗笺》,印在书的封面,格外熨帖,颇有古风,而今五十开外,不求闻达,沉静如水。<div><br> 放眼望去,如今社会,书法队伍日益庞大。尤其是随着各种少儿写字培训班和老年大学书法班的兴盛,学习书法几乎成为一种活法;这当然很好,可总觉得有些令人生疑,好比20世纪中叶,吾国全民写诗,一个公社、一个大队,乃至一个小队、一个家庭,人人写诗,到处赛诗,车载斗量。可到底有哪些好的诗歌流传下来,到底有多少诗人被人记住,就是另一回事了。那么练习书法,就成了行为艺术和交际方式,抑或获得愉悦的渠道。于是在各种会议间歇,各种酒宴之余,书法挥洒,书法赠与,成了某种能力,甚而春节写对联,也是甚为普及的现象。可怎么说呢,在林林总总的书法队伍中,好的书法,比写字略高一筹的线型艺术,又有多少呢?<div><br> 可毕竟在税务系统,书法还是令人倍感温馨的。一个税苑,一个省级局、市级局乃至县级局,有无书法者,有无书法作品,那还是不一样的。有了书法者的龙飞凤舞,这个单位就可能是有文化的,那么人的心肠也可能是柔软的,否则是不是很僵硬、很无情,就很难说了!而这时候,税苑的书法与书法者,就大抵是日子的滋润了。<br></div></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写作者</b></h1><div> </div><div> 在税苑,写作能力一直被各级当家人看重,你若是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一不留神就可能被选拔或者借调到上级机关,从此进入材料写作的汪洋大海。若是你特别能写,就可能被机关留住而难以施展具体的能力了。这有利有弊,与其他的行当没有太大的区别。须知在税苑这个职场上,写作就是宣传,就是为领导和机关服务,那也是不错的奉献呢!这里要说的,当然不是写材料,也不是写税务信息,而是和文学有关的创意写作。对了,是创意写作,否则问什么还叫文学呢?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理论上说文学就是创作或创造,起码这应该是不同于公文写作的性情书写吧?那么在当年的汉中地税,也就有话可说。</div><div><br> 这当中,税苑搞文学创作的可分三种情况,一种是长期以来坚持笔耕的人,另一种情况是组织上给营造环境的文学创作,第三种情况,就是当年的手工写作过渡为电脑写作,还有如今的网络写作,这是不一样的。就第一种情况而言,地税期间就有那么一些人,比如南郑局的小甘和小白,汉台局的小周、小李,市局机关的朱某,乃至城固局、西乡局的小李和小张,镇巴局的小钟和小胡,连同其他县局的爱好者,起码不下三十余人。常常写出作品并且在省内和地区报刊上发表的,至少也有十来个人。他们和她们,写散文,写诗歌,也写小说,开始当然不显山露水,可后来有的人出了书,比如散文集和诗集,还有小说集,甚而几人联手,写成地域散文集抑或税务散文集,这就令人瞩目了。在市内开研讨会,在省城开研讨会,报纸上有名字,杂志上有作品,这才慢慢地崭露头角。这时候,系统内的人一阵惊呼,原来这里还有人创作!系统外的人也在打听,白某某是谁?朱某某是谁?张某某、周某某乃至胡某某和钟某某、甘某某又是谁?这么一问,才有人忽然想起,这个系统原来也是藏龙卧虎的。他们的作品,可能还有些稚嫩,但都倾注个人的才情,有些特色,有的还可以与一些专业作者媲美,那么就不可小觑了。就组织而言,由于有文学的个体,有系统内不少人的孜孜笔耕,就有了一些考虑。比如从上到下成立地税系统文学协会,发展会员,赠订报刊,召开会议研究协会工作,渐渐地进入议事日程。那么在2007年,随着省市地税“八队三会”的组建,文学协会、摄影书法、登山协会乃至乒球乓协会、羽毛球协会登堂入室,成为地税系统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在此后的八年时间里,汉中地税成为全省地税系统文学协会的活动基地,征集稿件,评选征文,专家点评,还有讲课辅导,都在这里;采风的频繁,文学的氛围,还有彼此的交流,都不在少数。从2007年到2017年的十年,全省地税系统文学协会的会员已经发展三批,总人数达到一百八十余人;以此为策源地,各地市地税局都成立地税文学协会的分会,其中的榆林地税局还组建榆林作家协会地税分会,市局和基层局的领导都在其中,出版十多本文学专集,商洛地税还每年举办培训会;全省从文学协会组建前五年时间的文学作品中征集一大批作品,拨出专款出版专集《蓝色记忆》,洋洋三十万字,可谓壮观。仅汉中地税而言,就有五人加入了省级作家协会,一次性推荐八人加入汉中市作家协会,出版作品集七十余部,近一千五百万字。就原来的国税系统而言,不仅有许多的写作者,还创办《国税人》杂志,至于原国税的《汉中税务》和原地税系统的《天汉地税》杂志,出刊多期,一度成为天汉税苑的名片,令人眼前一亮。<div><br> 这当然只是一个方面。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的发展,电脑书写、网络发表已成普遍现象。汉中税苑的文学写作者们,自然已经换笔成功,电脑写作,网络发表;在博客时代、微博时代,乃至如今的微信时代,都活跃在写作天地,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其中的个体创作者令人刮目相看。白塔先生的“汉上谣歌”小说系列和《红竹》相继出版,你自己的文学之旅坚持近四十年,手工写,电脑写,有一千三百万字的作品规模,出版文学专集54部。原城固国税局的李松平先生,在网上连载网络小说,不仅有充实的精神生活,还有一定的经济收益,这不同样是令人击节的可喜现象吗?<br>说到这里,税苑的写作者,也就可见一斑。</div><div><br>(朱 军2024,4,4,写讫于天音阁,时值清明节)<br><br></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简介</div> 朱军,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原地税系统文学创作协会主席,汉中市作协副主席。先后出版散文集18部,长篇小说6部,小说集9部,诗集12部,童话集1部,累计120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