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清明节祭祖(2024.4.4—4.6)(副本)

乐游游

<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4月4日、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p><p class="ql-block">[清明习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信仰。其中,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两大核心习俗。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表达了中华民族尊祖敬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在祭祀祖先的同时,人们也祈求祖先的庇佑,希望家族繁荣昌盛,子孙后代平安幸福。踏青郊游,则是清明节另一项重要活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踏青郊游不仅是一种身心愉悦的休闲活动,也是人们亲近自然、感悟生命的重要方式。</p><p class="ql-block">除了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清明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例如插柳、放风筝、荡秋千等。插柳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认为柳树有驱邪避邪的作用,因此在清明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插上嫩绿的柳枝,寓意着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放风筝和荡秋千则是清明节的娱乐活动,人们通过放飞风筝和荡秋千来释放内心的压力,感受生活的乐趣。</p><p class="ql-block">[地方习俗]</p><p class="ql-block">此外,清明节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特色习俗。例如,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会在清明节这一天吃青团,这是一种用糯米和青艾汁混合制成的绿色糕点,寓意着团圆和吉祥。在北方一些地区,人们则会在清明节这一天吃鸡蛋和冷饽饽,这些食物寓意着新生和希望。</p><p class="ql-block">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也展现了人们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生活态度。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应该铭记祖先的恩德,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也要珍惜大自然的恩赐,保护生态环境,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清明节的由来]</p><p class="ql-block">清明节的来历跟一个叫寒食节的节日有关,传说在我国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为了躲避坏人的陷害,在外逃亡。一天,重耳又累又饿,晕了过去,附近什么吃的也没有,跟随重耳的臣子们都急坏了,这时介子推默默的走到一旁,他忍痛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肉煮汤给重耳喝,这才让重耳清醒过来,然后重耳成为了晋国国君晋文公,他赏赐了当初一起逃亡的大臣,却把介子推给忘了。</p><p class="ql-block">后来晋文公突然想起这件事。心里十分愧疚,他赶忙派人去请介子推,要封他做大官,但介子推不想当官,竟背着母亲躲到绵山去生活。晋文公又让人去绵山找,可绵山太大了,哪里找不到介子推。就在晋文公犯难时,有臣子提议放火烧山。推介子推自己出来,就这样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还是没出现。最后,晋文公在山上一棵烧焦的柳树旁发现了已经被烧死的介子推母子,晋文公难过极了。</p><p class="ql-block">他将介子推母子葬在柳树下,又下令把这天定为寒食节,不准人们生火做饭,只能吃寒凉的食物,以此纪念介子推。第二年春天,当晋文公来祭拜谢子推时,惊奇的发现被烧焦的柳树又活了过来。晋文公折下一根柳枝戴在头上,给这棵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把寒食节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时间很接近。后来就变成了一个节日,清明节,而清明扫墓、祭拜祖先、折柳插柳的习俗也一直流传了下来!</p><p class="ql-block">[民间起源传说]</p><p class="ql-block">在民间,清明节的起源也有多种传说。其中一种是关于介子推的传说,另一种则是关于农事活动的。相传,在远古时期,先民们以农耕为生,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们会在春耕前举行一次盛大的祭祀活动,以祈求天地神灵保佑。这个祭祀活动就是清明节的雏形。</p><p class="ql-block">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祭祀,形成了今天的清明节。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民间传说与清明节的起源有关。例如,有些地方认为清明节是纪念一位名叫“介子推”的忠臣的。</p><p class="ql-block">介子推在战乱时期为了保护国君而牺牲了自己,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勇敢,就在清明节这天举行各种活动,以示敬意和缅怀。清明节的起源和传说丰富多彩,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民间的智慧。无论是哪一个传说或哪一个起源说法,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祖先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p><p class="ql-block">清明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也寄托了人们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清明节这个节日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p> <p class="ql-block">清明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后的106天。清明节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两层楼的房子,正在建设中,下次去吴城祭祖又是一个新面貌了。</p> <p class="ql-block">两层楼的房子,正在建设中,下次去吴城祭祖又是一个新面貌了。</p> <p class="ql-block">吴城镇樊家垅解放前与解放初原“邱吉泰”和“王金介”店铺地址</p> <p class="ql-block">吴城镇樊家垅解放前与解放初原“邱吉泰”和“王金介”店铺地址</p> <p class="ql-block">2024年清明节后的4月6日上午,上犹县交通局局长谭建华与89岁母亲还有他的大哥,大姐来我们家做客。</p><p class="ql-block">他们一行4号(清明节)下午从上犹县城家动身直达涂家埠为谭局长婆婆祭祖,5号又往《云山佛寺》朝拜,经涂家埠前往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客店投宿。</p> <p class="ql-block">《为人民服务》</p> <h3>为人民服务 (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 毛泽东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h3><h3>……<br></h3> <h3>1958年5月25日,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25日下午,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及全体中央委员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 据当年的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率领全体中央委员到工地参加劳动这个消息最初是保密的。直到当天下午2点左右,才由指挥部宣传处处长宣布了这条消息。   毛主席登上工地东北头的墩台,关切地问工程负责人:是不是能保证在洪水到来以前修成呢?听到回答说“一定能如期完工”,毛主席高兴地点头。<br></h3> <h3>周恩来高举红旗走在队伍前头<br></h3> <h3>毛主席奋力挥锹,一锹一锹地把土装进筐里。<br></h3> <h3>刘少奇参加了砸夯,周恩来拉车运土,朱德挑担。70多岁的朱德已是第二次到十三陵水库工地。<br></h3> <h3>1958年,周恩来同志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br></h3> <h3>1958年,周恩来同志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br></h3> <h3>1958年,周恩来同志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br></h3> <h3>1958年,周恩来同志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br></h3> <h3>朱德同志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工地与群众在一起<br></h3> <h3>朱德同志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工地与群众在一起<br></h3> <h3>朱德同志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工地与群众在一起<br></h3> <h3>刘少奇参加了砸夯,<br></h3> <h3>贺龙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工地与群众在一起<br></h3> <h3>这就是毛泽东时代的领导干部,他们心里装的都是老百姓。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彻彻底底的将自己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