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秋时节,驱车沿着105国道通往靖罗线,远离城市,潜入山林,一直往丛林的更深处探寻。手机是24小时开机,但飘忽不定的信号成为了安静最好的理由。一路上满目的绿色向我扑来,带给我无限的惬意,还有内心最平和的心境。我与丛林一样,都心如止水。</p><p class="ql-block"> 终于到达靖安,有掩不住的欢愉,来自山风携着林中的丝丝冷雾,山顶飘着朵朵慵懒的白云。来自地道的农家土菜,撑一支竹排在江水里横渡。来自黑如漆,薄如纸的靖窑陶瓷,感动于淳朴厚重的制陶技艺。</p><p class="ql-block"> 一头扎进山林,才知道人其实是相当平静的。站立在群山叠翠的山脚下,能看见的只有无限远的高空和白云,人和草木并无不同,行走在人世间,共同饱有阳光雨露,我们都是时间的过客,更像一粒种子,随风起,落到了这里便想在这里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 走进知青小镇,这里和共青城一样,大街小巷都洋溢着青春的痕迹,微风拂过,你依然能触摸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似乎遥远又模糊,但对经历过这段岁月的人而言,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每一次提及,内心都会微微颤动。当年他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不怕苦甚至死都不怕,在农村滚了一身泥巴,换了一副新思想,脱了几层皮。他们中有许多人终身扎根于乡村,把这里的山水草木融进了自己的生命里,从此读懂了农村的艰苦和生活的艰辛。这是为一种信念活着的一代人。</p><p class="ql-block"> 小镇依旧保持着那个年代的建筑风格,远远地就听见有激情昂扬的歌声。是一处醒目的知青博物馆,门口摆放着一台二八大杠,上面绑着一朵鲜亮的大红花。红的恍惚。仔细想来,它们的主人如今已经步入古稀之年,这不由得让人感叹,人的年龄其实比物件更容易老去。</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对面是一个大礼堂式的电影院,我经过它的时候正在放映冯小刚的电影《芳华》。寻声走进去,偌大的礼堂内空无一人,但充满年代感的氛围还是向我扑来,泛白的荧幕上闪烁着雪花点,一排排折叠椅陈旧却干净整洁,头顶上旋转的风扇左右摇摆着,空气中有嗡嗡的声音,是午后极致的安静,阳光照到某个角落,屋顶、窗帘、我的脚踝处,一色红一色白,这足以让人联想到那个热火朝天的画面,礼堂内坐满了人,有匆匆赶来的青年学生,有抱着孩子的年轻父母,有面露羞涩却正襟危坐的情侣,也有调皮的小男孩在大幕前一闪而过。那些人脸上都挂着红扑扑的喜悦和按捺不住的躁动。我找了一个座位坐下,折叠的木椅像一个久违的拥抱,时空流转,依稀记得也是在这样的礼堂,我兴高采烈的坐在父母身旁,不敢乱动也不敢说话,只是安静的坐着似乎就有无限的快乐。原来那时年幼的心,也懂得了现实与虚幻只在一个踉跄之间,懂得了带给我幸福的并不是电影本身。</p><p class="ql-block"> 或许是穷困艰难的记忆,使得我们这一代人特别珍惜和长辈在一起的时光,但现在的孩子,一到节假日就被父母簇拥着走过一个又一个景点,享受一顿接一顿的美食,不知道懂事后的他们又会怎样看待我们之间的相处呢,是饱食终日的淡漠,还是把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乏味?出门正是晌午,室外是火热的太阳炙烤空荡的街道,一切又裹在热烘烘的空气里。</p><p class="ql-block"> 沿着山路继续前进,道路两旁除了青山依旧,还有潺潺的水声,水上漂流成为了吸引外来游客的热门项目。来到三爪仑国家示范森林公园,方圆182万亩,这里有全程12公里的林海漂流,沿途是青藤悬挂,古木参天。坐着小火车穿梭在群山之间,耳边有微风拂面,有鸟群在林间盘旋与停留,山谷间的水浪阵阵,皮筏上的游客有惊叫声,有嬉笑声,小朋友在小火车上大声地向游客挥手,水面上的游客也向我们热情回应,这一来二去的“空谷传音”瞬间有被彻底击中的感觉,惊叫声、笑声在林间回荡,兴奋的血液在全身蔓延开来,连满山的枝叶都更加饱满油亮了。</p><p class="ql-block"> 终于坐上了橡皮艇,在时而湍急时而平缓的水流中顺流而下,一条蜿蜒流动的河,延伸在峡谷坚硬的腹地,越往下水愈清。日影和水浪在我们身上侧身而过,大脑短暂的空白之后是全身细胞的再次活跃。不仅可以看天高水长,青山环绕,阳光斑驳,更多的是体验一种迎面而来的期待,期待刺激,期待惊险,期待与自然融为一体,也期待与流水的相遇和重逢。流水带给我们欢声笑语是真实的,砰砰的心跳也是真实的,世上之物,还有什么比流水更最真的呢?只是这眼前的流水淙淙与波浪滔天,它的来去停留,是身不由己,也是生死忘矣的追逐。坐在船上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p><p class="ql-block"> 赶到宝峰寺的时候,已是傍晚5点,寺院的广播里在循环播放着谢客令。烧香礼佛对于出游的人来说,初是为了就近游览庵堂,最后都是借此之名成了游乐之实,更何况宝峰寺还是风景如画的胜地呢。宝峰寺内古柏参天,树木成荫,花圃星罗棋布,是一座园林式寺庙。此地是马祖道一的重要道场,自唐贞元元年(785年)起,马祖曾多次率徒来此弘法。对中国的哲学思想、民族文化、道德观念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进入寺院,空气洁净,尤其是青石板因洗的发白而显庄严,晚风吹过,树叶就开始肆无忌惮地往下飘落。因为到了谢客时间,四周的殿门陆续在我眼前咿呀作响地关闭,空气中似乎还有僧侣们诵经的声音在回廊间回荡,只是一扇门的距离,心里不由得升起许多的失落,这种感觉就像盛装来朋友家做客,却因时机不对将你拒之门外,何况这是在宝峰寺。你无法体会那种感受,像是一种宿命,像是心被捏住,任你如何努力却无法挣脱。</p><p class="ql-block"> 悻悻转头,殿门左侧是一棵千年柏树,它直直的向天空伸去,生长的毫无杂念,让你深信它和《山海经》一样老。只是千年已逝,也许老树也忘了自己是谁,忘了在这世上的年轮有多少,只剩下苍老笔直的树干在日夜凝视。而此刻它凝视着我。我的良善与丑陋,我的喜悦与泪水,我的前世与今生,还有我欲语未语的话语...过去的每一个我都瞒不过老树的眼睛,才发现人是如此渺小,我来不及再说什么,山峰已经埋藏了夕阳最后一丝温热,一丝冷意袭来,但聒噪的蝉鸣,躲在山后面告诉我这个夏天还没过去。 </p><p class="ql-block"> 那一天我如释重负,还未走出寺院,困意就拖住了我的脚步,倚墙暂坐,清风鸟鸣,溪水淙淙,我就沉睡在长长的走廊里,做了一个没有尽头的梦。</p><p class="ql-block"> 那一夜的月光如水,山林宁静,不需要美酒、音乐和烟火,不需要呼朋唤友彼此壮胆,也不需要镜子也能看清自己的模样。那种宁静是接近生命原本的状态,凌晨五点,整个山林小镇都在宁静中沉睡,新的一天悄然开始,我整装返程,离开了山林小镇。车子行驶在黎明时分,窗外湿润的空气使人欢欣,也带给我无限的力量。只是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