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傍晚,迎着淡淡的清风,沐着夕阳余晖,我闲暇之余,漫步村子中间的三泉河。沿河岸的木栈道信步走着,一种久远的记忆穿越时间长河,在我脑海畔萦绕。 记得小时候,三泉河是村子里孩子们捉鱼摸虾的地方,也是村民们洗衣服、刷器具的水源,说的简单点三泉河就是王演庄村的母亲河,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水源。尽管如此,人们也没有给她起上一个响亮的名字,河水流淌了几百年,养育了孙毛两家乃至后来世世代代的王演庄人,直到近几年的美丽乡村建设才有了“三泉河”这个名字。 我的家乡是即墨的王演庄,据传,此地原为唐代某王的花园因称王苑,后于此建村称王苑庄,年代久远演变为王元庄、王演庄。《毛氏族谱》及《孙氏族谱》皆称其祖自永乐二年来此村定居。《毛氏族谱》作王演庄,《孙氏族谱》作王元庄。明万历《即墨志》载:王元庄属南泉社。同治《即墨县志》及《即墨县乡土志》标作王演庄。 1929年该村属即墨县第七区王演庄镇。后国民党撤区并乡,王演乡政府驻于本村。1949年11月划分为王演庄东村、王演庄北村、王演庄南村三个行政村。三个村的划分基本上以这条小河为界的,河的北侧为北村,小河向北有一条分支,东侧为东村(早年叫东北沟),河的南侧叫西南庄,也就是南村。王演庄村民世代以此河为水源,村民以孙姓、毛姓为主,也有李、赵、郑、朱等其他姓氏,子子孙孙繁衍,从村庄形成至今已有600多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的记忆中,三泉河两岸有一段一段的石头砌成的堤坝,也有随地势自然形成的或是土坡或是石基的河岸,河水四季流淌,冬天也是很少结冰的。听老人们说,原来河的源头是一片泉眼组成,大大小小十几个,并且冬天泉水是温热的,三九天,妇女们都在那里洗衣服,泉水聚在一起,雾气腾腾,一点冷的感觉也没有。后来部队驻扎需要用水,就把上游的几个大泉眼扩充并且凿了深井,四周也筑起了围墙(至今完好的存在并使用),这样还有两个较大的泉眼保留下来,成为三泉河的主水源。记得上初中时,每当夏天中午,总是用一把玻璃瓶子在泉子里装上水再去学校,上学时口渴了就喝一点,那时候水甜甜的,喝了解渴润喉,还不闹肚子呢。每年除夕前,村民大都到泉子里挑上两担水,以备正月里用甜甜的泉水待客。 而今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三泉河的源头修葺一新,古官道开凿复原,新建双泉亭翼然于泉上,河水清澈,静静流淌,蜿蜒而上达到最大的泉眼(部队用水处),河道尽头有村里增设的“三泉河”标识石,基石用了一只神龟的造型,使三泉河增加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三泉河与王演庄是息息相关的,不论时间怎样变迁,王演庄的发展仍然走在前沿。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王演庄旧貌又变新颜。三泉河的西岸,一座高耸而立的牌楼——东旨门,是村里古代高官留下的遗迹(原为“经魁坊”,明朝嘉靖年间为孙氏六世孙元卿立),1958年曾经被破四旧的砸碎了,如今复原更是为王演庄增加了古朴的韵味。三泉河的东岸,新建红叶诗意广场,广场八块石刻,刻有王演庄红叶诗社的数首精选佳作,石刻造型别致,错落有致的分布在广场上,其间花红柳绿,小径曲折蜿蜒,饭后茶余,散步品诗,中华诗乡韵味油然而生了。 小河弯弯,水流成东西走向,南岸是王南村,北岸是王北村,河流中段南北两村齐心协力,在三泉河上架起的一座连心桥,夕阳映照下,倒映水中,余晖旖旎,两岸杨柳依依,加上沿岸的复古建筑,河畔青瓦蓝天,河里小荷乍开,漫步其中,是否有江南可采莲的感觉? 近十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使村民齐心协力,共奔富裕前程,村民共创青岛市、山东省乃至全国美丽村庄,目前已经打造了江北第一民俗村,青岛市文明村庄等等,这让父老乡亲们切身感受到故土难离,归来更是亲情倍增! 小河流过岁月,流过整个村落,最终汇聚成村西的小湖。沿湖打造了一个小小的休闲公园,成了村民游园散步的好去处。湖水孕育了大片肥沃的土地,无花果采摘园,草莓采摘园、中华梨枣采摘分散在四周,这也是三泉河给村民献出的时代特色的硕果吧! 三泉河水弯弯,古官道漫长,村民诗书以继世,耕读而传家,更有红叶诗社,再续时代美篇,美丽的王演庄,我终生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