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芮(约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01年),是秦汉交替时期的百越领袖,江西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杰出人物。南昌城赣江岸边的滕王阁第四楼,有一幅巨大的江西历史文化名人壁画。在这些杰出人物中,鄱阳县人吴芮居第一。他是第一个响应秦末农民起义的秦吏,项羽分封诸侯,吴芮被封为衡阳王;汉朝建立,改封为长沙王。卒于公元前201年,谥“文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百越领袖、江西第一人杰吴芮魂归何处?有人说吴芮墓被孙权毁灭了,有人说吴芮墓在不为人知的深山中。吴芮作为西汉异姓王,能够一枝独秀传五代,为什么?因为他得人心!无论事秦、事项羽、事刘邦,他都以当地人生存发展为第一要务,得到了百姓的拥戴。</p><p class="ql-block"> 在文化大融合的清朝初年,敬祖追宗成为地方官员一大要务,于是人们发现了处于婺源密林鸡山的吴芮墓。吴芮墓安置的鸡山,主峰海拔465.8米,墓陵所在处有三座小山似的土堆并列,第三座土堆为王墓。其间距各约百米。一号封土地高25米,直径40米;二号封土高25米,直径50米;三号封土高27米,直径40米。</p><p class="ql-block"> 吴芮墓为土石结构,墓室前有封门石,左右有方石加固,周围用青石罗砌。墓坐南朝北,1985年调查时存有完整的墓碑二方,一方高1.32米,宽0.66米,厚0.1米,上横刻“子午”二字;中竖刻“延陵郡三十世祖汉长沙王讳芮谥文吴公之墓”十九字;右竖刻“雍正十一(1733)年岁次癸丑孟冬月吉立”十四字;左竖刻“邑令之珽书”五字。另一方高1.88米,宽0.98米,厚0.1米,上横刻“午山子向”;中竖刻“汉长沙王吴文王芮墓”;右竖刻“乾隆二十八(1763)年秋月”。目前两方均有部分残缺。现三座墓保存完好,其四周种植桂花林。</p><p class="ql-block"> 自雍正县令吴之珽清明祭奠始,全国吴姓人、当地名流、官员来此祭奠吴芮的络绎不绝,婺源吴芮墓香火绵延了近300年。吴芮墓旁边还有一个龙潭,据说是那时村民为了祈求下雨而建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吴芮给村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据《江南通志》载:“勾践灭吴,流夫差二子,其长子鸿死此,因葬焉,今讹为湖山。”由此可见,早在战国初期,就有吴姓人在婺源湖山生活,并有祖墓,这说明,吴姓是迁居婺源最早的姓氏之一。</p><p class="ql-block"> 吴芮是江西人的骄傲,更是上饶人的骄傲。在他出生地余干五彩山,唐朝时就修建了芮王殿,今已重建一新,南宋诗人王十朋有《游五彩山》诗为赞:“吴芮当年生此山,此山彩色锦官城。如今不爱繁华地,松林森森一青青。吴芮初为番邑令,深得民心尊番君。”吴芮在鄱阳当县令时,政通人和,深得当地人敬仰,并建有番君庙。岳飞在吴芮的神像前感慨题楹联:“机关不露云垂地,心境无瑕月在天。”在德兴吴园,吴芮练兵保家园也传为美谈。</p><p class="ql-block"> 一座吴芮墓,300年烟火,2000余年思念。我不禁感慨道:祭拜吴芮到吉山,吉山横卧三土冈。袅袅青烟越地府,一路传讯到仙班。1985年,婺源县将西汉长沙王吴芮墓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吴芮墓被列为上饶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地势高爽,背依鸡山山脉,视野开阔,且离鸳鸯湖不远,当地政府广植桂花树。吴芮墓是婺源境内时代较早、规模最大的名人墓葬,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记者 操园官)</p> <p class="ql-block">又见《吉水县志》光绪版记载: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有一群士兵发现长沙王吴芮墓后,掘地数丈,见棺木外面的套棺是石头,坚硬无比,接口都是以生铁焊缝,无法打开。这些士兵只好望洋兴叹,一无所获。同时还发现墓下面有个饮酒湖,深不可测,说这是祭奠墓主的酒地。</p><p class="ql-block">现在还见墓体封土隆起,宛如一个山包。墓高14米,墓身长30米。墓址坐东向西,南向距县良种场屋背约200米,北向傍金牛迹(山名)。</p><p class="ql-block">据文献记载:吴芮是番阳(江西陂阳)人,秦朝时为鄱是令,很得民心,号为番君。秦末,吴芮率越人起兵,被项羽封衡山王。治所在邾,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岗。楚汉相争时,吴芮归顺刘邦,并派部将梅娟领兵随刘邦入关。汉朝初建,天下不稳,刘邦还不敢独享胜利果实,就论功行赏,分封了七个异姓王。七个异姓王是赵王张耳,韩王信,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藏荼,长沙王吴芮。长沙王吴芮的治所在临湘,也就是现在的湖南长沙。后来各王国势力渐大,对汉朝造成威胁,刘邦逐渐铲除异姓王,只有吴芮例外。吴芮的封地只有2.5万户,地少力弱,对汉廷不构成威胁,才免遭劫难,得以延续下来。</p><p class="ql-block">吴芮是吴王夫差的后裔。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重修的《鸿源吴氏宗谱》及鄱阳鸡峰的《吴氏宗谱》载:吴芮应是夫差的第十一世孙,吴国始祖泰伯的第三十三世孙;《上饶地区志》(1997年版)称为第七世孙。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国,越王勾践毙夫差,追杀夫差家人。吴国王子王孙四散避难,太子鸿和王子徽及其子女,随吴国南溃兵马,分别从安徽休宁翻过虎头山和婺源鄣公山,隐匿到浮梁的瑶里、九龙、金竹山、蛟潭、福港等偏僻地区生存下来。公元前 248 年,吴芮的父亲吴申,被贬到番邑(今鄱阳)定居,后迁至余干县善乡龙山南麓(今社庚乡)。</p><p class="ql-block">长沙王吴芮的妃子毛苹,是历史上的才女,相传乐府诗《上邪》是她的作品。(即: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p><p class="ql-block">女婿为秦末汉初名将英布。吴芮的祖父吴厥是吴友的长子,擅长医术,乐于治病救人。 母亲梅氏。</p><p class="ql-block">吴芮共有五个儿子,长子吴臣后留居长沙,世袭长沙王位,其余四子四散开枝散叶。长孙吴回,曾孙吴右,至玄孙吴差无后人,至此长沙王传国数世绝。在如今的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公园内(过去叫王陵公园),长沙王吴著墓于1978年当地政府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现留存遗址,供游人瞻仰。</p> <p class="ql-block"> 在二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湖南省境内的吴氏后裔据不完全统计已繁衍出了几十个分支,自立宗门,散若星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益阳市境内就有二十多支吴氏后人,其中以桃江县境内水口山乡大水洞村这一支为例,其族谱中就有明确的概述,先祖与长沙王吴芮为同宗。大水洞分支的始祖为吴镇裕,生于大唐贞元十三年(即公元797年),祖籍江西铙州府,葬于桃江县水口山乡九里黄鹤邨,延绵至今已有四十五代有余,同宗族亲无数、、、、、、</p><p class="ql-block">(图文大部来源于网络,特此鸣谢原创)</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吴氏八修族谱内前序文中提到的部分先祖名人录详解:</p><p class="ql-block">吴佑字季英,东汉官员,陈留长垣人,被举孝廉,担任官职,后因举光禄四行(四行即敦厚、质朴、逊让、节俭)迁任胶东侯相,在任九年后调任齐相,经大将军梁冀举荐任长史,后因梁冀诬陷太尉李固,吴祐为李固争辩,梁冀生怀恨怒,将祐调任河间相,祐因此辞官归家,终年九十八岁。其父亲吴恢,为南海(今广州)太守,食禄二千石(正省级最高官职)。东汉末年,平丘县(今长垣县)吴恢一家四代五人,皆为清官,史称“长垣五廉史”。</p><p class="ql-block">吴雄(生卒年不详),出生于河南原武,东汉大臣。《后汉书·郭躬传》:顺帝时,廷尉河南吴雄季高,以明法律,断狱平,起自孤宦,致位司徒。雄少时家贫,丧母,营人所不封土者,择葬其中。丧事趣辨,不问时日,巫皆言当族灭,而雄不顾。及子䜣孙恭,三世廷尉,为法名家。</p><p class="ql-block"> 吴質(177-230),字季重,兖州济阴郡(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西北)人,汉末三国时代著名文学家。官至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起初因文才而被曹丕所喜爱。在魏文帝曹丕被立为太子的过程中,吴质出谋划策,立下大功。与司马懿、陈群、朱铄一起被称做曹丕的"四友"。为人放荡不羁,怙威肆行,飞扬跋扈,卒后被谥为"丑侯"。其子吴应数次上疏申辩称枉,正元年间方改谥为"威侯"。</p><p class="ql-block">吴隐之(?—414),字處默,东晋濮阳鄄城人,生于东晋后期。曾任中书侍郎,左卫将军,广州刺史等职,官至度支尚书,著名廉吏。</p><p class="ql-block">唐朝吴競(不详)</p><p class="ql-block">唐朝吴少微,是泰伯的第61世孙。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癸亥八月十三日,卒于明皇天宝八年(750年),寿87岁。与夫人朱氏合葬休宁石叶山(后改名凤凰山)。唐长安元年(701年)辛丑进士。累授晋阳尉、左台监察御史,主持修纂有《吴氏正宗谱》留存。</p><p class="ql-block">吴瑛,字德仁,蕲春人,曾任池州、黄州通判,官至员外郎,年四十六,即致仕。相传,吴德仁是一个十分耿直、旷达之人。有一个故事,是说在一个冬夜,一个小偷儿来吴德仁家盗窃,而此时的吴德仁早已察觉,并不漏声色。</p><p class="ql-block">只是这个小偷实在是有点过分,竟然要将吴德仁身上盖得被子也要拿走,吴德仁才徐徐说:“夜正寒,别物随你取,幸留下这条被。”这件事似乎被杜撰、被夸张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说明什么呢,说明了吴瑛率直旷达的性格与行事风格。</p><p class="ql-block">而当时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听当地说吴瑛隐居的故事,产生很大共鸣,决定亲自去会一会这位在仕官泥淖中,勇于自拔的高士。当苏轼以急切地去看望这位“故交”时,却阴差阳错,没有见到,只在清泉寺醉饮而归。后来苏轼离开了黄州,写下了一首热情洋溢的长诗《寄吴德仁兼陈季常》,表达心意“恨君不识颜平原,恨我不识元鲁山。铜驼陌上会相见,握手一笑三千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獬 生于1841年,清光绪二年(1876)中举,民国7年(1918)2月,北洋军南下,兵扰桃林,烧杀掳掠。吴獬愤然成疾,不幸寿终。遗著今存《不易心堂集》和《一法通》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吴氏镇裕公一脉第九修族谱如今在吴鹏辉先生的大力倡导之下,各项工作都已有条不紊地展开,特此公告于众,承先祖千年之血脉,续万世之功德,继往开来……欢迎各处族亲与我联系,溯祖归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叶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联系方式: 1538640702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