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古桥(第四集)南塘河古桥

周叔扬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宁波南塘河上曾建有21座大型石桥,但因朝代更迭与建设变迁等原因,倒塌、损毁、拆除,至今已留存无几。 </p> <p class="ql-block">一、南门段</p> <p class="ql-block">向阳桥:</p><p class="ql-block"> 位于海曙区南郊路北端西侧的南塘河上,呈东西走向,为单孔石砌平桥,现桥重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公元1893年)。桥全长18.31米,桥面宽2.3米,矢宽2.7米,桥墩系用块石纵联平列错缝砌造,两头设有八级台阶,桥面两侧置有石质栏板,高1米。栏板上阴刻楷书“向阳桥”,旁镌“光绪十九年重修”字样,是南塘河上为数不多的古桥梁之一。2003年被公布为宁波市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摄于2024年3月,前几年海曙区在向阳桥周边修建了长春文化公园,将向阳桥和澄怀学堂、惠庆医院等古建筑纳入了保护范围,并进行了整修。</p> <p class="ql-block">甬水桥</p><p class="ql-block"> 甬水桥是南塘河到达宁波城南的最后一座高拱石拱桥,故又被称为“城南第一桥”。唐代的古明州城曾辟有十座城门,其中南门又名“甬水门”,桥遂得名。</p><p class="ql-block"> 现存的甬水桥,始建于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原名夏家桥,明代更名为甬水桥,清代(公元1899年)重建。全桥长22.3米,拱高4米,净跨7.8米,桥面宽2.75米。平面呈上窄下宽的八字型,东西各有二十九级台阶,石护栏端头雕有祥云,中间各8根望柱,顶端雕莲花,桥心石精雕荷花。</p><p class="ql-block"> 甬水桥两边刻有桥联:</p><p class="ql-block"> 介长春通津闲波心辉映;</p><p class="ql-block"> 为丹山赤水胜地脉灵钟。</p><p class="ql-block"> 瑞气来它山,横亘南河成集市;</p><p class="ql-block"> 嘉名著甬水,高飞东贸作通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望柱、石护栏和鳌头</p> <p class="ql-block">桥中间的荷花石板。</p> <p class="ql-block">启文桥:</p><p class="ql-block"> 启文桥位于南塘河南塘老街南端的启文小区内(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建成)。启文桥始建于宋,原名沈店桥,系建在清道乡沈店桥旁而得名。重修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40年),遂改名为启文桥。</p><p class="ql-block"> 由于启文桥的选址离开奉化江九曲弯头处不远,因此直接沟通了鄞东与鄞西的航运瓶颈。启文桥建成后,鄞东的船只可由奉化江过堰坝,直接进到启文桥下。再从启文桥边的河漕进入西塘河,经高桥后到大西坝,直通杭城。</p><p class="ql-block"> 启文桥采用梅园石块石砌造而成,横叠错缝,规正严格。全桥长25米,高5米,桥顶宽3.5米,纤道宽1米;东西各有石阶21级,中心铺有直径1米的桥心石,桥两边各有2只抱鼓石和4只石雕象,8根莲花柱精雕细琢;南北桥墙各伸出有0.6米的石刻鳌首,兼作龙门石,实为难得;桥额上刻有“启文桥”和“道光二十年”。</p><p class="ql-block"> 启文桥刻有桥联,但因年代久远,损蚀严重,已经较难辩认。</p> <p class="ql-block">二、北渡段</p> <p class="ql-block">听泉桥:</p><p class="ql-block"> 听泉桥位于海曙区石碶街道车何渡村北渡自然村,北渡村南靠奉化江,北临南河,自古以来就是宁绍乡民去温台的必经渡口;也是从宁波经栎社、过洞桥,往鄞江、樟村的客、货船必过之处,曾被号称“宁波南门第一市”。听泉桥始建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原名北渡桥,南北向横跨在南塘河之上。</p><p class="ql-block"> 听泉桥是三孔两墩石砌平桥,北宋以后经过几次重修,现存桥体为民国十二年(1923年)由北渡村著名的宁波商帮代表人物、被称为上海“钟表大王”的孙梅堂先生出资重修,遂改名为“听泉桥”。现桥额上阴刻的楷体大字“听泉桥”三字由当时著名的改良派首领康有为题写。</p><p class="ql-block"> 听泉桥全长25.60米,宽1.9米,桥高3.60米,中孔跨经5.25米,边孔跨径4.55——4.90米,护栏高0.48米。桥面、桥栏均用长6米的长条石铺砌而成;中孔段桥面平直,边孔桥头端略向下倾斜,南北桥台用规整条石砌筑;桥南脚侧面设有纤道,南桥台前端两侧竖有大型条石2块,防止纤绳勒损纤道;桥墩两端均砌筑成分水尖形;桥南、北分别设有石阶13级和7级。</p> <p class="ql-block">听泉桥东边的南塘河段。</p> <p class="ql-block">还金桥:</p><p class="ql-block"> 东西向横跨在北渡村南塘河与支流北渡河的交叉口之上,原名眺江桥,意即站在桥上可以远眺浩浩奉化江。原桥始建年代不详,现桥由本村著名的商帮人物孙梅堂于1940年出资改建,为石墩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孔平桥。</p><p class="ql-block"> 说起“还金桥”的桥名,还真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清朝末年的一天,奉化县衙有一解差在押送库银赴甬途中,不慎将库银遗落在北渡村附近,恰好被孙梅堂之父孙运源发现捡到,遂交送到宁波知府,宁波知府大加赞誉,并在眺江石桥重修峻工时批示,将桥名改成“还金桥”。</p><p class="ql-block"> 还金桥全长23米,宽3.7米,东西落坡各设台阶16级,系用长条石浆砌,桥两侧护栏为用混凝土浇制的胡琴状栏板。</p><p class="ql-block"> 桥的西侧建有“还金亭”,桥亭石柱上携刻有孙梅堂亲撰的楹联:</p><p class="ql-block"> 揽鄞奉两地之胜,带山襟海,祖德纪还金,登高不尽临风意;</p><p class="ql-block"> 有魏虞遗踪在望,吊古论今,人生如走马,到处宜寻歇足亭。</p> <p class="ql-block">三、洞桥段</p> <p class="ql-block">惠明桥</p><p class="ql-block"> 位于海曙区洞桥镇洞桥村,东西横跨在南塘河北岸与惠明港支流的交汇处。建于晚唐,宋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倾塌,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重建,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再修,是古郧县治通往明州府水陆交通的第一桥,浙东现存最早的双孔高拱桥,也是古时通行大型官船的官桥。</p><p class="ql-block"> 惠明桥全桥长26米,宽3.7米,两个半月形的石拱直径跨度达8.3米,拱矢高4米。桥两侧有石栏板14块,望柱16根,抱鼓石4块,东西各有台阶10级。南侧正中栏板上横额书写“惠明桥”正楷大字,竖刻“同治戌辰至秋里人重建”。桥洞两孔之间镌有仲出的龙首。桥西立有石碑四块,其中一块为明正统五年碑,横额为“重建惠明桥记”。</p><p class="ql-block"> 惠明桥北通甬城,南达奉化,是古时宁波南北交通的纽带,也是古明州、古鄮县崛起和发展的佐证。</p> <p class="ql-block">洞 桥:</p><p class="ql-block"> 又被称为“光溪洞桥”或“老洞桥”,以与横街镇的洞桥有区别。座落在海曙区洞桥镇洞桥村,是一座厚墩双洞木梁廊桥,建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建成后成为连接浙东地区南北的陆上通道,而且其所在镇、村均以桥名为名,重要性足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老洞桥全长26.8米,宽8米,河中心由一座厚3米、宽7米、高4米的块石叠砌成刚性厚墩,迎水一方做成分水尖,以减轻洪水季节急流的冲击。</p><p class="ql-block"> 老洞桥整体建筑构造富有特色,桥面由直径一尺的30根柏木为梁,桥下有浙东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伸臂木梁,梁上铺有地板,竖立64根木柱,建有9间廊屋,中为通道,西为商铺,东置木凳,供行人憩息;桥南北两堍各建有4柱硬山顶凉亭,作为与桥面廊屋的联合体;卷蓬顶青瓦、青砖,用石灰拼缝,抗骤风狂雨能力很强,因此,至今桥墩、桥屋仍保持着当年古朴、结实的风貌。</p><p class="ql-block"> 桥亭上有桥联:“巩固與梁广通过客,苍茫烟水频泛来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百梁桥:</p><p class="ql-block"> 横卧在海曙区洞桥镇的百梁村和蕙江村之间的宽达百米鄞江之上,鄞江——古称小溪江、兰江,起自鄞江镇,经百梁桥后与奉化江会合流向三江口。</p><p class="ql-block"> 百梁桥建于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以后曾多次倒塌或损毁,由当地村民、客商、善士出资重修,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政府出资又进行过大修。百梁桥全长77.4米,宽6.18米,六墩七孔,每孔铺有直径半米的大木14根,合计124根,合成百梁;桥面上用132根木柱,支撑着27间瓦屋,故被称为百梁桥。</p><p class="ql-block"> 百梁桥是浙江省仅有的最长的石墩木梁古廊桥,结构完整,气势宏伟,历史悠久,被称为“浙东第一桥”,是浙江省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鄞江段</p> <p class="ql-block">光溪桥:</p><p class="ql-block"> 又名许家桥,始建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时任鄞县县令沈继美为便利鄞江南北交通,发动市民建成了光溪桥和配套工程官池塘。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重修。现光溪桥依然屹立,官池塘已毁。</p><p class="ql-block"> 光溪桥全桥长39.95米,宽4.5米,桥孔跨度12米,高7.8米;桥空高度6.5米,南北两头各设有石阶28级和25级。桥两侧各悬桥匾,其中东面中刻“光溪桥”和“大清嘉靖三年光绪壬寅重修,二月仲春立”、西面中刻“四明首镇”和“大清嘉靖三年光绪壬寅重修,二月仲春立”字样。桥面两侧设有实心栏板,四个望柱各雕有石狮,桥孔两侧各出挑有鳌头石雕。桥南边设平台与官池塘遗址相连,北与光溪路相通。</p><p class="ql-block"> 光溪桥有桥联:</p><p class="ql-block"> 环溪分月影长涵蕙水文澜</p><p class="ql-block"> 虹桥联古道遥通百里舟车</p> <p class="ql-block">鄞江桥:</p><p class="ql-block"> 鄞江桥始建于唐代,起始为一座简易木桥,名“大德桥”。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改建为石墩和木结构的廊屋式桥梁,并更名为“鄞江桥”。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重建,“桥全长38丈,宽3丈,桥上覆屋28间”。其建筑中采用了特殊的防震结构(该技术被入选《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据《四明谈助》记载:“鄞江桥上搭屋廿四间,可凭栏望远”,可见当时鄞江桥周边的风光曾经十分美丽。1911年设鄞江镇,以桥为名。1979年为修建钢筋混凝土大桥,鄞江廊桥被拆毁。2014年,在原鄞江桥上游约百米处,复建了鄞江廊桥。</p> <p class="ql-block">清代重建的鄞江廊桥(图片取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拆除前的鄞江桥(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2014年重建的鄞江廊桥</p> <p class="ql-block">悬慈桥:</p><p class="ql-block"> 悬慈桥并不是建在南塘河上,但因为其处于鄞江镇的核心区域,且历史悠久,故在本集一并展示。</p><p class="ql-block"> 悬慈桥位于鄞江镇悬慈村,南北向跨鄞江支流清源溪上,是旧时从奉化经鄞江往余姚、慈溪的重要通道。该桥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现桥为民国五年(1916年)重修,2013年因廊屋损毁严重,又进行了大修。</p><p class="ql-block"> 悬慈桥全长18.3米,宽5.7米,高4.6米,跨径12.6米,桥上复盖有木屋5间,连桥北所建2间桥亭、桥南1间桥亭,全桥共有木屋8间。悬慈桥是浙东罕见的伸臂式廊桥。东西桥墙上各伸出近一米的4根长条石,称为悬挑梁,有力地承托长达近11米的木梁,使承重梁缩短了近2米的跨度,充分显示民间桥梁科学既考虑洪水季节泄洪道宽畅,又尽量提高木梁的负荷功能,足见昔日民间工艺匠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悬慈桥的得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浙东,孝子张无择背着母亲一路乞讨来到这里,为避金兵追杀,遂将母亲悬挂于井潭(民间说即是现在的澄浪潭),从而逃过一劫。后人感其孝心,特别兴建了“悬慈庙”和“悬慈桥”。</p><p class="ql-block"> 桥亭中有五副对联:</p><p class="ql-block"> 1、望驼井对孝庙风景依稀,</p><p class="ql-block"> 接大岚通剡溪行踪络绎。</p><p class="ql-block"> 2、立马斯须别故人,</p><p class="ql-block"> 停车邂逅成知己。</p><p class="ql-block"> 3、冬坐尽是风尘客,</p><p class="ql-block"> 过桥皆成萍水人。</p><p class="ql-block"> 4、地近诗人高尚宅,</p><p class="ql-block"> 亭邻佛寺永丰庵。</p><p class="ql-block"> 5、飞虹弌曲映狮峰,</p><p class="ql-block"> 绀水千寻回象麓。</p> <p class="ql-block">2013年,悬慈桥进行了大修。</p> <p class="ql-block">本集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