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山陕会馆

木子

<h1>  洛阳山陕会馆位于老城区九都东路,是一座巍峨壮观、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是当时在洛的晋、陕两地商人筹资修建的经商、聚会、社交场所,是一座商业会馆与关帝庙相结合的古建筑群,已有300多年的历史。</h1> <h1>  走进洛阳山陕会馆,脚踏着青石板,欣赏着山陕会馆的古建筑,会馆坐北朝南,布局前密后疏,建筑错落有致,是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式四合院布局,分为前、后两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有琉璃照壁、山门、舞楼、拜殿、正殿。古建筑保留了岁月的沧桑,除了斑驳的立柱、残缺的雕刻,更多的是厚重的历史感。</h1> <h1>  两侧相陪衬的建筑从南向北有东西仪门、东西僧房、东西廊房、东西官厅和东西配殿,全部建筑均为清代砖木结构,且无石不刻,无木不雕,无梁不绘,作为豫西地区为数不多的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早期建筑群之一。</h1> <h1>  西仪门上方的匾额内容为“西崤尚武”,“崤”指的是洛阳西北与三门峡接壤的崤山,是当时洛阳到达山陕的必经之路。在这里代表的应该是陆运。尚武则说明山陕商人非常重视强身健体,为商业保驾护航。</h1> <h1>  东仪门匾额的内容则为“东瀍崇文”,“瀍”说的就是洛阳的瀍河,在这里应该代表的是水路。崇文说明山陕商人很重视文化教育。和西仪门上的匾额内容结合在一起就是水陆通达、崇文尚武。</h1> <h1>  琉璃照壁始建于雍正年间,位于两座仪门之间,高7.6米、宽13.2米,自下而上由青石座、壁身、绿色琉璃瓦顶三部分组成,立面呈“凸”字形。中心为“二龙戏珠”,人物、花卉、卷草纹围嵌四周,东侧为“狻猊娱子”,西侧为“云龙戏水”。照壁造形独特,色彩绚丽,装饰繁复华丽,为豫西地区仅有。</h1> <h1>  山门正上方刻着“河东夫子”四个字。这“河东夫子”指的是关公,关公是诚信之师,敬奉他代表商人要以诚信为本。</h1> <h1>  关公信仰起源于魏晋,唐宋得以发展,到明清达到鼎盛。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而推崇关公信仰,多次对关公进行加封。清光绪五年(1879),关公的封号累加至“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因为其具有忠义仁勇的品格和精神,符合中国封建社会所宣扬的忠孝廉义的伦理品德,死后被历代朝廷追封,受到百姓推崇。</h1> <h1>  穿过山门,走近舞楼,楼上的屋脊都是琉璃构件,那二龙相戏的“珠”是蜘蛛,象征商路的四通八达;那条连接整个琉璃屋脊的绳子图案,又有“绳绳相扣,代代相传”的寓意;姿态各异的八仙,指商道上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还有白菜,意指“白来财”。</h1> <h1>  再往前走,就是拜殿,月台前有石狮一对,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歇山式绿色琉璃剪边筒瓦顶建筑,殿前有高大月台,据碑文和牌匾记载,拜殿为关圣仪仗所在,梁间施九盏琉璃灯,梁上施仿古红灯笼。拜殿装饰华丽,斗拱、檐檀等存清代旋子点金彩画。</h1> <h1>  走进拜殿,现存贴金匾三块,分别为乾隆八年(1743)立“峻德参末”、道光五年(1825)立“英风峻德”、道光十六年(1836)立“人伦师表”。这三块匾行书笔迹遒劲深厚,匾框均为透雕金龙及缠枝花卉图案,金龙之间互相缠绕,雕工叹为观止,美轮美奂。</h1> <h1>  正殿与拜殿相连,以前敬奉有关帝神像,为悬山式绿色琉璃瓦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檐圆雕龙驮莲花柱顶石,虎、牛、象驮莲花柱顶石,莲花瓣上分别刻有四种字体“寿”字,雕刻造形独特,做工精美。额枋、雀替木雕穿云龙,穿牡丹龙,虽经历风雨有残破,但色彩与图案依旧比较精美。</h1> <h1>  山陕会馆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它蕴含着岁月的痕迹,见证了它所承载的商埠繁华历史,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散发出洛阳独特的魅力。</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感谢围观</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