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赵孟頫的“临终绝笔”,还敢说“俗”吗?500年无人匹敌!

握瑜怀瑾

<p class="ql-block">在书法史上,若论及“最被误解”的艺术家,赵孟頫的名字或许将位列其中。由于历史事件“降元”,他在历史的舞台上被贴上了二臣、汉奸的标签。古代文人们,重视气节与傲骨,信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条,因此,赵孟頫选择效忠元朝的决定,被解读为缺乏气节和原则的表现。尤其是傅山对赵孟頫的:“软美媚俗,熟媚绰约,自是贱态”的批评态度,他将其作品描述为肤浅和无骨,认为赵的书法风格过于软弱和媚俗,反映了作者的人品。傅山甚至坚信,一个人的品德会直接体现在他的书法上,他甚至鄙视其为“奴书”。</p> <h3>赵孟頫行草书作品《昼锦堂记》</h3></br>从幼年起,赵孟頫便开始模仿宋代书法家,如宋高宗和智永,但他的作品被指出缺乏笔力,显得柔弱且浅薄。董其昌亦曾对赵孟頫的书法提出批评,暗示其作品虽然熟练却缺乏秀润之气,并且认为赵的产量过多,这在艺术价值上有所减损。赵孟頫在步入中年之后,对书法的领悟有了显著的提升。他通过大量临摹李北海法帖,强化了其书法中的筋骨力量,使其笔触显得刚健而又遒劲。以他的“临终绝笔”——《昼锦堂记》作为例证,该作品采用行书和草书的结合,展现了点画的秀丽与婉转,整体风格沉着而遒和,布局疏朗而畅旺,既展示了自然之美,又彰显了力之美感,达到了刚柔并济的艺术境界,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格调,其韵律之美足以令人陶醉。<h3> <h3>赵孟頫行草书作品《昼锦堂记》</h3></br>相较于魏晋时期的法帖,赵孟頫的作品更为清新、干练和简洁明快,减少了复杂的笔法变化,这与他的控笔能力和感知能力相对应,因而更便于现代书法学者进行临摹学习。虽然相对易学,但在仔细分析时,其内在的艺术韵味和层次感却颇为丰富,透露出一种高山流水的儒雅气质,毫无庸俗之感。钱泳曾评价说,张丑认为赵子昂的书法温和而闲雅,与王右军有所相通,但过于注重妍媚与细腻,缺乏坚定不移的气节,这种看法并不全面。褚遂良的书法,虽被古人比作美女婵娟,但其人却能直言敢谏,成为唐代的一位名臣,由此可见,品评一个人的品德,并非仅限于其书法风格的浅显解读。<h3> <h3>赵孟頫行草书作品《昼锦堂记》</h3></br>冯班曾赞赏地指出,赵孟頫不仅严格遵循法度,而且融入了宋人的艺术理解,其作品可媲美古代书法大家,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献之。即便是董其昌,这位曾在早年批驳赵孟頫的人,也在提升自我书艺后,领悟到了赵孟頫作品中的内在精湛技艺,并对自己的早期批判表示懊悔。<h3> <h3>赵孟頫行草书作品《昼锦堂记》</h3></br>傅山在晚年时对赵孟頫的评价也发生了显著转变,他从赵的艰难处境出发,重新审视了赵的书法,这进一步验证了赵孟頫的书法实力。需要强调的是,赵孟頫的书法并非“媚俗”,而是建立在王羲之的基础上,继承了魏晋时期的古法,其每一个字都细腻入微,充满了传统艺术之美。<h3> <h3>赵孟頫行草书作品《昼锦堂记》</h3></br>从专业角度来说,赵孟頫的书法不仅在技法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具有深厚的内涵,与现代一些被评价为“丑怪乱书”的作品相比,其优势显而易见,无人能与之匹敌。<h3>赵孟頫行草书作品《昼锦堂记》</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