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里的印记

秋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经意间看到家里“掌门人”陈老师的一些饰品,什么时候攒了这么多啊!</p><p class="ql-block"> 说实在的,漂亮归漂亮,可我看上两眼也就那么回事,我压根不喜欢饰品,甚至再好的手表也不喜欢戴。可能男人女人在美与美的介质、器物欣赏选择方面天生就有巨大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  按说陈老师是学过专业美术的,应该审美没有问题,以前基本不喜欢佩戴饰品出门,十几年前我去爱沙尼亚,那里盛产蜜蜡,我买了好些带回来给她。她一部分转让给闺蜜朋友同事,留下来的我从未见她佩戴过。近年何以对饰品情有独钟了呢?</p> <p class="ql-block">  我稍微仔细看了一下她收集的那些饰品,无论手上脚上戴的,还是身上戴的,多为老银老金掐丝,其中镶嵌玛瑙琥珀蜜蜡绿松石等等,有的还刻有标号。我明白了,这种东西应当是上世纪初叶二战前后的产物,属于中古饰品。那时手工制品居多,用料扎实,工艺细致。最可取的是日久年长的岁月痕迹与那些物件融合渗透,有一种沉稳厚实的感觉,就像坐在某个角隅年高雍容的老妇人,无需言语,就能感觉到一种气息气质。</p> <p class="ql-block">  可是我还是担心陈老师“误入歧途”,便问她价值几何?她一一数来,都不是昂贵之物。尽管不知她报的是真实情况还是有水分的,我还是放下心来。假装很有兴趣的看了她的“宝贝箱”。</p><p class="ql-block"> 我暗自想,陈老师是学工笔重彩的,敦煌那些洞窟里全是这类形制,她对有年代感、有岁月痕迹的老物件情有独钟当是顺理成章的事。</p><p class="ql-block"> 记得母亲有个木质梳妆匣,宽约尺余,高约尺余,下面一个扁扁的小抽屉,两根雕刻的细柱承着一面椭圆的镜子,涂刷了黑红大漆,想必当年是锃亮锃亮的。那是她的母亲给她的,不知算不算嫁妆?但母亲一直从济南带到贵阳,天天都用它。后来漆面剥落,镜片也几乎看不清人脸啦,也没有换,还保留着原装的镜片。我觉得老物件不在于大小贵贱,更多的是传递给人一种信息、一种情感。</p><p class="ql-block"> 如此看来,陈老师那些饰品不仅仅只是佩戴美化之物,而是通过彼时匠人们的巧思精工,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审美和文化品质。那都是生活或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独一无二的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