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明诗解析》

内诗会青年部诗词讲堂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千古春风:内蒙古诗词学会青年部儒学指导老师,儒家学者,研究近体诗词二十余年,进士后代。</b></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文心雕龙·明诗】原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昔葛天乐辞《玄鸟》在曲,黄帝《云门》理不空弦。至尧有《大唐》之歌,舜造《南风》之诗,观其二文,辞达而已。及大禹成功,九序惟歌。太康败德,五子咸怨。顺美匡恶,其来久矣。自商暨周,《雅》、《颂》圆备。四始彪炳,六义环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子夏监绚素之章,子贡悟琢磨之句。故商赐二子,可与言诗。自王泽殄竭,风人辍采。春秋观志讽诵旧章,酬酢以为宾荣,吐纳而成身文。逮楚国讽怨则《离骚》为刺,秦皇灭典亦造仙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汉初四言韦孟首唱,匡谏之义继轨周人。孝武爱文柏梁列韵,严马之徒属辞无方。至成帝品录三百馀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按《召南·行露》始肇半章,孺子《沧浪》亦有全曲,《暇豫》优歌远见春秋,《邪径》童谣近在成世。阅时取证,则五言久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又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也。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至于张衡《怨篇》清典可味,《仙诗缓歌》雅有新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惟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若乃应璩《百一》,独立不惧,辞谲义贞,亦魏之遗直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袁孙已下虽各有雕采,而辞趣一揆莫与争雄。所以景纯《仙篇》,挺拔而为隽矣。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故铺观列代,而情变之数可监;撮举同异,而纲领之要可明矣。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华实异用,惟才所安。故平子得其雅,叔夜含其润,茂先凝其清,景阳振其丽;兼善则子建仲宣,偏美则太冲公干。然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鲜能通圆。若妙识所难,其易也将至;忽以为易,其难也方来。至于三六杂言,则出自篇什;离合之发,则萌于图谶;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联句共韵,则柏梁馀制;巨细或殊,情理同致,总归诗囿,故不繁云。 赞曰∶民生而志,咏歌所含。兴发皇世,风流《二南》。 神理共契,政序相参。英华弥缛,万代永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译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大舜说:“诗的创作是用来表达人的心之所向,当诗谱成歌曲的时候,它们就能长时间展示表达人的心之所向。”这些都离不开创作者通达事理的谋思,使得要表达展现的诗文含义能明确明了,让读者明白,让世人清明。这就是诗人在没有动笔写的时候,心之所向就存在了,然后用文字文章展现表达出来这就成为了诗。这展现的文章都是记录真实真切的事物状况,写诗的道理就在这里呀!诗就是人们用知识的规律和法则来治理文章的一种文体,治理天下万物是人的真实本能、本领。孔夫子说:《诗经》有三百篇之多,岂能发表的是一种声音呢?又说:这三百首之多的诗经岂能没有各种思想表达呢?这就是说,各自诗文表达的不同会展现出各种不同的文章意思,怎么可以一言概括而不存在其他意思呢?所以治理文章是通过知识的规律和法则来得到有效的治理,我们通过验证都是如此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人拥有七种情绪:喜、怒、哀、惧、爱、恶、欲。待人接物后就会产生情之所感,接触事物而产生所感后就会对其记录在诗歌的文体中,(吟志:一种文体的记录,也就是用诗歌的形式记录)这不就是非常的当然而然呀!从前葛天氏给舞曲填写上文辞,因此有了《玄鸟》能唱的歌词。后来有了黄帝创作的《云门》乐舞歌词,按照这个事物发展的规律往后的乐舞都不再是只有空奏乐律的管弦,同时都会拥有相关填写的歌词。到了唐尧有《大唐》之歌文,到了虞舜创作《南风》的诗文,观察这《大唐》和《南风》这两篇诗歌文章,只是做到了文辞表述简单通达,意思表达明白而已。直到大禹成就伟业,最早诗经《九序》的出现开启了用诗歌的形式来当做单一的歌曲传唱,对大禹的歌颂。而夏帝太康贪图享乐、道德败坏最后导致灭亡,他的五个弟弟被后羿逼到洛河对岸,没有归宿,在洛河岸前作《五子之歌》来表示追悔莫及。由此可见,从歌到诗的发展过程,文章开始产生了多样性的变化,它可以用来歌颂功德和也可以用来表述讥讽不好的行为,这样的做法很早以来就有了。从商朝到周朝,诗经中《雅》和《颂》的写作区别及创作风格已经非常的完善了,这四种风格照耀出诗经(四始:指诗经四种最初形成的风格。)中的文采斐然,写诗的技巧手法的运用(六义:比,兴,赋,风,雅,颂)如同打磨玉璧一样达到了很高的程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孔夫子的学生子夏(监通鉴:参考、借鉴)借鉴诗文拥有精美文采的本质和文章存在的条理作为自己的参考参照(绚素:精美的文采是文章的本质。素:本质。),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子贡明白诗文中必须拥有如同雕琢和打磨过的美丽玉石一样的语句。所以这子夏和子贡两人,可以与他们谈论诗经。从君王的德泽绝尽后,那些采集诗经的官员不再采诗编辑,诗经也就断了。(风人:从事采集编撰诗经的官员。)我们读春秋时期的文章能看到当时人的心之所向都喜欢背诵朗读那些过去的诗经篇章,应酬中唱和当做对宾客的敬意,同时在人际交往中当做礼义和文化修养。到了楚国委婉指责怨恨别人当做流行风尚,因此有了《离骚》这样的文体来通过编造神鬼怪论来指责楚王的过失,于是秦始皇销毁了这些伪故事文献和同样通过扶乩等迷信活动中伪托神仙灵鬼所写的诗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汉初期流行四言诗句,第一个倡导(唱:通倡,倡导)的是西汉诗人韦孟,他的作品都是匡正当时社会风气,通过合宜的道理直言规劝他人改正过错,继承的是周朝前人之风格轨迹。西汉孝武帝刘彻标榜儒学喜爱文章学问,开启了近体七言诗的先河(柏梁体又称柏梁台体、柏梁台诗)第一次使用排列有序的诗韵。严助和司马相如之流,他们写诗文不依循这个定法,毫无规律可言(方:规律、定法)。到了汉成帝刘骜品鉴收录了柏梁体诗三百余篇,变成了国家采纳朝廷发布写诗的典章,这就是说诗文到了这个时期才有详悉的法度。而那些创作辞赋的作者他们遗存于世的作品,没有一个写过有五言的诗文。所以有人认为李陵和班婕妤两人写的《与苏武》、《怨诗》五言诗,质疑是后世之人所伪。按照这个规律和逻辑,那么从诗经国风《召南·行露》就有了半章五言诗句,周朝学子(儒子:学子)所传唱的《沧浪歌》都是用五言诗句做全曲,《暇豫》乐舞歌曲很早就出现(见:现也)在春秋时期,《邪径》小孩子唱的童谣一直从汉成帝开始传唱到现在。我们察看这些诗文出现的时间得到求证,五言诗句很早就有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我们再来看古诗《佳丽》可能就是西汉时期辞赋家枚乘写的,而《孤竹》(冉冉孤生竹)一篇五言诗文那是东汉辞赋家傅毅作品,通过采纳的诗文进行比对而推论两篇诗文都是两汉的作品啊。我们观察他们写的柏梁体和散文都是公正又合理一点都不粗鲁、委婉含蓄生动又附着被咏的具体实物、悲伤不如意却情真意切,实在是五言诗文的居首位的作品。至于张衡写《怨篇》诗文读来清丽典雅而可以耐人寻味,《仙诗缓歌》(张衡写的以遗失)能唱出美好而新颖的乐音,这些同样都是绝佳的好诗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到了东汉末年汉献帝时期开始五言诗文空前活跃,魏文帝曹丕、陈思王、曹植他们写的五言诗文的才思就如同在草原上任意奔驰的骏马,其中王粲、徐幹、应玚、刘桢写的五言诗文也一样朝着飞奔的路上竞相驱驰。他们还爱对美好的自然景象进行真实的描绘,亲近那些水池花木的美丽园林。陈述接受皇帝恩宠的荣耀,叙说各种宴会上的酣畅淋漓。慷慨激昂不约束自己想要抒发的心志,光明磊落的施展才华。造就所感阐明事理叙述事物,不再追求那些详言细说的写作技能遣词造句逐一描绘事物外表的样子,而追求的是对物象外在的形状最光耀、亮丽之处着重描绘(能:形态)的写作手法,这些人应用都是一样的啊!后来到了三国曹魏时期的正始年间又开始盛行道玄思想,结果诗文中又掺杂了荒诞的鬼神和超自然论。何晏之流创建了魏晋玄学,大多都是思想浅薄、缺乏修养又不切实际的臆想伪说理论。于是就有了嵇康那种写文章含多重意思让人无法琢磨和阮籍那种写的文章更加遥深难懂,所以成为了出类拔萃、杰出的玄学人物。至于儒家的应璩写《百一诗》讽劝诗中写到:下流不可处,君子慎厥初。他与当时盛行的玄学伪说不同流合污,独立不惧,我们通过文辞能判断(谲通假决,判断、辨别)出是位正直有节操的人。这也是曹魏时期继承了前人的写诗法则的人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西晋时代的众多诗人才子们逐渐把轻靡绮丽的文风当做写诗的创作风格,西晋文学家张载、张协、张亢兄弟,潘岳、潘尼叔侄,左思,陆机、陆云兄弟他们几人在这样风格的诗文创作的道路上并驾齐驱,这种对诗文中出现的物象中自然景象进行真实的描绘阐述过详的文风最早从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齐王曹芳的正始时期形成的,创作诗文中对于主体物象的描述效能却远远柔弱于东汉末年汉献帝时期的建安才子们,也许当时的诗人才子们都认为对文章中的事物自然景象进行真实的描绘阐述需要分开来详细说明这样才是写诗的高明之处,也许他们还认为偏重在华美非凡的文风上才是诗文的一种自逞其美,当时西晋诗坛的情形状况就是如此吧。到了东晋(江左:指东晋及南朝时期。)时期诗文的创作沉迷于玄学风气中,这些玄学诗人更是讥笑那些过去的诗人总是致力于依从知识的规律和法则行事,而强烈推崇那种忘掉这规律和法则约束的言论,袁宏、孙绰这帮下作(已:表示程度。下:底也。)的玄学伪说诗人,虽然作品各有不同的文采雕饰,但是文辞中显露的知识的规律和标准都一律不通更没有人和他们争雄。所以郭璞的《游仙诗》,是当时一枝独秀的玄学佳作哈(隽矣:隽:意味深长的嘲讽口气。)。到了南朝宋初期诗文的创作(咏:通过诗文对事物的描述。)对于前代的诗风在继承中进行了变革,此时也是道家和佛教分离时期佛教正式走入中国的历史舞台(南朝四百八十寺),这个时期两家的明争暗斗,导致描绘山水的作品日益增多,儒家的诗文化又一次回归正途。于是在文章丽辞的创作中出现了百字之中就会有的对偶形式语句,大家都力求获得这一句对偶的惊异,诗文创作依据当时的真实真切的情形状况逼真地描绘出景物的形貌,文辞方面要求尽可能地做到新异,这就是被近代竞相学习的由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所以纵观(铺观:纵观。)历代诗文的兴衰和发展,这发生的无数状况的变化我们是可以借鉴和参考(监:通鉴)的。我们通过聚集起来列举举证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我们发现写诗的原则和条理的重要性尽是明白清楚的摆在我们眼前。如果你要写四言合乎法则的诗文,那么就需要做到在规则下还需要有修饰的光泽。五言诗文要寻求协调(流调:流通摎,寻求协调),还需要做到清秀美丽当做写诗的宗旨。诗文创作华丽而朴质的用法和用途各自不同,这个与每人的才华而来确定创作的方向。因此张衡获得了写诗的规则之美,而嵇康(叔夜,本名嵇康)在诗文创作中呈现出文辞修饰的光泽之美。张华(张华字茂先)在诗文创作中聚集了清纯朴质之美,张协(张协字景阳)在诗文创作中收聚了(振:收也)华丽之美。而把这些优点都兼备一身的是曹植和王粲,而特别追求知识的自然规律和法则(美:道也,指自然的规律和法则。)之美的是左思和刘桢。然而诗文创作是有固定的体制的,而人的思维却各自不相同。诗人创作的诗文都是随他们的性情和喜好而进行适合区分,少数的诗人能够做到很圆满。如果深知在诗文创作中的不易之处,那么你离诗文创作的容易就不远了。你不重视诗文创作的知识中的规律和法则,觉得写诗就是件简单容易的事,那么写诗遇到的困难才刚刚开始。至于那些三言诗文和六言诗文都是杂言诗,它们都出自诗经中的“雅”和“颂”。(篇什:指诗章。古代,十篇为一什。)至于那些扑朔迷离的表达,那是从汉代的宣扬迷信的预言、预兆的书籍,图谶文化中萌发的。而回文诗文的兴起是从汉朝道原文化中开始的。诗文相连的语句使用和谐的声音韵字,是从柏梁体继承下来的规定和标准。种种诗文创作的表达展现虽然有相同的体制也有不同的体制,但是我们通过写诗的原则和条理对它们论定和判别好坏的真实状况却是一样的,都脱离不了写诗的规则和标准的范围,因此不存在众多复杂纷乱的胡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总的来说:人们生来都拥有情志,用诗的形式来吟咏歌唱这包含着人们的情感志趣。诗歌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的三皇时期只是当做简单的给舞曲填写文辞,一直到周朝成熟而风姿卓越的《诗经》出现。人们无不是通过合乎人的精神需要、理的需要、日常生活需要来创作来传播,(政:正也)人们正视它的重要性,摆放在学校里进行传承和探究。这样美好的精华之物收集起来传承久远越来越繁荣,成为千秋万代的人们都这样永久的做着这有意义且快乐的事。</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整理制作:语筝</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