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大峡谷

徐惠茹

<p class="ql-block">  广东乳源大峡谷又称广东大峡谷,位于距乳源县西南68公里的大布镇。大峡谷贯穿于韶关的大布镇和英德的波罗镇,全长15公里,平均谷深400多米,谷面宽窄不一,最窄处100多米,最宽处1000多米。沿途风景优美,被誉为“广东最美丽的峡谷”。</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15人于2024年3月21日驱车来到广东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广东大峡谷的路口</p> <p class="ql-block">景区入口</p> <p class="ql-block">游览区检票口</p> <p class="ql-block">  穿越广东大峡谷有三条经典路线。从谷底游览对我们70岁左右的人来说确实有点艰难,衡量利弊我们还是选择从谷面游览路线,先走左侧的生态步行道至一线天,然后走右侧的千米游廊至通天梯入口。</p> <p class="ql-block">谷口广场</p> <p class="ql-block">  从谷口广场出发,走左侧的生态步道。</p> <p class="ql-block">  乳源大峡谷是广东地貌的一条美丽的伤痕。</p><p class="ql-block"> 原来大峡谷所在地只是山沟中的小盆地,由于受到燕山造山运动的影响,令地壳承受地块抬升的扩张力,而使部分地块张裂下陷形成裂谷,距今已有一千万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走到此处,10:30分刚好赶上高空钢丝自行车和摩托车表演。</p> <p class="ql-block">  大峡谷的顶端状似一只大埕,谷面宽约600米,平静的大布河流从东南向西北蜿蜒流过,由于河道逐渐变窄,流到这里突然从裂缝处腾空冲下,形成瀑布,名为腾龙瀑。其气势之磅礴,撼人心魄,大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p><p class="ql-block"> 瀑布下有一深潭,潭水一直沿着大峡谷流出英德波罗镇,汇入北江河。</p> <p class="ql-block">瀑布下的深潭</p> <p class="ql-block">路遇罕见的植物——苏铁蕨。</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见到的铃铛花,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  大峡谷的两侧是高角度的绝壁峡谷,十分险峻,谷内出露的岩石为距今3亿多万年以前形成的沉积岩,以致密坚硬的石英岩为主。</p> <p class="ql-block">  峡谷两岸尽管像刀劈斧削,石崖陡峭,但由于自然环境保护得好,依然覆盖翠绿的植被与树木,使人满眼的舒服。</p> <p class="ql-block">峡谷底部的潭水清楚可见</p> <p class="ql-block">  最佳最高观景点,海拔630米。</p> <p class="ql-block">前往一线天</p> <p class="ql-block">  到一线天的入口,我们折返谷口广场。</p> <p class="ql-block">景区右侧的千米游廊线路</p> <p class="ql-block">在飞虹桥上,通往千米游廊。</p> <p class="ql-block">千米游廊上的宣传板。</p> <p class="ql-block">  广东乳源大峡谷简介</p><p class="ql-block"> 广东乳源大峡谷是广东省最大的平地峡谷,2005年,乳源大峡谷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广东最美的地方"。广东乳源大峡谷是广东地貌的一条美丽的伤痕,是巧夺天工的山水画廊,是不可复制的地理传奇。</p><p class="ql-block"> 大峡谷位于广东省北部,北起于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西南的大布镇,终止于清远市英德市石牯塘镇,全长15公里,平均谷深400多米,谷中沟壑纵横,奇峰林立,古木参天,流水潺潺。谷面宽窄不一,最窄处100多米,最宽处1000多米。</p><p class="ql-block"> 大峡谷是以坚硬石英砂岩为基础,受控于平缓岩层和垂直节理构造条件,在陆壳抬升、生水流侵蚀和重力崩塌共同作用下,经漫长地质演变而形成。大峡谷地区地层古老,各个地质时期的地质构造比较稳定,为保存原始群落及分化新种类提供了良好条件,为生物多样性奠定的地质基础,同时为区域地质地貌发育演化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p> <p class="ql-block">  大峡谷是北回归线北缘保存较为完整,分布较集中,原生性较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也是北回归线上一类特殊的森林类型,生物多样性水平较高。大峡谷分布有观光木、伯乐树、马蹄参等重点保护植物,同时发现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杪秽。此外,大峡谷内记录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林麝等。大峡谷是野生动植物繁衍的宝地,是珍贵的生物资源基因库,是理想的科研、教学基地,对于保护和利用我国特有珍稀物种具有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广东乳源大峡谷具有奇特的地貌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堪称"粤北地质博物馆"。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大峡谷就像地球皮肤上的深深裂痕,广东乳源大峡谷隔着千万年的历史,向人们叙述这时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过山瑶</p><p class="ql-block"> ﹣﹣中国四大瑶族支系之一</p><p class="ql-block"> 位于广东省北部的乳源瑶族自治县,是我国著名的瑶乡之一,也是广东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由于是世界多地的过山瑶人的祖居地,乳源更被称为"世界过山瑶之乡"。独具民族风情的瑶族文化,配合上秀美奇伟的自然人文景观,让乳源这颗"粤北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广东瑶族的重要支系之一﹣﹣所谓过山瑶,即是祖先以耕山为主,有着"食尽一山过一山"的迁徙传统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先秦的文献中已有记载,瑶民为舜帝后裔,在华夏族同化的过程中,瑶民由东向南迁徙。宋代时,瑶族的活动中心虽在湖南的洞庭湖一带,但已有部分瑶民迁徙到湘南、粤北和桂北地区,开辟新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推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6年,韶边瑶族自治县成立。1963年10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乳源的瑶族人民走向了新时代。</p><p class="ql-block"> 过山瑶的历史由来之一</p><p class="ql-block"> 瑶族民风比较淳朴而强悍。瑶族人民一般多居住在山区,因此有"无山不成瑶"之说,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南岭无山不有」,南岭,是中国瑶族的主要分布地。瑶族的分支众多,语言差异大,有勉语、布努语、拉珈语等多种。80年代由语言学家创造了瑶文,以拉丁字母拼写勉语作为瑶文。现瑶族通用汉语。很多人能同时使用壮语、苗语等语言。</p> <p class="ql-block">  瑶族的几大支系</p><p class="ql-block"> 蓝靛瑶﹣﹣广泛分布于云南、广西,及越南、老挝等国,穿着用蓝靛染的衣物。</p><p class="ql-block"> 红瑶﹣﹣主要居住在广西龙胜县,穿着红色衣物。</p><p class="ql-block"> 盘瑶﹣-主要居住在广西桂平。尊崇盘王。"盘王节"是该分支的重要节日。</p><p class="ql-block"> 过山瑶--因受统治者的驱除和歧视,垦荒种植两至三年即离开,重觅垦荒地的瑶民。因总是翻山越岭寻觅垦荒地,无法定居,故称"过山瑶"。居住在湖南新宁县的"八峒瑶"即属此。</p><p class="ql-block"> 白裤瑶﹣-主要居住在广西河池南丹。喜穿白裤,故得名。</p><p class="ql-block"> 八排瑶--主要居住在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p><p class="ql-block"> 茶山瑶﹣﹣要居住在广西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p><p class="ql-block"> 背篓瑶--要居住在广西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p><p class="ql-block"> 除此以外还有: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平地瑶、坳瑶。</p> <p class="ql-block">  过山瑶的千年文化魂宝﹣﹣拜盘王</p><p class="ql-block"> 过山瑶有一个传统的文化魂宝:"拜盘王"。"拜盘王"瑶语叫"抖塞",是每个过山瑶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必须经过的成年洗礼。"抖塞"活动有14大项、260多个小项目,一般都是在每年的秋冬季举行。在拜盘王仪式中,参拜者身着瑶族服饰,面对盘王像,先后拜祭,而后久久静伫,内心虔诚,在喧闹的乐器声和歌谣中完成与祖先的"对话",并祷告神明,祈求来年风调。可以说,拜盘王不仅是祭奠祖先,更是对自己现实生活的感恩和虔诚的敬畏。虽然历经波折,"抖塞"仍在瑶族民间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遗存了下来,证明了乳源过山瑶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拜盘王已成为瑶族子孙后代珍贵的文化遗产。此项目于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过山瑶的"衣"</p><p class="ql-block"> 乳源瑶族服饰的历史悠久,集瑶族刺绣等传统工艺于一体,从款式到装饰、色彩、纹样等,无不蕴藏着瑶族的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是过山瑶先民历史沧桑的物质载体。</p><p class="ql-block"> 乳源瑶族服饰,是粤北地区过山瑶服饰的典型代表之一。如今,乳源过山瑶以居山岭地不同而有东边、西边两瑶之分。以东边瑶为主体的乳源瑶族服饰:</p><p class="ql-block"> 过山瑶男装以短衣(卡衫)、长衣、宽大中长裤或长裤组成;服饰由头帕、刺绣方形图案、衣领花边、绣花腰带、脚绑;佩有三角耳环、手镯、铜钱、腰短刀等,古时有弓弩。女装包括长衣、内裙(百褶裙)、护衣、围裙等;服饰由头饰、围裙、腰带、脚绑、大方巾等刺绣饰品;佩有三角耳环、手镯、金银钗、铜钱、铜扣、银扣、珠子等;刺绣品用红、黄、绿、青、白五种颜色,多以红黄绿为主色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山瑶刺绣</p><p class="ql-block"> "过山瑶反面刺绣"有瑶族活文字一说,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反面挑花正面看";绣时不需绣架、不画底稿,先用黑白线依布纹绣出方格,然后于各格中用意象化、象形化的图案构成主要内容的基本图案。用以构成全幅花纹的基本图案是定型的,线条无弧线,角度有严格限制,花纹颜色有红、绿、黄、黑、白五种。</p> <p class="ql-block">  过山瑶的"歌"</p><p class="ql-block"> 瑶族民歌作为瑶族民间音乐的组成部分,在瑶族人民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内容上看,乳源的过山瑶瑶歌包含历史歌、山歌、风俗歌等:历史歌主要记述瑶民的历史变迁,如《盘王歌》、《千家峒歌》等;山歌则主要记录劳动、爱情等日常生活,例如《劳动歌》、《情歌》等;而风俗歌则体现瑶族的风俗习惯,如《祭祀歌》、《敬茶歌》等。如今,以语言为本的瑶歌亟待更多的关注。2017年,韶关乳源启动了全国首个瑶族语言文化典藏课题项目工作,以保护逐渐失传的瑶族语言艺术。</p><p class="ql-block"> 过山瑶的"住"</p><p class="ql-block"> 乳源东边瑶历代都已过上定居生活,早已形成村寨。建筑基本建在山边,多为平房或吊脚楼。其房屋多是以杉木、杉树皮、沙、泥构筑的多间排列的平房,依地势构建,有些地方住户相对集中,有些则零星分布,村落不很整齐。西边瑶历史上没有定居的村寨,都是三两户散居一处,每三五年又迁居别处,住的都是茅寮,只要树几根木柱,以小竹子或竹片织成围栏扎在木柱四周,上面覆盖茅草与竹片,便是安身之所。</p> <p class="ql-block">  今日瑶族</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乳源瑶族不需要长途迁徙,已经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但在享受便利生活的同时,如何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让古老的民族艺术焕发新的色彩,应当是值得人深思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除了记录和保护工作之外,乳源的瑶族文化也逐步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如结合瑶族传统饮食、建筑等元素开展的"瑶家乐"旅游项目;向当地中小学生推广瑶绣艺术,让传统民族技艺走进校园;以及将瑶族歌曲英译化,让瑶歌走出国门,成为人类共同的艺术与世界瑶民相互联系的纽带。</p><p class="ql-block"> 百里乳源,瑶歌不绝﹣﹣只有自信地,大声地将瑶族文化歌唱,才能让乳源的瑶族文化传下去,走出去,历久弥新,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  沿山势流淌的千米水渠,从大布河引出。据说水渠之水一是补充瀑布,二是用来发电。</p> <p class="ql-block">高空钢丝表演的起点设施</p> <p class="ql-block">爬百余级台阶,通往通天梯。</p> <p class="ql-block">爬上百余级台阶,来到下通天梯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  通天梯1368阶,相当于86层楼高,呈50度角直通谷底。</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通天梯的谷口。我们没有下去,只在梯口拍了照片,原路返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