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

清韵

<p class="ql-block">  清明日,收到邀请做为扬州、泰州三日(5~7)导游随团行!7日游瘦西湖!</p> <p class="ql-block">烟花三月来看桥,</p><p class="ql-block">山也迢迢,水也迢迢。</p><p class="ql-block">缤纷春色正逍遥。</p><p class="ql-block">花也妖娆,草也妖娆!</p><p class="ql-block">阡陌纵横迷你色,</p><p class="ql-block">倩影轻摇,倒影俏娇。</p><p class="ql-block">欲将玉人景中邀,</p><p class="ql-block">貌已杳杳,音亦杳杳。</p> <p class="ql-block">  瘦西湖(Slender West Lake)原名保障湖,属于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水系,是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支流,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大虹桥路28号,水域面积700亩。</p><p class="ql-block"> 瘦西湖由古代隋唐大运河水系和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壕连缀而成。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时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是典型的小型浅水湖泊,其水源来自京杭大运河。</p><p class="ql-block"> 2014年6月22日,作为“中国大运河”遗产点之一的瘦西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1986年,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246万元,按《扬州画舫录》记载和珍藏的扬州著名画师袁耀所绘《邗上八景.春台明月》册页、乾隆《南巡盛典图》等有关史料,结合地形地貌现状,设计恢复方案,于1987年10月动土兴建。景区占地约7公顷,为一组古典园林建筑群,包括新建的二十四桥、玲珑花界、熙春台、十字阁、重檐亭、九曲桥,后又续建望春楼、栈桥、静香书屋等。其布局呈"之"字形屏列,构造旷奥收放,抑扬错落,各面转折对景都是一幅山水画卷,成为"乾隆水上游览线"的一处胜景。湖两岸长廊依云墙伸展,陆路与水道并行。整个景区在体现"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意境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在玲珑花界远望熙春台,二十四桥,小李将军画本,望春楼!</p> <p class="ql-block">熙春台</p> <p class="ql-block">望春楼</p> <p class="ql-block">小李将军画本</p> <p class="ql-block">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杜牧诗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桥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似乎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洁白栏板上彩云追月的浮雕,桥与水衔接处巧云状湖石堆叠,周围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随时看到云、水、花、月,体会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妙境,遥想杜牧当年的风流佳话。沿阶拾级而下,桥旁即为吹箫亭,亭临水边桥畔,小巧别致,亭前有平台,围以石座,若在月明之夜,清辉笼罩,波涵月影,画舫拍波,有数十歌女。淡妆素裹,在台上吹箫弄笛,婉转悠扬,天上的月华,船内的灯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起,使人觉得好像在银河中前行。桥上箫声,船上歌声,岸边笑声汇在一起,此时再咏诵“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你定会为唐代诗人徐凝的精妙描写抚掌称绝。 清乾隆间景称"春台明月",嘉庆后毁圮。但地形地貌、河湾港汊犹存。</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桥有二说。</p><p class="ql-block">一说谓二十四座桥。据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唐时扬州城内水道纵横,有茶园桥、大明桥、九曲桥、下马桥、作坊桥、洗马桥、南桥、阿师桥、周家桥、小市桥、广济桥、新桥、开明桥、顾家桥、通泗桥、太平桥、利园桥、万岁桥、青园桥、参佐桥、山光桥等二十四座桥,后水道逐渐淤没。宋元佑时仅存小市、广济、开明、通泗、太平、万岁诸桥。现今仅有开明桥、通泗桥的地名,桥已不存在。</p><p class="ql-block">一说桥名“二十四”,或称二十四桥。据李斗《扬州画舫录》录十五:“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红药桥之名出自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吴家砖桥在扬州西郊。梁羽生采用此说,所写扬州竹西巷谷啸风家就在此桥附近。(见梁羽生《鸣镝风云录》)</p> <p class="ql-block">  单桥名就引动多少文人学者打了一千多年的笔墨官司。</p><p class="ql-block"> 《扬州鼓吹词》说:“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据说二十四桥原为吴家砖桥,周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本是文人欢聚,歌妓吟唱之地。唐代时有二十四歌女,一个个姿容媚艳,体态轻盈,曾于月明之夜来此吹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献上,请杜牧赋诗。传说是优美的,也有野史说成是隋炀帝的作为,二十四桥即炀帝以歌女数改名,但无以稽考,只能留给后人鉴赏。宋代沈括是以严谨著称的,他在《补笔谈》中,对二十四桥一一考证,论证扬州确有二十四桥,证明了扬州无愧于“桥乡”的称号。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思乡之情,特别提到:“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文学家朱自清也曾满怀激情地追忆故乡“城里城外古迹很多,如‘文选楼’、‘天保城’、‘雷塘’、‘二十四桥’。</p> <p class="ql-block">  莲花桥和白塔是瘦西湖的核心建筑,白塔晴云是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莲花桥和白塔一横一竖,一彩一素,一柔一刚。莲花桥为青条石砌筑,正桥平面呈“工”字形,南北两引桥下各为半拱,桥墩列四翼,各有三拱,正侧共15个桥洞。莲花桥桥与亭结合,桥身结构复杂,造型优美,是中国古桥建筑史上的孤例,是扬州标志性建筑。白塔位于莲花桥南侧莲性寺内,为砖砌,系喇嘛塔,高30余米。与北京北海公园白塔相似!</p> <p class="ql-block">  瘦西湖园林建筑具有典型的佛教文化特色,例如著名的瘦西湖白塔便是寺庙塔,为典型的喇嘛教寺院的塔制。瘦西湖的莲花桥俗称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该桥建于莲花堤上,桥上建五亭,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巡盐御史高恒及扬州盐商为迎奉乾隆帝而建。莲花是佛教的象征,莲花桥构思精妙,把佛教的意象与建筑巧妙地结合起来。莲花桥从空中俯视,桥上的5座风亭就像5朵冉冉出水的莲花,所以故名莲花桥,与白塔形成了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  法海寺 (莲性寺)位于扬州瘦西湖风景区内五亭桥的旁边。四面环湖,南侧有藕香桥,桥下遍植荷花。寺庙不大,门口立着一个碑介绍了重建法海寺的原因。寺门口有一些笑容可掬的小弥勒佛雕塑。门口有香火炉,寺内有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白塔、云山阁、僧房等建筑物。寺庙内比较清静,安宁,适合香客和信众安静修行。 据资料介绍法海寺始建于隋末唐初,重建于元代至元年间,是一位叫正为的和尚建造的。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愚勇和尚重修;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福宏和尚再修,清代一位姓程的盐商复修。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南巡扬州,赐名“莲性寺”,并赐“众香清梵匾”。寺僧勒石建亭供奉。解放后遵照民间习惯仍改称法海寺。寺庙每年也会定期举办一些活动,如每月均打一次佛七,并于每年清明、中元、冬至和弥陀圣诞举行四次佛七法会。每月一次八关斋戒,年底安排一次朝山活动。</p> <p class="ql-block">从法海寺望钓鱼台</p> <p class="ql-block">从凫庄望钓鱼台</p> <p class="ql-block">  凫庄是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瘦西湖公园内白塔脚下的一个小小的岛屿,位于五亭桥东侧,建于民国9年(1921年),原是乡绅陈臣朔的别墅。</p> <p class="ql-block">  因在汀屿之上,似野鸭浮水,故名。凫庄构景最大特色是尽量取小,细巧玲珑。东为水榭,西设水阁数间,南建水楼三楹,不规则的荷花池位于庄中,环植梅、桃、筱竹,更迭人高之湖石,立意颇深。凫庄似浮若泅,庄上亭、榭、廊、阁小巧别致,山池木石缀置得宜,正如《望江南百调》所歌:"亭榭高低风月胜,柳桃杂错水波环,此地即仙寰。"</p> <p class="ql-block">  小金山原名长春岭,建于清代中叶。当时扬州豪绅为了打通瘦西湖至大明寺的水上通道,在瘦西湖之西北开挖了莲花埂新河,挖河的土堆成了一座小山,这就是今天的小金山。小金山四周环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顶有“风亭”一座,是全园最高点。小金山西麓有一堤通入湖中,堤端为一方亭,名“吹台”。相传乾隆皇帝在这里钓过鱼,因而又叫钓鱼台。钓鱼台三面临水,各有圆门一孔。从钓鱼台前右侧看去,正中圆洞恰好收入“五亭桥”一景,左面圆洞正好收入“白塔”一景,俨然两张独幅画面,其借景手法之巧,令人钦佩。月观是临湖建筑的厅堂,四面皆为格扇,堂后是桂园。当8月桂花盛开之际,推窗赏月,清香四溢,天上水下两月同收眼底,此情此景,甚为动人。</p> <p class="ql-block">风亭</p> <p class="ql-block">  关于“小金山”的名字,还有着一段来历:说是有一回扬州和镇江的两个和尚闲聊,镇江和尚说:“青山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扬州的当然不同意这种说法,于是两人就下棋打赌。结果扬州的和尚棋高一着,此景定名“小金山”,并在庭中挂了这样一副对联:“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只用了一个“小”字,就把镇江的“金山”引渡过来了。</p> <p class="ql-block">枯木逢春</p> <p class="ql-block">  相传乾隆曾于此处垂钓。半晌仍无鱼上钩,诸盐商遣人携活龙鱼挂于勾上。只钩上龙鱼,皇帝心有疑虑,宠臣和珅引用明代谢缙对联答复皇帝“凡夫岂敢朝天子,万岁金钩只钓龙鱼”。皇帝大悦!</p><p class="ql-block"> 钓鱼台原名吹台是瘦西湖中的一座亭子,它是古建筑中少有的运用借景艺术的亭子,框景为画,美轮美奂。</p><p class="ql-block"> 钓鱼台是欣赏瘦西湖的最佳地点之一,透过正前方是我们瘦西湖标志性景点五亭桥。左边的圆洞叫做白塔。加上眼前的钓鱼台这个景致叫做三星拱照。福禄寿三星,祝大家顺顺利利!</p> <p class="ql-block">从钓鱼台眺望莲花桥和白塔</p> <p class="ql-block">  静香书屋位于瘦西湖万花园景区中簪花亭的西面。静香书屋重建于1992年,书屋坐北朝南,是三间开的青砖瓦房,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静香书屋”是金农的漆书,金农作为扬州八怪之首,诗、文、书、画无所不精。金农擅画梅花,“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这里围以黛脊粉墙,画舫是半舫,亭为半亭,月洞口的美人靠也仅有一半,打破了旧园的对称规整,显得轻灵活泼。正门两侧的对联为八怪另一名人郑板桥所题:“飞塔云霄半,书斋竹树中”。书房内,松竹梅的木雕罩格,条几上供桌屏、花瓶,书桌上置文房四宝,多宝架上摆放线装古书,圆桌上一盘围棋,令人停足其间,仔细把玩,余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1993年,以静香书屋为蓝本设计的“清音园”参加德国斯图加特博览会“中国园”展出,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独特的营造构思,荣获“金杯奖”,在德国当地永久保存。</p> <p class="ql-block">  簪花亭又名簪花宴亭在万花园的西南部,为六角形仿宋式建筑,重檐攒尖顶,亭子的周围遍栽芍药。亭旁有“四相簪花宴”青铜雕塑。四相簪花芍药是中国传统栽培的名贵花卉,也是具有扬州地方特色的名花,今又是扬州市市花之一。数有“洛阳牡丹甲天下,扬州芍药冠天下”之说。在宋代,扬州芍药就名噪天下,不仅在栽培规模上令人叹为观止:“负郭多圹土,种花之家,园舍相望”;更在于科学的精心培育,名品迭出,“名品相压,故者未厌而新者已盛”。芍药之名贵者,称金腰带。宋陈师道《后山谈丛》:“花之名天下者,洛阳牡丹、广陵芍药耳。红叶而黄腰,号金带围,而无种,有时而出,则城中当有宰相。”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韩琦任扬州太守时,官署后花园中有一种叫“金带围”的芍药一枝四岔,每盆都开了一朵花,而且花瓣上下呈红色,一圈金黄蕊围在中间,因此被称为金缠腰,又叫金带围。</p> <p class="ql-block">  春天年年都会到来,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时光倒流到971年前,同样也是一个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的季节。在扬州城内,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太守官署花园内芍药开花了。</p><p class="ql-block">  芍药花开似乎没什么可惊奇的,但是这株芍药,它的枝干却分了四枝,每枝上各开了一朵中间有着黄蕊的红花,像身穿红色官袍,腰系金色腰带的官员。人们叫它“金腰缠”,也叫“金带围”。民间流传,此花一开则为世瑞。</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扬州太守,是为了躲避官场是非而来的韩琦,他觉花开奇异,乃宴平生所期望者三人,在扬州的王珪、王安石和路过扬州的朝官陈升之。四人在花下饮酒赏花,吟诗观画,还将四朵金带围摘下,各自簪在头上。</p><p class="ql-block">  此后,三十年内,四人竟陆续官至相位,也在北宋朝的多个大事件中,各自留下了人生的印记。说句题外话,这四人中的王珪,他的外孙女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女词人——李清照。</p><p class="ql-block">  四相簪花的故事流传了近千年,2007年,在瘦西湖万花园的西南角,建起了一座四相簪花亭,重檐攒尖顶,六角形仿宋式建筑。亭子前的雕塑则用凝固的语言,为游客们讲述着当年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万花园内花儿的传奇,不仅仅是芍药,还有一种千古名花,因为隋炀帝不惜千里迢迢来看一眼,而蜚声海内外,它就是琼花。它不以花色鲜艳迷人,不以浓香醉人,在自然界一片姹紫嫣红之际,它却花开洁白如玉,风姿绰约。</p><p class="ql-block">  面对洁白的琼花,宋代人的吟咏也是千古流传,这其中就有“四相簪花”主人公韩琦写下的“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在韩琦之前,北宋初年的扬州太守王禹偁则写下了《后土庙琼花诗》“谁移琪树下仙乡,二月轻冰八月霜,若使寿阳公主在,自当羞见落梅妆。”而这,也是最早吟咏琼花的诗篇。</p><p class="ql-block">  除了王禹偁、韩琦,北宋至南宋,还有欧阳修、刘敞、秦观、王令、崔与之等众多文人墨客在琼花面前发出了自己的赞叹。欧阳修甚至还为琼花在后土庙后建无双亭,他说:“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p><p class="ql-block">  是的,“不负广陵春”,扬州春日的迷人,从古到今始终未曾改变。春色最盛的瘦西湖万花园,则为这“广陵春”添上了缤纷的五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