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世纪90年代的杭州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这几天,一位朋友在江浙一带盘桓。绍兴,苏州,杭州,扬州。今天早上,在扬州。早上便发朋友圈,在街上转。我建议她,去小街小巷转转,吃吃早餐。吃早餐和逛菜市场,是深入市民生活最直接的方式。她转了,吃了街头的烧饼。</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想起一段往事。</p> <p class="ql-block"> 1988年11月初。我参加完在石家庄举行的全国秋季糖酒交易会,去上海,与先期到达的母亲和姐姐汇合。几天后,和姐姐一同去杭州,在那里,等待相约好,从重庆乘火车来的栾某人(老婆),我们三人一起游玩杭州。</p><p class="ql-block"> 从重庆到杭州,是坐重庆到上海的73次火车。 到达杭州是晚上8,9点左右。那时,交通不是很方便。为了赶时间,我们乘坐上午的长途车,下午赶到了杭州。那是我第一次到杭州</p> <p class="ql-block">旧街道</p> <p class="ql-block">菜市场</p> <p class="ql-block">闲人</p> <p class="ql-block"> 我清楚地记得,我们住在艮山门的杭州教育局招待所。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艮”字。开始,我读不出。</p><p class="ql-block"> 晚上去接站时,我们叫了一辆三轮车。到火车站后,三轮车夫说,我就在外边等你们。我们想,你愿等就等。然而,我们进站才得知,火车晚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那时候,火车晚点是常事。于是,我们出站,那个车夫向我们挥挥手。我们坐上去。借机游览了灯下的杭州。当车夫听说我们第二天一早还要去火车站。便说,还是他来接我们。我们说,不必,我们再叫车就是。他坚持说,就是他来接,让我们不必担心。放心睡觉。我想,他也是揽生意。第二早上,5点多,我一个人,起床,穿束完毕出招待所,见那三轮车横停在招待所门口。走近一看,车夫蜷缩在后座上,睡着。我叫醒了他,说,你来得这么早。他说,我怕误事,昨天没有回去。我惊讶,你在后座上蜷了一晚上???他说,没事,没事。我们都这样。我上车,心里感慨。生活不易呀。我记得当时的车费,一趟是6元。于是,我就与车夫聊天。无非家长里短。</p><p class="ql-block"> 接到人后,我们上车。那时,正是城市人们起床,开始一天忙碌的生活。我来了兴趣,对车夫说,你多转一转巷子吧。我给你加钱。他问,转什么地方?我说,随便,就是小街,小巷。他高兴地应声。穿小巷走河岸。到处,很多人在生煤球炉。青蓝的烟,与运河上的雾交融。也有蓬乱着头发提着木马桶的。那些挎菜篮的邻里,相互打着招呼。早餐点都忙碌着。袅袅的饮烟。锅里翻滚的油条。烧饼炉里的香味弥漫在空中,,,,,</p><p class="ql-block"> 在三轮车上,这么游弋而过,颇有看拉洋片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仍记得两边晃过的一些景物,但,印象最深的,是车夫用力登车时,那左右摇晃的背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