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青铜器——(1)战国晚期青铜鼎

水之源

<p class="ql-block">  从楚子问鼎始,周王朝逐渐进入了“诸侯争霸、列国争雄”的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王权衰微,各路列强、虎视眈眈,觊觎之事频出。青铜礼器的功能和制作工艺,也从商代中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鼎盛时期,逐步走向没落。至战国晚期,以鼎为代表的王室、王臣用祭祀礼器几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列国诸侯、卿大夫甚至其家臣铸造的实用器物。虽然当时的制作技术不断提高,但是,工艺水平已从不计工本、修饰繁缛,向轻薄粗糙、光素无纹转变。</p> <p class="ql-block">  战国晚期青铜鼎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腹部有旋纹;二是大部分光素无纹且器壁较薄,有纹饰的大都是几何形、图案化。</p><p class="ql-block"> 旋纹主要是起加强筋的作用,用以弥补器物壁薄造成牢固度不足的缺陷,这也是技术进步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这个时期的青铜器注重实用。铸造方面失蜡法开始广泛应用,在春秋时期发轫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整体铸造工艺趋于简单粗陋,但金属细工却有了新的进步,特别是鎏金和嵌金银技术的推广应用,使青铜器物流光溢彩、炫目多姿;浇筑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除继续使用浑铸法外,广泛采用分铸技术,将铜器的耳、足、环等附件先铸好,嵌在主体范中,再浇铸铜液,让器身和附件熔铸在一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p> <p class="ql-block">铭文大都是刻铭,字体较小,笔画很细。铭文内容一般比较简单,常以“物勒工名”的形式出现,器物上常有职官名。多记载容量、重量等,这与当时商业经济发展、度量衡器进一步使用有关。</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山东分会副会长、青铜器鉴定专家李军先生,为收藏爱好者修复的一件损毁严重的战国晚期青铜鼎,李先生德高望重、技艺精湛,他用实际行动为文物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