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琴乡 第四章 琴境 第五章 十指连心 第六章 逍遥游 七弦的风骚 (对诵版)<br>——谨以此片纪念中国古琴列入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名录<br><p class="ql-block"> 作者:刘郎 朗诵 晓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章 琴乡</p> 男:一个地方的整体文化条件,对于中国古琴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常熟,之所以和古琴特别有缘,还不仅仅是由于先秦的言子提倡弦歌的缘故。 <br>女:中国的明朝,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代,至少是在文学艺术和生活形态里,追求精致,追求完美,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倾向。仅以江南为例,昆曲兴于鱼米之乡,园林盛于深宅大院,家具成于秀丽古雅,便足以说明这-点。<br>男:后来,我们的常熟更是出现了虞山琴派、虞山诗派、虞山画派以及虞山印派,竟都具有着与那种主流倾向相对一致的追求。这些艺术门类,彼此关连,相互打通,并出现了各自的代表人物,在明代的文学艺术史上,极得一时之盛。<br>女:古琴艺术至有明-代,已可谓流派纷呈。但是,由于发轫于常熟的虞山琴派尤其别开生面,所以,虞山琴派所倡导“清微淡远”的琴风,对于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非比寻常的影响。<br> 男:严天池,虞山琴派的创始人,熟稔于诗词歌赋,经历过宦海风涛,是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后来致仕还乡,专于琴道,隐逸于自己的“云松巢”。不过,千年籽种能够在常熟大地绽放出风雅之花,又绝非偶然,因为这里的文化气候和艺术土壤,有着独特的温润与优良。<br> 女:三千多年以前,泰伯与仲雍兄弟自北地南来,与当地的先民共同创造了古吴沃野的文明。因为仲雍又名虞仲,死后又归葬于这一片葱茏的山麓,所以,这里便叫作了虞山,虞山的“虞”字,也就有了与地名相同的含义。据当代作家陆文夫先生考证,在兵围垓下之际,那位与楚霸王拔剑一别却依旧征袍冷艳的虞姬,也是我们常熟人。<br> 男:吴人尚武,勇冠一时,但后来,历史的长风一阵阵刮过来,竟吹灭了那一盏虎帐红灯。不过,读书的灯盏却亮了起来,把昭明太子夤夜勘书的人影投放在粉墙之上,把黄公望所磨的墨汁映照得一片晶莹,把钱谦益和柳如是的红豆山庄点缀得香温玉软。<br> 女:读书的习尚之于常熟,已几近情有独钟。在中国的印书、藏书和读书史上,很少有人忘得了脉望馆的雕工考究,忘得了汲古阁的开本阔大,忘得了那些汗牛充栋的经典是来自于常熟的土地,因为纸墨的芳香,萦绕过一代代书生的梦。<br>男:不过,读书也有伤怀的时候。犹记得翁同龢手把一卷《离骚》,遐想屈原问渡;犹记得同光两代帝师,叔侄两辈状元。这常熟的荣耀,到后来,竟一时遮蔽于紫禁城中的一道垂帘。幸好还有琴在。江南名楼唤作“铁琴铜剑”,实在是道出了读书人内在的性格。剑是胆识,琴是情怀,体态虽为两类,精神却是一体。<br>女:古琴的家乡,-定是文化的家乡,而文化的家乡,一定又以一种特别的物象作代表。我们的古人,把常熟叫作琴川,这个名字,叫得是何等的好啊。<br><br>第四章 琴境<br><br> 男:几乎每一首古代的琴曲都有一个十分恰切的名字,反复品味琴曲的名字,你会在刹那之间,蓦然猛醒到什么叫真正完美,什么叫天机乍泄。<br>随着曲名的引领,那一杯驿路上的别酒,那一枝严冬里的梅花,那一对夕照中的落雁,那些已经具备了人赋品格的所有物象,便在古琴的鸣奏中渐渐显现出深深的意境。 <br> 女:不过,不同流派的琴人们,对于意境的迫求,又各自有着独到的美学理想。而虞山琴派推崇的“清微淡远”,说到底,本质上还是一个“清”字。这一个“清”字,与“浊”相对立,与“洁”相吻合,冰清玉洁,实在是让人肃然起敬。应当讲,对于“清”字的张扬,这本身就是对古琴艺术的弘扬光大与正本清源。而严天池在强调“清微淡远”的同时,还摒弃了在古琴艺术中滥加琴歌的作法,同样是出于古琴艺术本真的操守。<br>男:在东方的审美观念里,清纯之美,向来都是一种极高的层次。空灵并非空泛,简练并非简单,单纯并非单调,而清纯也并非清冷萧条。<br>女:辩证的法则早已证明,唯有前者,才能体现出虞山琴派所向往的“博大和平”。这也正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抱朴怀素的主张。<br><br>第五章 十指连心<br>男:漫长的岁月,让古琴出现了无比奇妙的断纹;无数的前人,为我们创造了千姿百态的指法。 古人抚琴,有的说是奏,有的说是鼓,有的说是弄,有的说是弹。但不管怎样的说法,演奏古琴的技巧,最终还是要落到手指之间。<br>女:人的手指,真是有着难以言说的魅力,它创造着大千世界,也传递着 真情实感。<br>有一种手指,指点过迷津的路径。<br>有一种手指,放飞过童心的期盼。<br>有一种手指,书写过离别的诗句。<br>有一种手指,缝纫过临行的衣衫。<br>是啊,我们所想到的深深浅浅,所看到的远远近近,几乎都和我们灵动的手指相关连。<br>男:那是枝头深红的果,那是山脚嫩绿的芽,那是故乡芬芳的土,那是人间喜庆的家;那是艺人的空谷幽兰,那是文化的千金片瓦,那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那是书山有路学海无涯。<br>我们的历史,因手指而琤琮似水。<br>我们的生活,因手指而灿烂如花。<br>女:虞山琴派的另一位代表 徐青山 在《溪山琴况》中说道:“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道出了手指的重要作用。有人把中国的古琴艺术称作“手指的舞蹈”,以舞蹈来概括精纯的指法,优美的形态,这,真是说到了手指的妙处。<br>男:中国古琴是“道”与“技”的高度统一体。“道”与“技”的关系,就像一根琴弦一样,被真正优秀的古琴家调到了最为适度的音高。松了,不行,紧了,也不行。正直而凝重的琴弦,本就是一条耐人寻味的“度”的法则。<br>女:潇湘的水云,抒情而曼妙,那是因为轻灵的手指,能体现神闲气定。<br>阳关的古道,荒寒而渺远,那是因为刚健的手指,能带出悲壮苍凉。<br>男:手指的舞蹈,其实是情绪的舞蹈,心灵的舞蹈,这些经典的七弦之声 之所以动人,是因为来自于人们的精神深处。<br>这就是“十指连心”。<br><br>第六章 逍遥游<br>男:我们并不讳言,中国古琴,的确有心仪阳春白雪,身远下里巴人的倾向。但同时也要指出,在我们广阔的现实生活中,也已经留下了中国古琴难以磨灭的深深印记,比如,我们常常会说到“知音”这个词。 <br>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生死相契,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凤凰于飞,已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知音,是精神层面的心灵共振,知音,是英雄美人的百代一逢。 <br> 女:在中国人的眼里,古琴,又往往是才智、才艺和才情的化身。六出祁山的武乡侯施展退兵之计,假若没有那一张瑶琴为伴,连对手也会失望。儒雅的周郎,虽然是兵书在手,小乔初嫁,但是,仅靠着铁甲征衣,又怎会有那般的俊采风流。“曲有误,周郎顾”,可以说,那一张中国古琴所展现的气象,毫不亚于 曹丞相八十万人马的连营。<br>然而,若说到竹林七贤,说到嵇康,说到《广陵散》,知道的人,相对地就少了。而那位奏完《广陵散》才绝尘而去的人,恰恰是中国古琴的中坚。<br> 男:中正平和的基调,让中国古琴 真正作到了“宁静致远”,所以,它并不企羡大红大紫的时尚,企羡稠人广众的 海啸山呼。永远不会流行的,是它;永远不会过时的,还是它。不过,由于它已经合乎了“大音稀声”的真理,已经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灵魂,所以,它也具备了一种永恒的品质。<br>女:公元1977年8月20日,美国国家宇航局 向外太空发射了 “旅行者2号”宇宙飞船,在搭载的物品里,有一张镀金唱片,其中便有中国的古琴名家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 <br>三千年沉潜气韵像一划天开,在浩渺的苍穹,带着东方的畅想,鸣奏着七弦的风骚。<br>男:设计这一行为艺术的人,也许有两重用心,一是代表人类 向星空世界 求其友声,二是让人们站在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遗产。 <br>女:听到流水,有的人认识了中国的文化。 <br>男:听到流水,有的人认识了艺术的生命。 <br>女:高尚的太古之音,的确就像流水一样,长久地漂洗着人们的灵魂。<br> 晓梅,笔名芳尊,雄安新区白洋淀人,河北省作协会员,曾任中学教师、党校教员、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副行长。作品散见于《金融时报》《荷花淀》《河北地方志》《女职工之家》《青春印象》等多家媒体。2021年出版散文集《白洋情韵》。退休后,在老年大学朗诵班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