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崖门海战

乐弈

<p class="ql-block">  新会是江门市的一个区,是南粤历史文化名城。新会古称冈州,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以新建6县会合成郡而得名新会,从此沿用。</p> <p class="ql-block">  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位于新会区古井镇,是在700多年前宋元崖门海战遗址上兴建的古代海战文化主题景区,是广东省境内唯一的大型皇帝行宫。景区大门远观为一艘巨大的仿古战船造型建筑。↓</p> <p class="ql-block">  崖海姐妹锚。万斤巨锚高分别为3.4米和2.55米,宽分别为2米和1.94米,单个重达1.8万斤。2005年,新会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筹建征集文物时,发现于崖海之滨。↓</p> <p class="ql-block">  传国玉玺是中国传统至高权力的象征。浩气广场以此为主题,以玉玺雕塑为中心,以守护神兽、图腾柱和九龙照壁等组成的雕塑群,彰显了宋元崖门海战中英雄爱国忠贞的浩然正气。↓</p> <p class="ql-block">  浩气广场入口两侧为一对巨型守护兽。↓</p> <p class="ql-block">  传国玉玺主雕塑高3.5米,长宽各3米,据说是世界最大的。通体用红翡玉石砌雕,以铸铜浮雕镶花边,顶部是1.2米高、重达2吨的铜雕蹲龙,底部是9米x9米的涌泉。↓</p> <p class="ql-block">  浩气广场照壁是九龙腾云的陶艺雕塑。↓</p> <p class="ql-block">  浩气广场四周有六条图腾柱,直径1.3米,高9.8米,柱身以雕着龙凤祥云图案的红沙岩砌建,顶部是龙生九子之一的鸱吻龙雕塑。↓</p> <p class="ql-block">  此亭名“怀古亭”,旁边有三面诗碑墙。↓</p> <p class="ql-block">  1962年,田汉来到新会崖山凭吊时题下《崖门怀古》这首诗。“二十万人齐殉国,银湖今日有余香”体现了崖海大战的震撼和壮烈,而20万南宋军民捍卫国家,大义凛然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百世流芳。↓</p> <p class="ql-block">  《崖门谒三忠祠》是明末诗人陈恭尹所作。作者借宋元崖门海战这一历史事件,来抒发现实中明清两朝更迭的悲痛心情,悲愤之下写下这首诗。↓</p> <p class="ql-block">  1958年,周总理来新会视察崖山,回京后跟毛主席提起崖山祠时,毛主席有感而发,即兴挥毫,写下景区碑刻的《过零丁洋》书法习作。这与文天祥的原诗有三处不同,原诗的“遭逢”“寥落”“雨打萍”分别改作“艰难”“落落”“浪打萍”,似有深意和感慨。↓</p> <p class="ql-block">  崖山祠是大忠祠、慈元庙、义士祠、寝宫、头门、诗碑廊、白鹃亭等祠庙的统称,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在新会崖山首建。↓</p> <p class="ql-block">  历经五百多年风雨的崖山祠众祠庙因战乱兵祸等原因,曾历经三次彻底的毁坏和荒废。但却屡废屡兴,且越兴越旺,先后经历七次较大规模的重建、修葺、扩建。此为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  棂星门两侧各有一个镇祠宝鼎。↓</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头门,“崖山祠”匾额为1995年杨尚昆所书。↓</p> <p class="ql-block">  楹联“一代兴亡史,千秋节概风”来自2017年新会区“龙泉杯”诗词创作大赛金奖获得者、时年86岁的柯明铮老人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第一展厅,介绍宋元崖门海战的经过。↓</p> <p class="ql-block">  偏安江南的赵宋王朝昏庸,日益衰败。忽必烈于1271年迁都今北京,改国号为元。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京城临安,虏去宋皇太后和皇帝赵㬎(xiǎn)。 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等拥立8岁的益王在福州登帝位,即宋端宗赵昰(shì),改元景炎(1276年)。逃亡途中突遇台风,宋帝昰不慎坠海,惊吓病逝。异母弟赵昺(bǐng)继位,改元祥兴(1278年),即宋少帝,宋行朝迁至新会。↓</p> <p class="ql-block">  崖山与古兜汤瓶山对峙如门,扼住新会内陆银洲湖出海水道,进可攻,退可守,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宋行朝在崖山建造行宫,建军屋,办给养、修战船,制器械,广招勤王兵马和义士。崖山成为宋朝抗击元军的最后基地。↓</p> <p class="ql-block">  宋军统帅太傅张世杰指挥宋军用大铁索把大小千艘战船连结成“一字阵”,东西向横跨崖海,锁住江面。舰阵四边筑起木栅楼棚,形成一座庞大的水中城堡,严阵以待进犯的元军。↓</p> <p class="ql-block">  元军以张弘范为都元帅,李恒为副帅,率军从扬州分水陆两路南下。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抗元主力、丞相文天祥在海丰五坡岭遇袭被俘。元军的精锐兵力形成夹击之势,进剿南宋最后根据地崖山,并于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中,押着文天祥到达崖山海面。↓</p> <p class="ql-block">  元军作“长蛇阵”与宋军的“一字阵”对峙。宋军本可利用崖门天险和水师优势,派战船扼住海口,趁元军船队刚到未稳之际,以攻为守,主动出击。但却未战先怯,自行烧掉行朝草市,撤至海上,只留少数兵力驻守行宫,被动地等待元军到来决一死战。↓</p> <p class="ql-block">  元军占领崖山宋行朝驻地,阻断宋军陆上补给线。正月下旬,元军后援战船陆续齐集,成功地切断了宋军运送粮草、淡水、武器补给的“樵汲路”。↓</p> <p class="ql-block">  元军在部署合围宋军之际,发现有近千艘民军乌疍船从北面前来支援宋军。张弘范于夜间派精锐兵力小战船从西边突袭乌疍船队,逼其离岸,再以大战船横冲直撞,撞沉撞翻和缴获了不少乌疍船。↓</p> <p class="ql-block">  元军用缴获的乌疍船装满茅草,淋上膏油,顺北风冲向宋军,火攻宋军连环船阵。但宋军早有防备,船外涂擦海泥,火烧不着,前哨的宋船还四周缚上长木杆,使元军的火船无法靠近,再以水筒灭火,化解了元军的火攻。↓</p> <p class="ql-block">  元军先是派在元军中的张世杰外甥韩新三次诱降,均遭张世杰怒斥。张弘范又让副帅李恒迫文天祥修书劝降张世杰,文天祥愤然写下了闻名古今的《过零丁洋》诗。↓</p> <p class="ql-block">  二月初五夜,元军誓师。元军分四路包围了宋军。 二月初六,元军水陆两路主力已全部到位,全面封锁了崖门南北水道,占据了崖门两岸的制高点,形成了对南宋海上“一字船阵”的合围之势。张弘范认为总攻的时机已到。↓</p> <p class="ql-block">  二月初六黎明,张弘范下令元军发起进攻。两军展开了惨烈的激战。双方炮火和密集的箭矢掩盖了天空。↓</p> <p class="ql-block">  元舰突入宋军阵中,砍断部分宋船的连环铁索,冲击其“一字阵”。宋阵西北角被元军冲开决口。↓</p> <p class="ql-block">  宋军誓死抵抗,战事呈胶着状态,张弘范见久攻不下,便行疑兵之计,暂缓进攻,用布帐围住战船,在内奏出阵阵乐声。已筋疲力尽的宋军众将士以为元军在吃午饭,一时放松了警惕,稍事休息。↓</p> <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乐声却是张弘范约定出击的总攻信号。这时涨潮海水汹涌北上,元军战船乘潮向宋营厮杀过来。宗军发现情况有异,仓促应战,但为时已晚。宋舰上即发箭阻击,元军战船布帐上着满箭矢,军士却毫发无伤。↓</p> <p class="ql-block">  等宋军弓箭射尽,伏在盾后的元兵立即拉开布帐,射箭发炮还击,很快就攻陷宋将左大的战船。宋军好不容易才修补好的“一字阵”舰城又出现了破口,元军乘势冲杀进去。↓</p> <p class="ql-block">  两军展开混战,从黎明持续到下午,宋军终于抵挡不住,元军在宋船大阵中横冲直撞。张世杰见宋军许多战船桅杆上的军旗相继倒下,知道大势已去,于是抽调精兵退入舰阵中心死守。↓</p> <p class="ql-block">  大战至傍晚,风雨交加,暗雾天黑。张世杰派来船只欲接帝昺撤退。丞相陆秀夫在黑暗中一时难辨真假,怕上当被元军俘虏,而且杨太后及所乘之船又在战乱中失散,执意不肯带少帝昺随之离开。↓</p> <p class="ql-block">  陆秀夫见元军逐渐逼近,少帝所乘之船庞大,又是船船环结,已陷入元军船舰的重重包围之中。突围已不可能,于是急令船上众官兵将财物尽抛落海,先令夫人章氏和子女投海赴难。↓</p> <p class="ql-block">  然后,陆秀夫端正朝服,向少帝昺启奏:“国事至此,皇上当为国而死!德祐皇帝受辱已不堪,皇上不可以再受元军所辱!”随即将印玺挂在不足9周岁的少帝昺腰间,再把少帝昺负在背上,仰天长叹后在奇石附近奋身投海英勇殉国。↓</p> <p class="ql-block">  众官将兵和后宫中不少人也随之跳海自杀,翰林学士刘鼎孙、礼部尚书徐宗仁、兵部侍郎茅湘、吏部侍郎赵樵、枢密使高桂等大臣们纷纷殉难,官兵死难达数万人。↓</p> <p class="ql-block">  张世杰接不到少帝昺和陆秀夫,只好与宋将苏刘义父子等率领16只战船,乘昏雾和混乱突围,杀出崖门口。张弘范率元军追击,终无功而返。李恒部收到少帝昺已死的消息后也返航。↓</p> <p class="ql-block">  崖海上浮尸满海面,惨不忍睹,元军从浮尸身上大肆搜刮金银财物。有兵卒从一着黄衣小儿尸身上取得“诏书之宝”的印玺,献交张弘范,张弘范疑那小儿尸身就是宋帝昺,急忙去找时已不见踪影,于是报赵昺死亡。↓</p> <p class="ql-block">  宋军一千多艘战船中,被焚烧和击毁的有200多艘,其余均被元军缴获。↓</p> <p class="ql-block">  张世杰待元军撤走,几经艰辛,寻获并奉杨太后返回崖山,召集失散兵士。太后至此才知道帝昺已死,悲痛欲绝,万念俱灰,也跳海身亡。张世杰等将她葬在崖山海滨,以蚝壳砌陵(此陵在今崖山祠附近)。↓</p> <p class="ql-block">  五月初四,张世杰率领宋军残部驾船冲出元军重围,来到今阳江市海陵岛附近海面,因遭遇台风,舟覆人亡,墓葬在海陵岛上。↓</p> <p class="ql-block">  文天祥于三月十三日被押解上北京,途中跳海自杀不成,与在崖山被俘的礼部侍郎邓光荐一同绝食8天又不死。同年十月被押至兵马司的牢狱,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招降不跪,封宰相和枢密等大官职不当。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p> <p class="ql-block">  崖海大战后,张弘范命人在崖海奇石上刻字“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宗于此”,以显其功。却适得其反,留下千古骂名,后被人铲去。但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南宋忠臣义士,为保家卫国,视死如归,他们英勇不屈的英雄气节为历代所歌颂。自明代以来,人们在南宋行宫原址附近,建起祠庙,祭祀和纪念崖海大战的英烈,留下了不少名诗和碑刻。↓</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展厅,崖门海战沙盘及战事图等。↓</p> <p class="ql-block">  双方的行军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  崖门海战战场沙盘。↓</p> <p class="ql-block">  大忠祠是为纪念保卫南宋英勇抗敌、以身殉国的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三名忠节之士而兴建的祠庙,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大忠祠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时由明代大儒陈献章(陈白沙)等人倡议,上奏获准在“慈元殿”故址旁兴建的。历史上也曾称为“三忠祠”,后改名大忠祠。↓</p> <p class="ql-block">  祠内塑立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雕像,陈列三人的传略和事迹,供人祭祀。↓</p> <p class="ql-block">  文天祥(1236-1283年),今江西省吉安人,宝祐进士。1276年,封为右丞相,赴元营谈判被扣押,后逃脱。祥兴元年(1278年),赵昺即帝位,加封他为少保、信国公。文天祥领兵入粤阻击元军,后遭元军突袭被俘。崖海大战时被元军押赴崖门海域,迫其修书劝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写下《过零丁洋》。崖海大战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羁押在大都牢中。元世祖忽必烈亲往招降,许他高官厚爵,不为所动,宁死不降。1283年1月,文天祥被押往大都柴市口处死,年四十七岁。↓</p> <p class="ql-block">  陆秀夫(1236-1279年),楚盐城人。宝佑四年(1256年)登进士第。1275年,元军进攻宋朝,陆秀夫誓死抗敌,官至礼部侍郎。1278年初,益王赵昰死,再立8岁的卫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1279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遂驱妻子入海,自负帝昺投海死,年四十四岁。↓</p> <p class="ql-block">  张世杰(1198-1279年),今河北逐州人。元军攻陷临安,张世杰等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为帝组建南宋行朝,张世杰为枢密副使,后又拜为少傅。张世杰奉帝移驻崖山,建“慈元宫”,此被称为崖山行朝草市。崖山之战后张世杰突围,决意抗元到底,抱着一线希望,继续寻找赵氏皇族而立,重振旗鼓抗元救宋。途径海陵岛,飓风大作,张世杰坠水溺亡,葬于海陵岛上。↓</p> <p class="ql-block">  大忠祠门前是正气亭,亭内碑上为祭大忠祠文。↓</p> <p class="ql-block">  义士祠是明代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在修复崖山祠时,为纪念抗元死难将士和勤王义士而增建的,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初名为忠义坛,清光绪年间始称为义士祠。↓</p> <p class="ql-block">  祠内现陈列有八义士国画像及其事迹简介,和宋元崖海大战时的兵器、宋钱、宋陶等史迹文物。↓</p> <p class="ql-block">  苏刘义(1232-1279年),苏轼第八代孙。崖山海战前为殿前都指挥使。崖山海战失败后苏刘义与张世杰突围。南宋亡后,苏刘义在匿于民间的宋室后裔中,挑选了一位姓赵名旦的小孩,拥立为王,以继赵宋统绪,继续反抗元朝统治。后被元朝重军复剿月余身亡,年四十七岁。↓</p> <p class="ql-block">  义士祠门前是余香亭,亭内碑上为祭忠臣义士坛文。↓</p> <p class="ql-block">  慈元庙始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在南宋崖山行宫慈元殿故址上兴建,主要奉祀为保卫南宋、抵抗元军而坚贞不屈、以身殉国的杨太后。↓</p> <p class="ql-block">  慈元庙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获孝宗皇帝赐额“全节”,并分别在明、清的弘治和雍正年间获朝廷恩准以“如祀历代帝王”的规格列入朝廷的祀典,每年春秋两季择日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祠内塑杨太后的座像。↓</p> <p class="ql-block">  杨太后(1245-1279年)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太后。咸津三年(1267年),23岁时被选入宫,成为宋度宗的妃子。咸淳五年(1269年),杨淑妃诞下儿子赵昰。1274年,宋度宗驾崩,其帝位由赵昰之弟㬎继位,是为宋恭宗。1276年三月,元军攻陷南宋首府临安,宋恭帝和谢太后被俘降元。杨淑妃携儿子益王赵昰及其异母弟弟赵昺逃出临安,在陆秀夫、张世杰等一批文武大臣护卫下,在福州拥戴赵昰即皇帝位,杨淑妃被册封为皇太后,辅动幼帝同朝听政。赵罡由于失足堕海,惊吓过度得疾,后不治而亡,杨太后痛失亲儿悲痛欲绝。但杨太后不甘宋朝就此灭亡,在陆秀夫、张世杰等大臣支持下,拥立并非己出而时年仅7岁的卫王赵昺继任为南宋祥兴皇帝。杨太后再次受命于危难之时,肩负起辅帝教帝,垂帘听政,抵御元军,为图光复赵宋皇朝江山的重任。崖门海战失败后,杨太后随张世杰等突围。当杨太后得悉宋帝昺已在大战中殉国的消息后,痛不欲生,她拒绝了张世杰要她再选赵宋后人立君,继续抗元的请求,万念俱灰地投海殉国。张世杰等匆勿就地取材,修筑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以蚝壳为建材的皇陵。↓</p> <p class="ql-block">  宋帝赵昺(1271-1279年),南宋最后一任皇帝。赵昺是宋度宗最小的儿子,其母为俞氏修容,宋帝昰的异母弟弟。德祐二年被封为广王,宋帝昰即位后又被封为卫王。1278年宋帝昰病逝后,年仅7岁的赵昺继任帝位,改元祥兴。崖海大战失败,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不欲君臣被元军俘获受辱,遂用丝绸带背负宋帝昺,与一众皇亲国戚、文武大臣及军民官兵、勤王义士英勇投海,以身殉国。宋帝昺投海后,其尸随海潮漂至深圳赤湾,为当地老百姓安葬。↓</p> <p class="ql-block">  宋帝赵昰(1269-1278年),宋朝第十七个皇帝,宋度宗的长子,其母为杨淑妃。元军攻陷临安后,陆秀夫、张世杰等文武大臣在福州拥戴时年仅8岁的赵昰继任南宋皇位,改元景炎。在转移珠海的途中因突遇暴风,宋帝昰失足从船上堕海吓成疾病,后不治而逝,时年10岁,在位仅3年。↓</p> <p class="ql-block">  寝宫原是南宋崖山行宫慈元殿之后殿,在宋元崖海大战中被毁,史传明弘治年间在修建慈元庙时附建,后荒废为残垣败瓦。↓</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末新会县寻觅到原址残垣并在其上重建后殿,设名“寝宫”,并塑立“杨太后教子”的组雕,重现杨太后和少帝赵昺生活起居和学习治国经略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寝宫之后,据说这是全国最大的“慈”字碑刻。↓</p> <p class="ql-block">  望崖楼前身是建于1956年的“望崖亭”。多位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新会县,在崖山碑亭内观赏古碑和俯瞰宋元崖门海战古战场,所以此亭定名为望崖亭。1993年,新会县把望崖亭拆去并扩建成楼高三层、层层有观景廊的望崖楼。↓</p> <p class="ql-block">  在望崖楼上远观崖门水道昔日的古战场,感慨万千。抗战时期日本为了侵略中国处心积虑编造的“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种论调,欲在文化和精神上催毁中国人的自信心,国人应时刻警醒。↓</p> <p class="ql-block">  当年新会县清理慈元殿和崖山祠遗址时,在瓦砾堆中寻回包括“慈元庙碑”在内的12块珍贵历史名碑,利用发掘到的残旧柱石,在崖山祠的山坡顶上,搭建了碑亭,用以安放12块古碑。↓</p> <p class="ql-block">  宋文丞相信国公正气歌石碑。《正气歌》是文天祥被囚元大都狱中时所作。这是一首光华灿烂的诗篇,充满了浩然正气、民族气节和崇高信念。↓</p> <p class="ql-block">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传诵千古的绝唱,一直激励着全国人民精忠报国,捍卫家园。↓</p> <p class="ql-block">  白鹇亭又称“义鸟冢”。相传帝昺驻骅崖山行宫时有人送给他一只美丽的白鹇鸟,少帝昺非常喜欢,人鸟日久生情,难以割舍。宋元崖海大战中,陆秀夫背着宋帝昺投海殉国,笼中的白鹇鸟见主人赴海而亡,拼命挣扎,连笼带鸟滚落崖海之中,以身殉主。↓</p> <p class="ql-block">  1943年侵华日寇毁废崖山祠时,白鹇冢也被瓦砾埋没。新会县重建崖山祠时,白鹇冢得以从见天日并扩建为白鹇亭,园内增塑白鹇铸铜雕像。↓</p> <p class="ql-block">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但是重文轻武,国祚319年,就这样被蒙元灭亡了。而当年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所建立的元朝,谁能料到仅仅维系了98年就被农民推翻了。正如杜牧所言:“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