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知识点(1)</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国学(国画)-国画技法,须</span>知国画常识(涨姿势)</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p><p class="ql-block">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p><p class="ql-block">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p><p class="ql-block">1.什么是中国画?</p><p class="ql-block">中国画原来泛指中国绘画,是近代为区别明末传入的西画而出现的概念。较之西方绘画的造型方式和表现手法有明显的差异。它包括卷轴画、壁画、年画、版画等各种各样的门类;今作为中国的画种之一,指以中国独有的笔墨等工具材料按照长期形成的传统而创作的绘画品种。</p><p class="ql-block">中国画不是一个符合艺术分类学的科学概念,按工具材料的区别,可以称为水墨画或彩墨画,与油画、水彩画、版画、水粉画并列;按使用上的不同,中国画作品可分别列入壁画、连环画、年画、插图之中;按题材之异,可以分别列入人物画、风景画之内。</p><p class="ql-block">但是它毕竟以悠久的历史和独树一帜的特点,集中代表了中国绘画传统及其在新时代的更新,是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具体体现,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是东方绘画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2.中国画在技法形式上的特点是什么?</p><p class="ql-block">(1)构图布局自由。根据主题的需要,突破时空的限制,如:“清明上河图”、“长江万里图”等,构图都采用了散点透视,将远隔千里,时隔数日的内容集中表现在一个画面之中。</p><p class="ql-block">(2)内容概括,主体突出。中国画的造型观源于生活,在对物象进行提炼、取舍、加工过程中并不脱离人们的视觉经验,也不违背生活的逻辑,讲究通过艺术的经营将自然物象转化为用笔墨和线条表现的绘画形式符号。</p><p class="ql-block">(3)以线造型为主,以点、面造型为辅。物象的型、质和形象是通过轻重、粗细不同的各种线的组合,以及大小虚实等不同的点、面配合下体现出来的。</p><p class="ql-block">3.中国画的分类是怎样的?</p><p class="ql-block">中国画基本分为三大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在技法上又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工笔画中包括白描、淡彩、重彩和没骨工笔。写意画中包括兼工带写、小写意和大写意。</p><p class="ql-block">4.中国画的画幅形式是怎样的?</p><p class="ql-block">画幅形式有:壁画、屏风、卷轴、册页、扇面、镜心、横披与手卷等。</p><p class="ql-block">5.中国画用什么样的笔?</p><p class="ql-block">中国画使用的笔通称毛笔,制笔的毫料有软毫、硬毫和兼毫三种。软毫笔以羊毫为多,鸡毫次之。羊毫笔有长锋、中锋、短锋之别,长锋羊毫笔锋长,含水分较多,适于表现多种墨色变化,但不易掌握。短锋羊毫笔锋短,落笔易于浑厚。中锋羊毫笔介于长短之间,锋长适中,适于勾勒衣纹渲染着色。鸡毫更软,不易掌握。</p><p class="ql-block">硬毫笔包括狼毫、紫毫、獾毫及棕毫等。硬毫笔一般弹力较强、劲健锋利,易于掌握和使用。其中狼毫笔和紫毫笔使用较多。多用于勾线、皴点山石、花卉和画兰竹等。兼毫笔是两种以上不同质的毫料兼制而成,此笔软硬适中,适于勾线,也适于渲染用。如:“大白云”是羊毫狼毫合制。“五紫五羊”是紫毫与羊毫合制。</p><p class="ql-block">6.怎样选择毛笔?</p><p class="ql-block">选笔的标准是“尖、齐、圆、健”。尖是笔锋尖锐,蘸墨后尖利如故;齐是修削整齐,笔尖铺开压扁,笔毛一律崭齐;圆是圆浑饱满;健是劲健有力,无论是画方画圆,顺笔逆笔,绝不涩滞,提起后笔锋收敛尖锐如故。</p><p class="ql-block">7.怎样保护毛笔?</p><p class="ql-block">新买来的笔,笔毛有胶,长时间不用会被虫蛀,可以先洗净后放好。作画时笔不可久置水中,久浸毛质容易变软,有碍笔力挺健。毛笔用完后,要洗净,捋直笔毛,倒挂在笔架上,使笔头朝下,切忌湿时插在笔筒里。</p><p class="ql-block">8.中国画用什么样的纸?</p><p class="ql-block">中国画用纸主要是宣纸、皮纸和绢等。宣纸又分为生宣纸、熟宣纸、半生半熟纸三种。好的宣纸具有棉、白、细、匀的特点,而且还要具有“发墨定笔”的特点(发墨指墨色在纸上生润有色,定笔指笔痕清晰)。生宣纸又按纸的厚薄分为单宣、夹宣、三层夹宣等几种。</p><p class="ql-block">一般情况是薄纸渗化速度比厚纸快。半生半熟宣纸则是指渗化能力介于生宣纸与熟宣纸之间。宣纸规格有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等尺寸之分。皮纸性能与生宣纸相似,纸质结实且经得起反复皴、擦、揉、搓,但不易留笔痕,上色易灰暗。</p><p class="ql-block">9.什么是熟宣纸?</p><p class="ql-block">熟宣纸是将生宣纸用适当比例配制的胶矾水刷制而成,不吸收水分,画工笔画时用这种纸。</p><p class="ql-block">10.什么是中国画使用的绢?</p><p class="ql-block">绢是—种丝织制品。中国画用绢有生绢和熟绢两种。生绢性能像生宣纸,色或墨画上去容易渗化。熟绢上过胶矾水,像熟宣纸,使用起来比熟宣纸感觉细腻滋润。保存时要密封好,防止漏矾与虫蛀。</p><p class="ql-block">11.画中国画还用其他的材料吗?</p><p class="ql-block">元书纸、皮纸类、高丽纸、云龙纸等都可以用来作画。性能近似生宣,但不“发墨”也不易“定笔”,有时利用这些特点会出现特殊效果。还有棉布、无纺布、化纤布、亚麻布等,许多画家也用来作画,但布面要经过特殊处理。</p><p class="ql-block">12.中国画用什么样的墨?</p><p class="ql-block">墨在中国绘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墨有固体墨与液体墨两种。中国画的传统用墨是固体墨,因其所用的原料不同,又分为油烟墨、漆烟墨和松烟墨三种。油烟墨——是用桐油等油类烧制成烟制成。</p><p class="ql-block">其黑色偏暖,用来作画,与其他透明颜色调和用很协调。松烟墨——用松树枝烧烟制成,其黑色偏冷,多用于书法。漆烟墨——用传统大漆烧烟而成,其黑色细润而有光泽,用于绘画也合适。在选用时以质地细腻、滋润呈蓝紫色为好。</p><p class="ql-block">以“顶、上、贡、选”为墨的等级之分。液体墨保持了油烟墨的特点,由于使用方便,现在十分普及,但用于写意画较好。</p><p class="ql-block">13.怎样使用砚台?</p><p class="ql-block">传统的中国画一般要用固体墨块在砚台上加水研磨使用。砚不论端砚、歙砚,但求细腻滋润发墨,墨太粗容易伤笔;过于细腻而坚实,又不容易发墨。砚台用久了,由于墨垢厚积不易洗掉,即光滑不发墨时,要重行“开”一下,可选择细致小瓦片,先在他物上磨光,再在砚上轻轻一磨,磨去墨锈(即堆积的墨垢),自能发墨。如果新砚过粗,也可以如法一磨就会细腻。砚台不用时要盖好,不使灰尘玷污,也不易干燥。</p><p class="ql-block">14.中国画用什么样的颜料?</p><p class="ql-block">中国画使用的颜料有植物颜料(水色)和天然矿物质颜料(石色),还有化学合成颜料三大类。植物颜料有花青、胭脂、藤黄等。矿物质颜料有赭石、朱砂、朱膘、石青、石绿、石黄等。由锌管包装的中国画颜料大都是化学合成颜料。这些统称中国画颜料。</p><p class="ql-block">15.什么是水色、石色?</p><p class="ql-block">水色是用自然界中的植物的汁液制成的,呈膏状或块状。石色之所以称之为“天然矿物质颜料”是因为它是用天然矿石制成的。矿石是天然的结晶体,大多呈透明或半透明状,把它们研磨成粉末作为颜料使用,色泽沉着艳丽,经久不变。石色呈粉末状,在使用时要调入一定比例的胶。</p><p class="ql-block">16.中国画颜料的特点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水色(植物颜料)是透明色,可以相互调和使用,没有覆盖力,色质不稳定,容易退色。石色(矿物颜料)是不透明色,相互不能调和使用,覆盖力强,色质稳定,不易退色。石色和水色相互之间也不能调和使用。下面介绍几种最常用最基本的中国画颜料:</p><p class="ql-block">(1)花青:呈深蓝色,为植物透明色。用蓼兰、大青叶等植物的枝叶泡制而成,有管装的和小块状的。膏状块状花青温水泡开后使用,但不宜一次泡太多,因为夏天容易发霉变质。</p><p class="ql-block">(2)藤黄:呈柠檬黄色,为植物透明色。原为热带植物藤树枝干的汁液制成。色相鲜明,以质地匀净、颜色纯正为好。</p><p class="ql-block">(3)胭脂:呈深红色,为植物透明色。传统制作这种颜料用红花、茜草、紫草等植物煎制而成。在汉代由西域传入我国,色相偏冷,较沉着。</p><p class="ql-block">(4)曙红:呈冷红色,比胭脂色鲜艳。早年称之为“西洋红”,是因为清末时从德国进口而得名。是一种化学合成颜料。</p><p class="ql-block">(5)钛青蓝:呈较鲜明的深蓝色,是化学合成色,色相较稳定。如调入一点墨色与花青很接近。</p><p class="ql-block">(6)朱砂:呈粉桔红色,为矿物色的不透明色。这种红色很难用其它色调配出来,产于汞(水银)矿。粉末状,加胶后使用。</p><p class="ql-block">(7)朱磦:呈桔红色,比朱砂色亮一些的半透明色。色相较鲜明,是在研制朱砂色时漂浮在最上层质地极细的暖红色。因为质地很细,加胶后可以做透明颜料使用,由于它是天然矿石制成,色质稳定,不易退色。</p><p class="ql-block">(8)石青:呈鲜明的蓝色,为矿物色的不透明色。原料产于铜矿,俗名青金石。石青色制好以后可分成头青、二青、三青、四青等不同深浅的蓝色。因粉末颗粒粗细不同而产生深浅之别,以头青最深,其他次之。</p><p class="ql-block">(9)石绿:呈冷粉绿色,为矿物色的不透明色。产于铜矿,俗称孔雀石。石绿也分头绿、二绿、三绿、四绿等数种,也因颗粒粉末的粗细不同而产生深浅变化,头绿最深,其他次之。</p><p class="ql-block">(10)赭石:呈浅褐色,为矿物色的不透明色。原料为赤铁矿石,细研磨后可以做透明颜料用。它与花青色调和后会出现沉淀物,是因为矿物色和植物色质地不同的原故。</p><p class="ql-block">(11)化学合成颜料:现在市面上出售的盒装锌管十二色中国画颜料是化学合成颜料,是仿照传统的矿物质颜料(石色)和植物色(水色)而制成的。因为是锌管包装,使用时不用调胶,用起来很方便,并且造价也很低。但颜料本身的色泽远不及天然矿物质颜料纯正美丽,色质也不稳定,容易退色。</p><p class="ql-block">17.当代中国画还用其他颜料和材料吗?</p><p class="ql-block">很多画家把水彩、水粉、丙烯、金粉、银粉、云母粉、金箔、银箔同国画色一起使用以丰富画面效果。这种综合材料的运用,给当今中国画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促进和发展。</p><p class="ql-block">18.中国画的执笔方法是怎样的?</p><p class="ql-block">初学者,首先要懂执笔,姿势才能正确,达到运笔用墨自如,应注意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1)笔正:笔正则锋正。骨法用笔以中锋为本。</p><p class="ql-block">(2)指实:手指执笔要牢实有力,还要灵活不要执死。</p><p class="ql-block">(3)掌虚:手指执笔,不要紧握,指要离开手掌,掌心是空的,以便运笔自如。</p><p class="ql-block">(4)悬腕、悬肘:指大面积的运笔要悬腕或悬肘,才可以笔随心,力贯全局。</p><p class="ql-block">19.什么是中锋、侧锋用笔?</p><p class="ql-block">中锋用笔要执笔端正,笔锋在墨线的中间,用笔的力量要均匀,笔锋垂直于纸面,其效果圆浑稳重。侧锋用笔执笔偏侧,笔锋在墨线的边缘,笔锋与纸面形成一定的角度,用力不均匀,时快、时慢、时轻、时重,其效果毛、涩变化丰富。</p><p class="ql-block">20.什么是顺锋、逆锋用笔?</p><p class="ql-block">顺锋:一般指笔锋的运行和笔杆的倾斜方向一致,其效果光洁、挺拔。逆锋:笔锋逆行(也就是说和习惯的运笔方向相反),其效果干涩、稚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知识点(2)</p><p class="ql-block">国画基础技法:笔法练习</p><p class="ql-block">中国画的笔法是指在绘画过程中,画家运用毛笔和墨汁进行造型和表现技巧的方法。它在中国画的表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笔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 中锋:在毛笔的运笔过程中,笔尖始终在中心位置,突出画的表现力,注重外柔内刚,内涵比较丰富。</p><p class="ql-block">2. 侧锋:主要用到毛笔的侧锋,用笔方法是下笔的时候笔管倾斜,笔尖在墨线的一侧,出现飞白效果。</p><p class="ql-block">3. 逆锋:在顺手位置逆行反方向的运笔方法。笔力比较刚硬,缺少柔劲,在作画的过程中不适合常用。</p><p class="ql-block">4. 拖锋:笔尖在纸上拖行,产生飞白效果,表现力丰富。</p><p class="ql-block">5. 折钗股与屋漏痕:一种富有变化的笔法,用以表现线条的丰富性和立体感。</p><p class="ql-block">6. 飞白锋:笔尖在纸上快速擦过,形成飞白的效果,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性。</p><p class="ql-block">在中国画中,笔法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画面效果的影响,如线条、墨色、质感、立体感等方面。正确的笔法能使画面更加和谐、自然和富有韵味。因此,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需不断练习和掌握各种笔法,灵活运用,以达到理想的绘画效果。</p><p class="ql-block">一、点的练习</p><p class="ql-block">点如高山坠石的三种状态:</p><p class="ql-block">1、嵌入式</p><p class="ql-block">毛笔入纸有触、按、顿等动作,点法厚重沉稳,入木三分,如坠石钻地一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弹开式</p><p class="ql-block">毛笔入纸和出纸略有方向性,动作稍快,不粘不腻,如坠石触地欲入未入而弹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粉碎式</p><p class="ql-block">笔法快速,墨干颖散,如石触地粉碎的效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线的练习</p><p class="ql-block">中锋线:中锋浑圆,在运行的过程中产生线质变化。练习中锋时要求平、圆、稳、匀、厚。</p><p class="ql-block">波浪线:要求与中锋线用笔一样,加一个上下起伏的动作,做到线质不变,加强控笔能力。也是“网巾水”的一种。</p><p class="ql-block">圆圈线:和以上两种线条一样,要求中锋控笔,线质要有弹性、韧性,有张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横如千里阵云。通过中侧锋的变化与绞锋拖动的动作,一气呵成画出如千里阵云般形象的虚笔形态。练习用笔时注意线条的抽象性和内涵丰富性,需要避免线条单一刻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竖如万岁枯藤。通过中锋捻动、裹锋,画出老藤条般的质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圆转如折钗股,方折如屈铁。侧锋按折,质感刚硬如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纸上调锋,笔不折。侧锋按折及中锋圆转混合应用,不断调锋变化,连贯画出,得心应手,形意俱足。</p> <p class="ql-block">金错刀,铁钩锁,百炼钢化作绕指柔。如书法用笔一样尽可能多地变化,中、侧、逆锋交替变化随时可转换,回归中锋平稳圆厚。</p> <p class="ql-block">知识点(3)国画中有哪些用笔的诀窍?</p><p class="ql-block">书法注重用笔,国画里也是如此,掌握正确的用笔要点,可使得事半功倍</p><p class="ql-block">那么,就跟我一起来看看,国画中有哪些用笔的诀窍吧!</p><p class="ql-block">用笔中锋</p><p class="ql-block">用笔不是笔杆垂直竖起,就是中锋。中锋的好处,在于丰实壮健,而无偏枯纤弱之病。所以不论写字作画,都贵中锋。写字可以用同一个执笔姿势,只要中间能换笔,就可以达到中锋的效果。作画要求不同,它横拖竖抹,作用多端,因之不能永远竖起笔杆,有时把笔卧倒,也可取得中锋的效果。我们所谓中锋,要求笔尖永远在这一笔的墨痕中间,而不是偏出墨痕的边缘,做到万毫齐力,这样不论竖笔卧笔,拖笔逆笔,都是中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用笔要圆</p><p class="ql-block">所说执笔无定法,归根到底只是用笔无定法。然不定中也有定的一点,就是用笔要圆。圆的对面是尖薄偏枯,僵硬不糯,断续无气,妄生圭角。要做到圆,第一笔锋必须永远在墨痕中心,也就是中锋。笔平划是中锋,但转了一个弯,笔锋偏出墨痕边缘,就不圆,就不是中锋,这样必须换笔,那末笔锋又回到墨痕中心来,还是中锋。不论竖笔,卧笔,都是一样。</p><p class="ql-block">前面讲到的执笔法,三指紧执笔杆,二指辅助,指实掌虚,是竖笔的执笔法,讲到拖笔,尤其向下拖,执笔的方法就要改变,好象单勾法,大指、食指二个指头在上面从相对的方向执住笔杆,其余中指、无名指、小指三个指头在下面托住笔杆,近于执钢笔或铅笔的方法,所不同的只是指头要伸直一些,又不要执得太紧,笔锋同样要藏在墨痕中心,这样也可达到圆的效果,叫做卧笔中锋。拖笔是卧笔中锋的一种,偶然用上,可以取得用笔变化的效果。但切忌通幅皆拖,处处拖,就少变化。用笔要竖得起,卧得下。有些人拖惯了,只能拖,不能竖,那不好。所以竖笔拖笔,必须穿插交叉互用,因势而行,切忌做作,以达到运转自然,圆浑无碍,才是佳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线条大小</p><p class="ql-block">上面所说竖笔卧笔之外,又须尽量运用笔的工具特点。国画用柔毫尖锋。一枝笔头有笔尖、笔腹、笔根三个部分。运用笔尖时,要提得起,留得住。画一根线条,要用全身的力量送到底。送的时候中指向下按,同时臂腕向里拖,中指微微拨动,摇曳生姿,不是平划过去。这样线内就有东西,有了东西,就留得住。如我们时常听到说:某人笔头大,某人笔头小。不是线条粗了就笔头大,线条细了就笔头小,要知道笔头大的人,即使画了一根线条细如发丝,它还是大的。笔头小的人,即使画一根粗线条,它还是小的。笔头的大小,要看它笔毛铺得开,线条里也有东西,笔头就能留得住,也就大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用笔提按</p><p class="ql-block">笔既要提得起,还要揿得下。执笔法中所说起倒提按,就是这两个方面。提得起,用笔尖,揿得下,就要用笔腹、笔根。小揿用笔腹,大揿用笔根。要一揿到底,揿得重,揿得杀,不管笔头上水多水少,或湿或干,要有决断,无所疑忌。切不要欲揿又止,不重不透,观望不前,犹豫不决。这样才能达到沉着痛快的效果。尤其提揿二者穿插互用,抑扬收放,产生节奏感,画面就不平,有韵味。</p><p class="ql-block">用笔诀窍</p><p class="ql-block">中指拨动,是用笔的诀窍。但要用到创作中,必须经常训练。其法把注意点时刻放到中指上,使中指觉到有重量,而且好象有长一节的感觉。无事时,空手拨动中指,让它本能地自会拨动,积久之后,对用笔大有帮助。此外还须训练运腕,要求腕的运使圈得转。就靠平时不断地训练画圆圈、打圈子。把指腕运活,配搭紧密,以达到圆转无碍的境界。</p><p class="ql-block">训练打圈子之外,还须洲练拉长线条。长线条有直线和波浪纹曲线多种,都要中锋一笔到底,那就不止运腕,同时还要运臂,拉时腕不能靠在桌面上,正中端坐,利用腹部呼吸,沉住气,目光盯住笔尖,执笔要较高,笔杆垂直竖起,中指微微拨动,徐徐划过去,这样不论横线直线,都能出于中锋,而且能拉得长,虽到末杪而气不竭。有的人不能拉长线条,不到二、三寸就气断,就是不知道这个方法的缘故。要知道线要拉得长,圈子要圈得圆,在山水画技法上,是基本功训练的两个重要方面。</p><p class="ql-block">落笔和收拾</p><p class="ql-block">古话“大胆落笔,细心收拾”。初落笔时,胆子要大,着重笔的运用,就是用笔要有变化。当落笔之前,大体心中要有个底稿,至于细部,往往画了一笔,从这一笔的笔势,生发出下一笔,也就生发出一个局部的章法来,预先想是想不出来的。所以稿子不能打得太细,老辈画家,作画每多不打稿子。所谓“九朽一罢”,我的猜想,是用在人物或花鸟画上,要求形象极端正确,所以必定要经过多次的修改,方才定下来。</p><p class="ql-block">至于山水画,在大体结构上,是要用脑子经过反复推敲,至于细部,不必预先稿子打得很明确。我的经验,每画一图,先看幅式横直阔狭,要画什么,大体怎样章法,怎样取势,既定之后,至多画一个小稿,表出位置,心中记住,也不必在纸上打木炭稿,就可以下笔。这样做,画出来就活,变化就多。而给看的人探索不尽,挹趣无穷。</p><p class="ql-block">大胆落笔,不能笔笔好,不好的笔,要随画随改,以达到笔笔能看。粗笔细笔,按笔提笔,浓墨淡墨,枯墨湿墨,大体已定,细心收拾,不到之处,随手勾搭,修补填空,这样墨稿画好,必须设色的,就可以设色。第一次色上去之后,等干后,把一些脱落的地方,榫头碰得紧些,因为着了色,有些墨笔不到之处,就显露出来,所以还须收拾一遍。如是笔墨已足,看块面的颜色是否已够,不够再加染,也不要通体染。再等干,然后在树叶,以及山石凹处再点色,要看出笔触,顺了墨笔的势道罩上去,这样可以不腻,而得到丰富的效果。</p><p class="ql-block">皴法</p><p class="ql-block">唐以前,山水画中山石无皴,到了唐代后期,以至五代,山石才有皴。有皴是山水画的一大进展,是许多前人观察自然,逐渐积累而成的经验。有了皴,山石就有质感、立体感。</p><p class="ql-block">天下的山分两大类,即土山和石山。所以皴也有两大类,披麻一类,表现土山的形体;斧劈一类,表现石山的形体。卷云、荷叶、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变体。大斧劈、小斧劈、折带等是斧劈皴的变体。此指其大体而言。我们尽可在此基础上,创为新法。或两种皴法相合而成,或这一种皴法稍加变异,自成面目,以适应所要表现的对象。天下的山和石,如水成岩、火成岩、土戴石、石戴土等等,千姿万态,所以每个作者,必须掌握多样的皴法,才能表现出各个具体的典型面貌。</p><p class="ql-block">用笔要毛</p><p class="ql-block">作画用笔要毛,忌光。笔松乃见毛,然后有苍茫的感觉。但不是笔头干了才见毛,湿笔也可见毛。要做到笔松而不散,笔与笔之间,顾盼生姿,错错落落,时起时倒,似接非接,似断非断,虽湿也毛。毛之对面是光,松之对面是紧,光与平相关联,紧与结相互生,不光不平,不紧不结乃见笔法。松忌散,不散宜紧,但紧了又病结,笔与笔之间相犯乃结。如果各顺其势,情感相通,互不打架,则虽紧不结。笔与笔之间既无情感,又无关联,各自管自,这样虽松而病散。如果相生相发,顺势而下,气脉相连,虽松不散。</p><p class="ql-block">用笔入纸</p><p class="ql-block">下笔时把精神的注意点,直灌注到笔尖上,全身之力随着也到笔尖之上,如是笔象刀刻下去那样能入纸内,而不是漂在纸面。同时笔尖所蘸之墨徐徐从笔尖渗入纸内,这样笔既劲健有力,墨也饱满厚重有光。积点成面,画就有精神。</p> <p class="ql-block">知识点(4)</p><p class="ql-block">国画技法口诀(必备)</p><p class="ql-block">(1)国画花鸟画技法口诀</p><p class="ql-block">运笔诀:</p><p class="ql-block">“七要”用笔是根本,劲老活松圆毛润;</p><p class="ql-block">仔细领会其中意,运笔方法不难寻。</p><p class="ql-block">意笔用锋奥妙深,不拘一种方为能;</p><p class="ql-block">据根物象形和质,方法各异才能真。</p><p class="ql-block">笔尖笔肚和笔根,逆锋侧锋中与顺,</p><p class="ql-block">画时都要来运用,充分发挥笔功能。</p><p class="ql-block">用笔要大羊毫纯,饱蘸颜色连续运,</p><p class="ql-block">断断续续要不得,笔墨贯气最要紧。</p><p class="ql-block">点线扩展延与伸,轻重快慢又挫顿,</p><p class="ql-block">运动中间有节奏,笔墨韵味才得称。</p><p class="ql-block">快慢不是优劣分,虽快不滑仍著沉,</p><p class="ql-block">转折结构处宜慢,慢而不滞功才深。</p><p class="ql-block">运笔中断意犹存,此是意笔的要领,</p><p class="ql-block">结构衔接不必实,写来感觉松且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用墨(色)诀:</p><p class="ql-block">随类敷彩六法一,艳而不俗要记忆,</p><p class="ql-block">色厚不腻淡不薄,关键在于会用笔。</p><p class="ql-block">一幅画面色虽丽,一色为主它色依,</p><p class="ql-block">作画应该讲色调,眼花潦乱才可避。</p><p class="ql-block">水墨写来分五色,渴焦浓淡与黑墨,</p><p class="ql-block">色级区分尚不够,还须线面来结合。</p><p class="ql-block">大块墨团色要明,微妙变化最要紧,</p><p class="ql-block">下笔之间有虚实,留有空隙更加灵。</p><p class="ql-block">用色越简越难搞,变化越多越是妙,</p><p class="ql-block">简中要求多变化,艺术务须格调高。</p><p class="ql-block">重点部位该是密,下笔相应是浓墨,</p><p class="ql-block">疏处宾位墨应淡,前后主次出毫末。</p><p class="ql-block">色彩变化讲整体,全面考虑较合理,</p><p class="ql-block">笔笔变化太琐碎,落笔之前应牢记。</p><p class="ql-block">笔间蘸色忌太匀,色无光泽又觉平,</p><p class="ql-block">不匀更是画中弊,色粉衔接较生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写花诀:</p><p class="ql-block">桃杏李梅均五出,偏侧俯仰如何著,</p><p class="ql-block">大小相间呈透视,也可五瓣不凑足。</p><p class="ql-block">画花蘸色分三分,根部清水笔尖粉,</p><p class="ql-block">需要颜色在中间,下笔瓣瓣都象真。</p><p class="ql-block">浑圆花瓣如何写,下笔移动可防尖,</p><p class="ql-block">小瓣一笔可完成,大瓣数笔来凑全。</p><p class="ql-block">有些花瓣根呈绿,填进颜色趁湿漉,</p><p class="ql-block">太深太淡皆不宜,恰当颜色是嫩绿。</p><p class="ql-block">大形花瓣从心起,从内到外不要齐,</p><p class="ql-block">有大有小有参差,由深渐淡才贯气。</p><p class="ql-block">淡花花脉更要淡,白粉丝出才自然,</p><p class="ql-block">深花花脉应更深,颜色调和才好看。</p><p class="ql-block">水粉运用要适量,适量才能见泽光,</p><p class="ql-block">过多渗化作一团,过少花呈枯萎样。</p><p class="ql-block">剔须既顺又要挺,切莫忘记放射形,</p><p class="ql-block">点蕊粒粒须饱满,不要新笔点花心。</p><p class="ql-block">背形小花后加底,大花先要画花蒂,</p><p class="ql-block">盛开花朵颜色淡,含苞未放深更宜。</p><p class="ql-block">花瓣画时有紧松,留有空隙才生动,</p><p class="ql-block">模糊之处衬深色,层次分明与真同。</p> <p class="ql-block">知识点(5)</p><p class="ql-block">书画初学者会遇到的9个问题,必看!</p><p class="ql-block">01、学花鸟画者,从哪里入手好?</p><p class="ql-block">作为学花鸟画者,首先要给自己“定向”。就是确定以什么画种为自己奋斗目标。如工笔勾染或没骨点染或其他,方向定了,我们认为定向的勾染或没骨点染者,可先从工笔勾染或没骨入手。也可从小写意入手,这样可以克服过于拘谨的弊病。定向为大写意者可直接从大写意入手,或从小写意(靠近大写意的小写意)入手,因大写意高度提炼概括,在似与不似之间。如从工笔入手不易过渡到大写意上去,但在学的过程中不排斥学工笔画。总之,无论从何画种入手,都要先易后难,以一种为主旁击其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02、如何自学?采用什么方法较好?</p><p class="ql-block">学花鸟画大部分人或大部分时间是以自学为主。首先对自学要有长远的想法和要求,以自己为主,要有计划,有步骤,不要随性而画。有计划才能按部就班,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对自学者来说,哪种方法较为行之有效,集中优势兵力,个个击破,选典型以点带面,例如梅花、杏花、腊梅、桃花、海棠、梨花等乔木花卉,这些花都是以枝条为主,造型近似。</p><p class="ql-block">所以在学时,可以选梅花为典型。一是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学,以生活为蓝本:二是以间接生活为依据,从临摹开始。梅花学会了,其他如腊梅、桃花、海棠、杏花、梨花等枝干花卉的画法也就迎刃而解了,只是花瓣有尖、圆和多、少之分,叶子、颜色有所不同罢了。这样举一反三,似少实多,似慢实快。</p><p class="ql-block">那种看什么画什么,样样抓,样样都学不成的方法是千万要不得的。再有,在实践的同时,还要重视理论的研究,把理论与实践同时重视起来。每实践一段,都要总结一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通过个别典型事物的深入研究,从中找出带有共性的规律,做到知其“当然”,还要知道“所以然”,这样才能发挥典型教材,重点学的作用。只要坚持不懈,方法对头,学好花鸟画是不难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03、长锋羊毫有哪些优点?如何使用?</p><p class="ql-block">长锋羊毫是羊毫笔的一种,属于软性笔。由于锋长,一是带水分多,二是墨色容易有干、湿、浓、淡的变化 ,适于表现圆和软中带刚的线条,及多变化的面,不适于表现方和硬的线条(但也不绝对)。长锋羊毫由于锋软和长,使用时较为困难,但如果随势运笔,水分适当,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便会逐渐掌握其笔的性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04、使用狼毫笔应注意什么?</p><p class="ql-block">狼毫笔是属于硬毫笔的一种,用途较广,由于笔豪较硬(比之羊毫),所以带水分较少,笔锋较短,使用时多表现方和硬的线条。同时行笔可稍快,但不要画一笔换一下墨,这样不容易有变化。水分多时行笔要快,水分少时,行笔要随着水分飞减少而渐慢,才能出现干湿和浓淡的效果,使用时应多用笔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05、除羊毫和狼毫笔之外,还有那些笔可用?</p><p class="ql-block">现在使用的笔除羊毫、狼毫之外,还有软硬适中的兼毫笔,如大、中。小白云、七紫三羊、兼鬃提笔等。另外有更硬的,如羊须笔,猪鬃笔。更软的有鸡毫笔等,再有现在不少人自己制造了各种类型的笔,如鬃刷改制的鬃笔。</p><p class="ql-block">总之,各种笔无所谓好坏,以自己使用习惯为宜,以能表现自己想法为准,不必拘泥于某种或某几种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06、怎样选笔与保管?</p><p class="ql-block">笔是作画的主要工具,笔本身的好坏,直接影响画面的效果。那么怎样挑选笔呢?一般地说,好笔一是尖,二是健,三是齐,四是圆。新笔外面有胶,我们选时,把笔尖压在拇指的指甲上,看一看笔锋的毛是否整齐。用手按一按笔肚,不要太充实的。一般瘦于笔管为好,否则笔肚很大,影响笔锋的使用。再看笔管是否圆,把笔平放在桌上,用手按着转一转便知。</p><p class="ql-block">笔的保管问题须重视。新买的笔,笔锋上有胶,不可久放,以防虫蛀。如暂时不用,可用清水把胶泡去,放在干燥处,笔用后要清洗干净6,用布或吸水纸把笔头的水分吸去,吊挂在笔架上,笔头向下。或平放在桌上,不可湿时插在笔筒里。如放在抽屉里,可放些樟脑球以防虫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07、国画用墨有什么要求?</p><p class="ql-block">国画用的墨一般都是暖色调的,如顶烟、贡烟、选烟等油烟墨。松烟墨因是冷色调多用于书法。如要使墨黑些浓些,也可松、油烟同时使用。现在画写意画,大部分都使用书画墨汁。墨汁使用起来很方便,要使,墨汁浓重,可以倒出墨汁后,再用墨研一研,现在各地均出产书画墨汁。黑度、浓度和用胶量,都较为适量。用墨汁画的画一般都能装裱。如果使用焦墨时,可同时蘸一点清水就可避免装裱时余墨渗化。工笔画必须使用研的墨,不能使用墨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08、如何利用纸的性能?</p><p class="ql-block">国画用的宣纸,有渗化(生纸)和不渗化(熟纸)之分。在生纸中又有单层(如单宣、净皮)和多层(如二层或三层夹宣)的区别。单层纸由于纸墨,墨上纸后易向两边渗化,所以适用泼墨或破墨。绘制时笔力水分不要过多。而多层纸由于纸厚,墨上纸后,墨先向下渗化而再向两边渗化,所以适用于破墨和积墨。画时水分可以适当的大一些。以上两种纸,由于纸的性能不同,一笔和另一笔之间留下的水痕迹象也各不相同。如要水痕小,笔与笔可适当紧接。如要水痕大,那么就放宽笔与笔之间的时间距离。</p><p class="ql-block">元书纸,四川的夹江纸和高丽纸性能相近,特点是墨的渗化很快,不易留出笔痕和墨色的变化,所以使用时,不宜画大片的,墨色,而适于画些见笔的内容。皮纸的性能也不宜画见墨的内容,但适于渲染,制造气氛,或画一些粗画细染的为好。熟纸不能渗化,一般以薄一些的为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09、文房四宝使用的原则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文房四宝是作画的主要工具,应尽可能的发挥其特点,使其性能得到充分表现,扬起长而避其短。羊毫笔所反映出的效果,非狼毫笔能办到的。相反也是如此。皮纸所表现的墨色变化,也是宣纸所不能办到的,应用什么纸,作什么画,用什么笔,画什么内容为好,不必刻鹤图龙,勉强求是。</p> <p class="ql-block">知识点(6)</p><p class="ql-block">中国画构图的11个法则</p><p class="ql-block">构图虽然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艺术创造过程,但并不是无法可循。中国画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建立了许多符合自身审美要求的构图法则,如布势、主次、对比、均衡、疏密;开合等等。除此之外,中国山水画家在构图上有“五字法”的形象性的概括描述——</p><p class="ql-block">按“之”、“甲”、“由”、“则”、“须”五个字的结构样式来分割空间:“之”字是左推右让、“甲”字是上重下轻、“由”字是上轻下重、“则”字是左实右虚、“须”字是左虚右实。再如“散点透视”中的“三远法”……种种法则,使我们在研究、学习中国画构图时有了较为明晰的思考方向。这些是民族艺术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交织演化的宝贵遗产。</p><p class="ql-block">1.布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主宾</p><p class="ql-block">画面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需有主有宾,画面的构成也要有主有宾。因此,在构图时不能把所要描绘的形象平等对待,更不能喧宾夺主,需要营造—个构图中心,从而达到最充分地表现主体的效果。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否则一幅画就会平淡散乱、主题不明确。一幅画的构图中心事实上承担着两个使命,它不仅作为构图处理上的主要焦点,而且也应当作为最清晰地表达内容的手段,只有两者吻合一致,构图才能获得最大的表现力。</p><p class="ql-block">主体与宾体是相互联系而又从属分明的关系:宾体因主体而存在,为衬托和突出主体服务,失去了主体也就失去了宾体的存在意义;主体因宾体而丰满厚实、得到深化。没有宾体,主体就像—棵大树没有枝叶,画面会显得单调乏味(就—般情况而言是这样,特殊情况,如某些肖像画除外)</p><p class="ql-block">主体的位置在构图时要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进行合理化的安排,方法不拘一格。如画面运动线的集合指向或交叉点,物象的疏密聚散所形成的视觉中心,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动植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大小、虚实、强弱的对比关系等等,都可作为主体构图位置的参照。具体言之,常用的方法有主体居前、主体居中、主体居大等九种。</p><p class="ql-block">3、取舍</p><p class="ql-block">在确定了主题、规定了选材范围之后,画什么、不画什么,究竟采用哪些具体的形象组织画面,以达到既简洁明快又能充分表现主题的目的,是构图中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取舍得当并不是个轻松的课题:形象素材过多会使画面繁杂哕唆,画蛇添足,削弱主题;过少则又不足以说明主题。东方艺术中对取舍的处理是非常大胆和具有典型个性的。</p><p class="ql-block">4、疏密</p><p class="ql-block">疏密是构图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指画面上“凝聚”与“疏旷”的对立结合。密就是凝聚,是画面物象和线条的集中处;疏则反之。一幅画的构图,所画各种物象及线条的安排应该有疏有密。有疏有密才能打破平、齐、均等造成画面刻板、呆滞的不利因素,从而产生有节奏、有弹性的艺术效果。“密不透风,疏可跑马”,清人邓石如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画面中“疏”与“密”的关系。</p><p class="ql-block">5、虚实</p><p class="ql-block">在构图中做到虚实有致是使画面灵动的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段之一。虚实之间可以相生相补。太虚则画面会感觉太空,稀软无力,轻飘而无所归依,必须以实补之定神;太实则又会造成画面凝重阻塞,难有喘息之地,就要以虚来调节缓冲。处理得当,可以表现出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艺术情趣。虚实的分布和处理是非常灵活的,它与许多构图中所要注意的法则都有某种必然的联系。</p><p class="ql-block">6、开合</p><p class="ql-block">一幅画的章法常以“开合”作为构图布局。所谓开合,也叫“分合”。“开”即是展开、开放、开始,“合”即是收起、合拢、结尾的意思。开与合在画面上是—对矛盾的统—体,犹如用笔,起笔为开,收笔为合;又如写文章,起、承、转、结是文章中的四个组成部分,其中的“起”,也即文章的开头部分为开,“结”,也即文章的结尾部分为合。用笔没有起笔、收笔不行,文章没有开头、结尾不行。</p><p class="ql-block">7、空白</p><p class="ql-block">在画面上留出空白,是中国画构图非常重要的形式美之一。中国画的观察方法素有遗貌取神的特点,不追求客观物象自然属性的完整,而致力于主观精神的传达,因此,往往只是将物象最本质的特征、最能表达主题思想的形体做精心的取舍安排,而将可有可无的、与主题无直接关联的内容完全删除,这样就产生了空白。但是,空白在这里并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同形体、线条、色彩—样,构成画面特殊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衬托了画面的主体,同时也加深了画面的意境,形成可视形象的外延联想,把不尽如人意的部分代之以可以和主题相联系的、自由但却是虚拟的联想空间,所以它既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是一种“藏境”的手法,正所谓“笔不到而意到,意不到而神到”。传统中国画差不多都留有空白。清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黄宾虹认为:“看画不但要看画之实处,并且要看画之空白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画对空白的认识及重视程度。</p><p class="ql-block">8、对比</p><p class="ql-block">对比就是利用各种 矛盾达到相互衬托、突 出主体的目的。应用对比的地方很多,如形象、色彩、线条、位置、空间等等。画面上几乎所有构成因素都和对比有关,都要注意它们的大小、长短、远近、高低、刚柔、动静、明暗、曲直的变化。对比使用得当,能产生一种力量和活力,给欣赏者留下深刻印象,因而它是构图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将欲作结密郁塞,必先之以疏落点缀;将作平远舒徐,必先之以显拔陡绝;将欲之虚灭,必先之以充实;将欲幽邃,必先之以显爽。”这充分说明了对比手法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9、均衡</p><p class="ql-block">均衡是画面构成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也称为平衡。在造型艺术中,它是比对称更具审美性、也更活泼的一种表达形式。</p><p class="ql-block">均衡的原则是在多样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就像一个天平的两端,小而重的金属砝码可以与大而轻的同等重量的物体平衡。造型艺术中的均衡,就是要利用不同分量的形体、色彩、结构等造型因素,在画面上达到力的平衡,以求得庄重、严谨、平和、完美的艺术效果。画面中求得均衡的方式很多。</p><p class="ql-block">10、色彩 </p><p class="ql-block">画面的色彩构成对构图的影响是非常含蓄、容易被人忽略的,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总以为形状、形象、形式及情节配置等因素才是构图中所要考虑的重点。然而,在人的视觉感受中,色彩的物理刺激和内心感应在绘画中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实际上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色彩对吸引、激发和影响观众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效果,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例如陈光健的《绿色边疆》,淡雅和谐的色彩可以给人一种平静优美的感受。而强烈的对比色则容易使人激动不安。因此,讲究色彩的构成,善于运用色调的变化,探求色彩的表情,乃是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 </p><p class="ql-block">11、背景</p><p class="ql-block">背景是指画面所描写的主体之外、用来衬托主体的那部分空间或景物。明代沈颢曾就画面构成论道:“先察君臣呼应之位,或山为君树为辅,或树为君而山为佐,然后奏管傅墨。”构图中,一方面,背景无论是在表现主题思想方面,还是形式美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补充说明主题内容、规定事物发生环境、丰富画面内涵、强化主题思想的作用,也是组成画面框架结构,形成画面动势、走向、旋律的一个重要环节。另一方面,绘画的主体总是在最醒目的地方。醒目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画面的中心,但它应该是在凝聚视线的集合点上,比如形式线的交叉点、力的集合处、各种对比因素的集合点等。如高奇峰的《花鸟》中,小鸟与背景的关系,正是处于这样一个集合点上。画面主体往往是作者借以表现主题思想、抒发内心情感的中心部分,整个画面构成都围绕这个中心服务,所以对于起突出烘托主体作用的背景应该给予特别的研究。</p> <p class="ql-block">知识点(7)</p><p class="ql-block">国画山水绘画的五大技法</p><p class="ql-block">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主要画种,俗称国画山水。在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国画颜料等,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以山为主,附之以水,图画山川大地、自然壮美、优美等等。要如何画好国画山水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创作前的准备</p><p class="ql-block">(1)山水画写生技法——局部模写法:适合初学者,临摹未到熟练程度,真山水写生又未多接触,须要两相对照,揣摹模写,此时切忌贪大求全。</p><p class="ql-block">(2)山水画写生技法——详记法:较完整"真实"地记录画面,适合初步熟练的学者,此时即当强调感受之真实,而非物象表面之"真实"。</p><p class="ql-block">(3)山水画写生技法——记异法:只对特别的事物加以记写,适合时间较少或有特别感受时用。</p><p class="ql-block">(4)记意法(简记法)只简单记录一个印象,不作详细刻画。</p><p class="ql-block">(5)山水画写生技法——放大法:选取一有感受的局部,放大并作较详尽表现,常可有意外收获。</p><p class="ql-block">(6)山水画写生技法——映象法:针对整体景物的感受,较简洁的画出大体印象,不求形似,但求达"意"。</p><p class="ql-block">(7)山水画写生技法映——象重叠法:不多作一山一水的速记,而注重整山整水甚至千山万水的叠加印象,此即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丘壑在胸,妙造自然。</p><p class="ql-block">(8)山水画写生技法——重复体味法:此法即留恋于此山此水间,留连忘返,反复观照体味,使山水形象完全烂熟于胸,以致行坐眠食,时刻不忘。石涛之钟情黄山,潘天寿先生之画雁荡,黄宾虹先生之爱观夜山,即得此法三昧。</p><p class="ql-block">二、山水画写生技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创作法</p><p class="ql-block">以上讲了笔墨、章法、写生等问题,这些都是为创作作准备的、创作是一切技法的综合运用。既然是“创”,就没有固定的方法、程式,画家由于各自的修养、禀赋、爱好不同,创作时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会有差异,这就不必强求一律。但要搞好创作必须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这方面前人提供了不少宝贵经验,值得我们继承和借鉴。现择其要者简述于后。</p><p class="ql-block">2、山水画写生技法:构图的基本步骤</p><p class="ql-block">传统的“六法”川笔中讲“经营位置”,其实就是讲绘画布局的章法,即构图。所谓绘画中的“位置”应该用心去“经营”,要根据对象的结构和格局,苦心加以组织和布置:在创作的时候,要注意表现对象的特点和神韵,落笔要肯定,一下笔就抓住物象的特征,主题要鲜明。</p><p class="ql-block">先用墨线勾画出景物的大感觉,构图注意重心。先落墨点出小山丘,一般起笔落墨为有浓淡的湿墨,接下来干笔走线条向外扩张,线条由简到繁、由疏到密;最后加点、擦、皴。注意点擦时变化要多,以中锋点、散锋点、侧锋擦,营造出山村郊外的苍野和自然,主题不断的深入,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3、山水画写生技法:山石结构与皴法</p><p class="ql-block">骨法用笔是传统“六法”中最基本的技法之一,是关于绘画用笔的问题,也是运用“线”表现对象形体的重要技法,骨力、骨气,形似皆于本意,而归乎用笔。因此,“骨”便是指“线”的力度与变化,以及整幅画的“骨架”。</p><p class="ql-block">中国画表现山石的基本技法就是皴、擦、渲染。先皴石的外形轮廓以及轮廓以内山石的不平纹理。所谓皴,就是山石结构的纹理线条;擦是指在山石轮廓线旁擦出不规则的墨痕,增加山石的粗糙感;渲染,就是用浓淡墨染出山石凹凸不平的阴阳面,增加山石质感和明暗。</p><p class="ql-block">骨法用笔中传统皴法有许多种类,如披麻皴、斧劈皴、折带皴、米点皴、云头皴、马牙皴、拖泥带水皴等,但在实际生活中,山石质地是多种多样的,山石纹理和风貌也是丰富的,所以单一的皴法往往不能满足表现上的需要,故而常将多种皴法结合使用。</p><p class="ql-block">4、水画写生技法:山石结构</p><p class="ql-block">历代画家根据山石的地质结构和外形状态而创造了表现程式,随着自然界的变迁和绘画技法的演进,传统的皴法发展到今天,已经更具真实感和现代感。</p><p class="ql-block">唐以前,山水画中的山石是“空勾无皴”的。到五代、北宋时期画家们才开始使用皴法,前人经过对自然界山石的长期观察、体验和积累,终于总结出表现山水纹理、质感、体面关系的造型手段。这是山水画的一大发展。我们今天画山石结构时,除了要对大自然进行更切实的观察和写生外,也应继承和发展传统的造型手法。</p><p class="ql-block">5、山水画写生技法:树木写生技法</p><p class="ql-block">古人画树一般先画枯树,因为枯树的出枝、穿插、组织结构清楚。不过,我们近代画家画树已打破陈规,可以先画部分树叶或先用墨点出树丛、树林的层次,然后再画树干和树枝。</p><p class="ql-block">初学画时应先学画树的主干,后画次干,再写小枝,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入,经过一定时间的写生练习之后,自然会抓住物体的特征规律,线条也能做到简略扼要。“画从真中来,不受真所限”。意思是在大自然中学习,要经过自己的消化,才能得心应手地随意画出。</p><p class="ql-block">画国画需要经过临摹、写生、图画自然三个阶段。今天主要讲的是写生阶段,走完三个阶段估计至少要二十年,更者是三、四十年。到此你才是一个真正的画家了。国画山水每个阶段、每个步骤,甚至笔法、墨法、画法都可单独成书,在这里分享的也只是九牛一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更加深入研究。</p> <p class="ql-block">知识点(8)</p><p class="ql-block">“写意”是中国画的灵魂</p><p class="ql-block">1、传统的“写意”说</p><p class="ql-block">“写意”、“大写意”,作为中国画的画法由来已久。“写意”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策·赵策二》“忠可以写意”,解释为“公开地表达心意”。它是超越时空的创造,使中国画保存并不断加强和显示着她“超以象外”的东方气质。从先秦至隋唐,从隋唐至宋元,从宋元至明清,“写意”一脉传承,不断超越:岩画、彩陶清新本真的描画;玉器、青铜神妙狞厉的远古气息;顾恺之飘逸若神的精彩绢绘;王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的论调;白居易《画竹歌》“不从根生从意生”的言词;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论顾恺之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虽笔不周而意周”;欧阳修“心意既得形骸忘”、“古画画意不画形”的诗句;苏东坡论吴道子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之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写意是一种精神</p><p class="ql-block">写“意”不仅是文人画的形式,更是文人画的精神,也是中国所有造型艺术的精神—包括工笔画、宫廷画、民间画工画和雕塑、装饰画,它们都是以表情达“意”为主旨的。在“形似”和“神似”之间,都是更强调“神似”,并且以“神似”为目标,而所谓的“神”,是作者自己感悟而倾注了作者主观“意”的成分,“不以目视而以神遇”,人的意就在其中了。</p><p class="ql-block">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文学艺术提出的“写意”是古今中外一切艺术中最透彻地揭示人类艺术目标的贡献,古今中外无一例外。西方从远古崖画、彩陶,一直到现当代艺术也是如此,但它绝不局限在一个画种、一种材料、一种形式和表象。它是从技法上升深入到艺术本质的一种精神。</p><p class="ql-block">所谓“意在笔先”,作画之前,画家对世界的总体看法,也就是他的整体的美学观,早已凝聚胸中,是几十年对世界的整体认知的积淀。触景生情,南朝刘勰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言说,其实是随时随地对世界总体看法受到外界触动从而引发新的看法,所以是生生不息的。不能局限于一个故事、情节道具、民族服饰上,不能被这些表象吸引得眼花缭乱。要挖掘人与天地自然深层的关系,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和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和灵魂沟通一体的大的一种“意”。落实到一笔一画,都是生动的有生命的。写意的最高要求,一笔一画都是有生命的,都是生命的一次轮回。因此,以写意为精神的中国造型艺术大境界就是省略细节,关注生命的要害,直追形象之外的元神。</p><p class="ql-block">“大”是一种包含天地社会内容的纵横观照,“大”不是一个单向的,是与其他思维方式和其他艺术形式并列的。它是纵横的、统观全局的、天地社会一体的。“大写意”与“小写意”不一样,“小写意”是一种技法。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天地人合一”是一种宇宙观。“大写意”是一种纵横观照、是一种全面的、古今一体的宇宙观。它既是精神的,必然与物质相对应,但并不是虚无缥缈。“大写意”不是物质,是“相对于物质世界的一种精神存在。如果把“大写意”说成一个画种、一种物质、一种实在,那它就成为一种形而下的画法,是器层面的一个画种、材料和方式而已。</p><p class="ql-block">3、写意是中国艺术的灵魂</p><p class="ql-block">不仅造型艺术,所有的中国艺术都是写意的:音乐、戏曲、诗词莫不如是。一定的曲牌、词牌、表演动作都有一定的格式,都代表一定的形式。比如京剧的表演:鞭子一挥就是几千里,两手一合一插就表示“关门”。中国人把一定的内容、形式概括为“程式”,也成为“程序”,即不以描摹具体的对象为目的,而是借助这个约定的程序来写“意”。</p><p class="ql-block">所以可以说,“写意”是中国艺术的传统,是中国艺术的精神、核心和灵魂。孔子早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上》)的说法;《庄子?外物篇》也有“得意而忘言”之说;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也说:“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王羲之也说过:“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晋王右军自论书》)。中国的艺术观从来都是轻“实”重“意”,留下了许多诸如“意境”、“意象”、“意态”、“意趣”、“意绪”等精辟的语汇。还有“意在笔先”、“意在言外”,都是表达中国人对“意”的追求付诸语言和思维的结晶。</p><p class="ql-block">4、中华民族是一个写意的民族</p><p class="ql-block">中国是写意的中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写意的民族。写意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就是“意”的思维。它讲究“悟道”,“朝闻道,夕死可矣”。中国是一个从社会学经验出发的民族,没有纯科学概念,在更大的范畴内不屑于经过严密的科学或逻辑论证。这个民族特有的穿越表象透视本质的品质使得能够“不以目视而以神遇”,神会于客体的功能优秀于其他民族。因此,中国人通过经验或直觉得出的结论,西方人可能要在实验室或书斋里经过漫长的推理、检验才能得出,比如中医。中国人思考的东西“大”而模糊,西方人思考的东西“细”而清晰。中国艺术以社会学为基础,西方艺术以科学为基础。细有细的好处,大而化之趋于化境,混混沌沌,无极无际,更接近艺术的本质。西方没有“无”的概念,更无“无极”的认识,一切企图经过论证达到所谓的“科学”,其实这种科学本质上讲是最不科学的。</p><p class="ql-block">这在中国的文化、哲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也可以从中国的文化、哲学中找到依据。中国哲学的核心就是“阴阳”,二元对立,宇宙、世界、人生,概莫能外;天地、日月、盈亏、物我、生死、分合、敌我、男女、君臣、父子、夫妻、喜怒、冷暖,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这是中国的辩证法、矛盾论,它不是产生于逻辑学上的思想,而是来自直觉和经验的,在中国人看来,世界不只是物质的,是物质和精神并存的。因此,除了“无极”之外,一切都只是相对的,但只有“无极”,艺术才能不断更新。</p><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人的思维特征,艺术的核心是表情达意。核心还是“意”:从自己的经验中得出判断,并将自己的直觉外化、表达出来,即“写意”。写意无错对,写意无极限。</p><p class="ql-block">5、大写意是一种观念</p><p class="ql-block">中国人对“意”是非常重视的。“意”就是一种情意、一种意思、一种思想、一种想法。在绘画中的“写意”是通过“象”来表达的。所谓“立象以尽意”。</p><p class="ql-block">“象”与西洋人讲的“形”不一样,他们讲“形”,中国人讲“象”,但在中国“象”、“形”都有。“大象无形”,“象”指的是“大象”。大象是无形的。中国人的“象”是超越西洋人的“形”的。“形”是可看的,“象”是超越这个可看的自然,而最后造出来的“形”。</p><p class="ql-block">不是自然的“形”,不是看到的“形”,而是感觉感受形成“象”,而外化成的经过加工后的“形”。这种“形”已经上升为一种“象”,叫“大象无形”。无形并非没有形,无形非常形、无形无常形、无形无自然形。不是自然形、不是常形、不是经常看见的,但是是有形的,这种“形”是表达“象”的形,它是中国特色的艺术造型观。“大象无形”是中国特点,观念是思想的结晶,是一种哲学层次,是形而上的一种看法。“大写意”是一种“观念”,是经过思维、思想过程和沉淀的,在中国艺术大的范畴中具有普遍的意义。“象”和“形”观念是不同的,它是一种表现性的客观,一种表现“意”、传达“意”的客观,所以这种表达意的对象不是原形,是一种人工造出的形即为“象”,通过立象表达人的一种观念。</p><p class="ql-block">6、大写意是一种方法</p><p class="ql-block">“大写意”同时是一种方法。这种作为一种“方法”的国画范畴的“大写意”,最能用来说明大概念中的“大写意”是一种观念和精神。这个方法是个具体的历史形成的小方法,但它却是一个具体的典型的例证。我们暂且以中国画的“写意画”作一个侧面和局部来加以剖析,以便于研究问题和进一步再涉及其他所有画种的普遍性。</p><p class="ql-block">中国画首先是观察方法,即“十观法”。</p><p class="ql-block">1.以大观小法。所谓以大观小,比如我们现在离所画对象很近,可以想象,站在很高的空中,来看原来的地方,可以把周围的环境一览无余,其中有我们。</p><p class="ql-block">2.以小观大法。它与以大观小法相反。</p><p class="ql-block">3.远观近取法。在很远的地方看一片风景,但对风景的某个局部画得很清楚。因这是重点,大的布局定完之后,再把细节按近观所得描绘出来。</p><p class="ql-block">4.近观远取。在近处看,画出来的是远观的大场面。</p><p class="ql-block">5.仰观俯察。对于要描绘的对象并不是在一个地方看,可以仰看,可以俯视,可以面面观。</p><p class="ql-block">6.由表及里。观察一个事物不能看其表象,要通过其表象掌握人的心理、思想、性格和内在东西。</p><p class="ql-block">7.以动观静。要描绘一件事物,对方静止,要在其周围观察,四处观看。</p><p class="ql-block">8.以静观动。看黄河长江、奔腾万里,人坐在岸边,看其流速、流逝,看其早晨、黄昏,自然界无穷的变化。</p><p class="ql-block">9.目识心记。画一个人或物,并不是对着人或物画,而是反复观察已经记住了,不用看就如在眼前。</p><p class="ql-block">10.以情动物。在观察、描绘一个人物时,不能仅像照相,而是要对这个人有许多思考,对这个人要理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赋予对象以人的感情色彩。</p><p class="ql-block">其次,表现方法,可分为五大技法:</p><p class="ql-block">1、勾勒法。用线条、用单线勾勒出一个物象的方法,如白描等。</p><p class="ql-block">2、勾皴法。如山水画一边勾一边皴,勾的是轮廓,皴擦的是里面的结构。</p><p class="ql-block">3、泼墨法。大笔挥洒,像泼墨、泼水一样。</p><p class="ql-block">4、破墨法。已经画出的泼墨,当它还未干时,再用水代墨继续加,加的时候,它要渗化,这叫破墨法。</p><p class="ql-block">5、积墨法。待这些画面彻底干透了以后,还不够,再加墨,叫积墨法。</p> <p class="ql-block">知识点(9)</p><p class="ql-block">国画临摹技巧涨姿势…</p><p class="ql-block">1、对临</p><p class="ql-block">即面对着别人的画迹或印刷品,按其作品的笔、墨、设色、章法,一丝不苟地照样画下来。</p><p class="ql-block">初学者,开始时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先临一些构图简单的,有了经验后再临复杂的。</p><p class="ql-block">对临时也可将一幅画分解开来,先专画某一部分,如树、山石,或峰峦等,然后合为全幅。</p><p class="ql-block">在临本选择上:</p><p class="ql-block">一要“先工后写”,必须从笔墨工整的画迹开始临,把山、石的结构,材木的穿插弄清楚,老老实实地学会各种笔法、墨法,打下扎实的基础。切不可好高骛远,一开始就学写意山水,追求所谓笔墨情趣,那会误入歧途的。</p><p class="ql-block">二要“由近及远”,根据自己的喜爱、先学近代某一家的作品。自己喜爱则易有兴趣,时代相近则易接受。如果能从师学习,有老师当面指点就更好了。在笔墨技法上,摸到一些门径以后,再临摹古代名家的画迹。</p><p class="ql-block">三要“由专到博”,切忌朝三暮四,浅尝辄止,以免到头来对哪一家都领会不深。清代沈宗赛《芥舟学画编》说:“初学时,则必欲求其绝相似,而几可以乱真者为贵。盖古人见法处,用意处,及极用意而若不经意处,都于临摹时,一一得之干腕下。”可见要专意于一家,才能学到真本领。</p><p class="ql-block">据说张大千临的石涛山水画,连最有名的鉴赏专家也辨别不出,被一些博物馆当作石涛真品收藏起来。但是学画者,也决不能满足于酷似某家,还需要进千步广泛临摹古今诸名家的作品,只有广泛吸取营养,才能创造出自己的面貌。张大千临摹石涛可以乱真,但他的创作却不象石涛,正困为他曾经遍临唐、宋各家名画,下过刻苦的功夫,所以能成为一代大师。</p><p class="ql-block">2.背临</p><p class="ql-block">比对临的要求更高一步,它要求学画者,认真研究原作,把它的笔墨、章法,一一熟记于心中,然后背着原作进行摹写。</p><p class="ql-block">背临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避免面对原作依样画葫芦的毛病,二是可以训练默记的能力,在脑子里储藏丰富的绘画语言。正如作文必须熟读许多好文章一样,学画也要熟记临摹过的名画。如果有几十幅名画烂熟于胸中,那么进行创作时就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笔墨、章法了。</p><p class="ql-block">3.意临</p><p class="ql-block">即临摹一件作品,不要求酷似,而是学其一部分,或取笔法,或取墨法,或取章法,或取风格,或取意境臼正如古人说的,刊市其意不在迹象间也这种临摹的好处是比较自由、可以摆脱形似上的羁绊,追求神似,真正把某家的长处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来。</p><p class="ql-block">一般是在掌握了一定笔墨功力之后,才采取意临的方法,它可以长期坚持下去。即使是很有成就的画家,也常常要通过意临,不断吸取前人的精粹以充实自己的创作。我们在一些前代画家作品中,可以看见有“法某某笔意”、“拟某某法”的题款,就是属于这一类。它实际上仍是画家本人风貌。</p><p class="ql-block">4.读画</p><p class="ql-block">清代山水画家王原祁说:“临画不如看画。”这话很有道理。临画是解决“手”的问题,读画是解决“眼”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作画,只有眼高,才能手高。“眼高手低”这一贬意词,用于学画方面,应该说是正常现象,因为学画者如果没有理论水平,没有鉴赏能力,就不可能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p><p class="ql-block">看一张画,要能识别它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而且能说出一番道理来:要做到这点,不下一番功夫是不行的。所以,多看、多研究前人的作品,对一个学画者是至为重要的。</p><p class="ql-block">只有看得多,才能吸收得多;鉴赏力高,才能自觉地克服自己的弱点,使表现方法日趋完美。即使是初学者,对画临摹也要先认真研究原作的表现特点,经过一番思考、体会,再动手画,千万不能看一点,画一点,盲目照搬。读画要落到一个“想”字上面,只有多想才能有所领会,有所获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知识点(10)</p><p class="ql-block">国画的基本知识,入门必看</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p><p class="ql-block">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p><p class="ql-block">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p><p class="ql-block">1.什么是中国画?</p><p class="ql-block">中国画原来泛指中国绘画,是近代为区别明末传入的西画而出现的概念。较之西方绘画的造型方式和表现手法有明显的差异。它包括卷轴画、壁画、年画、版画等各种各样的门类;今作为中国的画种之一,指以中国独有的笔墨等工具材料按照长期形成的传统而创作的绘画品种。</p><p class="ql-block">中国画不是一个符合艺术分类学的科学概念,按工具材料的区别,可以称为水墨画或彩墨画,与油画、水彩画、版画、水粉画并列;按使用上的不同,中国画作品可分别列入壁画、连环画、年画、插图之中;按题材之异,可以分别列入人物画、风景画之内。</p><p class="ql-block">但是它毕竟以悠久的历史和独树一帜的特点,集中代表了中国绘画传统及其在新时代的更新,是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具体体现,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是东方绘画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2.中国画在技法形式上的特点是什么?</p><p class="ql-block">(1)构图布局自由。根据主题的需要,突破时空的限制,如:“清明上河图”、“长江万里图”等,构图都采用了散点透视,将远隔千里,时隔数日的内容集中表现在一个画面之中。</p><p class="ql-block">(2)内容概括,主体突出。中国画的造型观源于生活,在对物象进行提炼、取舍、加工过程中并不脱离人们的视觉经验,也不违背生活的逻辑,讲究通过艺术的经营将自然物象转化为用笔墨和线条表现的绘画形式符号。</p><p class="ql-block">(3)以线造型为主,以点、面造型为辅。物象的型、质和形象是通过轻重、粗细不同的各种线的组合,以及大小虚实等不同的点、面配合下体现出来的。</p><p class="ql-block">3.中国画的分类是怎样的?</p><p class="ql-block">中国画基本分为三大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在技法上又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工笔画中包括白描、淡彩、重彩和没骨工笔。写意画中包括兼工带写、小写意和大写意。</p><p class="ql-block">4.中国画的画幅形式是怎样的?</p><p class="ql-block">画幅形式有:壁画、屏风、卷轴、册页、扇面、镜心、横披与手卷等。</p><p class="ql-block">5.中国画用什么样的笔?</p><p class="ql-block">中国画使用的笔通称毛笔,制笔的毫料有软毫、硬毫和兼毫三种。软毫笔以羊毫为多,鸡毫次之。羊毫笔有长锋、中锋、短锋之别,长锋羊毫笔锋长,含水分较多,适于表现多种墨色变化,但不易掌握。短锋羊毫笔锋短,落笔易于浑厚。中锋羊毫笔介于长短之间,锋长适中,适于勾勒衣纹渲染着色。鸡毫更软,不易掌握。</p><p class="ql-block">硬毫笔包括狼毫、紫毫、獾毫及棕毫等。硬毫笔一般弹力较强、劲健锋利,易于掌握和使用。其中狼毫笔和紫毫笔使用较多。多用于勾线、皴点山石、花卉和画兰竹等。兼毫笔是两种以上不同质的毫料兼制而成,此笔软硬适中,适于勾线,也适于渲染用。如:“大白云”是羊毫狼毫合制。“五紫五羊”是紫毫与羊毫合制。</p><p class="ql-block">6.怎样选择毛笔?</p><p class="ql-block">选笔的标准是“尖、齐、圆、健”。尖是笔锋尖锐,蘸墨后尖利如故;齐是修削整齐,笔尖铺开压扁,笔毛一律崭齐;圆是圆浑饱满;健是劲健有力,无论是画方画圆,顺笔逆笔,绝不涩滞,提起后笔锋收敛尖锐如故。</p><p class="ql-block">7.怎样保护毛笔?</p><p class="ql-block">新买来的笔,笔毛有胶,长时间不用会被虫蛀,可以先洗净后放好。作画时笔不可久置水中,久浸毛质容易变软,有碍笔力挺健。毛笔用完后,要洗净,捋直笔毛,倒挂在笔架上,使笔头朝下,切忌湿时插在笔筒里。</p><p class="ql-block">8.中国画用什么样的纸?</p><p class="ql-block">中国画用纸主要是宣纸、皮纸和绢等。宣纸又分为生宣纸、熟宣纸、半生半熟纸三种。好的宣纸具有棉、白、细、匀的特点,而且还要具有“发墨定笔”的特点(发墨指墨色在纸上生润有色,定笔指笔痕清晰)。生宣纸又按纸的厚薄分为单宣、夹宣、三层夹宣等几种。</p><p class="ql-block">一般情况是薄纸渗化速度比厚纸快。半生半熟宣纸则是指渗化能力介于生宣纸与熟宣纸之间。宣纸规格有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等尺寸之分。皮纸性能与生宣纸相似,纸质结实且经得起反复皴、擦、揉、搓,但不易留笔痕,上色易灰暗。</p><p class="ql-block">9.什么是熟宣纸?</p><p class="ql-block">熟宣纸是将生宣纸用适当比例配制的胶矾水刷制而成,不吸收水分,画工笔画时用这种纸。</p><p class="ql-block">10.什么是中国画使用的绢?</p><p class="ql-block">绢是—种丝织制品。中国画用绢有生绢和熟绢两种。生绢性能像生宣纸,色或墨画上去容易渗化。熟绢上过胶矾水,像熟宣纸,使用起来比熟宣纸感觉细腻滋润。保存时要密封好,防止漏矾与虫蛀。</p><p class="ql-block">11.画中国画还用其他的材料吗?</p><p class="ql-block">元书纸、皮纸类、高丽纸、云龙纸等都可以用来作画。性能近似生宣,但不“发墨”也不易“定笔”,有时利用这些特点会出现特殊效果。还有棉布、无纺布、化纤布、亚麻布等,许多画家也用来作画,但布面要经过特殊处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2.中国画用什么样的墨?</p><p class="ql-block">墨在中国绘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墨有固体墨与液体墨两种。中国画的传统用墨是固体墨,因其所用的原料不同,又分为油烟墨、漆烟墨和松烟墨三种。油烟墨——是用桐油等油类烧制成烟制成。</p><p class="ql-block">其黑色偏暖,用来作画,与其他透明颜色调和用很协调。松烟墨——用松树枝烧烟制成,其黑色偏冷,多用于书法。漆烟墨——用传统大漆烧烟而成,其黑色细润而有光泽,用于绘画也合适。在选用时以质地细腻、滋润呈蓝紫色为好。</p><p class="ql-block">以“顶、上、贡、选”为墨的等级之分。液体墨保持了油烟墨的特点,由于使用方便,现在十分普及,但用于写意画较好。</p><p class="ql-block">13.怎样使用砚台?</p><p class="ql-block">传统的中国画一般要用固体墨块在砚台上加水研磨使用。砚不论端砚、歙砚,但求细腻滋润发墨,墨太粗容易伤笔;过于细腻而坚实,又不容易发墨。砚台用久了,由于墨垢厚积不易洗掉,即光滑不发墨时,要重行“开”一下,可选择细致小瓦片,先在他物上磨光,再在砚上轻轻一磨,磨去墨锈(即堆积的墨垢),自能发墨。如果新砚过粗,也可以如法一磨就会细腻。砚台不用时要盖好,不使灰尘玷污,也不易干燥。</p><p class="ql-block">14.中国画用什么样的颜料?</p><p class="ql-block">中国画使用的颜料有植物颜料(水色)和天然矿物质颜料(石色),还有化学合成颜料三大类。植物颜料有花青、胭脂、藤黄等。矿物质颜料有赭石、朱砂、朱膘、石青、石绿、石黄等。由锌管包装的中国画颜料大都是化学合成颜料。这些统称中国画颜料。</p><p class="ql-block">15.什么是水色、石色?</p><p class="ql-block">水色是用自然界中的植物的汁液制成的,呈膏状或块状。石色之所以称之为“天然矿物质颜料”是因为它是用天然矿石制成的。矿石是天然的结晶体,大多呈透明或半透明状,把它们研磨成粉末作为颜料使用,色泽沉着艳丽,经久不变。石色呈粉末状,在使用时要调入一定比例的胶。</p><p class="ql-block">16.中国画颜料的特点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水色(植物颜料)是透明色,可以相互调和使用,没有覆盖力,色质不稳定,容易退色。石色(矿物颜料)是不透明色,相互不能调和使用,覆盖力强,色质稳定,不易退色。石色和水色相互之间也不能调和使用。下面介绍几种最常用最基本的中国画颜料:</p><p class="ql-block">(1)花青:呈深蓝色,为植物透明色。用蓼兰、大青叶等植物的枝叶泡制而成,有管装的和小块状的。膏状块状花青温水泡开后使用,但不宜一次泡太多,因为夏天容易发霉变质。</p><p class="ql-block">(2)藤黄:呈柠檬黄色,为植物透明色。原为热带植物藤树枝干的汁液制成。色相鲜明,以质地匀净、颜色纯正为好。</p><p class="ql-block">(3)胭脂:呈深红色,为植物透明色。传统制作这种颜料用红花、茜草、紫草等植物煎制而成。在汉代由西域传入我国,色相偏冷,较沉着。</p><p class="ql-block">(4)曙红:呈冷红色,比胭脂色鲜艳。早年称之为“西洋红”,是因为清末时从德国进口而得名。是一种化学合成颜料。</p><p class="ql-block">(5)钛青蓝:呈较鲜明的深蓝色,是化学合成色,色相较稳定。如调入一点墨色与花青很接近。</p><p class="ql-block">(6)朱砂:呈粉桔红色,为矿物色的不透明色。这种红色很难用其它色调配出来,产于汞(水银)矿。粉末状,加胶后使用。</p><p class="ql-block">(7)朱磦:呈桔红色,比朱砂色亮一些的半透明色。色相较鲜明,是在研制朱砂色时漂浮在最上层质地极细的暖红色。因为质地很细,加胶后可以做透明颜料使用,由于它是天然矿石制成,色质稳定,不易退色。</p><p class="ql-block">(8)石青:呈鲜明的蓝色,为矿物色的不透明色。原料产于铜矿,俗名青金石。石青色制好以后可分成头青、二青、三青、四青等不同深浅的蓝色。因粉末颗粒粗细不同而产生深浅之别,以头青最深,其他次之。</p><p class="ql-block">(9)石绿:呈冷粉绿色,为矿物色的不透明色。产于铜矿,俗称孔雀石。石绿也分头绿、二绿、三绿、四绿等数种,也因颗粒粉末的粗细不同而产生深浅变化,头绿最深,其他次之。</p><p class="ql-block">(10)赭石:呈浅褐色,为矿物色的不透明色。原料为赤铁矿石,细研磨后可以做透明颜料用。它与花青色调和后会出现沉淀物,是因为矿物色和植物色质地不同的原故。</p><p class="ql-block">(11)化学合成颜料:现在市面上出售的盒装锌管十二色中国画颜料是化学合成颜料,是仿照传统的矿物质颜料(石色)和植物色(水色)而制成的。因为是锌管包装,使用时不用调胶,用起来很方便,并且造价也很低。但颜料本身的色泽远不及天然矿物质颜料纯正美丽,色质也不稳定,容易退色。</p><p class="ql-block">17.当代中国画还用其他颜料和材料吗?</p><p class="ql-block">很多画家把水彩、水粉、丙烯、金粉、银粉、云母粉、金箔、银箔同国画色一起使用以丰富画面效果。这种综合材料的运用,给当今中国画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促进和发展。</p><p class="ql-block">18.中国画的执笔方法是怎样的?</p><p class="ql-block">初学者,首先要懂执笔,姿势才能正确,达到运笔用墨自如,应注意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1)笔正:笔正则锋正。骨法用笔以中锋为本。</p><p class="ql-block">(2)指实:手指执笔要牢实有力,还要灵活不要执死。</p><p class="ql-block">(3)掌虚:手指执笔,不要紧握,指要离开手掌,掌心是空的,以便运笔自如。</p><p class="ql-block">(4)悬腕、悬肘:指大面积的运笔要悬腕或悬肘,才可以笔随心,力贯全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什么是中锋、侧锋用笔?</p><p class="ql-block">中锋用笔要执笔端正,笔锋在墨线的中间,用笔的力量要均匀,笔锋垂直于纸面,其效果圆浑稳重。侧锋用笔执笔偏侧,笔锋在墨线的边缘,笔锋与纸面形成一定的角度,用力不均匀,时快、时慢、时轻、时重,其效果毛、涩变化丰富。</p><p class="ql-block">20.什么是顺锋、逆锋用笔?</p><p class="ql-block">顺锋:一般指笔锋的运行和笔杆的倾斜方向一致,其效果光洁、挺拔。逆锋:笔锋逆行(也就是说和习惯的运笔方向相反),其效果干涩、稚拙。</p><p class="ql-block">21.什么是聚锋、散锋用笔?</p><p class="ql-block">聚锋是指笔锋拢在一起,呈单一笔锋。散锋则指笔锋散开,呈多锋状(又称“开花笔”),其效果枯涩而多变化。</p><p class="ql-block">22.用笔的快慢影响画面效果吗?</p><p class="ql-block">各种笔法的运用,主要依效果而定,当然也不排斥个人的特殊习惯,用笔的快慢,决定于纸的吸水程度及笔中含水分的多少。画纸吸水快,用笔的速度相对也快些,但如笔中含水较少或极少,用笔速度也就不同程度地放慢。如果纸吸水慢,但笔中含水较多,用笔的速度也要相应快一点,随着笔中水分的减少,用笔的速度也逐渐放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3.用笔的一些常用表现手法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勾:以线造型。是工笔、写意画法主要手法之一。比较起来以工笔画用的更多一些。同时“勾”又往往与“染”结合表现一些特定的内容,如人物的脸、手,以及花卉的勾染等,勾有时也同皴结合使用,如山水画石头的画法,多是勾皴结合。工笔的勾,以中锋为主,要求工整、严谨,近似书法中的楷书。</p><p class="ql-block">写意的勾,则比较随意,要生动活泼。以侧锋结合中锋,有时也用散锋,近似书法皴:是一种和勾紧密结合的辅助方法,工笔和写意均常用。大体上分为点状皴类、面状皴类、线状皴类。无论哪种皴法均需见笔,用笔要有变化,可用中锋、侧锋,也可以用聚锋和散锋,但效果不可太光。</p><p class="ql-block">擦:笔触不清楚的叫擦。擦是皴工序的继续,是皴的一个补充,其目的是让画面效果更加浑厚。皴、擦的区别在于:一个要见笔触,一个不见笔触。作画时擦不能单独使用,可以和皴交替使用。但实际上往往很难把这两道程序分开。</p><p class="ql-block">点:是以面造型的表现手法,写意画使用较普遍,工笔画中也有没骨点染的方法。工笔的点和染是分不开的,因此叫点染。写意画中的点叫点戳或点戳,点法要强调用笔方法和见笔触。写意的点法要从实际出发,可以藏锋,可以露锋;可以侧锋,也可以散锋,无论哪种方法都要见笔触,不可含混不清。</p><p class="ql-block">染:是加强画面效果的又一种方法。工笔画及写意画均用,但工笔画用得更多一些。工笔画中的染可分为勾染、烘染两种。烘染是在物象轮廓外所做的一种效果的补充,另外还有分染、罩染、碰染等。写意画的染一般都是和皴、点结合进行,如皴染、点染,它是一种见笔触的染法。其作用同工笔一样,方法有湿染(先在被染处上一遍水)、干染两种。</p><p class="ql-block">24.什么是以“线”为主的中国画笔墨观?</p><p class="ql-block">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是以“线”为主的笔墨,它的物质材料是毛笔、水墨和宣纸。这种特殊的工具材料,与特定的表现手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以至“笔墨”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点。</p><p class="ql-block">有无笔墨,成为人们评价中国画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比较中西绘画的用线手法,虽然西方画家也利用线条塑造形象,传达感情,但他们更侧重于表现形象的质感、量感、空间感。中国画中线条的作用则超出单纯塑造形体的功能,具有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独立的审美作用。</p><p class="ql-block">中国画线条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每根线条本身的节奏和韵律,它是由线条在绘画过程中有控制的提按、行顿、转折、轻重、疾徐等所产生的变化。另一种是各种线条的长短、粗细、繁简、疏密、浓淡、虚实等变化形成整幅画的节奏美。用墨的变化是由笔的变化中发展出来的,笔和墨在使用时是两相结合、相辅相成的。</p><p class="ql-block">如同骨骼和血肉的关系,不能截然分开。墨由笔出,笔由墨现,一幅好的中国画笔法和墨韵是浑然天成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5.中国画的色彩是怎样的?</p><p class="ql-block">中国画在色彩上,有着它独特的规律与方法,它排除了自然及光源的约束,一般多强调物象的固有色。在整个色彩关系中,以白色(白纸)和墨为基础,以色彩为辅。早期的中国绘画,多是以重彩来表现。如唐、宋时的大批人物画和山水画,多是以重彩表现。</p><p class="ql-block">元明以来,随着纸的出现带来了水墨技法的演变。同时文人画形式的出现,使绘画逐渐发展成了以水墨为主,以色为辅的面貌。墨在中国画色彩中不只是一种“黑”颜色,而是作为一种调整画面关系的“色彩”存在。</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画论中有“墨分五色”的理论,就是一种典型的以墨为色的观念。设色的形式:有纯用墨色表现的水墨画,有色墨结合的淡彩画,也有色彩艳丽以色为主的重彩画。总之色与墨的用法不同,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与面貌。</p><p class="ql-block">26.中国画中所提的“形似”、“神似”是指什么?</p><p class="ql-block">“形似”与“神似”是相对应的。是指绘画作品与自然物象外在特征之间的肖似关系。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画什么像什么。战国荀况有“形具而神生”之说。南朝齐范缜亦有“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之说。</p><p class="ql-block">形似与神似是统一的。南朝宋宗炳虽有“万趣融其神”之说但仍坚持“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东晋顾恺之说的更明确,即所谓“以形写神”。清代邹一桂说:“未有形不似反得其神者。”以上诸观点,都是主张“形似”是绘画的基础。“神似”与“形似”也是相对应的。</p><p class="ql-block">指主客观相统一,由事物的表象审美到意象的深化。也就是说除了画什么像什么之外,还要注意精神内在的表现。即“神者形之用,形者神之质”。袁文曰:“作画形易而神难。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p><p class="ql-block">凡人之形体,学画者往往皆能,至于神采,自非胸中过人,有不能为者。”晁以道、杨慎、李贽等皆有阐述,“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故“形神兼备”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定论。</p><p class="ql-block">27.中国画中所提倡的“形似”和“神似”的关系是什么?</p><p class="ql-block">画家在描写对象时,要在刻画对象外形的基础上,达到传神的境界。这就不是只限于对物象简单如实的描写,而是包含了画者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艺术表现完整的过程。它不是物象简单的再现,而是比原来生活中的物象更高度概括,更注重精神实质的表现,而达到传神。这种作画的态度,就是中国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础。</p><p class="ql-block">28.什么是中国画的“意境”?</p><p class="ql-block">李可染先生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意境在中国画中包含的内容很多。</p><p class="ql-block">一张画的主题,其取景构图、造型和传神、情节安排与描写以及画面经营处理都须在“意”字上下功夫。“意”可以说是一张画的灵魂。中国画向来就被说成“画是无声诗”、“画有意境”。</p><p class="ql-block">一张画常常是对象特征和画家感受的和谐表现才能产生诗意。情景交融的形象才是诗的形象,所谓“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的形象才是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一张情意深,表现力强的画对看画的人能保持着广远持久的吸引力,这就是所说的中国画的“意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9.中国画中“意匠”是指什么?</p><p class="ql-block">表现意境的加工手段叫“意匠”,也就是指艺术家的表现方法和创造力。在艺术上“匠”字是很高的誉词,如“匠心”、“宗匠”等等。对于艺术家来说,加工手段的高低关系着艺术造诣的高低,历代卓越的艺术家没有不在“意匠”上下功夫的。</p><p class="ql-block">中国画意境的表现,首先是作者的生活感受,形象思维,艺术创作表现方法等一系列内在功力的结果,同时还必须进行反复的高度的艺术提炼,要求作者苦心经营,精工制作,达到匠心独运的艺术效果,谓之高度意匠。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所说:“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p><p class="ql-block">30.中国画中所提的“六法”是指什么?是由谁提出来的?</p><p class="ql-block">“六法”是由南齐谢赫提出来的,向为历代画家、评论家、鉴赏家所推重,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比较科学和有系统的绘画创作、绘画批评的准则,其内容如下:(1)气韵生动。(2)骨法用笔。(3)应物象形。(4)随类赋彩。(5)经营位置。(6)传移模写。</p><p class="ql-block">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法,是千年来我国绘画创作与绘画批评的重要准则。优秀的绘画作品,必须塑造出动人的形象,有巧妙的结构、用笔、用墨和赋彩。一副画具备这一切,会给人以总的印象,也就是在内容意境、形象塑造以及构图、色彩等方面,给人以又完整又具体的感受。谢赫提出来的“气韵生动”正是指这种感受。</p><p class="ql-block">感受的深度,决定于作品对于生活美的揭示深度以及形象创造的完美性。“气韵生动”是形与神在画面上的统一,这个统一具有极高的艺术性。骨法用笔是绘画表现上关于用笔的问题。是运用线描表现对象形体的重要技法。</p><p class="ql-block">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于本意,而归乎用笔。”应物象形是关于形象塑造的问题。所谓“应物”不仅是追求对象外表的相似,更重要的是认识对象的特质与内在精神。描写时,如果只是“象形”而不应物,是不对的。唐张彦远说,“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p><p class="ql-block">立意便是中发心源。”故“应物”不是单纯照着对象画,而是在形似的基础之上表现好对象的精神实质。随类赋彩是关于设色的问题。“类”即“万物之类”,这里所指的类,是绘画对象所呈现出来的特性、状貌以及颜色的类别。对于色彩的表现,中国画是很别致的,讲究物体的固有色,然后随物象之类,在形象特征上赋以概括性的色彩表现。经营位置是绘画的布局章法问题,即绘画的构图、构成。</p><p class="ql-block">所谓绘画中的“位置”,应该有所“经营”。“经营”二字,含义甚深,要根据对象的结构和格局,苦心加以组织和布置。因此在绘画表现上经营位置十分重要,谢赫提出此“法”,正是总结了中国绘画在构图上的表现特点。</p><p class="ql-block">正因为画的“位置”是“经营”出来的,是随画家精心组织和布置的,所以中国的山水画才能不受焦点透视的局限,机动、巧妙地运用散点透视,在一幅画面上描写“万里长江”或“华岳千寻”。</p><p class="ql-block">不论是深远、高远或平远都可以随画家经营布置。传移模写是指临摹古人的优秀作品,向遗产学习的问题。唐朝大理论家张彦远认为此法是“画家末事”,这并不是意味着此法无足轻重,而是说临摹不是绘画的目的,临摹是为了更好地创作而进行学习的一种手段。</p><p class="ql-block">在摹古人优秀作品时一定要认真,做到“形神兼备”真正把精华学到手,才能达到“传移模写”的目的。</p><p class="ql-block">31.中国画的“题跋”是什么?</p><p class="ql-block">题跋在中国画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画构图的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在书画、碑帖等前后题记的文字,均可称为题跋。写在书画或碑帖前面的文字称为“题”,写在后面的文字称为“跋”。</p><p class="ql-block">题跋可以分三类:一是作者本人的题跋;二是同时期人的题跋;三是后人的题跋;宋代以前的画没有题跋,即使有也只是在树干、山石后面等不明显的地方题个名字而己。这一艺术形式是伴随文人画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最终成为传统中国画的重要艺术形式。</p><p class="ql-block">32.中国画的“题跋”有多种形式吗?</p><p class="ql-block">题跋有藏款与露款之分。常用题法有以下几种:</p><p class="ql-block">一是横式,根据中国民族习惯一般是自右向左题,字数可多可少,但每行字不宜过多,以保持横的形式。</p><p class="ql-block">二是竖式,书写的行数不宜过多,以保持竖的形式。</p><p class="ql-block">三是高低参差不齐的自然式。以上讲的横竖两式,均应齐头,字尾可参差错落,俗称“齐头不齐尾”。而自然式则可自由错落,比较自如。</p><p class="ql-block">但要注意不要把字写得太散。总之不论哪种题法,都要注意题跋的内容与字体、画面谐调。</p><p class="ql-block">33.什么是“长题”?什么是“穷款”?</p><p class="ql-block">在中国画的题跋当中题字多的叫做“长题”,题字少的(少到只写一个姓名)叫做“穷款”。题字可以是两句诗或是一首诗,几句散文小记,甚至长篇诗文,这要根据画面的构图需要来决定。</p><p class="ql-block">题字本身就是一门学问,一幅画经过好的题字不仅是锦上添花,还能点石成金。善于题字者不一定多题,片语只字便能使人感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p><p class="ql-block">34.题跋的字体要和画的风格一致吗?</p><p class="ql-block">题跋的字体要与画的风格相统一。如写意画多用行书、草书,工笔画则多用楷书、隶书等。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主要应根据画面的艺术格调来整体考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5.在中国画中怎样使用印章?</p><p class="ql-block">印章起什么作用?印章在中国画中起着均衡画面构图,丰富画面效果的功能。一副完整的中国画,除了题跋之外,还要用印章打印。就印章而言,可分阳文章(朱纹)和阴文章(白纹)两类。</p><p class="ql-block">就印章在画面上的位置而论,又有引首印、具名印和押角印之分。在一处连盖两印或两印以上者,一般上边的印略大,下边印略小,上边是阳文,下边用阴文。</p><p class="ql-block">36.什么是“丹青”?</p><p class="ql-block">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石青、石绿等色,故称“丹青”,用来形容中国绘画。</p><p class="ql-block">37.什么是工笔画?</p><p class="ql-block">“工笔”是与“写意”相对应的概念,简单来讲,就是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它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工笔白描、工笔淡彩、工笔重彩和没骨工笔。从表现内容上又可分为:山水、花鸟、人物。</p><p class="ql-block">38.工笔画的特点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工笔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这一画体的独特风格面貌,其特点归纳如下:</p><p class="ql-block">(1)线条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中锋用笔较多。</p><p class="ql-block">(2)色彩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p><p class="ql-block">(3)装饰性与平面感在工笔画中装饰性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从构图、线描、设色到形象的细部处理都带有一定的平面感和装饰性。关于装饰性一方面是来源于传统的程式化手法,一方面是作者对生活中的形象通过提炼、夸张、创造而形成的美感效果。</p><p class="ql-block">39.什么是写意画?</p><p class="ql-block">写意画即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写意画多画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p><p class="ql-block">写意画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文人参与绘画,对写意画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相传唐代王维因其诗、画俱佳,故后人称他的画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他“一变勾研之法”,创造了“水墨渲淡,笔意清润”的破墨山水。董其昌尊他为“文人画”之祖。</p><p class="ql-block">五代徐熙先用墨色写花的枝叶蕊萼,然后略施淡彩,开创了徐体“落墨法”。之后宋代文同兴“四君子”画风,明代林良开“院体”写意之新格,明代沈周善用浓墨浅色,陈白阳重写实的水墨淡彩,徐青藤更是奇肆狂放求生韵。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写意画至明代已进入全盛时期。</p><p class="ql-block">经八大、石涛、吴昌硕、齐白石等发扬光大,如今写意画已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画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0.写意画的特点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写意画主张神似。董其昌有论:“画山水唯写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质毕肖,则无气韵;彩色异具,则无笔法。”明代徐渭题画诗也谈到:“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据皆吾五指裁。”</p><p class="ql-block">写意画注重用墨。如徐渭画墨牡丹,一反勾染烘托的表现手法,以泼墨法写之。元代吴镇论画有云:“墨戏之作,盖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与夫评画者流,大有寥廓。尝观陈简斋墨梅诗云:‘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此真知画者也。”</p><p class="ql-block">写意画强调作者的个性发挥。扬州八怪以“怪”名世,作画不拘常规,肆意涂写,并以一个“乱”字来表露他们的叛逆精神。郑板桥曾表白:“近代白丁(民道人)、清湘(石涛)或浑成或奇纵,皆脱古维新特立。近日禹鸿胪(之鼎)画竹,颇能乱,甚妙。乱之一字,甚当体任,甚当体任。”(《郑板桥集·补遗》)金冬心画竹也是喜“乱”,曾言:“用焦墨竿大叶,叶叶皆乱。”</p><p class="ql-block">写意画多以书法的笔法作画,同时写意画的用笔也极大地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形式,所以写意画家多半是书法家。如郑板桥擅长书法和绘画,相互参融,以画法作书,创隶书间于行楷之中的“六分半书”,又以书法的笔法作兰竹,风格明快劲峭。清人蒋士铨评曰:“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蔬花见姿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1.什么是工写结合的表现方式?</p><p class="ql-block">工写结合的表现方式,就是指工笔、写意两种不同的技法运用于一幅绘画作品之中。</p><p class="ql-block">说白石老人是一位写意画大师,还不能概括他的艺术成就,因为白石老人还是一位工笔画的高手。他善于将写意与工笔这两种手法相结合,在一幅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p><p class="ql-block">白石老人在60岁左右,趁目力健明时,画了许多工笔昆虫,如蜻蜓、蝴蝶、蝈蝈、蟋蟀、蚱锰等等。到了80岁左右衰年变法取得成功的时候,再以大写意的笔法添补花卉成画。《枫叶寒蝉》就是这样产生的佳作。挥洒而就的墨色枝干上数片艳红的秋枫,一只精绘的工笔知了正停在红枫上,在红与黑、工笔与写意的强烈对比中,一片充满生气的秋光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齐白石曾论及:“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神似。此工者余常笑昔人,来者有欲笑余者,恐余不得见。”工笔、写意两者各有所长,对立的表现形式,又经常引起彼此的非议。齐白石将工笔与写意结合起来表现,正是利用了两者之长,从而开拓出一种崭新的境界。</p><p class="ql-block">42.什么是“白描”?</p><p class="ql-block">白描是以线为表现手段的画法。依靠线本身的粗细、刚柔、方圆、巧拙、疏密等变化来表现各种物象。同时线条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抽象审美效果。白描就整个中国画来讲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作为工笔白描,一般线形变化不大,细而均匀,为敷色留有余地。</p><p class="ql-block">43.什么是减笔人物画?</p><p class="ql-block">减笔人物画,为中国人物画的一种表现技法,系南宋梁楷所创。元夏文彦称他的人物画是:“皆草草,谓之减笔。”</p><p class="ql-block">梁楷为南宋时期的画家。生卒年平祥。宁宗嘉泰(1201~1204)间为画院待诏。梁楷性格狂怪,嗜酒自乐,举止不羁,故有“梁疯子”之称。后因不满画院束缚,而将赐与他的“金带”挂在院内离去</p><p class="ql-block">。梁楷作人物画,喜以泼墨法,用极其放纵简练的线条塑造人物形象。传世的作品主要有:《泼墨仙人图》、《太白行吟图》、《寒山拾得图》和《布袋和尚图》等。其中《布袋和尚图》最为人们熟知。作品以工整笔法画眉目,粗放的笔法画衣纹,对比鲜明而又和谐统一。人物造型新奇,圆颅硕躯,笑容可掬。</p><p class="ql-block">梁楷的减笔人物画强调人物生动的神态,人物面部的夸张表现与衣纹破笔放浪地写出,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画风。他的绘画强调的是“移其形似而全其骨气”,追求的是“以形似之外求其画”、“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的境界。梁楷的减笔也正是他放纵性格的流露。</p><p class="ql-block">44.什么是古人所讲的“十八描”?</p><p class="ql-block">“十八描”是古人所总结的线的各种描法。通过线条的力度、节奏、韵律、气势等美感效果来表现对象,以传达作者的情感。这18种描法为:高古游丝描,铁线描,混描,琴弦描,柳叶描,马蝗描, 枣核描, 橄榄描,曹衣描,丁头鼠尾描,蚯蚓描, 枯柴描,撅头描,折芦描, 减笔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行云流水描。</p><p class="ql-block">这些描法实际上可基本分为之两大类。一是中锋行笔,要求力度均匀,笔划粗细一致,其效果圆润饱满。如铁线描、琴弦描、高古游丝描。二是在行笔过程中笔锋不但有上下起伏及左右摇动的变化,而且行笔节奏也不同,从而形成多变化的线条。</p><p class="ql-block">如:兰叶描、柳叶描、行云流水描、战笔描等。无论哪种描法,都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形象不是为了“描法”而描。</p><p class="ql-block">45.什么是泼墨法?</p><p class="ql-block">泼墨法是中国画大写意用墨的基本技法,讲究的是以饱满的笔墨在生宣纸上纵情的挥洒,塑造具有墨采飞扬的艺术形象。</p><p class="ql-block">泼墨法用笔宜选羊毫大笔,大笔软毫能吸含大量的水墨。泼墨强调在一笔中包含各种墨色的变化,要做到这一点也并不难,关键是在蘸墨的时候,如何将不同的墨色分别吸入。蘸墨时可先蘸淡墨,然后再蘸浓墨,也可先蘸浓墨再蘸淡墨。如果笔锋较大,笔锋可一半蘸浓墨,另一半蘸淡墨。由于笔锋中同时含有不同的墨色,所以笔落在纸上,也就会自然产生丰富多彩的水墨效果。</p><p class="ql-block">中国大写意画家无一不善用泼墨法,其中大写意画墨荷叶,最能体现泼墨的神采。白石老人87岁作的《荷花鸳鸯图》,大笔随意挥写,泼墨如倾泻,淋漓酣畅,以不同的墨色写出荷叶的前后层次,使观者人心大快。这便是泼墨的感染力。</p><p class="ql-block">46.什么是“皴法”?怎样分类?</p><p class="ql-block">皴法是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的笔法。历代画家根据山石的地质结构外形,树木的表皮状态而创造的表现程式。随着自然界的变迁改造和绘画技法的演进,各种皴法将会不断发展。</p><p class="ql-block">唐朝以前,山水画中的山石是“空勾无皴”的。到唐末、五代、北宋时期,山石才有皴,这是山水画的一大发展。前人对自然界的山石经过长期的观察、体验和积累,终于总结出表现山水纹理、质感、体面关系的造型手段——勾、皴方法。</p><p class="ql-block">传统的皴法种类繁多,常见的皴法有:长披麻皴、短披麻皴、米点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拖泥带水皴、云头皴、雨点皴、折带皴、豆瓣皴等。在实际生活中,山石质地是多种多样的,山石纹理和风貌也是丰富的,单一的皴法往往不能满足表现上的需要,故而常常将几种皴法结合使用。</p> <p class="ql-block">知识点 </p><p class="ql-block">欣赏…齐白石(白石老人是一位写意画大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