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眉县横渠张载祠参观敬仰膜拜关学创始人 一大儒张载

侯义学

<p class="ql-block">  张载祠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创始人张载的讲学之地。张载祠前身为“崇寿院”, 占地17亩,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眉县张载祠被命名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张载祠现正在扩建中,一个全新的"横渠书院”即将建成开放,迎接各方人士参观学习交流,接受儒家思想教育。</p> <p class="ql-block">  走进科举考场之前,这位曾立志从兵的儒生,已在秦岭太白山下俯而读、仰而思二十余载,与天地心灵对话,探寻如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p><p class="ql-block"> 悠悠千载岁月。张载和他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闪耀中华文明灿烂长河。</p> <p class="ql-block">  张载( 1020- 1077)字子厚,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人,北宋大儒,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宗师,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因晚年在家乡设馆讲学,故世称“横渠先生”,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p><p class="ql-block"> 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历授崇文院校书、知太常礼院。后其弟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贬,横渠遂辞官。归家后,专注于读书讲学,开创“关学”,名震一时。</p> <p class="ql-block">  张载祖籍河南大梁(今开封)。北宋景祐二年(1035),张载父亲张迪病逝。年少的张载和弟弟张戬、母亲陆氏,护送父亲灵柩,离开四川涪州(今重庆涪陵),返回大梁。然而,路途遥远,开销较大,一家人才走出斜谷,就用尽了身上的盘缠。这时,又闻前方发生战乱,张载家人决定将张载父亲安葬于横渠镇南8公里的大振谷迷狐岭上。从此,张载便在眉县安家,入横渠镇崇寿院读书。</p> <p class="ql-block">  张载生活的时代,正值西夏鼎盛之际,北宋西部边境经常受其侵扰。青年张载喜好兵法,立志从军,希望能够抗敌报国,建功立业。21岁时,张载写成《边议九条》,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p> <p class="ql-block">  在延安军府衙内,范仲淹召见了这位儒生。看到张载,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认为张载如果认真做学问,一定可成大器,所以劝他:“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意思是你本是一儒生,好好读书才是本业,何必要于志于兵呢?范仲淹还建议他研究儒学经典《中庸》。从研读《中庸》开始,张载踏上了学术创造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北宋嘉祐二年(1057),张载赴大梁应考,时值欧阳修主考,张载进士及第。在候诏待命之际,张载受宰相文彦博之邀,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在同程家兄弟的交流中,他发现程颢和程颐对《易经》的见解远比自己精到。</p><p class="ql-block"> 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但他虚心待人,当感到二程对《易经》的研究超过了自己,便毅然撤掉了虎皮座椅,然后对听讲的人说:易学之道,吾不如二程。可向他们请教。</p> <p class="ql-block">  51岁时,因对王安石新政有看法,张载辞官回到横渠镇,依靠家中薄田生活,在崇寿院讲学著书。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著作,总结自己的学术思想。为了践行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与学生们买了很多土地,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践。如今,在横渠镇崖下村、扶风午井镇、长安子午镇仍保存着遗迹,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北宋熙宁十年(1077),58岁的张载再次入朝为官,任同知太常礼院职。因支持推行复古婚冠丧祭之礼未果,又借病辞官回家。当年冬天行至临潼驿馆,与世长辞。</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张载去世后,家人无钱为其置办棺木。家中箱柜打开后,也唯有书籍,最后学生筹资,将其遗体运回眉县,安葬于大振谷迷狐岭上。</p><p class="ql-block"> 张载一生忧国忧民,鞠躬尽瘁,著书立说,终身清贫。</p> <p class="ql-block">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宋宁宗赐 谥“明”公,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封眉伯,从祀孔庙,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儒张子。年少时博览群书,颇有出仕建功之志,但在范仲淹勉励下,投身学术研究。出入佛老,终于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儒家思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一次思想高峰</span></p><p class="ql-block"> “横渠先生所创唯物主义,比笛卡尔早了500多年,世界唯物主义哲学之父,张横渠当之无愧。”1960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将军访问西安时,对陪同他的周恩来总理如是说。眉县横渠镇张载祠(横渠书院)的碑刻记录着这句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横渠书院亦见证了张载开创的学术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孔子创立的儒学处于主导地位。经过先秦儒学、汉唐儒学的演进,到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理学是在“三教合一”的背景下,面对新的时代课题而创立的新儒学。张载开创的关学正是宋代理学的重要一脉。</p> <p class="ql-block">  张载的思想是在气论的基础上讲心性论,其确立的‘性与天道为一’的理学主题,事实上影响了整个宋明学。”作为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宋明理学的一些基本范畴和重要命题,在张载那里已经提出或已见端倪;理学的基本框架在张载那里已见雏形;张载批判佛老的态度也成为当时理学家的基本理论立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一座精神丰碑</span></p><p class="ql-block"> 在张载祠内,矗立着两块分别刻着《东铭》和《西铭》(又名《订顽》)的石碑。《西铭》取自《正蒙·乾称篇》,是张载思想的灵魂和精神标识。</p><p class="ql-block"> 著名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也就是被后人概括的“民胞物与”思想就出自《西铭》:“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p> <p class="ql-block">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说:“天是我的父亲,地是我的母亲,人都是天地所生,禀受天地之气而成性,其在宇宙间是很渺小的,和万物一样生存于天地之间。天下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天地间的人和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所以,我们对他人应像兄弟一样去对待,对万物也应像对人一样去关爱。</p> <p class="ql-block">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蕴含着建立在天人一体、万物同根基础上的博爱精神,倡导了仁爱忠孝的伦理情怀,这也是《西铭》的核心精神。”这就要求在社会伦理层面,每个人都应该尊老慈幼,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都要发挥人道主义精神,将那些“疲癃、残疾、惸独、鳏寡”者视为自己的兄弟给予同情和爱护。历史上,“民胞物与”激励着仁人志士救国家于危难、拯生民于涂炭。在今天,它仍旧启示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关怀社会、关注民生,自觉肩负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张载的一生,就是“民胞物与”精神的真实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 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岐州(今岐山县)大旱致灾,导致庄稼严重歉收。张载听说后,每次吃饭时,对着饭菜都无法下咽,同情饥饿百姓。他希望官员应像爱护自己和对待朋友一样,关心百姓和世间生灵万物。</p> <p class="ql-block">  此外,在《西铭》中,张载还指导我们应该坚守一种积极进取和乐天安命的生活态度。他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处于富贵的境况,虽可安乐享福,但千万不要骄横,要知道这是天地对你的关爱和眷顾;如果一个人处在贫贱的境遇,虽有困苦忧愁,但也不要绝望,应该将其视为天地对你的锻炼和考验,鲜明地体现了张载既积极又超脱的人生态度。后人常用“贫贱忧戚,玉汝于成”来概括这个意思。</p> <p class="ql-block">  张载的一生中,曾两次被荐入京,但当发现政治理想难以实现时,他毅然辞官,回归乡里,教授弟子。</p><p class="ql-block"> 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一大批关学学人,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学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体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是中国人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于右任题写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北宋儒学家张载的名言。</span></p><p class="ql-block"> 横渠四句”出自张载《横渠语录》,原文如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p><p class="ql-block"> 译文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1 为天地立心</span></p><p class="ql-block"> 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实则,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学者之事, 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2. 为生民立命</span></p><p class="ql-block"> 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张载所标示的“为生民立命”,实即为“民吾同胞”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此之谓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3. 为往圣继绝学</span></p><p class="ql-block"> 故“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格、关、闽诸大家,则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惟有宋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4. 为万世开太平</span></p><p class="ql-block"> 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开”期待之谓。“为万世开太平”,实现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 叶采解:“天地以生生为心, 圣人参赞化育,使万物各正其性命,此为天地立心也建明义理,扶植纲常,此为生民立道也;继绝学,谓缵述道统;开太平,谓有王者起,必取法利泽,垂于万世。”按宋代理学家认为儒学道统自尧、舜、禹、汤、周文王,至于孔子,至于孟子。孟子既没,其道不传。至宋儒兴,才倡明了千载不传之学。故称“为去圣继绝学”。为生民立道,《横渠文集.性理拾遗》作“为生民立命”。</p> <p class="ql-block">  横渠一生主张“实学”,强调经世致用,研究面广泛,对天文历算等自然科学和农学、军事、政治等都有独到的成果。与二程的“洛学”不同,横渠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而非“理”。通过“气”的概念,张载构建起了一个独特的“一元论”哲学体系。”。 横渠哲学从天道说起,由《易传》的解释开始,论述宇宙的本体是“气”。气的本初状态是“太极”。由于气具有阴阳这种彼此对立的属性,因此永远处于运动状态。</p> <p class="ql-block">  气聚则成万物,气散则归于太极。由此,横渠得出“万物本是同一”的结论。他在《正蒙●干称篇》中把天地、宇宙视为一个大家庭,人应该亲近同类和万物,他说“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哲学的代表之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p> <p class="ql-block">  随着张载祠扩建工程完工,一所崭新的规模更大的横渠书院对外开放,将给广大游客和学生们提供更好的研学旅行场所,便于广大"关学"学子和研究人员学习交流,希望开设关学讲堂,邀请专家教授前来讲课,让游客接受儒家思想教育,让横渠书院再传朗朗读书声,把张载思想,关学文化,儒家思想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四为"及儒家思想永放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