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现存孔府基本上是明、清两代的建筑,共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共有厅、堂、楼、轩等463间。 孔府是孔子的世袭衍圣公后代居住的府第,也是我国现在唯一较完整的明代公爵府。“衍圣公”为孔子嫡裔子孙世袭爵位,正一品官阶,列文臣之首,享有较大的特权。其基本职责是管理孔子的祀事及孔氏的族务。 大门正中上方高悬的蓝底金字匾额《圣府》,是明相严嵩的手迹。 大门两旁明柱上的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相传是清代政治家、文学家纪昀(纪晓岚)手书,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封建社会中的显赫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上联“安富尊荣”的“富”字上面少一点,寓意“富贵无头”。 下联“文章道德”的“章”字一竖通到上面立字,寓为“文章通天”。此联将千百年来“圣人家”的气派一览无遗。 正门前左右两侧有一对2米多高的圆雕雌雄石狮。 大门内侧。 走进孔府大门,穿过小院,便到了孔府二门。 二门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面阔三间,门深二间,门柱有石鼓夹抱。正门左右各有腋门一座,耳房一间。在封建社会,平时只走腋门,正门不开,以示庄严。 门楣上高悬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的竖匾《圣人之门》。 孔府的二门左右各有几幢碑石,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朱元璋皇帝与孔子五十五代孙衍圣公孔克坚在朝廷上的对话碑。整个对话语言平实如俗话,颇为游人所注目。 重光门。进入二门后有一座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的屏门,四周不与垣墙连属,独立院中,其作用是将前院和后院隔开。此门平时关闭,每逢孔府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和举行重大祭孔礼仪时,才鸣礼炮开启。 “重光门”是因门楣上悬挂着的《恩赐重光》匾额而得名,此匾额为明弘治皇帝(朱佑樘)亲赐。 重光门后面是大堂。孔府“大堂”系明代建筑,是当年孔府的主人衍圣公迎接圣旨,接见官员,处理重大事务的场所,也是重大节日和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 大堂中央是绘有流云、八宝的暖阁,正中狭长高大的红漆公案上摆着文房四宝、印盒、签筒,旁置一把太师椅。 堂内两旁及后部陈列着正一品爵位的仪仗。 这些仪仗包括金瓜、朝天镫、曲枪、雀枪、钩连枪、更鼓、云牌、龙旗、凤旗、虎旗、伞、扇等。还有一些象征其封爵和特权的红底金字官衔牌,如“钦差大臣”、“诰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奉旨稽查山东全省学务”等,每当衍圣公出行时,都有专人执掌,以示威严。 大堂之后有一通廊与二堂相连,两堂呈“工”字形。通廊里有一条大长红漆凳,称“阁老凳”,也叫“冷板凳”。据传明代阁老宰相严嵩与衍圣公是亲家,因严嵩贪污纳贿,卖官鬻爵而被弹劾,想请衍圣公说情,衍圣公不予接见,严嵩坐在此凳上等了半天只得悻悻而归。后世为表彰衍圣公为官清廉,不徇私情,将此凳称为“阁老凳”,以教育后人。 “二堂”也叫后厅,明代建筑,是当年“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员及受皇帝委托每年替朝廷考试礼学、乐学童生的地方。在科举制度时代,朝廷科举都会给孔府一定的免试名额,此名额由“衍圣公”推荐任命,并且可以出卖,“衍圣公”之特权可见一斑。“衍圣公”共相传三十一代,经历了宋、金、元、明、清、民国初年六个朝代,历时880 年历史。 室内正上方悬挂着《节并松筠》(康熙御书)和《诗书礼乐》(乾隆御书)两块匾额。 后墙两旁立着七幢碑石,皆为慈禧太后所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慈禧太后手书的“寿”字和“松鹤图”及“九寿桃图”。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十五日,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举行隆重的六十大寿祝寿大典,“衍圣公”孔令贻同其母“一品太夫人”彭氏、其妻“一品原配夫人孙氏”赶到北京给慈禧祝寿,在祝寿期间受到慈禧的赏识,三人各赏赐一个“寿”字。 二堂的东西各设有一厅。东厅为“启事厅”,孔府的上传下达,内禀外达的事务由启事厅管理,设有正四品官一人担任启事官,其余启事为七品官。 西厅为“伴官厅”,是专门为“衍圣公”进京朝见皇帝时随从人员,实际是起着保卫、文书作用的,以前的伴官为六品到七品,共设六员。 三堂,也叫退厅,是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的地方,也是他们处理家族内部纠纷和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 三堂是明代建筑,庭院小巧别致,六个石雕巨盆内各置一块太湖石,古朴典雅。此院的东西各有一厢房。东厢房为“册房”,掌管孔府的地亩册契和土地的分布状况。西厢房为“书房”,是当年孔府的文书档案室。 <div>三堂是衍圣公处理内务的场所。孔府的内务繁多,府内仆役有违法乱纪者都要在此办案处理。内设公案和文房四宝、印盒等办案工具,正面有康熙年间孔子六十七代孙 、衍圣公孔毓圻书写的八幅“后赤壁赋”作为三堂的屏风。孔毓圻书法、绘画、诗赋造诣颇深。孔毓圻于康熙六年(1667年)袭封衍圣公,时年十一岁。同年康熙帝召见进京,并特许十一岁的“衍圣公”从皇宫的御道上步入太和殿,开朝廷先例,也是满朝文武官员所不及。<br></div> 三堂正上方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御书《六代含饴》雕龙贴金木制巨匾,此匾是乾隆为孔府“六世同堂”而赐。 在明间公案的两旁放有“衍圣公”出巡时乘坐的“金顶紫襻绿帷”八抬大轿和“金顶红呢刺绣”八抬大轿,轿的两侧还放有原来的紫铜镜(鉴 )和大鹿角及其它物品。 “禁门”是一道戒备森严的将内宅门与外界相隔的照壁墙。此门为明代建筑,戒备森严,内宅因是内眷住的地方, 任何人不得擅自入内。清乾隆皇帝曾赐虎尾棍、燕翅镗、金头玉棍三对仪仗,由守门人执杖立于门前,有不遵令擅入者“严惩不贷”。 内宅门内壁上面有一幅状似麒麟的动物,名叫“贪”。传说是天界的野兽,怪诞凶恶,生性饕餮,能吞金银财宝。尽管在它的脚下和周围全是宝物,连“八仙”的宝贝都为它所有,但它并不满足,还想吃掉太阳,占为己有,最终葬身大海。此画用以告戒府人为官应当清正廉洁,不要贪赃枉法。 三堂以后,就是孔府的内庭。内外庭分隔墙东首有一座高楼,名“奎楼”,取象与“奎娄”,为曲阜在天上星宿的分野。孔府存放金银货币的金库即在此。在遇到危机情况时孔府人等在此避难,因此也叫“避难楼”。 内宅边门。 “前上房”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他们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 前上房内正中高悬《宏开慈宇》的大匾,这是曲阜邻县的绅士们联合赠给孔令贻的夫人陶氏的,意思是美好的品德恒久开远可以流芳百世。室内陈设豪华,家具精美,文物古玩琳琅满目。 中堂悬挂着一幅慈禧皇太后为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之母、一品夫人彭太夫人写的“寿”字。 前上房后是前堂楼。 “前堂楼”是孔子七十六代孙孔令贻的住处,室内陈设布置仍保持着当年的原貌。 中间客厅的《松筠永春》匾额是孔令贻所题。筠为竹,松竹四季常青,而且寿命极长,所以用来比喻孔府“与天并老”。 <div>大堂中央设有明代铜制暖炉。堂上对联“天下文章莫大乎是 一时贤者皆从之游”,是孔府的亲家冯恕所书。</div> 里套间为孔令贻及夫人陶氏、侧室丰氏、王氏的卧室,再里间是孔令贻两个女儿的卧室。 过前堂楼的后轩门,是后堂楼院。“后堂楼”是孔子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孔德成和夫人孙琪芳当年的住室。<br> “后堂楼”是二层七间前出廊的台楼,东西楼院各有二层三间前出廊的配楼,东楼为绣楼,西楼为女宾招待所。院内有两棵十里香树相对称,显得此院高深清雅。 <div>孔德成(1920-2008年),孔子第77代孙,诞生100天时袭封31代衍圣公。1935年蒋介石将“衍圣公”爵号改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并享受特殊待遇。现在堂中布置保存了1936年底孔德成结婚时的原貌。</div> <div>明间正中挂有民国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瑞应睢麟”横幅,有许永昌、沈鸿烈等民国要员题写的对联,整个楼内陈列的都是当时的政府官员及友人赠送的银鼎、银杯、银盾、银瓶等,体现出孔德成的婚礼之隆重。当时连蒋介石也已决定专门来参加婚礼,由于发生西安事变,未能参加。<br></div> 里套间是孔德成和夫人孙琪芳的卧室。 后五间,也叫枣槐轩,是衍圣公读书的地方。后来成了仆人的住处。 孔府西路共有三进庭院,即红萼轩、忠恕堂和安怀堂,是衍圣公闲居和子女学习的场所,名为“西学”,均系清代建筑。 “红萼轩”是西学第一进院,为清乾隆年间的建筑。 “忠恕堂”为西学第二进院,是衍圣公学诗学礼之处。 堂名出自孔子六十七代孙、衍圣公孔毓圻《论语·里仁篇》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安怀堂”为西学第三进院,原是衍圣公“燕居吟咏”处。名字来源于《论语》中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寄寓了孔子希望社会安定、老有所安、幼有所养的社会理想。 安怀堂原以隔扇和各式落地罩、飞罩分隔成九个空间,习惯上称为“九套间”,分别是衍圣公弹琴、作画、书法、静坐、焚香、品砚、观画、赏古、弈棋所用,可惜在1962年改建招待所时被拆除。 “孔府花园”位于孔府九进大院的最后部分,也叫后花园,占地五十余亩。清嘉庆年间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在园内置入奇异铁矿石,因而也叫“铁山园”。 后花园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是由吏部尚书、太子太傅,孔子62代孙衍圣公孔闻韶的亲家李东阳设计监工建造的。到了明嘉靖年间,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当朝权臣严嵩的孙女嫁给了孔子64代孙衍圣公孔尚贤,成为一品夫人,严嵩又助孔府修建。到了清代,乾隆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72代衍圣公孔宪培,又为修建孔府花园大动土木。花园从李东阳到乾隆年间,共经三次大的扩建重修,形成现在的规模。 后花园是孔府九进大院的最后部分,假山、池水、竹林、石岛、亭台、水榭、喷泉、花坞、曲桥、香坛、客厅等园林建筑一应俱全。由从各地名山大川搬来了奇石怪岩、名花奇草点缀其间,将孔府花园妆点成一座壮美的园林。 五柏抱槐。园内这株“五柏抱槐”堪称奇景,柏树五枝合围中寄生出一棵槐树,同根不同种,有博爱包容之势,故又名“五君子柏”,树龄五百年。 孔府后花园西侧有一幅壁画,名为《金光大道》,相传此壁画为孔府丫环所绘。画面的左边是大海,右面是树林,正中间是一条道路。 奇异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觉得你就站在这条路的中央,似乎你动,路也跟着在动。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THE END—</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