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心经》是我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部佛经,也是在中国流传最广的一部佛经,很短,虽然只有260个汉字,但一般人感觉真的是很难懂,不知道他在说什么,那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在于心经全部是佛学的概念,专门俗语,假如我们没有一定的佛学基础,就很难理解,但是我们在前面讲了那个19课,在看完《金刚经》之后再来读心经,相对比较容易理解.</p> <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心经》文本,第一句是叫“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蕰皆空,度一切苦厄.”</p><p class="ql-block"> 这里面就有三个概念,这三个概念我在前面的课里都讲过,一个是六度中的般若了,一个是五蕴,一个是空,我们前面都讲过,讲过六度,讲过五蕴,讲过空,这大家可以回去复习一下,其实明白了这三个概念,这三个俗语,那这句话的意思其实蛮简单的: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通过修行六度中的般若,照见了“五蕴皆空”,就是缘起性空,然后呢,就化解了一切的烦恼痛苦.</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行”是修行的意思;意味着:</p><ul class="ql-block"><li>只有当我们把人生当做修行</li><li>我们才能照见五蕴皆空</li><li>当我们把人生当作修行</li><li>我们就能逐渐成为人生的主人</li><li>现实才不会把我们带走</li></ul><p class="ql-block"> 我们看“观自在菩萨”就在现实中坐定;进入一种深入的修行状态、然后就越过了现实的羁绊,在现实里又不在现实里.</p><p class="ql-block"> 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一下“深”-“行深般若”的“深”,梵文的意思叫gambbirran-深邃的意思,同时又指阴道与脐带之间的区域,这个区域是孕育生命的区域,是一个本源,一个初始.</p><p class="ql-block"> 故“深”有另外的一个解释:般若的修行有深和浅两个层次,</p><p class="ql-block"> 一是破除了对于自我的执着,明白的因果,自己觉悟就是浅的般若,是浅的大智慧,</p><p class="ql-block">假如破除对一切现象的执着,明白了实相的本体,不仅自己觉悟,还让别人也觉悟,这个就是深的般若。</p><p class="ql-block">《心经》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如何彻底解决烦恼痛苦,答案就是修行“六度”、修行“六度”里的般若,然后证悟“五蕴皆苦”</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五蕴“呢,他接下来在《心经》里面有一个精释,他接了一句叫:“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p><p class="ql-block"> 舍利子是佛陀的大弟子之一,《心经》是对着舍利子在说法,“观自在菩萨”就告诉舍利子,所谓“五蕴皆空”,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受、想、行、识,以此类推.</p><p class="ql-block"> 他讲的什么呢?讲的就是这五种聚集而成的元素,这五种元素都是缘起缘灭,都是“缘起性空”.都是超越了“有”和“没有”,都没有一个主体在主宰,只是因缘法在起作用,其实是一体的两面,他们并不是分裂的,是一体的两面。因为是因缘和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所以“观自在菩萨”进一步告诉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这段话让我们回想起几个重要的佛学概念:六根,六尘,十二因缘,四缔.那前面都已经详细解释过,我们大家可以回去复习,这段话观世音菩萨推导出一个判断:就是既然“五蕴皆空”,那么一切的存在都是空的,也就是说一切的存在在本体上都超越了二元,分别超越了生和灭,干净和不干净,增加和减少,在本体上并没有生和灭,也没有干净、不干净,也没有增加和减少。</p><p class="ql-block">所以就说你看“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这一切所谓的佛学的法门,它也是“因缘和合”.它并不是实相,只是一个手段,它本身也是一种幻象.可以说并没有<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蕴”,没有“六根”,没有“六尘”,“没有十八界”,没有“十二因缘”、也没有“四圣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你看连着十二个无,佛陀在《心经》把他自己讲的一切都否定了,把他讲的一切概念都否定了,假如我们有一定的修行基础就会明白,佛陀并不是否定自己的概念和修行,而是强调执着于佛陀的概念和修行,只不过是从一个牢笼跳到另一个牢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十二个“无”,十二个“没有”,他是在提醒我们:</span></p><ul class="ql-block"><li>要从一切的人为设置当中解脱出来</li><li>从人为的体制当中解脱出来</li><li>就要把自己放在无限的空虚当中</li></ul><p class="ql-block">这十二个“无”是跳出了人类的格局,站在无限的虚空当中回望人类时的一种发现,就有一种彻底解放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以前有一个禅师就说,他说我们只要守着一个“无字”,就能够顿悟,就能够彻底觉悟.</p><p class="ql-block"> “无”在字面上的意思是没有,因为一般人你看听了这句“无眼耳鼻舌声意”,都会惊奇,明明是有啊,怎么会没有,我有眼睛啊,我有耳朵,我有鼻子。</p><p class="ql-block"> 这种否定法,它是有<b>提醒</b>的效果:因为我们所有人都觉得“有”是天经地义的,“有”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他就要提醒我们“无”。提醒我们以为的真实世界,都是依赖于“十八界”内的各种元素相互作用,那么如果这些元素中的任何一个改变了,我们熟悉的自以为是的真实世界就改变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当观自在菩萨说:“无眼、耳、鼻、舌、身意的时候,他其实把我们引向了一种想象,一个假定,但这个假定确实是蛮有这种解放的力量。他说假如没有我们的眼睛、鼻子、耳朵,这个世界会怎么样呢?没有答案,很多科学家讨论过这问题,没有答案.</p><p class="ql-block"> 这个假设又把我们引向无限的体验,就是很多事情是人类无法知道的.人类只知道人类所能知道的那点事.我们知道的那个所谓世界,也只是人所感知到的世界,也许在同时同同地,就像我现在讲话的时候,另外一些存在与我们同时存在,但我们完全无法感知到;他们可能也无法感知我们,也许能够感知我们,但是我们觉察不到。我们只能看到我们所看到的,但是我们看不到的是无限,所以人要保持一种谦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科学发展越来越证明,这个不是一个假设,而是个简单的宇宙的真相.</p><p class="ql-block"> 就当我们的宇航员离开地球,从遥远的星空回望地球,你说地球像什么呢?比我们一个人还要小的一粒颗粒.假如我们在太空中遨游的话,看到的地球比尘埃还要小.假如我们一直在太空里遨游的话,你就会发现时间的虚幻性,其实并没有时间.</p><p class="ql-block"> 爱因斯坦讲过一句话:</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们有信仰的物理学家都明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时间乃虚幻的东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但是我们总是被虚幻的东西缠缚和击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18px;"> 爱因斯坦又讲过他理解的宗教情感:</b></p><ul class="ql-block"><li><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奥秘是我们所能拥有的最美好的经验</i></b></li><li><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体验不到奥秘的人</i></b></li><li><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没有惊讶的感觉</i></b></li><li><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无异于行尸走肉 </i></b></li><li><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看不清世界</i></b></li><li><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奥秘的经验产生了宗教</i></b></li><li><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真正的宗教情感</i></b></li><li><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意识到有某种看不到的东西存在</i></b></li><li><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感觉到那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i></b></li><li><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在这个意义上</i></b></li><li><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我才是一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情感的人</i></b></li></ul><p class="ql-block"> 所以我觉得《心经》里那个“空中无色”,首先是在提醒我们意识到有种看不到的东西存在,要感觉到那种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p><p class="ql-block"> 《心经》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突然跳出了“五蕴”,跳出了“十八界”,到了一个非常浩瀚的一个虚空.</p><p class="ql-block"> 一旦跳出十八界,一个真相就会浮现,这是一个人,一个宇宙的奥秘就会显现:“不生不灭”,超越了二元之后,就那个本来的面目,那个本来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假如“五蕴皆空”是站在我们人类自身的角度,发现并且觉知到“五蕴”的空性了,那么“空中无色”,空中没有“五蕴”是站在宇宙的层面,发现并觉知到了“五蕴”的空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简单归纳一下,前面十二个“无”字包含了两层意思:</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第一个意思只不过是在提醒我们要跳出人类的界域来观察及思考问题;假如我们局限在人类的领域来观察及思考问题,永远不会有实质性的解决,就永远都在轮回.</b></p><p class="ql-block"> 你只有跳出来,只有站在更高点回望及审视人类,你才会明白人类的问题到底在哪里?那么人类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p><p class="ql-block"> 怎么说呢,我们只有超越我们的器官和心智所经验的世界,我们才不会迷失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才不会被这个世界的形形色色所奴役,我们才有可能唤醒我们内心的巨大的这种无意识,回到原处的本源。</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第二个意思 在提醒我们不要迷信这个世界上的任何说法,包括佛法.</b></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十二个“无”字,好像是把佛陀一生的这种教法,他的那种佛法,都一笔“无”掉了.实际上你看“无苦集灭道”他的意思是就说我们不要迷信“四谛”的方法,它只不过是一种手段。</p><p class="ql-block"> “无智亦无德”,大概意思就是你要超越般若智慧,不要执着于成佛的念头,存在的本质,空无一物,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p><p class="ql-block"> 这哪需要去追求成佛呢?就是我们从来没有失去过,当然也就不会得到什么,你只要做自己就行,你只要在当下做自己就行,只要当下在就行.</p> <p class="ql-block"> 因为有这十二个“无”个字呢,就有了接下来四个“无”:</p><p class="ql-block">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超越了人类的格局回到本源,当我们不执着于任何的教条,不执着于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到心无挂碍,就没有任何恐惧性,也没有任何颠倒妄想,就可以达到彻底觉悟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心经》最后一段:</p><p class="ql-block">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段是一个总结,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历来的佛,在人类的世界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觉悟者,都是修行六度中的“般若”而达到无上正等正觉,这种引导我们解脱的“般若”智慧,是大神咒,是无等等咒,最后他就用般若波罗蜜多咒来结束《心经》:<span style="font-size: 18px;">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span></p><p class="ql-block"> 咒语被认为有有神秘的力量,很多那个语言学家甚至认为说它是人类远原初的语言,一就用来和人类以外的“存在”沟通,是隐秘的信息,是一种秘密的链接.就像《心经》里的这句咒语,佛陀说“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p><p class="ql-block"> 在佛教里面,咒语是那个佛的心印,就是只有佛和佛之间才能明白,只有觉悟者和觉悟者之间才能明白,这是一种秘密的语言。所以就是我们不明白,也不用着急,就等你成佛了,等你觉悟了,自然会明白。</p><p class="ql-block"> 从我们普通人去理解“咒语”,你去读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好像来自宇宙深处的召唤,启示着我们要回到什么地方去。所以《心经》的咒语,假如要翻越的话,大概也只是隐约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孔兹的英文翻译,他把这些咒语翻译成这样:</p><ul class="ql-block"><li>去吧,去吧,越过去吧</li><li>一起超越过去,伟大的觉悟阿</li><li>为一切喝彩</li></ul><p class="ql-block"> 孟祥森的中文翻译,他把这句咒语音翻译成:</p><ul class="ql-block"><li>领悟的心啊,启程吧,启程吧</li><li>走向彼岸,登上彼岸,多么快乐</li></ul><p class="ql-block">这种翻译有细微的不同,但是好像那种声音,就是那种呼唤人们启程的声音是一致的.就是为什么一句呼唤人们启程吧,去远方吧的这么一句咒语就能除掉一切痛苦,除掉一切不幸,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很可能是一个没法回答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我觉得不需要回答,就用我们自己的心去感受就可以。</p><p class="ql-block"> 那这是关于《心经》的大概的一个串讲,就总的来说呢,《心经》这种奇妙,在于用很简单的260个汉字,回答了众生的所有的问题.而且更了不起的是,它不仅展示了一个思路,更提供了非常实际一步一步的修行方法.</p><p class="ql-block"> 那么用武术的套话来说,《心经》具有那种秘籍的性质,每一个字都有隐藏着一种修行的途径,带着我们抵达灵性的巅峰.</p><p class="ql-block">可以说是《心经》是最短的经典,却有最实的方法.有最秒的思想,假如我们能够透过文字真正领悟它的含义,并且真正去实证去修行,那么在觉知真相的道路上,在觉知实相的道路上,就是我们获得的是一个个人所能达到的最深刻也是最终的自由,就是我们自己可以定义我们自己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心经》到底是谁翻译成中文的,以及它的版本的大概情况,就是我们现在流行的新兴版本是唐朝的玄奘翻译的,就是公元649年的时候,也就是唐朝贞观二十三年,就那一年的5月24号,就玄奘大师在长安的终南山的翠微宫翻了一部很短的佛经,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称《般若心经》,简称《心经》.从此这部只有短短的260个汉字的经典,这部叫《心经》的经典,在中国成为流传最广的一部佛经.</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在玄奘之前,早在三国时代,吴国的之谦就翻译过这部佛经,当时他把名字取的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这本经现在已经失传了,南北朝时代,鸠摩罗什也翻译过这部经,他把它名字叫做叫《摩诃般若波萝蜜大明咒经》,又我叫《摩诃大明咒经》,但是玄奘是第一次用了《心经》来命名那这部经典,这个名词一直延用并且流行到现在.</p><p class="ql-block"> 玄奘之后还有很多译本,在有一个那个叫《般若心经译著集成》这本书里面,总共《心经》的译本是二十一种,一部佛经古今被翻译成二十一种,那么在中国的佛经翻译史上是罕见的,充分说明了《般若心经》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心经》这个“心”跟我们在讲《金刚经》的时候讲这个“心”是不太一样的,《心经》的“心”,其实指的是核心精华,意思是就这部短小的经典是六百卷《般若经》的精华.相当于就是我们现在很书的序言,是内容的提要。所以很多年来我们中国的佛教徒都有抄写《心经》的传统,当然也有抄写《金刚经》传统.</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即使不是佛教徒,也有很多人喜欢抄写或者念诵《心经》,以此来获得内心平静的力量,像著名的书法家,如王羲之啊,赵孟頫啊,都抄写过《心经》,有些皇帝像乾隆皇帝,也有抄写《心经》的习惯,那么玄奘在去印度的路上历经了种种艰险,超出常人想象的艰辛,<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玄奘</span>就依靠两种方法摆脱内心的恐惧:</p><p class="ql-block">第一种是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p><p class="ql-block">第二种就是念诵《般若心经》</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玄奘大师念诵《般若心经》的时候,总是能够得到感应,帮助他度过了一路的险恶.</p><p class="ql-block">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面有一段记录:</p><p class="ql-block">“至沙河间 逢诸恶鬼 奇装异类 遶人”</p><p class="ql-block">“虽念观音不得前去"</p><p class="ql-block">就是念观音也没用,在这个时候玄奘就念了《心经》,"发声皆散"-就是死鬼的声音都消失了,“在危祸济,实所凭焉-”就是念诵《心经》,或者说抄写《心经》,确实是最简单的一种修行,既能够让我们自己很快安静下来,又能够让自己在抄写或念诵的过程当中慢慢领悟佛法。</p><p class="ql-block"> 抄经是佛教徒的一个基本功课、只是因为《心经》最短所以抄写的人特别多.《心经》和《金刚经》是中国被抄写最多的两部经典.</p><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曾经说过抄经的十大益处,抄经有一点讲究,比如说要有恭敬心,要洗手棼香,要有仪式感;字迹要工整;但是最重要是要有恭敬心及坚持,每天抽一点时间,或者在某一个阶段每周抄一次都是可以的,但是要养成一个习惯,在养成一个习惯之后,对于我们的心态会有很大的影响.最后以《心经》全文祝福大家在未来的岁月里,不管遇到什么,都能凭借自己的信心和觉知,平安喜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般若波罗蜜多心经</b></p><p class="ql-block">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本笔记来自费勇说《心经》</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