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涛山上说从文

华老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 文/华老师</p><p class="ql-block">摄 影/华老师(老照片取之网络)</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吉他曲:《不要躲避我的眼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说起凤凰,则必然说到沈从文。这个湘西文学天才如同一颗漂亮的流星,在那个年代里划过,耀眼夺目。虽然后来不再写作。但光芒仍在,不过转变成了另一种色彩,依然灿烂。</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出了凤凰城,沿着沱江南岸回龙阁古巷一路向东,长长的巷子开始冷落起来。凤凰城的热闹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远去。大约走了三里多路,听涛山终于展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听涛山,其实只是南华山山麓一处残崖断壁。曾为“杜母园”一隅(湘西镇守使田应诏为纪念田母杜氏而建的园子的一部分,早已荒废)。山上崖石呈赭红色,常有各色卵形石驳杂其间,故也称五彩石。山上小道弯弯,绿树森森,山泉淙淙,景色宜人。附近还有不少摩崖石刻,特别的是有块“听涛”石刻,上款“民国正年”,下款“养性主人题”。加之崖下即是千古流淌的沱江,故命名听涛山也是恰如其分。</p> <p class="ql-block">  长长的上山石階在浓浓的树荫下,显得格外的宁静和阴凉。也许是走的人太少,石階上已长有薄薄的青苔。一步步地往上走着,伴随而来的是-种淡淡的,莫名的压抑和悲凉。</p> <p class="ql-block">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黄永玉先生在沈从文先生墓前一块手迹碑刻。文字出自沈从文先生写的《沈从文和那些人与事》。</p><p class="ql-block"> 沈从文没有战死沙场,他回到了故乡,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湘西凤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占春芳 · 悼从文</p><p class="ql-block">登石级,黄昏近,独自悼从文。</p><p class="ql-block">但见黄花纯雅,似君品学真淳。</p><p class="ql-block">及难不沉沦。著《边城》、桃李莘莘。</p><p class="ql-block">洒如①东去沱江水,流淌清濆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①洒如:潇洒飘逸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真生》: “ 长安 士人 贾士龙 , 偶过邻巷, 见一客, 风度洒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②清濆(pēn):犹清波。 唐 王昌龄 《灞桥赋》: “薄暮垂钓, 平明去耘;傍连古木, 远带清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p> <p class="ql-block">  墓碑北向面对滔滔东去的沱江。听涛山,总有一种感觉,冥冥之中此山名就是为从文先生而起,让先生长眠于此,时时刻刻都能听到沱江东去的涛声……</p><p class="ql-block"> 50年代,饱受精神折磨的从文先生曾一度住进了精神病院,反复说要回他的湘西。可见只有故乡才是的他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  一百多平方米的一个平台,三面淹没在一片密密层层的松柏之中。只有北边崖上是一排低低的、长长的有些像栏杆的石条凳。在这里可以毫无遮拦地远眺沱江。</p> <p class="ql-block">  有一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是沈从文墓独特的标志。巨石高1.9米,重6吨多。五彩石取自南华山。一年四季,五彩石前从来不缺鲜花。而且祭拜献花的大都为年轻人。可见即便现在人心浮躁的年代里,人们也没能忘了这个凤凰才子。先生的粉丝遍天下。</p> <p class="ql-block">  一束嫩黄色的鲜花,一个精心编制的环状花束。安静地躺在五彩碑下,其鲜艳的程度,分明在告诉你这才是放了没多久。</p><p class="ql-block"> 环视四周,没发现人,只有沙沙树叶在风中摇曳的声响。但我知道从文先生安息在这里不会寂寞,永永远远……</p><p class="ql-block">  沈从文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而《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边城》被译成多国文字,在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p><p class="ql-block"> 1987、1988年,沈从文的《边城》等作品两度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终审名单,若不是最后一次终审时沈从文已去世(诺贝尔奖只发给在世的人),他极有可能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p> <p class="ql-block">  墓碑石正面,是先生的手迹,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是一篇未完稿《抽象的抒情》开篇的两句。</p><p class="ql-block"> 可惜喜爱他文章的人极多,但能理解他的人却寥寥无几,包括他的家人。</p> <p class="ql-block">  背面,为先生姨妹张充和撰联并书,联曰:“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有人说暗含“从文让人”之意。</p><p class="ql-block"> 是啊,文革后他宁可留在历史博物馆拿100多元的工资,也不愿回北大拿200多元的教授工资。博物馆终究清静和安稳得多。</p><p class="ql-block"> 墓碑上的字,均由沈家指定的从文侄女婿、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章教授镌刻。</p> <p class="ql-block">  五彩石的左后方,有一块黄永玉立的碑,内容却是他表婶张兆和写在1995年出版的《从文家书》里的后记,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六十多年过去了,面对书桌上这几组文字,校阅后,我不知道是在梦中还是在翻阅别人的故事。经历荒诞离奇,但又极为平常,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多多少少必须经历的生活。有微笑,有痛楚;有恬适,有愤慨;有欢乐,也有撕心裂肺的难言之苦。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所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对人无机心,爱祖国,爱人民,助人为乐,为而不有,质实素朴,对万汇百物充满感情。</p><p class="ql-block"> 照我想,作为作家,只要有一本传世之作,就不枉此生了。他的佳作不止一本。越是从烂纸堆里翻到他越多的遗作,哪怕是零散的,有头无尾,有尾无头的,就越觉斯人可贵。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书奉献给热爱他的读者,并表明我的一点点心迹。</p><p class="ql-block">张兆和</p><p class="ql-block">一九九五年八月二十三日晨</p> <p class="ql-block">  1998年,黄永玉在接受采访时说:“表婶张兆和在《从文家书》后记里写的话,没人能写出比这更好的文字与意思了。我把它打成碑放在表叔墓地,以期引发更多的人来理解他们那一代人,理解我们还不理解的沈从文。”</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与他的表侄黄永玉</p> <p class="ql-block">  这块碑本不在这里,而在更显眼的地方。是因为张兆和并不希望过分张扬她的记述。于是让他大儿子龙朱(黄永玉的学生)在征得黄永玉同意后,与当地政府商议将碑才挪至这个比较隐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这块碑曾因受风雨侵蚀并长满了苔藓,字迹一度已难以辨认。许多拜访者很容易就忽略了它的存在。但眼下看到是不知何时重新维护过了,碑面焕然一新。张兆和如还在,不知作何感想……</p><p class="ql-block">↓在网上看到的此碑曾经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故事,从浪漫开始,以平淡终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叶圣陶说过:“</span>九如巷中张家的四个女儿,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张兆和出身名门,文才气质俱佳,追<span style="font-size:18px;">她的人多了去,从文先生这个排到第十三位的"癞蛤蟆”只能让她讨厌。她对这个已在文坛上冉冉升起的新星,並无兴趣。可惜从文先生的文笔实在太好,况又锲而不舍写了四年的求爱信,最终打动了她的心。</span></p><p class="ql-block"> “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p><p class="ql-block">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p><p class="ql-block"> 先生写的情书,谁能拒绝得了。</p> <p class="ql-block">  婚后的1933年底,因母亲病危,沈从文独自匆匆赶回湘西。途中,他每天给张兆和写信,诉说沿途所见所思。平平常常的一次短暂分别,让从文万般不舍,优美的文字,让眷眷恋情溢于信笺。</p><p class="ql-block"> “ 梦里来赶我吧,我的船是黄的。尽管从梦里赶来,沿了我所画的小镇一直向西走。我想和你一同坐在船里,从船口望那一点紫色的小山。我想让一个木筏使你惊讶,因为那木筏上面还种菜!我...”</p><p class="ql-block"> “ 三三,昨天晚上同今晚上星子新月皆很美……你若今夜或每夜皆看到那颗星子,我们就可以从这一粒星子的微光上,仿佛更近了一些。”</p><p class="ql-block"> “ 三三,你是我的月亮。你能听一个并不十分聪明的人用各种声音、各种言语,向你说出各样的感想,而这感想却是因为你的存在,如一个光明照耀到我的生活里而起的。”</p><p class="ql-block"> “ 我先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起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够同你离开的人了,三三,想起你我就忍受不了目前的一切了。”</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前留下的这些文字,却是如今的文青不可逾越高峰。</p> <p class="ql-block">  1948年起,因先生写的小说“看虹录”遭到所谓“左翼文人”的激烈批判。</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这些批判他的人又大都成了高官,社会的急剧变化,让一个一直生活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的天才无法适应。弟弟沈荃(黄浦四期生,国军少将,抗日将领)又在1951年秋被错杀(1983年平反)。加上家人的不理解,先生之苦闷可想而知,在彷徨无助中,数次自杀未成。但终于再也没有拿起笔来。</p><p class="ql-block"> 家人鼓励他继续写作。1953年毛主席见到他也对他说,希望他可以继续写。可此时沈从文的决定已不可更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沫若写的批判文章,甚至于用了“反动”等政治语言。</p> <p class="ql-block">  有人不明白沈从文为什么会封笔,并给出了不同的解读。其实有很多名人建国后都不再写小说,如郭沫若、沈雁冰等。</p><p class="ql-block"> 记得中学时代就拜读过这些人的小说。说句心里话,他们的写作水平与先生比,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p><p class="ql-block"> 假如你看了1977年他给次子虎雏的家书,就会明白:</p><p class="ql-block"> “直到明白独立工作态度已失去意义,才决心放弃了这个过时工作,另外从头学起,来搞文物……宁可过一种十分寂寞的日子,放弃那种名分上的一切好处,这廿五年在风风雨雨中不至于和老舍、巴金一道,成为运动中的扫荡冲击对象(因之也不至于使你们因而受累),或许也有些关系。”很显然,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便一头扎进枯燥的文物中,重新让他的天赋及才华再次得到证明。可我觉得,先生不再写文章,终究是这个世界的一大损失。</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所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1版,应该是第一版了。</p> <p class="ql-block">↓多次再版。如这一版,封面设计更美了。</p> <p class="ql-block">  沈从文说过:“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摘自《习作选集代序》</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是沈从文,他始终遵从自已的内心,守住了一个文人的人性,不愿意卷入政治,随波逐流。但不能再写文章,对于从文先生必竟是一件痛苦的事。</p><p class="ql-block"> 我想,欲真正理解从文先生,应该从这段文字开始吧。</p> <p class="ql-block"> 先生的书法也是一流的,但他总是用最差的工具和纸张写字。</p> <p class="ql-block">  久久坐在崖边的石凳上,静静地聆听着偶尔传来的鸟鸣声,将记忆中先生的往事再度唤醒。</p><p class="ql-block"> 总不明白先生的墓地怎么会如此的低调和特别,绝对不是官方的主意。因为太了解现在地方官员的办事风格,况又是一个能为凤凰大大增色的名人墓地。直到看到沈家同意归葬故乡的“条款”才终于明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沈从文先生去世后,骨灰一直厝在北京崇文门家中。当地人士便有了给先生建墓,请先生回家的意愿。</p><p class="ql-block"> 几番请说,沈家最终还是答应了,让先生归葬故里。但在墓地的选址上,张兆和代表全家给地方提出的要求,却是一长串“排他性”的“清单”。大意是,从文回乡归葬,一切务必简便。墓,不占耕地,不圈园,不堆茔,不阻道,不伐移植被,更不得建立任何亭、台、榭、阁、廓、阙之类的建构物。即便墓石,也不用人为琢制的那种。最好就地选一天然石,置诸闲地,略作标识即可。还特意说明,茔地所处,要能让周边老乡上山、下地随意从容经过。又不无幽默地说,哪怕过往牛羊在碑石上蹭痒梳毛,有点屎味、羊膻气,也无妨。唯一要求,是能听泉,可见水。特别强调,一切资费家人自理。</p><p class="ql-block"> 对于沈家这个几乎无求之求,把地方原准备圈地建园的计划打破了。</p><p class="ql-block">——摘自张永中《杜鹃声里的记忆——关于沈从文墓的一些旧事》湖南日报2022年5月6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没了刻有先生名字的墓碑,当然也见不到張兆和的名字了。</p><p class="ql-block"> 由此更证明了张兆和的不凡。</p> <p class="ql-block">↓不知道是谁写了这块木板搁这里,估计是怕有人到了这里却找不到墓碑吧。</p> <p class="ql-block">  先生去世四年后的1992年的5月10日。由先生的小儿子虎雏及孙女沈红乘坐凤凰地方特色小木船,把先生的部分骨灰轻洒在沱江,这条凤凰的母亲河里。而其他的人们则沿着河岸步行送行。另一部分骨灰则葬在五彩石后的泥地里。因为必须遵守沈家的要求,也就没有了隆重的仪式。</p> <p class="ql-block">  十五年后,张兆和去世,在凤凰当地政府的再次努力下,将张兆和的骨灰和先生合葬在听涛山。</p><p class="ql-block"> 风风雨雨,悲欢离合,终于有了一个看上去几近圆满的结局。</p> <p class="ql-block">  先生心底善良,天赋异禀,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北漂演变成文坛巨星,实在让人惊讶。郁达夫、徐志摩,胡适都欣赏他的才华,纷纷给予帮助和提挈。从一个学历仅为小学的湘西小县城的青年,一路逆袭,成了大学教授。他的《边城》让林徽因大为赞赏,主动邀其参加她的沙龙。要知道,能参加这个沙龙的可都是当时知识界的大咖,着实让无数文人学子羡慕嫉妒恨啊。</p> <p class="ql-block">↓这是边城的早期版本封面图。</p> <p class="ql-block">  没有人怀疑从文先生对张兆和的爱,由于张兆和太优秀,先生把自己放到了尘埃里。他虽贵为大学教授,文章又写得那么好,崇拜者无数,但其中却没有张兆和。所以成婚没几年先生便有了高青子这样懂他崇拜他的红颜知己,可同样,先生也离不开张兆和。在林徽因的建议下他向妻子告白,可后果是显示易见的。后高青子终于弃他而去,可他又发表了影射了他与高青子恋情的“看虹录”,更是让张兆和伤心。</p><p class="ql-block"> 两个那么优秀的人在一起几十年,却无法相互理解,真是一件万分可惜的事。</p><p class="ql-block"> 想起先生曾对朋友说的话“打猎要打狮子,摘要摘天上的星星,追要追最漂亮的女人。”先生有时还是挺可爱的。但没想到却埋下了不幸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先生临终时对张兆和说:“三姐,对不起……”。</p><p class="ql-block"> 人生就是不断的选择,谁能保证每一次选择都是对的?况每个人对事物判断的标准都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在想,或许高青子才是适合先生的,可惜没有也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右边是先生的妹妹沈岳萌。也是个命运多舛的湘西妹子。</p> <p class="ql-block">  天渐渐地暗了下来,隐隐约约听到江边飘来音乐声。不禁联想起在先生故居里看到的留声机。</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故居</p> <p class="ql-block">↓有点像电唱盘,不知真伪。上面居然放了一张苏联时期的唱片。</p> <p class="ql-block">  从文先生性喜音乐,特别是西方的古典音乐。 我觉得从文先生对音乐并无过多的了解和研究,但却能在音乐声中找到安静的天堂。</p><p class="ql-block"> 先生陷入苦闷时,是在音乐里渐渐恢复了平静。他的小儿子虎雏在《团聚》中说:“晚上还是不断地写,写写又扯烂,收音机同他对面时间最久,音乐成为他主要伴侣,抚慰着他受伤的心,梳理别人难以窥见的既复杂也单纯的情感。无法想象音乐对他生命复苏,起着什么样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沈先生去世时,也不让放哀乐,而是播放他生前喜欢的贝多芬“悲怆”奏鸣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沈从文与苗族歌手、音乐家查夷平在湘西合影。</p> <p class="ql-block">  夜幕在不知不觉中悄然降临,该与沈从文张兆和长眠之地方告别了。</p><p class="ql-block"> 可走回凤凰城的路上,却突然有一点点重回红尘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灯光灿烂,鼓乐齐鸣,游人如织。一个灯红酒绿的凤凰城就在眼前,先生如果还在,他会说什么?如他还能写,会把现在的家乡写成什么样子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声甘州 听涛山夜归</p><p class="ql-block">看夕阳西下近黄昏,永玉①有碑留。</p><p class="ql-block">念湘西才子,书生意气,挥斥方遒②。</p><p class="ql-block">佳作《边城》面世,文学路遐修③。</p><p class="ql-block">文若沱江水,清澈长流。</p><p class="ql-block">仙逝魂归故土,寐东郊江畔,松柏林幽。</p><p class="ql-block">叹人生坎坷,今日得归休③。</p><p class="ql-block">悼从文、登高回望,五彩碑④、寂寞让人愁。</p><p class="ql-block">长长夜、繁星点点,残月如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①永玉:著名画家黄永玉,凤凰人,沈从文的表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②方遒(qiú):意思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出自《庄子·田子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③遐修:遥远;漫长。 汉 刘桢 《黎阳山赋》: “自 魏 都而南迈, 迄洪川以朅休, 想王旅之旌旄, 望南路之遐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④归休:回家休息。 《庄子‧逍遥游》: “归休乎君, 予无所用天下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⑤五彩碑:沈从文的墓碑用的是不作任何加工的天然五彩石。</span> :</p> <p class="ql-block">  下回,如果还有机会来凤凰,那么,一定会带上一个微型音响。在听涛山上这个宁静的地方,播放一遍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全曲。</p><p class="ql-block"> 我想,这也许是对从文先生最好的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