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哈尔滨领事馆旧址之二:美国

ks Xu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 美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907年</b>1月21日美国在哈尔滨设立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比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仅仅晚了7天,成为哈尔滨第二个外国领事馆的国家,战略眼光可谓独到。首任领事为雷诺.弗士尔福列德.费希尔(Fred.D.Fisher)。馆址位于<b style="color:rgb(237, 35, 8);">新买卖街</b>(现在的东大直街与花园街中间路段的果戈里大街上,大约在原南岗公安分局附近位置),现在已拆除不复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921年</b>12月5日升格为总领事馆,金经司为总领事。</p><p class="ql-block">20世纪20年代后期,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迁至吉林街与阿什河街之间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东大直街289、291-1、291、293、293-1号</b>(现为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家属楼)。该建筑建于1930年,为砖木结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三类保护建筑。这栋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米黄色的墙体、白色的装饰线角、弧线形的窗户、女儿墙、陶立克柱、三角楣……使整栋建筑小巧而精致。</p> <p class="ql-block">(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当时在哈尔滨的美国人很少,最初只有十几人,最多的时候也不过百人,但领事馆的人员就占了近十分之一。人虽然不多,领事馆面积不大,但却占据了最繁华的地段,垄断了哈尔滨的石油市场,经济触角伸到各行各业,展现了无比庞大的野心,在哈尔滨却搞出了巨大的商业动作。一百多年前的美国意识的超前性,现今反思起来依旧令人惊叹。</p><p class="ql-block">1915年,美孚石油洋行在哈尔滨开办,并在哈尔滨多处设立了售油台,几乎垄断了哈尔滨的石油市场,美国花旗银行、信济银行、中华懋业银行、中美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等纷纷落户哈尔滨。美国还是哈尔滨外资银行和保险业的大亨。据统计,至1913年,美国在哈尔滨的保险公司就有圣保罗保险公司、丹凰保险公司、大通保险公司等34家……据说当时的很多决策,都是在这座三层小楼里制定通过的。实力雄厚的美国大型商业机构纷纷进驻哈尔滨,从事军火、钢铁、电气、罐头、纸张等商品贸易。哈尔滨成为美国在中国东北的金融中心。美国人还在哈尔滨新建、扩建一大批工厂,迅速敛财掘金。</p> <p class="ql-block">1932年2月日军侵占哈尔滨后,美国领事馆继续开馆。</p><p class="ql-block">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两国进入战争状态。不久,日本宪兵冲进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查封该馆,被迫关闭。最后一任总领事路易·苟尔雷(Louis Hill Gourley)及全体馆员均被软禁在该馆内达半年之久。1942年7月4日,被遣送到日本,再由日本乘船经南非返美。</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1945年秋天,美国在华原日伪区的使领机构陆续恢复,当时也决定恢复哈尔滨总领事馆,但因局势未稳,只往沈阳派了总领事,向大连派了正副领事,哈尔滨实际上未派。美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的历史就此终结,只留下这栋黄色三层小楼矗立在那里……</p><p class="ql-block">如今,原领事馆为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家属楼,临街的一楼和半地下室都已出租商用,二楼为住宅。这栋老建筑在繁华的秋林商圈书写着新的历史。现在这座建筑跟一百年前比,楼正面保存的相对较好,米黄色的墙体、白色的线脚、弧形窗,只是少了一堵围墙,阳台铁艺的造型都没有变化。与涂刷成米黄色的前脸不同,建筑背面是极具复古感的红砖墙体,门窗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形态。这座并不引人注目的小楼,门前墙上“哈尔滨市不可移动文物”的铭牌,无声诉说了这里当年的辉煌。穿透历史的尘埃,默默诉说着过往与现在,讲述着一个世纪以前的风云变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