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下旬,我们游览了武汉美丽的风景,参观了武汉红色的旧址。

高山

<p class="ql-block">这是武汉抗洪纪念碑,1969年所建。碑身正面镶嵌乳白色大理石,上有用铝板镀金制成的毛泽东亲笔题词:“庆祝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题词上部红瓷砖上还嵌有伟大领袖毛主席头像。基座正面镌刻毛主席诗词《水调歌头·游泳》,左右侧面为武汉人民抗洪抢险大型浮雕,构图完整,造型生动,气势雄伟。</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诗词“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何等的气魄。</p> <p class="ql-block">横渡长江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横渡长江博物馆,(因闭馆未能参观),毛主席经常从这里下水,畅游长江。</p> <p class="ql-block">这是武汉湖北省博物馆展出的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一九六五年出土时,越王勾践剑,仍然光亮锋利务必。展现了中国古代铸造工艺的先进。</p><p class="ql-block">春秋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中国一级文物,1965年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1]。春秋越王勾践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重875克[13],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琉璃,背面镶有绿松石。春秋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对研究越国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字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湖北省博物馆展出的古代编钟。1978年,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这套编钟之大,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曾侯乙墓编钟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镈钟共65件组成。这些钟分3层8组挂在钟架上,直挂在上层的3组叫钮钟,斜悬在中下层的5组叫甬钟,其中最小的一个钮钟高20.4厘米、质量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最大的一个低音甬钟高达153.4厘米、质量为203.6千克,全套编钟总质量在2500千克以上。钟架是铜木结构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长10米以上,上下3层,高273厘米,由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整套编钟和梁架气势宏大、壮观无比。演奏时乐队由几个人组成,用6只丁字形木锤敲高、中音,用两根长形棒撞低音。经声学专家研究,编钟中的每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的所有黑白键的音响。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256.4赫,与如今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几乎完全相等。曾侯乙编钟用料是铜、锡、铅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物。可见,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现在湖北省博物馆珍藏。[强]代音乐编钟。称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世界之最。</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睛川阁上看到的,武汉长江第一桥,它是50年代建的长江第一桥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他记载了新中国长河大桥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武汉东湖魔石樱花园,我们游览的时候,正在举办樱花节。</p> <p class="ql-block">邓颖超从国外引进了的樱花,已经成为樱花公园。满园盛开。</p> <p class="ql-block">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y因长江大桥修建,移到千米之外的蛇山上。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自古有“天下绝景”之美誉。</p><p class="ql-block">唐·崔颢,诗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p><p class="ql-block">游览黄鹤楼,老年人可乘电梯上到顶层,解决了老年人上楼梯不便问题方便多了。一楼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余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p><p class="ql-block">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p><p class="ql-block">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p><p class="ql-block">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p><p class="ql-block">五楼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陈列。</p><p class="ql-block">登上顶层,可以远眺周围美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在黄鹤楼上遥望长江,滚滚长江东逝水。</p> <p class="ql-block">武汉特有的古德寺,建筑风格独特,据说中国只有两处,完全是西方建筑风格。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院内供奉着四面观音菩萨。导游介绍说,现全是尼姑主持 。</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汉口海关,现开辟为武汉江汉博物馆,介绍了汉口码头,河运,经济发展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原江汉关大楼,现开辟为汉关博物馆,馆内陈列有各类藏品、文献资料近万件,涵盖了金属器、瓷器、木器、纸制品等多个类别。塑雕再现了当年海关的办公模样。</p><p class="ql-block">与博物馆相近不远的还有原国民党政府的旧址,詹天佑故居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这是武汉睛川阁,又名晴川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地处长江北岸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黄鹤楼夹江相望,互为衬托;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汉阳知府范之箴在修薛禹稷行宫(禹王庙)时增建,因战争损坏严重,1984年,按照光绪年间样式重建。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有“三楚胜境”之美誉,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世称“楚天第一楼”。</p> <p class="ql-block">这是武昌起义旧址</p><p class="ql-block">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p><p class="ql-block">武昌起义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这就是辛亥革命。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辛亥革命。</p><p class="ql-block">现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武昌起义旧址,展厅里矗立在参加起义的革命者塑像。</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p><p class="ql-block">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共五大会议在武汉召开,是在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中国出现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和汪精卫,三个政府。时局动荡,社会形势复杂,斗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没有解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选举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为中央常委。</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先期革命者塑像。</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旧址。这里原来是一所学校。一大代表陈潭秋烈士,就在这里从事革命工作。</p> <p class="ql-block">在五大会议旧址对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座住宅,距离农讲所200米远的都府堤41号,是毛泽东1927年主持农讲所工作并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旧居。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光辉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时与他同住在这里的有他的夫人杨开慧及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是他们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蔡和森、彭湃、郭亮、夏明翰、毛泽民、毛泽覃、罗哲等共产党人也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p> <p class="ql-block">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内设立了关于讲习所当时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农讲所1926年底开始筹备。1927年3月7日正式上课,4月4日举行开学典礼,学生来自全国17个省,共800余人。武昌农讲所以训练能领导农村革命人材为培养目标,领导机构是常务委员会。农讲所的领导机构是常务委员会。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担任常务委员。毛泽东实际主持工作,许多著名的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知名人士如瞿秋白、李立三、恽代英、彭湃、方志敏、陈荫林、于树德、李汉俊、何翼人、李达等在农讲所任教。1927年6月18日,农讲所举行毕业典礼。大多数学生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深入开展农民运动,犹如星星之火,燎原于神州大地。大革命失败后,他们积极投身于各地的工农武装起义,如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暴动、黄麻起义以及参与创建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