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贵州黔灵山公园、甲秀楼

黄连珍

<p class="ql-block">黔灵山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枣山路187号,建于1957年,公园南接枣山路,东近八鸽岩路,东北有市北路,北至关刀岩、小关水库,西连长坡岭林场、七冲岭、三桥村及圣泉。距贵阳市中心1.5千米,面积426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黔灵山公园是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因素有“黔南第一山”之称的黔灵山而得名。黔灵山由弘福寺、黔灵湖、三岭湾等六个大的浏览区构成,以山幽林密、湖水清澈为特色,集山、林、泉、湖、洞、寺、动物于一体,有“贵在城中,美在自然”之称。黔灵山前有麒麟洞、古佛洞、洗钵池等古迹,山上生长着1500余种树木花卉和1000多种药材。</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之一:</p><p class="ql-block">黔灵山原名大罗岭,旧名唐山。自明洪武至永乐年间(1375年—1414年)镇远侯顾成游登并发现圣泉之后,山中景点始见于史籍。</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之二:</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赤松和尚云游至此,见大罗岭南众山之间有片窝地很平,这里当时是山脚苗寨大罗木寨民罗氏的祖地,他便向罗氏化缘求捐。赤松结茅庵于山中,寺庙初具规模,初期取名“黔灵山寺”,“黔灵”意为“贵州之灵山。”也就是说,这座山是因有黔灵山寺后才得名。此后,赤松和尚将黔灵山寺改名弘福寺。</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之三:</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贵州省政府将黔灵山列为保护名胜处所,保护的对象包括寺庙建筑、佛像、礼乐器具、经卷、雕刻、绘画等,所在地的森林以及环境卫生,均列为保护范围。黔灵山弘福寺为贵州佛教会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麒麟洞在贵州省贵阳市黔灵公园中,旧名白衣庵。本为尼姑修行之地。抗日战争时曾在此囚禁过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两将军,因而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麒麟洞简介</p> <p class="ql-block">麒麟洞</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国家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甲秀楼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翠微巷8号,地处南明河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设楼宇,历代屡加修葺,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遗存。</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甲秀楼分上下三层,均以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有小亭名“涵碧亭”;整体朱梁碧瓦,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取“科甲挺秀”之意,设有浮玉桥衔接两岸。明天启元年(1621年),甲秀楼失火焚毁,云贵总督朱燮元重修并改名“来凤阁”。</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贵州巡抚田雯重建并复名甲秀楼。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修甲秀楼。</p> <p class="ql-block">1981年,文物部门按明代甲秀楼原式样重修,楼基部分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复修涵碧亭。</p> <p class="ql-block">建筑格局</p><p class="ql-block">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式建筑,飞甍翘角,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12根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浮玉桥为九孔,长90余米,称“九眼照沙洲”,解放后临河修公路填埋二孔,现能见七孔,桥上有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头立有石木牌坊,牌坊中央设有“城南遗迹”四字,桥南有古建筑群“翠微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