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混沌:指世界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汉代班固在《白虎通·天地》说:“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易纬·乾凿度》中说:“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左边是代表衣服,右边是刀,组合到一起是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起始。所以初的本意是起始、开端的意思。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 两边是两扇门,中间一横是门闩,下面是一双手,表示两手打开门闩之意。本义为开门。张者,施弓弦也。门之开如弓之张。门之闭如弓之弛。启,张,把关闭的东西打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句释: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世界刚刚开启的时候,这句话是混沌初开之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引申一:首句即言开蒙。类比于人,学习会使人从混沌走向清明。混沌初开即为开蒙之意。《幼学琼林》第一句,就暗隐开蒙之意。第一部分为天文,告诉了我们最初的学习,或是最为本质的学习是法天道的。即天人合一之学,因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即在此。故《幼学琼林》从天文开始,从混沌初开起,即告诉人们,一个人的真正能从混沌走向清明的学问是天人之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八卦之一,代表天。达于上者谓之乾。凡上达者莫若气,天为积气,故乾为天。解释一个词,天空。天是气构成的,离地越远越稀薄,接近为空,所以就叫天空。乾是阳的代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坤:八卦之一,代表地。与天相对。代表女。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始:为开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奠:定。《广韵》中说:“堂练切,音电。定也。”《尚书》中说:“奠高山大川。”扬雄《太玄》中也说:“无地奠位。”《说文解字》中说:“奠,置祭也。”在此不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句释: 乾坤孕育,从而确定了天地位置。正如《序卦传》中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天气下行,地气上升,天地交媾,而后生万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这句话,其实是在说阴阳的道理。我们仔细研读《幼学琼林》的天文部分前几句,就会发现其实前面几句都是在说传统文化天道的部分,用易经来看,是比较清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是讲无极、太极到阴阳的过程。“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气之分两种,即为阴阳。接下来,“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这就是三五之道了,这是易学非常核心的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这一句是讲了日和月是什么。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日是阳的代表,月是阴的代表。其实是对前面的总结,即日月为易,易是什么?易就是日月的合体。是研究天道、人道、地道规律的大学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夭,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来看一下句式。这两句话是倒装句,是倒装句中的定语后置,即之…………者结构倒装句,就需要捋顺了,才好看。改成正常的语序,应为:轻清上浮的气为天,重浊下凝的气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气:《说文解字》说:气,云气也。”其实云气之解,只是用了气的一种表现形式来解释而已。《徐官·古今印史》中的解释比较好,“气,小篆本作气。气为火所化,其出必炎上,故象炎上之形。炎上的上字,就是上升之意。当然能够上升的,一定是轻清的。轻的,轻的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其他位置,就逐渐变成了有相对而言的“重”,这样就有了清和浊,轻与重的区别。其实,在传统文化了里,讲此点知识的时候,通常用炁。炁是实体,能在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当这种运动到极限时,就会在瞬间爆发,炁爆炸之后开始冷却、收缩,使太极分开了,轻清之炁上升,重浊之炁下降,轻清之炁上浮到天上,叫作阳气,重浊之炁下凝到地上,叫作阴气。此时炁有了阳气、阴气之分,这二分的太极之气,叫做两仪。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气凝结形成了天,阴气凝聚形成了地,此处之天地是说阳气、阴气运动变化之状态,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天空和地球。天空和地球只是阳气和阴气所生成的一种,为狭义天地。广义天地包括了狭义的天地。太极之炁裂因运动变化而形成了现在的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质凝集成星体,称之为地,阴气重浊,沉降凝结,静而固守,故地有形。作为星体之一之地球也包含于其中。有无相对,无形成天,有形成地,无形的空间扩展开来形成了太空,称之为天,阳气轻清,升散飞扬,运动不止,故天无形。诸多古书中论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化气,阴成形、清阳上天,浊阳归地”,都是在说此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