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昆明盐隆祠

D大调

<p class="ql-block">神秘而又迷人的彩云之南,有以独特的地理环境构造的自然风景,比如大理古城的“风花雪月”美景等,</p> <p class="ql-block">想当年入住洱海边的大理实力希尔顿酒店。这里的温泉泳池和美食不可辜负,印象深刻。望过苍山的雪,赏过洱海的月。</p><p class="ql-block">在商场如战场、职场如江湖的当代,闲暇时光,这也是一种人生感悟。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映洱海月。</p> <p class="ql-block">  彩云之南也有着许多,用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造就的人文景观。昆明盐隆祠就是其中一处。</p> <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15日午后,沐浴着暖暖的阳光,我又一次游览了地处昆明市区的盐隆祠,再赏这含蓄蕴藉的古滇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  初游盐隆祠还是在十年前的2013年。那时节,为了生活还在工作。只能是走马观花,匆匆而去。</p> <p class="ql-block">  但盐隆祠极具云南特色的传统建筑、廊檐上精湛、细腻入微极具云南特色的彩绘、古戏台阑额双龙戏珠和戏台上鹿鹤同春的錾刻技艺高超的木雕,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闲暇时光,已至古稀之年的我,此番就细细游览了,地处昆明繁华市区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盐隆祠。</p> <p class="ql-block">  盐隆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拓东路82号,真庆观东北侧。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由云南盐商集资兴建,是盐行业同业公会会所,民国时期的盐行也设在这里。为求盐业兴隆,取名【盐隆祠】。是2006年5月25日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受盐隆祠外参天大树的庇荫,祠外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祠内却清幽宁静,极为安宁。真可谓闹中取静,是一个思古舒怀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盐隆祠是昆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道教文化的一个场所。「盐隆祠」由大殿、大殿东西厢房、耳房、前殿、前殿东西厢房、戏楼、戏楼东西耳房等建筑组成。</p><p class="ql-block"> 盐隆祠建筑较好的保存了当时昆明地区古建筑结构特征,各建筑风格大体相同。结构雕刻精美细致,外檐彩绘走金。精美的地方风格彩绘,特别是戏楼,富丽辉煌,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一进盐隆祠正门,大殿西厢房陈列的绘画和书法作品,使我感受到很强烈而亲切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作品大都暗喻老子的道德观和道家的为人处世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  也有以景物而抒发胸襟情怀诗句。</p> <p class="ql-block">  有一副苏轼《琴诗》的书法,很有*道*理,“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诠释了苏东坡辩证思维的世界观。</p> <p class="ql-block">  走出西厢房,回首只见门柱上有一副楹联:祠建百年興故土;天将一味養蒼生。黑漆木板金色字,由张鸿源撰写,法书功底深厚,应是当代名家。</p> <p class="ql-block">  盐不仅是食物的首要调味品,更是重要的生命资源。当年井冈多艰难,只为敌军封锁盐。</p> <p class="ql-block">  大殿的东厢房有道士居住,借着西照阳光,他们的被子晒的很好。房后有一口老井,供道士饮用,这就是生活。</p><p class="ql-block"> 东厢房廊柱上挂有一副对联,由当代人杨世光撰写:“一苑茶花童子面;百年水井寿星颜。”</p> <p class="ql-block">  盐隆祠大殿,在阳光的辉映下,金碧辉煌,令人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 盐隆祠大殿坐北朝南,为土木结构,重檐二级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楼上有走廊相通。</p><p class="ql-block"> 大殿正脊中置宝葫芦顶,屋顶覆黄和绿琉璃瓦,鳌角高翘,飞檐吻兽。</p> <p class="ql-block">  大殿的一层檐覆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很是漂亮!</p><p class="ql-block"> 盐隆祠大殿青砖铺地,画栋雕梁。很是华丽庄严,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盐隆祠大殿廊檐,或双龙戏珠、或金凰戏凤,精雕细刻而成,走金飞彩。</p> <p class="ql-block">  盐隆祠大殿飞檐上的风铃在风中摇曳,不时传来清脆悦耳的叮铃叮铃声,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盐隆祠角椽</p> <p class="ql-block">盐隆祠大殿神兽耍头</p> <p class="ql-block">  盐隆祠是三皇祖师的道场。轩辕皇帝是我们中国人的祖先,也是人文初祖,轩辕皇帝制衣冠、建舟车、调音律、创医学、铸九鼎;</p><p class="ql-block"> 伏羲大帝识阴阳,创八卦、兴养殖、革婚习、造乐器、分地治;</p><p class="ql-block"> 神农大帝尝百草,辨医药、植五谷、兴农业等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对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三皇权统”,“德泽古今”轩辕氏、伏羲氏、神农氏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 大殿供奉华夏文明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轩辕氏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 黄帝即位于公元前2697年。</p> <p class="ql-block"> 轩辕黄帝,出生位于天地之中的中原大地——河南省新郑市轩辕丘,故号轩辕氏。</p><p class="ql-block"> 黄帝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和思想道德建设家。他的发明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著名发明包括:井田制、文字书籍,历法天文、音律医疗、车辆船只、弓箭阵法、器皿服饰等。</p><p class="ql-block"> 黄帝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义”,进行思想道德建设。</p> <p class="ql-block">  盐隆祠大殿楹门柱上悬挂一副楹联。原立于光绪庚寅年(1890年),因下联已不存在,故不知撰者和书者。</p><p class="ql-block"> 因此,由近代云南著名书法家、作家菡芳,在2010年撰下联、并书全联。上联:“载麟史以奇勛憶當年戰薄蚩尤従兹寰海罔咸萬姓中同資井養”下联:“承鳳德为伟績看今朝尊崇老聃自此蒼生有愛百族里共享地福”</p><p class="ql-block"> 一副楹联精练地描述了道教文化和道教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颂扬了始祖黄帝联炎帝、战蚩尤、大一统华夏的宏大业绩和辉煌功德。</p> <p class="ql-block">  道家三位祖师爷,尊始祖黄帝、崇道祖老子、推教祖张道陵。</p><p class="ql-block"> 道家定黄帝即位年为道历元年,道历也称为黄历。</p><p class="ql-block"> 公元2024年是道历4721年。祠内随处可见道历年牌匾</p> <p class="ql-block"> “道祖”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据《史记》《后汉书》等多部古籍记载,老子春秋时人也。出生在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古代的楚或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p><p class="ql-block"> 老子历史上最受历代皇帝和黎民百姓尊崇。</p><p class="ql-block"> 老子的《道德经》也备受中西方推崇。</p> <p class="ql-block">  “黄帝战蚩尤”就发生在运城盐湖(解县盐池),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抢夺食盐霸权的战争。</p> <p class="ql-block">  据传蚩尤遭擒被诛杀后,血流入盐池化为血卤。</p> <p class="ql-block">  据史书《世本》《事物记原》等文献记载:轩辕皇帝派大臣夙沙氏在山东胶州湾“煮海为盐”,开创了华夏人工量产制盐史之先河。直到唐代还盛行煮盐量产的的生产方式。</p><p class="ql-block"> 曾经慷慨悲歌,写下催人奋进经典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盛唐唯一封侯的“边塞四诗人”之一的高适,也在一首诗中提到“煮盐沧海曲,种稻长淮边。四时常晏如,百口无饥年”。唐代“煮盐”的兴盛和盐行业的富足,由此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加之黄帝战蚩尤夺盐湖,发展井盐。所以说轩辕皇帝是中国盐行业的祖师爷,应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 寻根敬祖,是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各行业崇拜自己的祖师爷和宗師,是其中一个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 中国自唐以来就有“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木匠、石匠、泥水匠,尊鲁班为祖师。</p> <p class="ql-block">铁匠、铜匠、银匠和小炉匠,都以太上老君(老子)为祖师。</p> <p class="ql-block">中医业拜扁鹊为祖师,等不一而举!</p> <p class="ql-block">  盐隆祠大殿两侧廊柱上有一副楹联,由李文彦撰写:“少而淡,多则咸,微调可矣;谦受益,满招损,自省处之。”</p><p class="ql-block"> 楹联用盐诠释了“满招损,谦受益。”这一道家思想的自然之理。盐是一种有哲理性的元素,盐可以被视为道法自然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盐为百味之首,是世界历史进程和华夏民族诞生的催化剂。</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享受这“天将一味”的同时,也要减盐运动。为了健康,也为了回味那刀光剑影的历史,品味这苦咸的泪水、品味这五味杂陈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一种行业可以只敬奉一个祖师爷,也可以同时敬奉几个祖师爷。</p><p class="ql-block"> 盐隆祠大殿正廊柱上悬挂有一副对联,由魏书祝撰写:“民無澹食之憂,咸尊膠鬲;世有賢才之譽,盛贊夷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胶鬲,原为商朝纣王大夫(高官),后经商盐业。后人认为胶鬲是最早的“盐商”,因此也将他列为“盐宗”之一。</p> <p class="ql-block">管仲名夷吾,字仲,又叫管敬仲,管仲制定了《正盐荚》,中国盐政的首部大法。是盐行业公认的盐宗或盐神</p> <p class="ql-block"> 盐宗及盐宗庙</p><p class="ql-block"> 传说古代黄帝重臣夙沙氏,“煮海为盐”,颜色有青、黄、白、黑、紫五样,是中国人工盐的首创者,被后世尊崇其为“盐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1936年出版的《中国盐政史》记载:“全国盐宗庙,仅自贡、扬州、泰州三处,今均已不存。”</p><p class="ql-block"> 自贡盐宗庙叫盐神庙,供奉的是管仲。今已不存在。</p><p class="ql-block"> 当年太平军攻陷扬州后,扬州城的大批盐商和盐官纷纷避难到泰州。在两淮盐运使乔松年倡议下,由他们集资,在咸丰十年(1860)—-—同治元年(1862)间,修建成泰州盐宗庙,今已不存在。</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泰州“盐宗庙”供奉着历史上与盐业有关的三位神袛——夙沙氏、胶鬲、管仲。开创中国盐宗庙共祭3位盐宗的先例。</p> <p class="ql-block">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始建的扬州盐宗庙,其建筑格局与泰州盐宗庙大致相当。位于扬州古运河畔康山街上。由两淮众盐商捐建,主祭祀产盐之宗夙沙氏;右侧是经盐之宗胶鬲、左侧是管盐之宗管仲,作为陪祀。盐宗庙充分证明了扬州盐业在大运河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后改为祭祀曾国藩的祠堂。</p><p class="ql-block"> 2006年盐宗庙全面修缮,保留了清同治年间大殿房梁的彩绘,重塑了三位盐宗的汉白玉雕像;庙门楣头的石额“盐宗庙”也为建庙之初原物,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昆明盐隆祠和扬州盐宗庙匾额上的的盐字,都是繁体为‘鹽’,由炎帝时仓颉造出这样的“鹽”字。意即盐由大臣掌管,左上边一“臣”。而盐是人日常必需,右上边一“人”。下部的“皿”是制盐的锅,上部的右边是制盐的“鹵”水,代表了传统的制盐工艺;</p><p class="ql-block">古人云:“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一个盐字,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关于盐神及盐神庙</p><p class="ql-block"> 罗泉古镇因井盐而生,其盐业比中国著名的盐都自贡还早400多年。如今井盐和罗泉渐行渐远,仅存国内独一无二的盐神庙,在诉说着罗泉盐业曾经的辉煌。光绪年间,罗泉镇已有盐井一千五百一十五口。所产之盐,于1925年获得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品质号称“天下第一”,化验结果纯盐超过99%。 </p><p class="ql-block"> 我在2015年4月到资阳市的沱江边参观过《孔子访苌弘》大型雕塑后,专程绕道苌弘的家乡资中并去了罗泉镇,因盐而兴衰的罗泉盐神庙,历经150多年风雨,依然古朴而挺拔。因年久失修,山门破败,戏台斑驳,正殿坑坑洼洼很是荒凉。2013年,盐神庙被国务院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2018年国家拨巨款进行了修复后,庙宇得到了很大改观。</p><p class="ql-block"> 在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前后,当地的盐商们出资修建的盐神祠,得到皇帝的认可,改名为“盐神庙”。这是我国现存唯一供奉祭祀盐神的庙宇,盐神庙山门门柱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味中居上品,天下第一观”。</p><p class="ql-block"> 盐神庙集道家、儒家、佛家三种建筑风格于一庙,实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盐神庙内的古戏台巧夺天工,离地面约两米多高的戏台横跨山门。人们进入庙门时要从戏台下穿过,行走演出互不影响,省地方,经济又实用。</p><p class="ql-block"> 古戏台穿斗式木结构,重檐三级,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飘逸挺拔。脊饰环绕着和正殿脊饰遥相呼应、但不同造型的金龙戏水抢宝。雕龙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据说是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p><p class="ql-block"> 修复后的古戏台走金飞彩,雕梁画栋上面的彩绘鲜艳如初。楣板上刻有描金双龙戏珠”、戏楼两边的镂空雕刻的斜撑拱,很精美细腻,雕刻的人物、图案惟妙惟肖,甚至人物的面部表情也清晰可见,栩栩如生。据说是文革中涂上一层石灰得以保护下来的原装,文物价值极高。戏台中间垂花雕龙描金,下有龙印,古朴沧桑。</p><p class="ql-block"> 盐神庙为四合院结构,天圆地方。中间是一块六百多平方米的戏坝,全部由青石板铺成,可容纳上千人看戏,折射了古镇昔日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盐神庙正殿依山而建,重檐三级,翼角高翘。</p><p class="ql-block">屋顶覆盖黄、绿琉璃瓦,在阳光的辉映下,金碧辉煌,光彩夺目、蔚为壮观、令人赏心悦目。正殿屋顶主脊上,有造型不同互相缠绕的长龙四条,中间两条双眼圆睁,奔向屋脊正中的琉璃宝葫芦,群龙嬉戏抢宝。虽经150多年风吹雨打,仍然形象生动,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巍峨的正殿内威严庄重,最高处均布着四根金龙盘绕的粗壮的顶梁柱,正中央是罗泉盐神庙主祀管仲(被尊称为盐神)、相伴左右辅佐神袛是武神(关羽)以及火神(祝融)。儒、释、道三神同堂,也是天下奇观。</p><p class="ql-block"> 关羽神像两侧有对联云:“匹马释黄忠,仁义公心垂宇宙;单刀惊鲁肃,英雄浩气壮山河”。  火神(祝融)神像两侧有对联云:“火燃似电惊天地,炮响如雷镇乾坤”。</p><p class="ql-block">  据说,庙里管仲神像一侧的楹联仅存上联:“壮志酬齐桓,首创盐荚历古今”,下联已失,历代文人墨客,都欲一试身手。历经150多年,仍虚位以待文坛骚客以应下联。</p><p class="ql-block">我妄对之,做引玉之砖:“鹿缟霸春秋,开建勾阑食色性”。</p> <p class="ql-block">  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赊店镇永庆街9号的“天下第一会馆”——山陕会馆里,供奉的七十二行祖师爷,其中就有盐业祖师爷——蚩尤。山西运城解州人,为九黎部落的酋长。</p> <p class="ql-block">蚩尤和解州盐池渊源颇深,很受山、陕盐商和当地黎民百姓尊崇,历代多有祭祀。这最早在《大宋宣和遗事》中有记载。</p><p class="ql-block"> 运城古老盐池边,有一座很大的,始建于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的池神庙,很奇葩的是供奉自然神。池神和蚩神谐音,但不可考证。</p> <p class="ql-block">  位于运城盐湖边的蚩尤村(改革开放前附近民众只能俗称“池牛村”。池即蚩谐音),每年六月初六,要举办祖神庙会,村民隆重祭祀祖神蚩尤。</p> <p class="ql-block">  忽然从盐隆祠大殿传来道士们的颂课声,似言似唱,抑扬顿挫,很有韵味。有云南民间小调的味道,用的好像云南方言,听不懂内容。</p> <p class="ql-block">盐隆祠前殿的建筑风格和大殿基本上相同。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屋顶覆黄琉璃瓦,正脊中置宝顶,翼角飞椽起翘。</p> <p class="ql-block">盐隆祠前殿的外檐飞金走彩,绘有许多幅栩栩如生的彩画。</p> <p class="ql-block">这些彩画保留了清代云南地方的彩绘风格,画面精湛,工艺档次较高,尤显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  盐隆祠前殿的角落,“昆明红”山茶花正开。这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灿红如火雪中开”,万绿从中一点红,尤显十分美丽。</p> <p class="ql-block"> 前殿正对大殿一侧的廊柱上,悬挂有一副楹联,由14个道家自创的异体字组成。上联为:軉[身丹][丙火]〔木石土〕[命心][千萬][自家水];下联为:靕[人道寸][人法心]臹[水天井][人在内]㐤。</p><p class="ql-block">这些字在新华字典里是找不到的。这幅神秘的对联在道教历经千年并流传下来,位于陕西省老子吾老洞就有这样一幅对联。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受知识和认知能力所限,不谈释义。</p><p class="ql-block"> 把它转换成现代汉字就是: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p> <p class="ql-block">前殿的门头上方悬挂天异体字匾额。四个字分别为靝“萬丈”埊“多年”,是现代“天长地久”四字的民俗和道教用的自创合体字。出自《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p> <p class="ql-block">道家的自创字抑或是繁体字、异体字,都是不常见的汉字合体字,蕴涵了玄妙的道教文化,涵载着道家信仰、养生和修行。道家文化的灵魂蕴于华夏文化,中原文化已融进了道教文化的血脉,所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前殿的这幅楹联和匾额既体现了滇地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也为昆明盐隆祠增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盐隆祠前殿,正对古戏台一侧,有石栏杆走廊。廊柱上有两幅关于古戏台的楹联,很应景。</p> <p class="ql-block">前殿的门头正中金匾,上书“紫气东来”四字,潇洒气派、书法精妙,应出自当代名家之手。</p> <p class="ql-block">前殿正对古戏台的廊柱上悬挂有一副楹联。由当代人竹庵撰写:“满台角色,巧安排离合悲欢,旨在劝人为善;一院笙歌,细辨别正邪清浊,方知处世立身。”</p> <p class="ql-block">两边的廊柱上有副对联,为当代人赵翼荣撰写:“云追千里盘江水;春拂百年古戏台。”此对联很有意境,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高有低、有远有近,为古戏台增辉不少。</p><p class="ql-block"> 蓝天中流动的白云,红似火、粉如霞的彩云;穿城的而过的盘龙江;这是昆明两张靓丽的名片。撰者用凝练的语言,把春城描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真是:人文自然相交融,“春风拂槛露华浓”。</p> <p class="ql-block">在石栏杆上方,还有左、右各七幅清代浮雕石刻。运刀古朴,画面精湛,56字图题蕴含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精华,极其富有教化意义。在物欲横流的当今,更弥足珍贵。例如:怀橘问亲、表正乡闾、书屏教子、居乡尽礼等。</p> <p class="ql-block">盐隆祠南面,有一座秀雅方正的古戏台,具有江浙戏台之风味,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戏台坐南朝北,平面呈凸字形,与两侧厢房、前殿和围城一个四合的观戏院子,上方天井。有天圆地方之意。在阳光下,戏台显得更加熠熠生辉,映射出历史与文化的光华。</p> <p class="ql-block">戏台为单檐歇山顶,檐角高挑,玲珑秀逸。屋顶上覆琉璃绿瓦,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各结构雕刻精美细致,艺术价值极高。</p> <p class="ql-block">土木结构的戏台外檐彩绘部分漆金描红,较完整的保留了精美的地方彩绘风格。阑额浮雕了许多人物故事,走金飞彩,甚是华丽。</p> <p class="ql-block">戏台上的木雕极为精湛细腻,或双龙戏珠或彩凤栖凰,在昆明古建筑中亦不多见,被誉为南方建筑精品。</p> <p class="ql-block">内顶穹窿藻井匠心独运、雕梁画栋,或遍施彩绘,或精雕细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戏台楹柱悬有邹子珍撰写的楹联一副:“熬盐煮海胶州湾,何不用京滇戏剧,讴歌古史;移卤燃煤楚郡境,更宜以昆玉花灯,咏赞新猷。</p><p class="ql-block"> 楹联 对仗工整、构思巧妙,把远古“盐宗”传说和近代云南“盐神”揉为一联,将中原文化和滇地民族文化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代,古人称自然盐为“卤”,卤水经火煎变成的固体结晶,才称之为“盐”。</p><p class="ql-block"> 云南籍彝族人张冲,1933年出任云南盐运监督使,提出“移卤燃煤”方案。即将元永井地区的盐卤,通过管道运往 20公里外的一平浪,以煤代柴煎盐。1937年终于修好一条21公里长的陶釉输卤管道,实现了“移卤就煤”,盐的生产成本降低了30多倍,产量大增,从此云南山区再无“盐荒”。张冲由此被誉为云南的“盐神”。1988年,一平浪盐矿立起了“张冲创建盐矿纪念碑。“移卤就煤”工程至今都还在发挥其效益。</p><p class="ql-block"> 抗战爆发后,张冲任滇军第 60军 184师师长,1938年4月在台儿庄战役中,血战禹王山。张冲战斗中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打退了日军的数十次疯狂进攻,打死日军数千余人。重创了自日寇侵华战争以来号称王牌的板垣、矶谷两个师团。 10月,张冲因战功卓著,晋升为新三军军长。张冲由此赢得“抗日名将”的称号,因彝族崇拜老虎,百姓又尊称他为“黑虎将军”。</p> <p class="ql-block"> 戏台与前殿之间的东西厢房也各有一副对联;东厢房对联由兰心撰写:“一展歌喉,旧雨今雨,皆金兰契;三分韵味,此腔彼腔,总白䨮音。”</p> <p class="ql-block">西厢房对联系朱籍撰写:“天地有心,特借梨园教化;王侯无种,但凭锣鼓唤来。”</p><p class="ql-block">这幅楹联诠释了古戏台的教化功能,和通过对历史故事的演绎,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  一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古戏台之上,演绎过多少粉墨人生、波澜壮阔,说唱着无数哀婉缠绵、悲欢离和。</p><p class="ql-block"> 此时让我想到了那位,首先把昆明称为“春城”的明朝状元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成都人。</p><p class="ql-block"> 正德六年(1511年),二十三岁的杨慎殿试钦点为状元,平步青云直上。</p><p class="ql-block"> 他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娶妻黄娥,是“蜀中四大才女”之一,天作之合姻缘。</p><p class="ql-block"> 嘉靖三年(1524年)三十六岁的他被放逐云南边陲,终生不得赦,有家难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客死他乡,人生起伏跌宕。</p><p class="ql-block"> 杨慎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临江仙》,历经数百年传唱至今。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和人生感悟的真情流露,无愧文坛尊严。</p><p class="ql-block"> 一对有情人生离死别,一晃就是35年。生前也没能见最后一面,无边落寞伤感。</p><p class="ql-block"> 曲终人散,死不瞑目。杨慎这出苍凉悲壮的人生大戏,苍天来写就,编剧是用修。</p><p class="ql-block"> 木秀于林点状元,哭大礼仪逆龙颜。廷杖谪戍永昌卫,千古绝唱临江仙。悲情夫妻伤别离,横丝竖丝泪始干。杨门七子五进士,千古文宗耀南天。</p> <p class="ql-block">  道教是根植于华夏文化的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道家文化与道教精神紧密相连,对中国社会和华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p><p class="ql-block"> 自甲申国难、满清入寇,西方文化入侵,“有村必有庙”的道教文化现象,如今已是“明日黄花蝶也愁”。虽然道教日渐式微,但在传统文化比较深厚的南方沿海和山区仍保留香火旺盛。如福建三清山、武夷山、清源山;河南省洛阳市的老君山,湖北十堰武当山;浙江的天台山,湖南衡山等</p><p class="ql-block"> 三清只需泥土塑,佛祖却要黄金镀。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唯有道教保持清贫隐居,不为名利。乱世老君背剑救苍生。盛世道士归隐深山林,是对道教精神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道士宰相李泌,为大唐肃清了安禄山叛乱,</p><p class="ql-block">丘处机面见成吉思汗,一言止杀。</p><p class="ql-block">乱世拿枪渡活人,盛世以香擒恶魔。身在道场,心系民族。爱国抗日,慈悲济世的道长数不胜数!</p><p class="ql-block">中国道教大方丈王全林,崂山派第19代弟子;</p><p class="ql-block">中国道教协会会长茅山乾元观黎遇航道长等,纷纷投入抗日洪流。</p><p class="ql-block">【茅山黎遇航道长】</p> <p class="ql-block"> 日军侵华时期,遁入空门在狼牙山棋盘陀老君山道观出家的李圆通道长,赤胆忠心、舍身救狼牙山五壮士;他爱国爱民的英雄壮举,令人敬仰。</p><p class="ql-block">他们是我中华道门之骄傲。</p><p class="ql-block"> 盐隆祠是红尘嚣嚣中的一方净土。让人们能触摸老祖宗留下来的历史印记,感受春城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让人们有一个学习琴棋书画、四书五经,弘扬传统文化及道家和谐思想的的处所。也可以在静谧中思想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这时候耳边又传来了 道门弟子抑扬顿挫的诵经声和铿锵有力道家乐器声,见证了道门弟子的民族精神、道教精神的薪火相传。</p><p class="ql-block"> ▲宋学义(左一)、葛振林(左二)和李圆忠道长合影。</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和资料来自网络,一并鸣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