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11)</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①。"子曰:“枨也欲,焉得刚?”</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申枨(chéng):孔子的学生,姓申,名枨,字周。</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毅不屈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啊,他的欲望太多,怎么能刚毅不屈?”</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无欲则刚</p><p class="ql-block">人生而有欲,天经地义。但只能有正当之欲,且应加以节制。这一章讲的是欲望和刚毅的关系。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物质欲望太多,是不可能刚强、刚毅的。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无欲则刚”,这是清朝政治家林则徐的一副对联中的一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人的世俗欲望少一点,才能做到刚正不阿。林则徐在禁毒时不畏凶险,把一切都置之度外。如果顾虑自己的身家性命,他是不可能完成禁毒大业的。</p><p class="ql-block">《史记》上说:“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寡欲,才能胸怀宽广、乐观旷达</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12)</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①,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加:有两种解释,一是施加,一是凌辱。今从前义。</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子贡说:“我不愿别人把不合理的事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想把不合理的事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可以做得到的。”</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仁道与恕道</p><p class="ql-block">在本章中,子贡的这番言论是自己求学的心得,表明了他的志向。他希望自己能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的境界,但是,孔子却认为子贡很难达于此境。</p><p class="ql-block">“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是一种仁善生命的自由,在孔子看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达到仁的境界,相当于把握并能施行仁道。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具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极难达到的境界,连孔子本人都不敢说自己达到此境。所以,当子贡说出这个思想后,孔子直言相告,“这不是你能做到的”。</p><p class="ql-block">简单讲来,“我不欲人之加诸我”的意思是“我不希望别人把事情强加到我头上”,这一点实在太难了。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并非独立的个体。人在社会上生存,社会就像一张大网,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节点,既不能挣脱,也不能逃离,每个人的行动都会受到他人制约。为了生存,为了周围的亲人,许多时候,人都要做一些别人强加到自己身上的、违背自己愿望的事情。唯有生命超越凡俗,才可以达到不受世间人事约束的超脱境界。孔子认为,子贡连人世间君子的层次尚未到达,更不用说成为圣人了。</p><p class="ql-block">而“吾亦欲无加诸人”的意思是“强加到我头上我不愿意做的事情,不去强加于人”,这句话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意思。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这叫作“恕道”。孔子觉得,子贡勉强能把握“恕道”,离“仁道”还有着巨大差距。</p><p class="ql-block">在孔子的思想中,也有着许多可以操作的程序性理论,比如这里的“仁道”和“恕道”,就存在一个修为的程序性问题。作为一个追求仁道的人,不可以一开始就强修“仁道”,可以从“恕道”做起,随着道德修养的提高,渐次过渡到对“仁道”的追求。</p><p class="ql-block">作为对孔子儒学思想了解不多的现代人,学习《论语》,最好的办法是边学边做。当我们读到孔子的某个观点,认为有道理,能够帮助自己提高个人修养和才能时,就应立即记在心里,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p><p class="ql-block">比如这一章,我们就不妨从“恕道”做起,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把自己不愿做的事情请强加于人,应当经常进行换位思考。久而久之,我们的思想和道德水平都会有所提升,接下来,再学习,再实践,循序渐进,慢慢走上伟大的仁道。</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13)</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p><p class="ql-block">①天道:天命。《论语》中孔子多处讲到天和命,但不见有孔子关于天道的言论。</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子贡说:“老师关于《诗》《书》《礼》《乐》等文献的讲述,我们能够听得到;老师关于人性和天命方面的言论,我们从来没听到过。”</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子贡认为,孔子讲礼乐诗书等知识是有形的,可以听闻学到,但是关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论,本身就属于深微难知的范畴,不是聪明特达之人不能听懂。孔子教育学生注重人道,很少言及人性与天道,因为“天道远,人道迩”。《论语》一书中言及性与天道的确实不多,孔子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现实精神,对于人性和天道采取存而不述的态度,仅仅是示之以端,想要学生深造而自得。</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篇</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子路听到了什么道理,如果还没有来得及去实行,便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勇于实践才能成功</p><p class="ql-block">这段话是对子路勇于实践、知行合一的赞美。子路是个急性子,前面的文章已经有所介绍,因为这种性格,他还曾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是,子路之勇也是备受后世推崇的。这段文字,精彩呈现了子路的这个性情。每当闻听一个道理,如果认为是对的,子路会立即把它付诸实践。在没有完全领悟或者验证这个道理之前,子路害怕再听到更新的道理。因为子路认为,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听到好的道理而不去做,那是一种罪过。</p><p class="ql-block">知与行,是儒家学说中关于认知与实践之关系的哲学范畴。子路有闻,也就是听到某种道理,他听到的道理就是知。这里的“知”,主要的并不是指具体的生活知识,而是指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且着重指向人类的道德法则。在孔子的时代及以后很长时间里,儒学大师们都认为“知”在“行”前,人们的行动应该由某种理论作指导。</p><p class="ql-block">在很多时候,我们的道德水平无法提升,或者我们无法成功,并不在于我们不懂道理,而在于无法把自己懂的道理付诸行动。反观成功者,无一不是强力的执行者。他们所知道的道理,以及所奉行的理论,大多数并不比我们高明,有时理论上还不如我们,但是,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能把知道的道理运用到实践中,让它真正发挥作用。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并非理论上的学习,而是投身实践的勇敢。子路的精神之所以可贵,正是这个道理。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既关系到人的修养,也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不可不慎。</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15)</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①?''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yǔ),“文”是谥号。</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他‘文’的称号呢?”孔子说:“他聪明勤勉,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他‘文’的称号。”</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学习要不耻下问</p><p class="ql-block">不以向地位、身份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学问为耻,两千多年以来,无数学者、先贤一直在践行着这一点。泰山不让寸土而成其大,江河不捐细流而就其深,学习也是一样,唯有不让寸土、不捐细流,最终才能取得一方成就。</p><p class="ql-block">学海无涯,所有以学问和知识为目标的人,都应该以得到老师指点为喜,至于老师的身份地位,真的不重要。</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16)</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谓子产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个方面符合君子的标准:他待人处世很谦恭,侍奉国君很负责认真,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乎情理。”</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君子的四大美德</p><p class="ql-block">从本章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对子产的评价很高。在他看来,子产身居高位,上对君主恭敬有礼,下对黎民惠泽万千,是个很有君子之德的政治家,并将其美德总结为行已恭、事上敬、予民惠、使民义等四项。注意,这里的君子是指有地位的执政者。君子四德,是儒家对领导者提出的要求。首先,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尽量培养出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即“行已恭”。这是对自身操行的要求,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领导者而言,应当时刻注意好自己的言行,给自己的下属做好榜样。正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做领导的若是整天无所事事,或是横行乡里,那他的属下肯定也会上行下效。另外,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团队。对于一个人才而言,若是他觉得这个领导值得追随,即便眼前的情况非常艰苦他也不会泄气。但是,若是他对领导失望透顶的话,就会另谋高就。我们都知道,失去人才的团队是没有力量的。</p><p class="ql-block">其次,对于大多数领导者而言,他们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自己也是有上司的。此时,作为中高层领导者,你当如何应对上级呢?对此,孔子给了我们一个不错的建议,“事上敬”。也就是说,在对待上级时,应当表现出足够的恭敬。当然了,这并是说对于上级领导的一切言论都得唯命是听,对于一些正确的观点我们应当拥护它,而对于那些不正确的,我们应当委婉地向上级提出来,切不可当面顶撞。若是上面的领导能纳人言,当然是好事,可万一是个小鸡肚肠之人,恐怕你以后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因此,“事上敬”可以帮助大家处理好自身与上级的关系,也是为人处世的小窍门。</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就是“予民惠”了。对于一名优秀的领导者而言,应当时时以人为本,应该让治下民众和下属都得到恩惠。刘备织席贩履出身,之所以能够成为三分天下的主角之一,就在于他能够做到“惠民”,凡是刘备做过地方官的州郡,黎民百姓都真切地享受到安定幸福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所以,当刘备遭难时,大多数民众都不离不弃。也正是在他们的支持下,刘备才成就大业。 最后,领导者还应有“使民义”的素养。其实,这和孔子此前提到的“使民以时”的意思非常相近。好的领导都懂得合理调用下属的意义,若是只知道用强,采取一些不合理的手段,迫使下属做些自己不情愿或是超过他们能力限度的事情,这都是些不明智的选择,并非优秀领导者的所作所为。 子产就有着这几项素质,上能辅佐君主,下能庇佑子民,力保郑国在晋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间不失,不负德才兼备之名臣的盛名。难怪孔子会对其如此推崇,倘若天下都由这种贤人治理,何愁不能长治久安。</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17) </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晏平仲:名婴,谥号为“平”,齐国的大夫,曾任齐景公的宰相。 </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往,相识时间久了,别人更加尊敬他。” </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孔子在这里称赞齐国大夫晏婴善于跟人交朋友。一般人与人交朋友,相处久了,往往是非亲即疏。而晏婴为人矮小,样貌也不好看,但别人与他相处愈久,对他愈是敬重,因为他有着持久的人格魅力,这是很难得的。</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18)</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臧文仲:姓臧孙,名辰,“文”是他的谥号。春秋时鲁国大夫。居蔡:居,作动词用,藏的意思。蔡,国君用以占卜的大龟。蔡这个地方产龟,因此把大龟叫“蔡”。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山节藻梲(zhuō):节,柱上的斗拱。梲,房梁上的短柱。山节藻梲即指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梲上绘上水草花纹。古时是装饰天子宗庸的做法。</p><p class="ql-block">②知:同“智”。孔子认为臧文仲为大龟盖豪华的房子,为僭越行为,不智。</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臧文仲为产自蔡地的大乌龟盖了一间房子,中有雕刻成山形的斗拱和画着藻草的梁柱,他这样做算是一种什么样的聪明呢?”</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臧文仲在当时被人们称为“智者”,而孔子却认为他不智。古时国有大事不决,就用龟甲来占卜。用于占卜的龟有六种,按照周礼的规定,六种龟各藏一个屋子,由专门的龟人来掌管。臧孙氏三代为鲁国掌龟大夫,臧文仲在大乌龟的屋子上刻有山形的斗拱和画有水藻的梁柱,这是国君的庙饰,而藏文仲却加以擅用,是违反礼制的,这样做当然称不上明智。</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19)</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①,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②。陈文子有马十乘③,弃而违之④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姓斗,名彀(gòu)於(wū)菟(tú),字子文,楚国贤相。三仕三已的“三”不是实指,而是概数,可译为“几”。</p><p class="ql-block">②崔子:崔杼,齐国的大夫,曾杀掉他的国君齐庄公。弑(shì)古代在下的人杀掉在上的人叫“弑”。</p><p class="ql-block">③陈文子:齐国大夫,名须无。</p><p class="ql-block">④违.离开。</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几次担任令尹的职务,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罢免,也没有怨恨的神色。他当令尹时的政事,一定交代给下届接位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对国家尽忠了。”子张问:“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他都丢弃不要,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说:‘这里的执政者和我国的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再到了一国,说:‘这里的执政者和我国的崔子差不多’,还是离开了。这人怎么样?”孔子说:“很清高。”子张说:“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有仁德呢?”</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单一美德不能代替仁</p><p class="ql-block">这一章在《论语》中很重要,他为我们全面理解孔子的“仁”提供了重要线索。我们都知道,“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但是,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并没有给出明确和完整的定义,所以,关于“仁”的内涵,后世无法形成一个公认而权威的看法。而孔子答子张所问,则为“仁”的含义作出了一些较为明确的界定。</p><p class="ql-block">在这则短文中,子张以两个人为例向孔子问仁,第一个是楚国忠臣令尹子文,另一个是品行高洁的齐国大夫陈文子。在讲述完两人的事迹后,子张问老师,这两个人达到“仁”的境界了吗?孔子的回答很明确,没有一点含糊,他说令尹子文“忠”,陈文子“清”,都有着高尚的品德,但不能说已经达到“仁”的境界。在孔子看来,不论是“忠”还是“清”,都是单一的美德,这种单一的美德不等于“仁”。</p><p class="ql-block">前文在孟武伯向他咨询的时候,孔子也明确表示,子路、冉求等人虽有才能,但才能不等于“仁”。在孔子的思想里,“仁”具有人类情感和道德上的本体性质,不能等同于某种外在品德、才能或行为,也不是某种现实表现所能解释的。一种行为,一个美德,一种才能,最多只能是构成“仁”的某一侧面。“仁”乃形而上的概念,具有抽象性、整体性和超越性,不可以具体化。 “仁”是孔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和理论核心,是儒学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仁”由“人”和“二”组成,“二”当指天和地,“天地人”三者并重,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三才”思想。但是,天地比人类产生更早,并养育人类,所以与人有先后施受之分。孔子的“仁”,含有天地本体的德行,客观而无私,此为“仁”的最深奥要义。所以,只有具备了天地恒定久远、周流不息、无私给予的德行,方能称得上“仁”。落实到人世间,“仁”是指泛爱众,友爱亲人,忠诚君友,关怀社会和关爱他人道德自觉。其关键的着眼点在于求“仁”的主动性和行“仁”的自觉性,这种主动性和自觉性指导着人的一切行动,造就的是一个人的全面思想与行为,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品德、才智和行为。 由此,我们应该明白,单一的美德并不等同于“仁”,比如,忠诚、宽容、善良、勤劳、孝顺、节俭等,每一项都是美德,但每一项都称不上“仁”。当然,任何一项美德,都是“仁”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仁”的一个侧面,“仁”不能脱离这些美德而单独存在。所以,当我们内心产生完全无私和关爱全人类的伟大情感,并用这种情感和思想指导自己的全部行为,而且全部行为表现为种种美德,从不偏离道德自觉时,才算达到“仁”境。</p> <p class="ql-block">《论语》公冶长第五(20)</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季文子:鲁国的大夫,姓季孙,名行父,“文”是谥号。</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季文子办事,要反复考虑多次后才行动。孔子听到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孔子在这里又给人们一个重要的提示,凡事都有一个度,慎重如果过了头就变成怯懦了。“三思而后行”是一句传世名言,很多人奉之为处世法则。但是,孔子却告诉人们,凡事的确应该考虑利与弊,但是思考太多,便会犹豫不决,可能错失行动的时机。因此,孔子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当时季文子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所以就会发生各种弊病。这是专对季文子来说,一般人就不一定适用。孔子对于弟子的教导,讲究因材施教;例如冉有个性谦退,就教他听到了要办的事情,就立刻去做。至於个性积极的子路,反而说「有父兄在」,要子路缓一缓,请示父兄後,考虑稳当再去做,这才恰到好处,合乎孔子所讲究的中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