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2日重庆市2023年教师培训项目(国培、市培)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训(高中美术)在南京市如家酒店会议室展开。</p> 一、专题讲座 <p class="ql-block"> 上午,由中国美术教育期刊的主编崔卫教授带来了《从教学实践到科研成果》专题讲座,讲座主要从研究到写作的流程比喻成结婚(选题)—怀孕(研究)—分娩(写作)—起名字(拟标题),用幽默风趣、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了一篇结构清晰,引人深思的论文诞生的多个步骤。从论文的五个选题原则,构思论文框架、撰写引言和结论等关键环节缓缓展开,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让老师们在轻松的环境下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专家现场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学员现场照片</p> 二、小组研修 <p class="ql-block"> 下午,重庆市高中美术教师骨干培养对象班的5个学习小组,在各自小组长的带领下,来到南京博物院进行了一次富有成效的研学活动。</p> <p class="ql-block"> 南京博物院作为一座集历史、艺术、考古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物藏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各小组分开深入展厅,仔细观摩了各类展品,从古代的陶瓷、青铜器到近现代的书画、工艺品,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精湛的工艺技艺。进入博物馆后,教师们不仅被展品的艺术魅力所吸引,更对博物院的陈列设计表示赞赏。同时,学员们租用了智能讲解服务,帮助老师们深入了解博物馆学、艺术史、文物保护等多个方面的知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博物馆类部分藏品</p> <p class="ql-block"> 大家纷纷表示,此次参观不仅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灵感。此次南京博物院之行,不仅增强了重庆市高中美术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班老师的专业素养,也为促进重庆市美术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培训班教师们将把在南京博物院的所见所感,精心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为培养更多具有艺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青少年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学员参观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组研修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组研修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三组研修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四组研修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五组研修照片</p> 三、学员心得 <p class="ql-block">第一组:</p> <p class="ql-block">(1)潘辉</p> <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2日上午崔卫老师为了带来了一场实用性的讲座《从教学实践到科研成果——美术教师教育研究策略与成果呈现技巧》。从写作的困惑到明确研究范式,到从研究到写作的流程,到选题原则,到研究策略——教学与研究一体化,到关于写作成果呈现技巧,到从教学到“论文”的技巧——围绕四个问号组织内容。让我清晰认识到了自己在写成果或者论文上存在的问题,找到了往后如何来写教学实践内容。下午我们一组小组成员一起去了南京博物院参观学习,感受了南京六朝古都所具有的浓厚历史底蕴。让我最深刻的是《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砖画纯熟地发挥了线条的表现能力,人物造型面相清瘦,体现了秀骨清像的审美风尚。人物之间以树木相隔,构图连贯却又相对独立,完美的体现了堆成美学。画中八人席地而坐,或抚琴啸歌,或颔首倾听,性格特征鲜明,是当时传神理念的典型体现。这是一件让我着迷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2)左飞</p> <p class="ql-block"> 4月2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崔卫老师的讲座《从教学实践到科研成果》把论文写在课堂上这个观点,作为教师,强调教学与研究一体化。立足课堂、跳出课堂、合理融合,加上持之以恒,形成特色。教学成果的呈现,很多教师存在写作的困境,那如何解决呢?崔老师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选题、研究、写作、拟标题,最终落实到课堂,和知识的堆积,深有所感。积累多了自然就有内容可写,可研究。</p><p class="ql-block"> 下午去南京博物馆参观,重点看了特展馆和历史馆,感受了深厚的南京历史文化,藏品之多精美绝伦,感叹陶艺、瓷器、漆器、玉器等各个时期各种工艺的匠心独具。中华上下五千年,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品鉴。</p> <p class="ql-block">(3)谢贤忠</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聆听了崔卫老师的《从教学实践到科研成果——美术教师教育研究策略成果展现》。让我们深受启发。明白了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科研成果,可以促进我们的专业发展。 </p><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一组成员自主研修。大家一起有幸参观了南京博物院,看到了一座从收藏和展示文物的宝库,从古代文物到现代艺术,让我们大开了眼界。了解了历史传承,博物院是我们的重要的文化场所。</p> <p class="ql-block">第二组:</p> <p class="ql-block">(1)李金鲜</p> <p class="ql-block"> 崔卫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从教学实践到科研成果——美术教师教育研究策略与成果呈现技巧》,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如何写论文的深刻指导。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不仅要注重日常的教学工作,还要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提炼经验,进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崔卫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宝贵经验。他指出,一篇好的论文不仅要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还要注重语言表达和逻辑推导。崔卫老师详细讲解了如何选题、如何构思论文框架、如何撰写引言和结论等关键环节,让我们对论文写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此外,崔卫老师还鼓励我们要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他认为,只有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才能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崔卫老师的这番话深深地激励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我相信,通过努力一定能够在美术教育研究领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2)邹吟雪</p> <p class="ql-block"> 我们探索了历史的瑰宝——南京博物院。走进南京博物院,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廊,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扇窗,透过它们能窥见历史的深邃与文化的辉煌。在这里,我不仅亲眼目睹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也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其中,我对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展示尤为印象深刻。看着那些精美的青花瓷、五彩瓷,我被工匠们的精湛技艺所折服。每一件瓷器都是时间的见证,它们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依然保持着那份静谧与典雅,让人不禁对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肃然起敬。参观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每一件展品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我们共同的财富。南京博物院在文物保护和修复方面所做的努力让我感到敬佩。</p> <p class="ql-block">(3)廖泽蜀</p> <p class="ql-block"> 今天参观了南京博物院,感受如下:古代书画、瓷器、玉器、青铜器等,都是高水平的艺术创作。它们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参观者可以在欣赏这些艺术品时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随着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发展,现代博物苑在展示文物的同时,也在探索更加科学的展示和解说方式。参观南京博物院不仅是一次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它让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激发了我。南京博物院,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辉煌,让人感慨万千。南京博物院,是一座汇聚了华夏文明精华的宝藏之地。在这里,我领略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像是开启了一场文化之旅,那些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深感敬佩。南京博物院,是一本活着的历史教科书。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心中充满了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情,这里是我们与古人对话的桥梁。南京博物院的展品丰富多样,令人目不暇接。每一个展厅都像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带给我无尽的惊喜。</p> <p class="ql-block">第三组:</p> <p class="ql-block">(1)张雪梅</p> <p class="ql-block"> 崔卫教授讲关于《从教学实践到科研成果》内容交流,把科研成果的产出过程比喻成结婚、怀孕、分娩、取名字,通俗易懂。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实践与科研成果之间的紧密联系。立足课堂,把论文落实在课堂上,教学实践是我们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而科研成果则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结果。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我们的学术发展。教学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通过参与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科研成果也可以为教学提供新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形式新颖,教学资源充分体现多方面功能价值,因此,从教学实践到科研成果是一个相互促进和补充的过程。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参观了南京博物院,见证了历史长河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置身其中感受民国风情街,欣赏到国画、油画、雕塑,书法等原作艺术作品,感受艺术家的创作风格,用笔,用墨,用色的特点,感触颇深。</p> <p class="ql-block">(2)刘波</p> <p class="ql-block"> 崔卫老师给我们讲授如何落实从教学实践到科研成果的过程,我体会最深。从以往研究成果中论文等,作为研究基础,大量阅读相关资料,在进行思考提炼,提出问题到形成自己想要研究独到的课题,根据课题研究解决办法。崔老师还提到课题选择也讲究原则,遵循目的明确有的放矢,眼光超前抢占先机,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切实可行小题大做,持之以恒形成特色等原则。在研究的具体内容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入手,也可是教学的任何一个板块,乃至教学故事,教师本人都可以作为研究内容!这样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搞好研究。做即能说又能练的好把事。最后又讲解研究的编辑标准,提示我们研究不是自己看的,是给专家和同行看的。别人看到的是原创有水平的研究!在崔老师的讲座下,我燃起了研究的欲望,在日后工作中我要不断的继续研究,来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下午我们走进南京博物院进行参观学习,先辈和前辈们的付出让我备感自己的不足,我也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向他们一样有所成就。我将努力,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和跨领域的融合能力!</p> <p class="ql-block">(3)石江陵</p> <p class="ql-block"> 4月2日,崔卫老师带来了一场极具实用价值的讲座,主题为《从教学实践到科研成果——美术教师教育研究策略与成果呈现技巧》。从最初的写作迷茫,到逐渐明确研究范式,再到详细阐述从研究到写作的完整流程,崔老师为我们深入剖析了选题原则,并强调了教学与研究一体化的重要研究策略。此外,他还分享了诸多写作成果呈现的技巧,并详细解读了如何围绕四个问号来组织论文内容。通过这次讲座,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撰写教学成果或论文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找到了未来如何更有效地呈现教学实践内容的路径。</p><p class="ql-block"> 下午我有幸踏入了南京博物院,这座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宝库。漫步其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时光隧道,每一件展品都如同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让我得以窥见古人的智慧与匠心。我被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展示深深吸引。那些青花瓷、五彩瓷,宛如一朵朵盛开的艺术之花,绽放出绚丽的光彩。我惊叹于工匠们巧夺天工的技艺,这些瓷器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记录着古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参观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这些珍贵的文物,每一件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们承载着我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南京博物院在文物保护和修复方面所做的努力,让我深感敬佩。这次参观使我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我们的手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第四组:</p> <p class="ql-block">(1)刘学润</p> <p class="ql-block"> 4月2日上午崔卫老师分享的是《从教学实践到科研成果》,他用简单的问题出发分享了教育教学的研究属性本质、范式,内容都是什么,如何把论文写在课堂上,如何利用成果进行研究,如何发表等问题,为我们在以后的教育科研中提供了有效的方式方法,也回答了一直以为我内心对美术教育研究的疑问。</p><p class="ql-block">下午小组研修,我们来到了南京必打卡地——南京博物馆,每个展区都各具有特色,历史馆参观古都历史人文,特展馆的镇馆之宝,书中不常见的吴昌硕作品,展大国重器工匠精神,艺术馆巧遇傅抱石、陈之佛,非遗馆里的“老茶馆”座无虚席,台上正进行着非遗文化瑰宝“昆曲”,展馆里每一件都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它们静默无声,讲述一段又一段古老的故事。每当你凝视它们时,仿佛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匠心,那种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我们的文化遗产,充满自信。</p> <p class="ql-block">(2)郑兴琼</p> <p class="ql-block"> 4月2日,再次荣幸聆听崔卫老师的《从教学实践到科研成果—美术教师教育研究策略与成果呈现技巧》。从写作的难题,到论文的定向,给了我们更准确的认知。为大家整理了研究范式的分类、从研究到写作、选题的原则、研究的内容和策略等方面知识。并讲解了从教学案例到“论文”的技法技巧,为学员们在论文撰写的路上指明了方向。最后,更是贴心的为大解答问题,非常感谢崔老师的授课。在下午,我们到了南京博物馆参观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令我们惊叹,在古代人类的智慧。同时我们也惊叹古代的建筑风格,对我们今天有很高的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3)王蓉章</p> <p class="ql-block"> 走进南京博物院,就仿佛穿回历史的长河,每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都让人为之震撼,都散发着历史的韵味。傅抱石的画作、名家书法、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青花瓷、青铜、玉器等等,每一件都堪称艺术瑰宝,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辉煌与华丽以及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历史文化。在特展馆中漫步,你会被这些珍贵的文物所震撼,也会被它们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所感动。每一次参观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更加珍惜和尊重我们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第五组:</p> <p class="ql-block">(1)张杰</p> <p class="ql-block"> 崔卫老师关于“从教学实践到科研成果—美术教师教育研究策略与成果呈现技巧”的讲座,从我们写作的困境中谈起,“工具”范式,“状态”范式,从选题,研究,写作,拟题目,以及怎样研究与实践一体化,选题原则等方面为我们详细解读怎样把教学实践转化成科研成果。通过这次讲座,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实践与科研成果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也认识到了自己在研究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未来,我将更加注重教学实践的积累,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我也将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成果呈现技巧,争取在科研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小组教研参观了南京博物院,最触动我的是那些历经千年仍保存完好的文物。它们静静地躺在展柜中,虽然不会说话,但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它们像是历史的见证者,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些久远的岁月。每次看到这些文物,我都会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和敬意,对古人的智慧和才华感到由衷的钦佩。</p> <p class="ql-block">(2)彭燕苹</p> <p class="ql-block"> 崔主编题为《从教学实践到科研成果》的讲座内容丰富,用生活实际案例,深入浅出,让我收获颇丰。首先,崔主编强调了教学的重要性。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实践的能力,它的科研产出课程就像“女人怀孕,分娩一样”。在教授的引导下,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工作,认识到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其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崔教授指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他用生活案例告诉我们,“当你水喝多了,尿就有了”。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勇于尝试、不怕失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科研是教学和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科研,教师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科研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讲座中崔教授提到了从教学实践到科研成果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坚持。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总之,这次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实践和科研的重要性,我将其应用于未来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p><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组去参观了南京博物馆,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博物馆里藏品丰富,文物众多,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展品让人目不暇接。通过参观,我对中国悠久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次游历不仅让我大开眼界,也激发我对这座博物馆更加喜爱。南京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展示历史文化的宝库,也是一座传播文化、启迪智慧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3)杨婷婷</p> <p class="ql-block"> 今天在南京博物馆度过了一个充实而富有启迪的一天。穿越时空的走廊,我仿佛置身于六朝烟水气与明清风华间,一件件珍贵文物犹如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繁星,讲述着南京这片土地上的悠悠岁月和辉煌篇章。馆内的云锦织造技艺令人叹为观止,明城墙砖石诉说着沧桑,古代瓷器上的釉色犹如大自然中五彩斑斓的调色板,每一色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非遗展区的金陵剪纸细腻生动,自然历史展区则让我领略了南京生物多样性的奇妙。</p><p class="ql-block"> 沉浸在这座知识殿堂之中,深感中华文明之博大精深。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故事,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南京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珍品的地方,更是一本可以触摸的历史教科书,让人心生敬意,收获满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