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氏家族纪事》(23)

王秉钧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作者:王秉钧</span></p> 第三章  亲情篇 “支壳子”一家人 <p class="ql-block">“支壳子”是当地人的土话,书面语应该叫“支模”,说得通俗点,就是建筑业上的安装模板。闫朝忠一家人从事这项工作已有10多个年头了,说具体一点,就是给乡村人家盖楼房安装模板。</p><p class="ql-block">闫朝忠,大约40来岁,看上去很忠厚,一副身强力壮的样子。他媳妇叫李云,为人朴实真诚,脸上透着庄稼人特有的“健康红”,一看就是个能吃苦的人。闫朝忠的乳名叫张伟——因他母亲姓张。平时,他叫媳妇小李,媳妇则叫他的乳名张伟。听这称呼,就知道他们的夫妻关系是多么的和谐和恩爱。10多年来,他们手下长年雇着六七个人,有时雇到10多个人。夫妻俩带着大家,一心一意地干,业务很是红火。</p><p class="ql-block">支模这事儿,既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首先,柱子要立得正,保持上下垂直;混凝土面要水平、平整;楼梯也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还有一些边边角角的地方,都要注意到,来不得丝毫的马虎。他们总是用步步紧把模板固定得牢牢的,用激光水平仪,把标准把控得严严的。支模等于用一种“规矩”,把梁柱框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没有这个“规矩”,柱子就立不起来,大梁也挑不起来。人们在谈到家风时,往往会拿这个作比喻,说什么“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就是这个道理。可想而知,这个支模工作是多么的重要。</p><p class="ql-block">闫朝忠夫妻做事精细、服务周到,赢得了广大客户的普遍好评。周边几十里路范围内的人家盖房子都喜欢找他,有时,他们的业务还拓展到了邻近的山东莒南一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李云和她的婆婆</b></p> <p class="ql-block">做人和做事往往是相通的。闫朝忠一家人不仅楼房建设的模板支得好,家庭建设的“模板”也支得非常出色。他们把孝顺、爱心、善良和勤劳等作为“模板”,把自己的家庭——这幢小楼,建设得敞亮而又美观。</p><p class="ql-block">他们家有两个孩子,都是男孩,一个读初一,一个读初二。另外,因为弟弟、弟媳在外打工等特殊原因,弟弟家的两个孩子也生活在他们家里。这两个孩子,大的女孩,读初一,小的男孩,读初二。两家加起来4个孩子,除了上学校,都聚在一块儿。管理孩子,基本上都是母亲的事。在这个家庭中,李云既是“母亲”又是“大娘”的角色,担子双重的重。现在上初中了,还好点,之前,又是洗衣服,又是做饭,还要每天接送他们上学,有时忙得差点吃不上饭。</p><p class="ql-block">那么多事情,她到底是怎么安排的呢?请看——</p><p class="ql-block">先从晚上说起:睡觉之前,不管有多晚,都要把第二天要用的模板装上车,查看妥当;第二天,早早地就要起床,做饭、吃饭,开着三轮车,把4个孩子送到离家5里以外的黑林小学去上学;然后回到家中,开着头一天晚上装好模板的大三轮车去工地;下午,必须赶在学生放学之前赶到学校去接孩子;晚上回到家,还要做饭……开始的时候,婆婆看他们整天忙得脚不沾地,晚上就做好饭等着他们,时间长了,他们有点不过意,干脆推掉了,自己回来做饭吃,迟就迟点,早就早点,没关系。年轻人宁可自己累一点,也不想给老人添麻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婆婆在干活】</b></p> <p class="ql-block">关于照顾侄子、侄女的事情,像他们家这种情况,既然弟弟、弟媳不在家,两个孩子一般都由爷爷、奶奶照看,跟他们没什么关系,何况他们自身又是自顾不暇的大忙人呢?对于这个问题,李云不这么想。她觉得,公公婆婆也是60多岁的人了,家里还有地要种。农活不忙的时候,还要帮他们干活儿。不过,他们干的也都是整理拆下来的模板、拔拔钉子之类的轻快活。有时也上工地,高空作业当然是不会让他干的。他们把技术性比较强的楼梯,交给父亲管理,让他把关。他父亲初中文化,做事心细,没有图纸的人家,他会根据家主的要求,先绘好图纸,按图施工。施工的时候,注意找好水平,台阶平面的尺寸保持一致,台阶的高度也是均匀统一。每个月下来,儿子总是按时给父亲发工资。父亲不要还不行。儿子觉得,父亲的力气也是力气,既然付出了劳动,同样应该支付报酬。这是天经地义的。对照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啃老”现象,这种精神愈加显得可贵。</p><p class="ql-block">对于弟弟家的两个孩子,闫朝忠、李云夫妇是这样想的: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我们做大伯、大娘的就应该给他们以父母一样的关爱,让孩子有一个温暖的家环境。所以,在业务不忙的时候,他们逢到周末,就把孩子们带到饭店里吃顿大餐。到了那儿,菜也由孩子来点,他们喜欢吃什么就点什么。尽量让他们吃得开心,玩得开心。不了解情况的饭店老板惊讶地说:“怎么?你家4个孩子?”节假日期间,他们还会带孩子们出去旅游,放松一下心情。放暑假的时候,他们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海边,当他们看到孩子们赤脚踩着发烫的沙滩,到处嬉戏的时候,他们的心里也感到特别高兴。放寒假了,这次去哪儿呢?夫妻俩商量着。对了,台儿庄、沂州古城值得一去!一查,大人门票118元,小孩门票78元。大人小孩加起来,也就500多块钱,好!就去那儿,于是,一家人开着私家车就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一个家庭的家风也许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在李云的记忆里,父母亲就是非常孝顺的人。在那生活艰苦的年代,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总是紧着老人。这自然成了她效仿的榜样。有时,自己的母亲到他们家里来走亲戚,很自然,就会叫公公婆婆一直过来吃饭。婆婆是来了,公公思想守旧,总不好意思过来。于是,李云就单独盛上一份,让孩子送过去。</p><p class="ql-block">李云刚嫁过来的时候,还有一个奶奶,一直活到91岁才去世。奶奶为人善良,说话轻声慢语。对这个新来的孙媳妇非常疼爱。那时,李云在厂里织网,有时会把材料领回家里织,奶奶常常在边上给李云缠梭子。可当李云要给她洗衣服的时候,她却不肯了。她说,老年人的衣服脏,自己现在还能动,就自己洗。多好的奶奶呀!李云对她奶奶的照顾更加用心了。后来,奶奶老了,由几个子女轮流着照顾。当轮到他们家时,全是孙媳妇李云照顾的。当轮到姑姑家时,如果遇到下雨天,李云就会打电话,叫姑姑不要来了,一切全由她哩。</p><p class="ql-block">闫朝忠对长辈也很孝顺。他自己不喝酒,但逢年过节的时候,还是忘不了给父亲送箱酒去。尽管他知道父亲不好酒,还是要这样做,在他的心里,这似乎是为人子的一种礼数,也是孝敬长辈的一种表达方式。后来,当他发现他送去酒,父亲并没有喝时,他就改为给钱,需要什么,让他自己买去。</p> <p class="ql-block">农村盖房子,支模就等于上大梁,有着隆重的上梁仪式。首先由“工头”说喜话:“上梁上梁,万事吉祥,一上财源滚滚,二上子孙满堂,……”接着就是放鞭炮、放高升万利,撒喜糖、撒喜果子。还要散喜烟……所有工人都能分享到一包喜烟。除了喜烟,在施工期间,家主会给工人,每人每天发一包香烟,不管会不会抽烟都发。闫朝忠总是把这些香烟集攒起来,留送给会抽烟的姥姥。小时候,他最爱去姥姥家了。姥姥家在山东莒南,每次去,姥姥就会笑着说:“这江苏的小貊(方言读māo)子又来了。”有一年麦收大忙的时候,姥爷开着拖拉机来给他们家打麦子。天晚了,姥爷要回去了,他就偷偷地钻到拖拉机盒子里,临走时被发现了,爸爸妈妈叫他下来,他坚决不肯,后经姥爷说情,就让他随姥爷去了。他记得小时候去姥姥家特别好玩。姥姥、姥爷对他也特别宠,每次去,都要给他做好吃的。最让他馋嘴的就是猪肉了,那时,农村生活条件差,能吃上顿猪肉,高兴的跟过年似的。姥姥家的菜园里种着很多西红柿和黄瓜,这也是他最爱吃,想吃了,就去摘,连招呼都不打。现在,姥爷早去世了,姥姥还在,已经80多岁了。姥姥抽烟,那时抽的是土烟,记忆里,他还给姥姥上过火呢。现在,土烟早就淘汰了,他要让姥姥抽“洋烟”……</p><p class="ql-block">闫朝忠记得,小时候去姥姥家,全家人骑着一辆自行车。爸爸骑车,妈妈抱弟弟坐在后座上,他自己坐在大梁上。现在,每年的中秋和春节,他都开着私家车带上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去,车子里挤得满当当的。去的时候,除了带上平时支模时集攒起来的香烟,还要买一些核桃粉、牛奶、燕麦片等茶食和补养品。姥姥抽烟时,他还会像小时候一样给姥姥点烟,那点烟的火苗,总会引起他那遥远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快过年了,农村盖房子进入淡季。一家人终于可以放松下来,开始忙年了。蒸馒头、掐糯米面,炒炒米……满院子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息。</p><p class="ql-block">炒米,是当地的一种土特产。炒炒米有着特定的时间——农历腊月初八、十八、二十八,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好日子。炒米可以煮炒米水打荷包蛋吃,可以做炒米块吃,也可以直接吃。无论怎么吃,都特别香。</p><p class="ql-block">炒炒米有着很高的技术含量。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会炒了,李云就是不会炒中的一个。没关系,他们家有婆婆哩,婆婆可是炒炒米的一把好手。炒炒米那天,婆婆天蒙蒙亮就起床了。她先烧一锅热水,这热水不能太烫,烧响了就行了。接着就把热水刮到一个大盆子里,然后,把头一天筛好的糯米倒进去,用漏勺子不停地把水里的糯米扬起来。</p><p class="ql-block">“妈妈,我来扬吧,这个我会。”这时候,媳妇小李出现了。她马上从婆婆手里接过漏勺子扬起来,等扬到能用两个手指捻开的时候,就把糯米捞到一个铺着大笼布的筛子里,然后把耷拉在外面的笼布操起来,蒙在上面,并用东西盖在上面让它捂着。这时候就可以做早饭、吃早饭了。吃过早饭,大约到八九点钟的时候,糯米就捂好,可以开炒了。</p><p class="ql-block">这是婆媳俩配合最为默契的时刻。只见婆婆在灶上炒,媳妇小李在灶下烧火。</p><p class="ql-block">“大火。”婆婆说时把一小瓢糯米放进锅里。</p><p class="ql-block">“好的。”媳妇应道。灶底的火随之呼呼地烧起来。</p><p class="ql-block">“嚓嚓……”婆婆手里的木头铲子在锅里不停地翻动着,糯米也在锅里不停地跳动着。糯米的颜色在不断地变黄、变黄……</p><p class="ql-block">“小火。”婆婆的话音一落,灶下的火就慢慢地小了下来。</p><p class="ql-block">原来白花花糯米,终于炒成了金灿灿的炒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婆媳俩就这样一轮又一轮地炒炒着。他们一边炒着炒米,一边说着闲话儿。</p><p class="ql-block">媳妇说:“妈妈,我们今年支壳子的活儿可好呢,前几年因为疫情受了不小影响,今天可转过了。”媳妇向灶膛里添了把柴禾,“这一年,你们也很辛苦,你和他爷爷也帮了我们不少忙。张伟说了,今年要多给你们一些过节费。”</p><p class="ql-block">“你们要好好的做,把名声做好,名声好了,人家自然就会宣传你。活儿也就会越来越多。”</p><p class="ql-block">“是的呢,很多人看我们活儿做的好,就问家主,这是谁做的,主人说,是闫康邑小闫做的哩……后来,人家就打电话来联系我们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媳妇说着外面的新鲜事儿,婆婆说着庄上谁家的儿子说好媳妇了,谁家的闺女找好婆家了。</p><p class="ql-block">说着说着,一大笸箩的炒米就炒好了。门里门外都是炒米的香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附:《闫氏家族纪事》写作提纲</b></p><p class="ql-block">走进闫康邑——写在前面的话</p><p class="ql-block">第一章 溯源篇</p><p class="ql-block">一、阎氏起源</p><p class="ql-block">二、赣榆阎氏</p><p class="ql-block">三、阎康邑阎氏</p><p class="ql-block">四、“三让堂”的由来</p><p class="ql-block">五、阎氏家训</p><p class="ql-block">六、赣榆闫氏字辈</p><p class="ql-block">第二章 家园篇</p><p class="ql-block">一、河畔人家</p><p class="ql-block">二、水库情深</p><p class="ql-block">三、美好家园</p><p class="ql-block">四、山乡风情</p><p class="ql-block">第三章 亲情篇</p><p class="ql-block">一、养育之恩</p><p class="ql-block">二、孝亲之道</p><p class="ql-block">三、兄弟之情</p><p class="ql-block">四、夫妻之爱</p><p class="ql-block">五、姑嫂之谊</p><p class="ql-block">六、婆媳之亲</p><p class="ql-block">七、祖孙之乐</p><p class="ql-block">第四章 事业篇</p><p class="ql-block">第五章 军旅篇</p><p class="ql-block">第六章 好人篇</p><p class="ql-block">第七章 邻里篇</p><p class="ql-block">第八章 学子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王秉钧艺术简介】</b></p><p class="ql-block">王秉钧,上海启鸿艺术网签约书法家,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研究员,宿迁市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纪实文学《解放上海的故事》(合作)、《村支书日记》,报告文学集《商海弄潮人》,散文集《大美伴我行》等。散文《为父亲送行》荣获中国散文学会颁发的“中国当代散文奖”,并入编《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