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知青岁月之一

黄毅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两年前(2022年)的阳春三月,我们决定将居住了23年的房屋重新装修。在清理当年工作时段的各项证书时,我意外的发现了1976年上山下乡的知青证,令我如获至宝,喜出望外。翻开知青证书,映入眼帘的是青春年少、笑容满面、年龄不足17岁的我一寸黑白照片,证书上清晰地记录着我的出生年份、毕业学校、毕业时间、家长单位、落户地点、落户时间。手持着深红色的知青证书,四十多年前的如烟往事一幕幕的在脑海中闪现,虽说琐碎却又如此真实,不能忘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年时间过去了,知青岁月始终萦绕在脑海之中,总有不吐难安之感,于是乎趁着美篇平台推出的“我的知青岁月”栏目之际,将那段短暂且渐渐远去的知青岁月记录下来,既是我个人也是我们同学群体的一段人生履历,虽具体细节各不相同,但大家人生此段的路径大体相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期的上山下乡知青多以插队为主。自1974年那届毕业生开始,黄石市的下乡知青是以所在单位组建知青点的形式,将知青集中起来,落户生产队,只在春播、双抢、秋收农忙时回队劳动,平时集中到知青点统一生产生活。厂里1974年下乡的知青点设在金山店梅山,1975年下乡的知青点设在黄金湖公社,1976年下乡的知青点继续安排在金山店公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6年8月我们黄石电厂职工子女50多名应届高中毕业生由厂里安排汽车在带队师傅谢育生、喻寿春的带领下驱车前往大冶县金山店公社车桥农机厂,开始了正式的知青生涯。我因右手腕骨折被批准延缓半年下乡,本次只是随车前往察看劳动生活的环境。在农机厂空旷的礼堂里我与所有知青们一起坐在一埋木板上听取了带队师傅和农机厂负责人简短的讲话,其间一个名叫黄志刚的地方青年步入会场,环视后坐到了付跃同学的身旁。散会后大家返回宿舍寻找房间,安顿行李,安营扎寨,开启新生活。我当日随厂里车辆返城回家养伤,静待伤愈后正式下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家休养半年后我受伤的手腕基本恢复,恰逢1977年春节,同学们都从知青点回家过年。此时地处梅山的七四届老知青许多人返城工作了,梅山片四个知青点人数稀少,经过商议公社决定将下放农机厂的七六届全体知青调往梅山,春节后正式实施。1977年3月我们又重新分配下乡,这一次我携带着行李入队,成为一名正式的上山下乡知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梅山片共有四个知青点,分别是五队梅山点,四队白鹤点,九队向阳点,一队火石点。我们七六届50多名知青又重新分配到这四个知青点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分到梅山点的有:男生秦建华、孙家林、付跃、徐惠明、徐国迎、徐小平、柯松生、黄若峰、汪水生,女生郭萍萍、许英、游红、魏姣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分到白鹤点的有:男生曹中汉、李福山、余月华、马俊、黄义华、杨啟俊、凡浩、程飞跃、谈云林、范以脆,女生耿红、徐秋梅、李冬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分到向阳点的有:男生张进安、余瑞忠、刘贵国、刘祥明、刘忠明、郭建军、王则平、张治平,女生叶建萍、汪莉霞、王怀军、万小珍、朱和英、吴向红、周璟、唐美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分到火石点的有:男生李连喜、熊炎庆、黄治建、郭振鹏、陈少峰、徐维胜、陈锦平、宋业武、刘同清、吴健、黄志刚,女生黄丽珍、叶汉珍、郭惠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被分配在白鹤点,落户在下新屋生产队。当时白鹤点七四届老知青剩下六人,四男二女,他们是王卫、张杰、林效勤、秦新华、方春香、陈金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山下乡是我们跨出校门走上社会的人生第一站,随着老知青的逐渐返城工作,大家都心知肚明,下乡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过渡期,返城工作才是人生最终的定局。所以知青生涯仅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片段,无足轻重。虽说认识不高,但开始阶段大家劳动的态度还是认真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管理好各个知青点,厂里在各点都安排了带队师傅(一年一换),各大队都安排了当地农民为各点的生产队长。白鹤点带队师傅是柳树清,生产队长是朱队长。带队师傅负责生活服务协调管理,队长负责生产劳动。每天上午朱队长敲钟大家出工,晌午回来吃午饭,午休后继续由朱队长敲钟出工,傍晚收工吃晚饭休息。周而复始,日复一日。白鹤点是林场,主要负责山上的杉沙树的维护管理,剪枝、松土、薅草,劳动强度还不算大,下乡之初我对待劳动态度是端正的,工作是积极认真的。1977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知青点团小组动员我写申请,准备发展我入团,后因团支部知青副支书的私心杂念(他暗恋一女知青并情书示爱遭拒,我与女知青关系很好,令他以情敌视之)使之付诸东流,使我入团未果,当然我也没当回事,无关轻重,可有可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入团事情之后,我的下放生活有了些变化,不再单一的埋头生产劳动,也开始一些新的生活方式。与当地的青少年交朋友,让生活更丰富多彩(上图是下放时唯一照片,地点是白鹤中学操场上,图中右边两位分别是白鹤中学学生小柯小文)。77年收麦季节,想跟随老知青王卫去黄金湖割麦,王卫要求大家剃光头,否则别去。管他的,只要能去黄金湖剃就剃吧,于是就有了四个和尚头:王卫、李福山、余月华和我,形成了一道奇特的风景。在黄金湖看到了75届知青们艰辛的劳动,在齐大腿深的湖改田的农田里劳作,由衷的感叹他们的吃苦精神。在黄金湖水田里看到了水芹菜,根系扎在泥水中,杆叶长在水面之上,蚂蟥在水芹菜间飘游攀爬不定,从此心里留下了阴影,水芹菜惹蚂蟥,拒不食用。收完麦后在黄金湖东沟闸码头坐船到保安,步行回白鹤,一路上四个光头大摇大摆、神气活现,十分惹眼,令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7年的春播我们所有知青回到各自的生产队参与农田劳动,这样我回到落户的生产队下新屋。湾子后面是一个大湾子,有几十户人家叫上新屋,下新屋是个小湾子,只有十来户人家,因地势上下故称下新屋。湾子小田地也少,所以非常贫穷,一个正劳力每天10个工分分值只有0.42元,我在知青点只拿7个工分,换算分值每天所得仅有0.294元。所以我给自己确定一个目标,每年年终不奢望盈余,但保证不超支,自己养活自己,不找父母拿钱添亏空。好在当时在队里就是领点口粮,稻谷、麦子、红薯等,价值不高,每年保证六成多出勤率便可自给自足,我基本做到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播期间队长知道我这个城里青年做农活不内行,尽可能的安排轻的事情让我做。挖田角(赶牛犁田犁不到的田间角角落落)、挑秧苗等,这种安排是对我这个年轻知青的照顾,令我十分感动。回队劳动的饮食是各家派饭,每天一户,早插(即春播)的十来天时间几乎将全湾每户轮流吃一遍,那年头虽条件有限,但农户们轮到派饭日都还尽量做点好吃的接待我,还劝我做事累多吃点,使我如沐春风,倍感温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7年的双抢我又回队劳动,与春播情形一样得到生产队的照顾,因为要抢收抢种,收上来的稻谷晒在禾场上,需要人守夜,这样这份轻便的工作又落到我头上,不用在烈日下暴晒,可村里农户是没得闲的,抢收完早稻还得抢种下晚稻,天亮出工,天黑收工,辛苦异常,所以一次双抢下来,再硬的庄稼汉也要瘦掉几斤肉,脱去一层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8年春播我又回队一次,劳动生活方式依旧,双抢因为被大队民兵连抽调参加民兵训练,准备八一建军节参加全县民兵技能比武所以未回队参加双抢。印象中回队劳动仅有三次,因时间久远不一定准确,大体如此吧。总体印象是下新屋湾子小,人不多,田地少,在白鹤大队属最穷湾子之一,但人性好,心眼实,纯朴善良,老老实实的一湾人,让我铭记心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u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未完待续</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