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成都市境内文物保护单位之天府广场周边

步行者

<p class="ql-block">天府广场旁的路口,前面就是四川科技馆</p> <p class="ql-block">四川科技馆原为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成都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右边是四川省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四川大剧院</p> <p class="ql-block">天府广场上看成都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左侧为成都博物馆,右侧为四川省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成都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了</p> <p class="ql-block">明代初年在成都原五代宫苑旧址修建了蜀王府,其外墙范围东至今顺城街,南至今东御街、西御街,西至今东城根街,北至今羊市街、西玉龙街。明代末年蜀王府毁于战火,清代在明蜀王府旧址的中心部位修建了贡院,俗称皇城。1968后,原皇城被拆除,在原址修建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2006年改建为四川科技馆。</p> <p class="ql-block">伟人塑像,正在维修</p> <p class="ql-block">1969年,新中国成立20周年,这一年的国庆节,对于当时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隆重和意义重大的。当年的成都也盛况非凡,家家户户喜迎国庆。而在那一年,对成都人而言,还有一件喜出望外的事,那就是天府广场上的毛泽东塑像和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于年初落成。适逢国庆佳节,天府广场举行了浩大的游行庆祝活动。1969年初落成的毛泽东汉白玉塑像,基座高7.1米,象征着党的生日;塑像高12.26米,象征着毛泽东的生日;基座四面各7朵葵花,象征着7000万四川人民(当时人口数字)。1979年,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更名为四川省展览馆,现为四川科技馆。</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成都市人民政府2022年1月7日公布,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四川科技馆背面</p> <p class="ql-block">四川科技馆背后即为成都体育中心,前几年发掘出东华门遗址,现已不作为体育中心。目前外侧建成东华门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可以看到体育馆内部也已经是文物发掘状态了,目前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外侧建成一个很小的东华门遗址公园,没看到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东华门遗址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东华门街18号、成都体育中心所在片区,这里是成都老城的核心区域。2013年以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大规模、持续性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2019年,遗址被列入四川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遗址共发现汉代至明代多个时期文化遗存,出土上万件重要文物,极大地丰富了成都城市历史 内涵。考古证明,东华门遗址是古代成都城市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成都"列备五都""扬一益二"的辉煌记忆,记录了唐宋摩诃池的繁华盛景和明代蜀王府的壮丽威仪。</p><p class="ql-block">立于遗址之上的成都体育中心建成于1991年,曾是成都举办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各类文艺演出和会展的重要场所,也是四川球迷喊出"雄起"响彻全国的地方,与成都的历史文脉有着深刻的联系。</p><p class="ql-block">东华门遗址积淀丰厚,古今叠加,力证了成都持续2300年城址不改、城名不变,蕴藏着世界文化名城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的历史基因,它是天府文化悠长厚重特质的实物见证,也是天府文化创新创造发展的根脉源泉。</p> <p class="ql-block">东华门遗址是指在成都体育中心南侧发掘的约7.5亩古文化遗址。考古工作者从中发现了从汉代到清代1000多年的众多文化遗存。其中最重要的是杜甫、苏轼、陆游、花蕊夫人等文人骚客在诗词中提及的摩诃池。摩诃池经前蜀开国皇帝王建重修后更名龙跃池。王建之子王衍继位后,又大兴土木,环池造宫殿,修筑亭台楼阁,引入活水,再次改名为宣华苑,得“水心楼殿盛蓬莱”之美誉。明初,此地修建蜀王府时,直接将大半个摩诃池填平作为地基。现在遗址内的一条河道,即为蜀王府在摩诃池基础上改建的蜀王府生活和消防用水的河道。清代,摩诃池进一步被填埋,明蜀王府被改建为贡院,东西各开一门,分别叫东华门与西华门,是效仿故宫的格局而设置的。如今,东华门没有保留下来,只保留下街道名称。2014年“东华门遗址”内唐代摩诃池、明代蜀王府水道遗迹等的发掘,为认识古代成都提供了地理坐标,是研究古代成都中心区的历史依据,也是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物支撑。</p> <p class="ql-block">明蜀王宫水道踏道遗迹</p> <p class="ql-block">这个突出部分是桥墩遗迹</p> <p class="ql-block">可以看到两边的桥墩遗迹和护堤遗迹</p> <p class="ql-block">水井遗迹</p> <p class="ql-block">庭院遗迹,已回填</p> <p class="ql-block">宋代拼花十字路遗迹</p> <p class="ql-block">隋代拼花石子路遗迹</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基督教上翔堂,右侧老建筑为中华圣公会礼拜堂</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基督教上翔堂原名圣约翰堂,位于青羊区顺城大街219号(上翔街20号),是成都市最大,中国西南最大的教堂之一,始建于1909年,系中华圣公会西川郊区主教座堂。1912年在此创办传播西学之"辅仁学社",1941年7月27日教堂被日机炸毁,1946年曾计划建堂未果,后经修复继续座礼拜至新中国成立。1980年3月2日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后成为全国首批开放的重点宗教活动场所之一。1992年3月因顺城街城市改造改建后更为现名。</p> <p class="ql-block">中华圣公会礼拜堂建于民国初年,文革后停止宗教活动至今,现由成都市民族宗教局管理使用。新修建有新钟楼及大型礼拜堂。礼拜堂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190平方米,系二层砖木结构,青砖墙,青瓦悬山顶,仿欧式建筑。两楼均设宽廊,立有13根砖柱直通屋面,正北面设门,五级石梯进入通廊,主楼面阔6间共21.5米,进深7米,中部设木梯通2楼。2007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中华圣公会礼拜堂(主教府旧址),四川省人民政府二〇〇七年六月一日公布,青羊区人民政府二〇一七年七月一十四日立</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基督教陈列馆,位于原会督(主教)府,该楼是原中华圣公会礼拜堂(中华圣公会成都圣约翰堂)楼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楼坐西朝东,总建筑面积658.5平方米,为二楼一底砖木结构,砖柱、砖墙为水刷石和水泥拉毛抹灰饰面,屋面为小青瓦坡屋面。</p><p class="ql-block">1892年,英国圣公会传教士何诗白( J . H . Horsburgh )经重庆到达成都,于1895年成立华西教区。第一任主教盖士利( William Wharton Cassels )及辅仁学校魏文渊( A . H . Wilkinson )负责该楼的修建。1912-1926年间,史文宣( John · R · Stewart )及朱孔阳( E . A . Cook )曾在此居住。1936年英国人侯礼敦( John Holden )成为最早在此居住的主教,由此该楼才正式被称作主教府。1936-1950年期间,该楼长期作为宋诚之会督的寓所。1943-1950年,副主教马克遂( H · A . Maxwell )也曾居住于此。此外,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华西协合神学院英国人陆德礼( A . F . Lutley )教授、挪威人霍破( Sverre Holth )教务长,中籍牧师郑铁侠、金景山、傅丕之等也曾在此居住。1954-1962年,东川兼西川教区主教蔡复初在此居住,20世纪80年代恢复礼拜后李连克牧师也曾居住于此。后该楼作为成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办公楼。</p><p class="ql-block">2007年该楼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16年,成都市基督教陈列馆设于此。</p> <p class="ql-block">只有这一栋楼是老建筑</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这些是现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可以明显看到哪些是现代的,哪些是老的</p> <p class="ql-block">鼓楼南街清真寺,目前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鼓楼南街清真寺,四川省人民政府一九九一年四月十六日公布,成都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成都清真寺有几十所,而以鼓楼南街者为最巨。鼓楼南街清真寺,初建于明洪武年间,毁于明末。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坐西向东,原主要建筑有大门、牌坊、邦克楼、礼拜殿、左右厢房、经文教室、浴室、教长室等。1941年牌坊、邦克楼及厢房遭日机炸毁,现寺内仅存主要建筑礼拜殿一处。从现有建筑特别是大殿大木构架分析,是为清代早期形制,部分仍保持明代建筑风格。《成都城坊古迹考》称此建筑“精美为各清真寺之冠”。</p> <p class="ql-block">鼓楼南街清真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鼓楼南街115号。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毁于明末,清康熙雍正年间恢复,后经清乾隆七年(1742)及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月两次重建,原建筑规模较大,1941年被日本飞机炸毁,仅剩受损严重的礼拜殿。该建筑坐西朝东,现存主要建筑礼拜殿,呈长方形,殿周围作卷棚式双步廊,面阔16.86米,进深31.55米,高16米,面积约851平方米。三重檐歇山顶,屋顶盖筒瓦,脊端以鸱吻为饰。殿的后部砌砖墙,三面装木格门,格心花纹古朴大方,镂空雕刻图案,制工精巧。殿内纵置金柱2列,装有格门和天宫罩,将殿分为2进,前后各有1藻井,顶棚彩绘卷草花卉。整个建筑具有清初蜀中风格,为研究成都地区明代以来的伊斯兰教文化及其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1991年,公布为第三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从侧面就可以看出其复杂的建筑结构</p> <p class="ql-block">复杂精美的斗拱</p> <p class="ql-block">树木掩映的鼓楼南街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平安桥天主教堂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平安桥街29号,是成都最大的天主教堂。该教堂由法国神父骆书雅设计,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动工,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建成。整体建筑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74平方米,主要由主教座堂与主教公署两部分11栋、104间房屋组成。整个建筑群以教堂和四周的合院组成完整的“悚”字。建筑群中西风格结合精妙,是西南地区尚存不多的较完整的中西合璧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安桥天主教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〇一三年五月三日公布,四川省人民政府二〇一三年六月一十八日立</p> <p class="ql-block">平安桥天主教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西御河街道。教堂于1885年(光绪二十一年)动工,1904年(光绪三十年)建成。天主教西川教区法籍主教指派法籍神甫洛书雅设计、监造,工匠多为西川农村天主教徒。整体建筑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74平方米,该建筑群主要由主教座堂与主教公署两部分11栋、104间房屋组成。主教座堂建筑平面为“忄”型,似“十”字,为仿古罗马式风格砖木结构建筑,面阔21.5米,进深35.8米,高12.3米。正立面用科林斯柱和半圆形拱券,呈二层拱顶,九门九窗构图。教堂内用4排楠木柱将堂分成三部分,中厅内高9米,两侧略低,18根主柱支撑拱形天棚。主教公署建筑平面为“束”字型,是教区主教等神职人员处理教务治所,内多为中式风格建筑。整个建筑群总平面布局以教堂和四周的合院组合成完整的“悚”字,诠释天主教“约束思想(心)”宗旨。建筑群中西风格结合精妙,形象简朴完整,比例优美,装饰适度,空间开合有致,是西南地区尚存不多的较完整的中西合璧建筑群,是研究天主教在中国传播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科学、文化、艺术价值。 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平安桥天主堂侧面</p> <p class="ql-block">可以看到内部建筑结构为中式</p> <p class="ql-block">这些廊道特别有历史感</p> <p class="ql-block">看不出来是教堂建筑,因为这些大部分是中式民居风格</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有西式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上图建筑内部</p> <p class="ql-block">侧边的小门是入口,正门(下图建筑处)貌似没开</p> <p class="ql-block">陕西会馆,蓉城饭店,内部真有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陕西会馆</p> <p class="ql-block">陕西会馆位于成都市青羊区陕西街130号蓉城饭店内,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是寓川的陕西人祭祀先贤、议事营商、拜亲宴友、游学借宿的地方。清嘉庆二年(1797年)扩建维修,建药王殿祀奉孙思邈,后毁于战火。现存建筑是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陕籍四川布政使程豫首倡,成都“庆益”、“益泰”等33家陕西人商号集资重建。整个建筑凝重端庄,古朴雄浑,在造型和装饰上继承了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体现出清代较高的建筑水平。会馆门匾“陕西会馆”四字,为于右任所书。陕西会馆所在街道,最初叫芙蓉街,因芙蓉花盛开而得名。在修筑陕西会馆后,遂约定俗成改称陕西街。</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陕西会馆,成都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一年四月四日公布,西城区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陕西会馆,四川省人民政府2019年1月10日公布,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现在是茶馆,不是景区,参观还是可以的,甚至可以围炉煮茶</p> <p class="ql-block">虽然现在布置成茶楼,但还有古色古香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陕西会馆始建于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是旅川陕西人祀奉祖先先哲、议事会商、拜亲宴友、听戏赏玩、乡试借宿的地方。清嘉庆二年(1797)扩建和维修,后又建药王殿祀奉孙思邈,后毁于战火,现仅存大殿。现存建筑乃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陕籍四川布政使程豫首倡,成都“庆益”、“益泰”等33家陕人商号集资重建。大殿为两层,坐北朝南,面阔7间共35.21米,进深3间共17.95米,高15.88米,占地面积约为634米,砖木结构,穿斗抬梁式,歇山式灰筒瓦顶,脊饰宝瓶中花、吻兽、人物造型。大殿前建有花径、小溪。该会馆为成都尚存不多的清代会馆建筑,建筑规模宏大,艺术价值颇高。</p> <p class="ql-block">古碑</p> <p class="ql-block">在外侧停车场看陕西会馆</p> <p class="ql-block">屋顶的葫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