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b><b>历史悠久的世界海洋贸易,在10-14世纪迎来了异彩纷煌的繁荣期。泉州坐落于中国东南沿海,以位于江口平原的城区为运行中枢,东南面的辽阔海域是其对外联系门户、西北面的广袤山区是其产业基地,水陆复合的运输网络连通其间,呈现为区域空间·经济·社会系统高度整合,港口、城市与腹地联动发展的整体繁荣景象,实证了千年以前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港口的杰出典范,所具有的"多元、开放、包容、共享"的社会发展智慧,成为当时亚洲海洋东端最为重要的中心港口之一,宋元中国杰出的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窗口,马可波罗赞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并以" Zayton (刺桐)"闻名于世。2021年7月被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共有22处世界遗产点。</b></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品味泉州,回眸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欢迎浏览美篇</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精选【世界文化遗产】38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上)~福建泉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品味泉州,浸润半城烟火半城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泉州半城烟火半城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山在城中心水围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小楼一夜听春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深巷明朝卖杏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首诗出自明代文学家杨慎的《泉州》,最出名的是《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b></p> <h1><b><font color="#ed2308">【9老君岩造像】</font>位于丰泽区清源山下泉山路,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位于泉州城北3公里的清源山南麓,是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巨型石雕像,也是中国现存较大的道教石雕造像,是宋代泉州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象征。</b></h1> <h1><b><font color="#ed2308">【2泉州府文庙】</font>位于鲤城区府学路中国东南规模最大孔庙,是中国东南地区较大的孔庙建筑群,儒家祭祀场所和泉州高等级的教育机构,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带来的经济和文化繁荣。</b></h1> <h1><b><font color="#ed2308">【4清 净 寺】</font>位于鲤城区涂门街108-110号,中国现存最早的清真寺,始建于1009年,是泉州较早建立的伊斯兰教寺院,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伊斯兰教寺,是对宋元时期跨越重洋来泉州营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物证,见证了宋元泉州的人群汇聚、商贸往来和文化繁荣。</b></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伊斯兰教圣墓】</b><b>位于丰泽区灵山路,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两位门徒“三贤”和“四贤”的墓葬、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历史物证之一,世界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墓,是中国现存古老而完好的伊斯兰教遗迹,反映了宋元泉州多元文化的交往与融合。</b></h1> <h1><b><font color="#ed2308">【5泉州天后宫】</font>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年代最为久远、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皇帝下旨建造于1196年,是宋元时期起源于泉州本地的海神妈祖的祭祀建筑,也是世界范围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见证了妈祖信仰伴随海洋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历程。</b></h1> <h1><b><font color="#ed2308">【12真 武 庙】</font>位于丰泽区通港西街301号,八闽玄天上帝第一行宫,是宋元海洋贸易的重要古迹,是宋元时期祭祀真武大帝的道教庙宇,也是古法石港的重要地标,是宋元时期商人群体从事海洋贸易的重要精神寄托。</b></h1> <h1><b><font color="#ed2308">【13草庵摩尼光佛造像】</font>位于晋江市苏内村西路92号,世界唯一仅存的摩尼教遗址,是世界现存唯一的摩尼光佛石造像,是宋元泉州摩尼教传播的重要史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视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的最大发现、最大成就”……</b></h1> <h1><b><font color="#167efb">【基督教泉西堂】</font>元代,泉州的基督教很盛行,但是随着元朝的灭亡,泉州基督教亦式微了。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基督教传入泉州。</b></h1> <h1><b><font color="#167efb">【花巷天主教堂】</font>意大利天主教方济各会派于元初从欧洲传入北京,元皇庆二年(1313年)在泉州设立一个主教区,终元世,在泉州传播了50多年。明万历三年(1575年),西班牙天主教会教士到泉州。清雍正年间,因教会不尊重中国传统文化而被禁绝。鸦片战争后,天主教再度传入泉州。</b></h1> <h1><b><font color="#167efb">【民间信仰】</font>泉州自建成以来就是以海外贸易为主的外向型商业城市,不仅在海上航行时具有一定的生命危险,在商业交易时也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当时,泉州的海商和渔民在这样的情况下,希望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帮助他们化险为夷,来增强战胜狂风恶浪的勇气和信念。于是,各种民间信仰就应运而生。其中,有对历史上的忠臣义士的崇拜,如关帝圣君、张巡、许远、郑成功、杨家将等;有对推动泉州社会发展者的崇拜,如王潮、王审知;有对造福乡梓者的崇拜,如修建留公陂的林才杰,修建洛阳桥的蔡襄和义波和尚;有保护航海平安,解除水旱之灾的海神妈祖、通远王;有佛教民间俗神清水祖师、灵应祖师等;有道教俗神城隍爷、广泽尊王、玄天上帝;有解除疾病的吴真人、鄞仙姑;有主管生育,保护儿童的临水夫人、七娘妈……</b></h1> <h1><b><font color="#167efb">【通淮关岳庙】</font>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俗称涂门关帝庙,主祀关羽,民国三年(1914年)增祀岳飞,这是泉州香火最旺的寺庙之一。关帝庙隔壁的清净寺,开元寺旁的基督教堂和爆火的粉色天主教堂,都像是佛教流行的城市里一个特别的存在。</b></h1> <h1><b>泉州的顶流不是明星,不是网红,而是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各路神仙,这就是“半城烟火半城仙”的独特生活方式。</b></h1> <h1><b><font color="#ed2308">品味泉州,感悟向海而生敢拼会赢。</font></b></h1> <h1><b>回顾泉州的历史,就是一部从贫地向海洋的“逆袭史”——闽南一带自古地瘠民稠,早在唐宋时期,泉州的先民们就开始闯荡大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深度参与海洋商贸,以拼搏进取的海洋精神,将不利的环境扭转为机遇,打造了属于中国的“海上传奇”: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桅樯林立的刺桐港,连通亚欧非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巅峰时,有98个国家和地区是泉州的贸易伙伴,城内有说着“超过100种语言”的各色人,展现着“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b></h1> <h1><b>“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一首《爱拼才会赢》唱遍大江南北,在璀璨多彩的泉州发展历程的宏大叙事中,“爱拼敢赢”的精神气质,与重乡崇祖的生活哲学、重义求利的价值观念、山海交融的行为模式,交织着多元的人生信仰,构成了泉州人的精神内涵。向海而生,所以“敢为人先”。泉州先民征程向大海,胸怀像大海。其时,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而来的阿拉伯、波斯商人,汇聚在这个闻名遐迩的国际大都会,他们自由地经商和生活,设立“蕃坊”、“蕃学”和公墓区,并介入诸多重大的社会事务。也正是这一原因,使泉州拥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改革开放以来,“晋江经验”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民营经济聚力向“新”、奋力求“质”,万亿GDP、九大千亿产业集群的发展奇迹,实实在在展现着融入血脉的奋斗之美。</b></h1> <h1><b><font color="#ed2308">【19江 口 码 头】</font>位于丰泽区丰海路海景国际花园-星域西北侧约150米,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位于泉州古城东南的晋江北岸,现保存有文兴、美山两处宋元时期的码头及一处宋代古船遗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城区与港区水陆转运的枢纽,是连接泉州古城的水陆转运节点。</b></h1> <h1><b><font color="#ed2308">【20石 湖 码 头】</font>位于石狮市石湖半岛的古渡口,宋元时期泉州湾“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外港,位于泉州城东南17公里的石湖半岛西岸,是一处利用天然礁石建造的码头,其主体由一组近岸礁石和通济栈桥组成,是宋元泉州港鼎盛时期码头,是泉州外港码头的物证,与江口码头共同呈现了宋元泉州港的水陆转运系统。</b></h1> <h1><b><font color="#ed2308">【21六 胜 塔】</font>位于石狮市石湖村,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座灯塔,位于泉州湾中部石湖半岛北端的金钗山上,始建于1111年至1118年,重建于1336年至1339年,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石塔,是石湖港的重要历史遗存,是商舶由泉州湾主航道驶向内河港口的地标,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实证。</b></h1> <h1><b><font color="#ed2308">【22万 寿 塔】</font>位于石狮市姑嫂塔,古泉州湾海岸上最高的航标塔,位于泉州城东南方向20公里的宝盖山巅,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石塔,由僧人介殊在南宋绍兴年间建造,是商船抵达泉州港的地标,也是镇守海口、护佑商旅的精神寄托,其“望夫成石”的传说承载了泉州民众对海洋贸易的历史记忆。</b></h1> <h1><b>泉州,一部承载千年的文化史诗,记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实践着时代的创新与超越。它的过去、它的当下、它的未来,正越发真切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看到它作为宋元东方大港的神采,看到它作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神韵,看到它作为民营经济大市的神奇,也终将以“向海泉州”作答“何以中国”,不断书写新时代“宋元中国·海丝泉州”的华美篇章。</b></h1> <h1><b><font color="#ed2308">品味泉州,感受非遗顶簪花啖美食听南音。</font></b></h1> <h1><b>这里创意满满、优品聚集,无论是火爆出圈的簪花围、茗香万里的安溪茶,还是走遍全球的晋江鞋、漂洋过海的德化瓷,上上下下都展现着青春时尚的国潮之美。这里人神共生、诗意生活,红砖古厝间,聆听南音古乐、看遍戏曲人生,市井长巷里,聚拢半城烟火、浸润世人心间,随处可见“半城烟火半城仙,千古风华千古情”的城市印记,点点滴滴展现着浪漫绚丽的烟火之美。</b></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蟳埔村】</b><b>位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的一条小渔村,是古代阿拉伯人后裔。是古刺桐港的海交要津,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还见证了宋元时期古泉州港的繁荣历史,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蟳埔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习俗而闻名。村内保留了大量的蚝壳厝,这些用蚝壳建造的房子不仅坚固耐用,还能有效隔热防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妈祖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蟳埔女的头饰“簪花围”也是其文化特色之一,这一习俗始于宋元时期,象征着勤劳坚韧的蟳埔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将期盼团圆的心深藏在秀发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蟳埔女服饰俗称“大裾衫、阔脚裤”,女服饰简朴宽松。上衣为布钮扣的斜襟掩胸右衽衣,下沿呈弧形,颜色以青色或浅兰为主,老年妇女以黑色为主。</b></p> <h1><b><font color="#167efb">【南音】</font>也称"弦管",是中国四大古乐之一,用闽南语演唱,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被称为“音乐活化石”。2009年9月,南音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泉州还有提线木偶、高甲戏、梨园戏等非遗项目。</b></h1> <h1><b><font color="#167efb">【泉州传统美食】</font>琳琅满目,人们不仅可以从“宋元‘泉’席”“宋元海丝宴”中领略宋元时期的风雅食趣,还可以从面线糊、肉粽、蚵仔煎、土笋冻、元宵圆、醋肉、牛排、牛肉羹等特色小吃中品尝市井人间。</b></h1> <h1><b>曾经的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它是国内为数不多影响到世界历史进程的一座城市。</b></h1><h1><b>如今的泉州,从容、低调、知足。</b></h1><h1><b>就像白岩松和每个去过泉州的人说的那样,泉州,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