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四月•情怀】 延安漫记一一 我跟延安有话说

shaohua

<p class="ql-block">五年前,我有幸在延安学习工作了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延安是革命圣地,多少革命家在这儿落脚又出发,又有多少后人来这儿接受传统教育,将革命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陕北、在延安战斗工作了13个年头,单在延安城区(宝塔区)就有凤凰山、杨家岭、枣园和王家坪等4个曾经工作与生活的旧址。所以,在延安的东西南北中,一抬头就可以看到街道上方悬挂着的褐色的旅游标志牌,上书某某旧址某某旧址的,每每看到,我都心里一动,都要去看个究竟。比如,南大街上的延安大礼堂(参议会大礼堂)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还有花石砭山坡上的西北局旧址,这些地儿的游人不多,但有旧址,又有陈列馆、展览馆,展品丰富、内容详实,很有看头。</p> <p class="ql-block">革命领导人居住和工作的旧址,几乎是一色的窑洞,青砖铺地,土墙木窗。窑洞里面的陈设也非常简陋,油灯、瓦缸、搪瓷茶杯、帆布沙发、粗布棉被、竹篾热水瓶、油印的报纸资料和粗粝的地图。就这个样子,还都是经过整理整修的,在战争年代,在缺东少西的岁月,可以想象,窑洞内外的破陋、凌乱会是什么样子。毛泽东本就是不修边幅的人,一头长发,穿着打补丁的老棉袄,走起路来两手晃荡晃荡的,除了满脑子的智慧,跟陕北的老乡没有多少区别。就在这个那个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运筹帷幄,带领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跟蒋介石斗智斗勇,跟日本鬼子浴血奋战,书写恢弘历史,铸就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史诗般的辉煌,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历史的奇迹,世界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说起来,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毛泽东和他所领导的红军立足陕北、落脚延安实属偶然,或说是天意。1935年9月初,张国焘将已经走出草地的红四方面军以及一方面军的一部分共7个军、9万余人拖回草地,向川康边界逃跑,毛泽东只带领着一方面军的两个军和中央军委的直属部队不到一万人马向北挺进,先到了甘肃南部的俄界,再到甘肃的哈达铺,方才从当地的报纸上获悉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存在的消息,遂决定往陕北进发。先到了吴起镇,最终于11月7日,抵达陕甘根据地的中心——瓦窑堡(今子长县城)。1936年西安事变后,根据毛泽东与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谈妥的协议,驻扎在延安的国民党守军撤离延安城。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人进驻延安,由此,凤凰山迎来了开天辟地的新主人,中国历史开始书写波澜壮阔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从1935年10月红军进驻同属延安地区的吴起镇,到1947年3月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抗击蒋介石的胡宗南部队进犯,党中央诸同志和毛泽东在延安战斗生活了13个年头,风霜血剑,谈何容易!</p><p class="ql-block">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会议上说:“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这是非常精辟的论断和充满自信的预判。</p><p class="ql-block">是刘志丹、谢子长等开创的陕北根据地给党中央和红军提供了安全的落脚点,从此,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由弱到强,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打败了蒋家王朝。党中央从延安出发,走向了西柏坡,走向北京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曾有规定任何地方不得以人名命名,惟有陕北的志丹县、子长县是特例,可见,这个落脚点是何其重要,何其性命交关!</p> <p class="ql-block">延安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周遭的凤凰山、清凉山、宝塔山并不高,植被也不茂盛,著名的延河几乎干涸,河床都暴露着,远没有江浙一带的郁郁葱葱,山清水秀。这恰恰应了一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走过的前15年,从兴起到长征,几乎到了灭绝的境地。到了陕北,到了延安,起死回生,根基旺发,反败为胜,运命耶?命数耶?</p><p class="ql-block">现在大力宣讲延安精神,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四个核心内容,当然无可置疑。我个人理解,其含义实际上就是三个怎么办:国难当头、大敌当前怎么办?敌强我弱怎么办?胜利在望怎么办?说到底都是政策与策略问题。所以,毛泽东有句名言: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p><p class="ql-block">党中央毛泽东1935年一到陕北落脚,在年底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就作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即发动、团结与组织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说白了就是:土地革命停止了,资本家不反了,地主土地不分了,团结一切人,抗日救国!1年后发生西安事变,党中央毛泽东又作出和平解决事变的正确决策,为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中共自身说来,争得了民心,争得了时间与空间。后来的事实表明,党中央毛泽东审时度势,决策是何其正确,何其英明。</p> <p class="ql-block">1945年6月,抗战胜利在望,中国民建主委黄炎培访问延安,跟毛泽东有一段精彩的对话。毛泽东问黄炎培(访问延安)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有的因为历史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变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听了他这番话后,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在黄炎培看来:“这话是对的”,因为“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把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p> <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党中央“进京赶考”之前,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在会上,毛泽东又向全党提出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得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毛泽东向黄炎培的承诺,更是向全国人民的承诺。</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说到做到,在他领导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是跳出了的,他带领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几乎完美地回答了三个怎么办的问题,中国人民永远铭记他的伟大功绩。</p><p class="ql-block">翻看历史,延安从来兵家必争,战火频仍,只因为它的南面是咸阳,咸阳的南面是自秦至唐的(除东汉等皇朝外)皇都,而北面是榆林,榆林的北边西边是当时匈奴之番地。因此,延安是出可战、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史称“三秦锁钥,五路襟喉”的军事重镇。秦昭王在此置县筑城,匈奴赫连勃勃在此安营扎寨,宋朝范仲淹在此领军御敌,明末高迎祥、李自成在此纵横南北,左宗棠领清兵在此剿灭起义捻军。延安的高塬梁峁、深沟土壕,何处不是、何时不是烟尘蔽日、金戈铁马的征战沙场!?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延安百姓和全中国人民一样,才享有了安宁平静的生活。</p><p class="ql-block">今天,从陕北,从延安,从梁家河走出的新一代天骄正引领江山,向着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阔步迈进,惟愿延安精神永续,惟愿和平永续,幸福永续。</p><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