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桃花源

张明(谢绝私聊)

<p class="ql-block">三月底,正是桃花盛开的时候,我同朋友天酉,驾车从长沙回西安。路过湖南桃源县,看到“桃花源“的路标。我们抱着顺路看一眼的心理。下高速,来到五柳镇,五柳是陶渊明的字,据说当地为纪念陶渊明,将此镇改为五柳镇。镇子不大,布置了许多许多红粉的桃花,有些树上桃花密不透风,一看就是为迎合游客而"做"出的。小广场戏台,传来激昂而熟悉的秦音、秦曲、秦腔,我虽听不懂唱的哪拆戏,还是让我感到惊喜又意外。这里真有秦人吗?想象空间大,吸引力就大。远处的夕阳快落尽,既来之,则安之,我们入住桃花源宾馆。</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雾很大,看不出数十米。我们来到五柳镇秦河码头,乘早船,按照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的路线,探访秦人谷,感悟桃花源。</p> <p class="ql-block">乳色的雾似乎在河面流动,遮住了河面,锁住了视线。也许,那时武陵渔人,也是因为大雾而误入桃花源的吧!船工熟练地驾船在这迷雾中行进,船尾发出“哗、哗、哗"的浪声。船上的游客也似乎被这大雾所压抑,安静地,用迷惘的眼神,向四周张望着,四周白茫茫的一片,也没有人说话,船上是寂静的,周围是朦胧的,只有“哗、哗、哗”的浪声,更显得此时的神秘与幽静。</p><p class="ql-block">两岸也不断变化着,河面窄的地方,能透过迷雾,隐约看到树影,也不知是什么树,有时,可看到一片粉红,那一定是桃树吧,有时,低垂的枝条好似要碰到船舷,那一定是柳树吧,有时,也隐约看到岸边突兀的怪石,一片黝黑……两岸有朦胧之美,幽静之美,而行进中的船使这美,又添加了一份灵动。</p><p class="ql-block"> 从船尾浪花划出的弧线判断,秦河河道也是不断转着大、小的弯,船工熟悉河道的变化,不断地转动着船舵。船行半小时,雾似手也薄了一些,船靠上码头。</p> <p class="ql-block">顺着石阶小路,我们向秦人谷出发。往来的人不多,还是一片静寂,行百二十米,隐隐约约看到一排白色的房子,导游介绍说:“这是渊明祠,是当地百姓为纪念陶渊明而建,是明清时代建筑。”祠里有陶渊明塑像,飘逸而自如,还有介绍他一生经历的展板和木刻的《桃花源记》全文等内容,让游客对桃花源,对陶渊明有了初步认识。</p> <p class="ql-block">出了渊明祠,向后山,有一条小路,时而是石阶,时而是在山石上凿出几个脚窝,远近不等,让人一会儿迈大步,一会儿踩碎步,也许是雾太大,空气湿漉漉的,小路也像刚下过雨,有些地方还有点点、片片的苔藓,绿的发亮;小路时而陡峭,时而平缓,时而穿过树林,时而擦竹林而过,有时走着走着,前面好似路尽,可一个转身又峰回路转,一会儿一个急弯儿,一会儿踏过石板,到了小溪的那边,一会儿又采根树干,回到小溪这边……我想这样难走的路,一定是秦时避战乱的秦人,有意为之。我也佩服那个武陵渔人的胆量。</p> <p class="ql-block">沿小路行半小时,走进一石洞,曲曲弯弯,高高低低,宽宽窄窄长约数十米,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原始的石洞,建旅游区时,为方便游客,扩大了一些,还放置了灯光,如没有灯光,是伸手不见五指的。”说者,眼前大亮,出了石洞,来到豁然台,我也突然想起陶渊明的“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p> <p class="ql-block">豁然台地势高且平坦,建有几间房舍,皆为石板所砌,门口悬挂卖吃食或纪念品的幌子,随风飘着,似乎在招揽生意。作为陕西来的秦人,我们不想再跟着导游那急促的脚步,想细细地品味一次,秦人先祖们世外桃源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我环顾四周,满眼的绿色,竹林的翠绿、巨木的苍绿、池塘的宝石绿、不远处山峦的深绿……中间点缀着,成片粉红的桃花,还有黄色、紫色、白色叫不上名字的野花;山腰间,被竹林或树木遮蔽着的,时隐时现的白墙,黄色的茅草顶;阡陌小路,或通小池,或到茶山,或去水田;水田里,农人扶着犁,水牛慢慢悠悠地拉着犁,农人不吆喝,也不挥鞭,跟着水牛悠闲的走着;屋顶,飘起袅袅炊烟,由浓变淡,由低向高升腾着、攀爬着,慢慢同高处的雾和云融合在一起;小溪对面,几笼茶树依山而生;竹林在微风吹拂下自由的摇曳着;几只多彩的花鸟,在树枝上跳跃着、鸣叫着,眼神对视着,好似传递着爱意,时而又相互梳理着漂亮的羽毛;两只小巧的松鼠,惊飞了树上欢快的花鸟;小溪里不时有几条红色的,黑色的,大小不同的鱼儿,游动着,追逐者,偶尔用嘴触碰着漂浮在水面上,粉色的桃花瓣;山谷中,一条弯弯的小路伸向远方,划破了幽静的画面……我举起相机,按动快门,想定格着多彩多样的山水,可怎么也装不下,收不尽。</p> <p class="ql-block">我静静地坐在路边,一块儿光滑的石头上,一边是小溪发出的沉沉的,厚重而圆润的声音;溪边的竹林,被风抚动着,发出"哗、哗”的幽悠的,不断变化着的响声;高大的树木中,传出不知什么鸟,时而清脆,时而欢快的叫声;时而又传来几声,浑厚而低沉的蛙鸣;偶尔也传来,远处公鸡那洪亮、长久的打鸣声……我静静的倾听着,细细的分辨着,层次分明,音色的不同,音质的差别,声音的高低,这些声音,变幻着,时而激扬,时而低沉,时而又悠长,好似慢慢的和起弦,产生了共鸣,成了一首动听的田园交响乐,又像一曲自然界和谐的乐章,那样悠扬、飘逸,顺着山谷,向白云远处传递,向不远的山边飘去,又回荡出,更加和谐、悠扬的乐曲,那样美妙,那样惬意,那样悠远,那样心旷神怡,我被这乐声所吸引,所陶醉。</p> <p class="ql-block">我呆呆的坐在那块石头上,这里远离尘嚣繁世。我脑子一片空白,灵魂好似飞进了山谷,目光也呆滞了,耳朵也失聪了……从正午坐到了夕阳西下,凝视者,倾听者,久久不愿离去。</p> <p class="ql-block">饥饿的肚子,使我来到了一个饮食摊前,问老板;“有什么本地特色小吃?”他热情地介绍说;“擂茶是我们这儿最有特色的。”我要了一碗尝尝,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喝一口我直喊,这不就是我们陕西的油茶吗!这样熟悉,这样亲切。这也许是秦人祖先,从陕西带来的味道吧!我同老板聊了起来,他说:“建桃花源景区时,秦人谷还有200多户人家。传说,是秦时避战乱而来的人。为不忘故乡,都将姓改为秦姓,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后人把这条山谷就叫秦人谷,还有这条河,叫秦河。”我一边听他说,一边又喝了口擂茶,这的确有浓浓的油茶味,它勾起了我的思绪,不知是对秦地的思念,还是对秦人的思念。我问老板:“现在,这些人生活的怎么样?”他自豪地说;“我们都是景区公司的员工,每月两、三千元工资,自己还能种田,采茶炒茶卖茶,生活蛮好的。我的女婿是陕西渭南人,疫情前来这儿办婚礼,看这里生活蛮好的,就不再回陕西,成了我家上门女婿,也在公司当保安。”</p> <p class="ql-block">告别了饮食摊儿老板,我望着这田园美景,倾听着这田园乐曲。我突然觉得,自己像那个武陵渔人,误闯了桃花源。我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似乎也理解的更多了,更深了,对这和谐、恬静的环境,品出了别样的味道。</p><p class="ql-block">这山水画,这田园曲,怎能不让人羡慕,留恋,怎能不让人,将灵魂暂时放置于此呢?</p><p class="ql-block">误入了桃花源的渔人,还想再回来,那个南阳刘子骥,更是“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闻问津者”,这些,更凸显了桃花源的神秘与遥远,空灵与恬淡,更凸显了理想与现实的反差。</p> <p class="ql-block">《桃花源记》是陶渊明虚构的一个世外桃源,一个理想之地,一个避乱王国。为后来的人们,也带来了期盼与憧憬。</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有多少贤士,或以脱俗世,处高雅而寻觅桃花源;或将桃花源,作为生活的理想去向往;或是遇到挫折失败后,寻找解脱的“避风港”,以求一时安慰;或空想、落个自我陶醉,脱离实世;或身在桃花源,而心不在躬耕,沽名钓誉,哗众取宠……</p> <p class="ql-block">桃花源是个虚拟的境界,是美好的憧憬。而境界高雅,思想深邃者,洁身自好者,把桃花源感悟透彻了者,一定是心有桃花源,何必追求身在何处,又何必争辩那桃花源的真与假。</p> <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6日于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