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的孤寂

春江月明

<p class="ql-block">徐杰老师在讲《小石潭记》中所说的“用亲朋写孤寂”,让我想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异”二字写尽只身漂泊他乡的王维内心的孤独,想来触景生情怀念家乡亲人是他极经常的心绪。而“每逢佳节倍思亲”,着一“倍”字,更突出节日里非比寻常的思念。王维眼见别人热热闹闹地共度佳节,自己仿佛被节日屏蔽在外,只有落寞的旁观。他的思乡之情在心中翻涌难抑。那接下来该怎么写呢?写自己的失魂落魄泪如雨下?恐有高开低走之势。</p><p class="ql-block">王维撇下自己,转而写家乡的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拓展了空间,诗人的心翻越千山万水,由长安飞落到华山之东,由他乡到家乡;“遍插茱萸少一人”,开拓了思情,由己身推及亲人,诗人仿佛看到他的家人们登高赏菊、遍插茱萸,欢饮畅谈间说到远离家乡的人,你一言我一语述说着往年今日,“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他们的节日,亦因王维的缺席而不圆满,缺失的那一块中,充满着众人的情谊。缺一人的聚尚不圆满,而王维只有自己这一个“点”,余下的就是无边的缺憾和深深的思念聚成的汹涌的圆,十七岁的王维处在圆的正中间。</p><p class="ql-block">用此类写法的,还有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后两句如大白话般简浅,略一回顾,许多人在生活中都曾这样惦念过离家的亲朋啊,也有许多离乡人曾这样翻来覆去地想过故乡和亲人啊。文贵情真。</p><p class="ql-block">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云:“...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读之令人恻然。志存高远,思接天地的李白,随口一吟就是“天台四万八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奇伟瑰丽之句;大笔一挥便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等冲天之志,他的诗中写到家人的极少。总觉得李白是个不接地气儿的男人,他自由自我骋游于天地,热情热切奔向仕途,他的一生有多少时日是守在家人身边的?写《寄东鲁二稚子》时,李白离家近三年,且妻子已逝,娇儿弱女估计是托给亲朋照管的,李大诗人心真大呀。终于,在江南春色中,李白为一双儿女触景生情了一回,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诗作。贾文昭评价此诗“充满奇警华赡的想象”,“诚挚而急切的怀乡土之心、思儿女之情跃然纸上,凄楚动人”。我想知道,李白什么时候回去看看两个没娘的孩子。相比此诗,个人感觉杜甫的《月夜》更细腻更触人情肠。</p><p class="ql-block"> 《月夜》唐·杜甫</p><p class="ql-block">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p><p class="ql-block">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p><p class="ql-block">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p><p class="ql-block">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p><p class="ql-block">吴地多雨,此刻外面依然阴雨绵绵。清明已过,只在心中遥忆逝去的亲人,故乡远远地站在我的记忆中。节前两日,梦见我们一家人在小院子里,各做各的事。醒来,只剩我一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