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大雁塔随想(6)

网居

        从大雁塔往外走,途中经过大殿,传来悦耳的诵经歌,我静静地走着听着,颇有感触。曾经因为从事工作的关系,有时置身于宗教活动场所,与宗教人士探讨一些工作,对僧侶们咏诵的歌曲尽管对其内容不甚了解,但有时听诵起来也还感到挺熟耳的,看着他们十分虔诚的行止,觉得了宗教在教徒中还是有影响的。        ——“人生百年 有缘会相见 缘来缘去缘散 最后把它看穿 繁华人间 多少恩怨 几多坎坷峰回路转 让它随风飘远……”,这些歌曲在寺院听起来感觉比较虚化、净化、超脱,许多时也让一些人会去回想一些事情,仿佛穿越千年万年去寻见了一方干净、美丽、安静的地方,一种超脱世俗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场景,但从现实社会层面去看,这些却是很虚化,幻化,人在社会的生活中,往往要历尽艰辛,而把一些难以把握、实现的梦想寄托于未来与遥远的未知世界,这是一种念想,人亦如万物,有些人有了念想,于是有了方向,有了前行的目标。但人们的这些朝向,因为玄奘的西游传经,应当说是从这时开始逐步加强的。 ​        纵观玄奘的西行取经历程和归国译经大业,应当认为,除了玄奘自身的佛学功底扎实外,其杰出的社交才能与经学功底不仅为其扫除了取经译经大业中一个又一个的障碍,还结交到了许多重量级的盟友。 ​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他就这样以一己之力开拓了中国和印度的交往先河,这可谓是名垂青史的伟大成就,也因为他的这种成就,他的这种精神,他的这种专业,让人们对西安、对大雁塔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       玄奘不仅是精通佛教“经、律、论”三藏经典的佛学大师,而且也应是享誉世界的“旅行达人”。 ​       其《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世纪中亚和南亚地理与历史、宗教的重要文献资料,对印度的影响尤其深远。吾在大雁塔周边走走停停、观观想想,触景生情,颇有感触,于是作西安大雁塔赋,以记游览。 ​        夫长安者,古都也,十三朝于此建都,繁华盛景,举世瞩目。大雁塔,位于西安南郊之大慈恩寺内,凌空而起,巍峨壮观,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亦是古都西安和陕西省的象征。 ​      唐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保存从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修建大雁塔。塔七层高,通高六十四点五米,四方楼阁式砖塔。佛塔这种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融入汉文化,并成为凝聚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登临大雁塔,披览古今,追溯历史,恍若穿越时空,目睹古代文明的辉煌灿烂。 ​        大雁塔见证了一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壮丽征程与宏伟壮举,承载了他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塔内藏有佛经、佛像,其中如来佛像和观世音菩萨的佛像等,庄严肃穆,令人心生敬意,佛像周围,精美的壁画和雕刻展现着古人的智慧和高超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大雁塔不仅是佛教文化的瑰宝,更是古都西安的象征之一。它位于西安市南郊,地处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周围绿树环绕,环境幽静。塔身挺拔,雄伟壮观,砖石之间,透露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毅力。塔的顶部,舍利子和珍贵的佛经熠熠生辉,彰显着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渊源流长。         自古以来,大雁塔便是文人墨客挥毫泼墨之地,古往今来,诸多诗词歌赋赞美其雄伟壮丽。诸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等诗句,描绘了大雁塔的巍峨壮观和古都的繁华盛景等……。如今,大雁塔已成为旅游胜地,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领略古都的魅力。         大雁塔北广场,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水柱随着音乐的节拍起舞,灯光水光交织,如梦如幻,成为古都西安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游客们在此欣赏喷泉,感受古代文明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品味大雁塔景区的独特韵味。         大雁塔,一座古老的佛塔,一部厚重的历史,一串远久的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见证着古都西安的繁荣与发展。        今日之大雁塔,既是佛教文化的传承的标志性建家,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还是历久弥新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塔虽久远,但文物皆在。愿大雁塔永保辉煌,传承千年文化,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历程。     <strong>(本文结束)</strong><h3> <h3>            部份图片源于网络、侵删</h3></br><h3>         (谢谢您的阅读、关注、转发)</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MDE1OTQyMg==&mid=2651703378&idx=1&sn=f1848300f4f0c41d4eda5e5e7540253f&chksm=f2e67783c591fe95ba4e5ef82ed7d74e6cd8eaaaf6809ac90f4a706a95f6b1e357e6f872135a#rd"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