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泥滩上</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奇迹般的多风格近现代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灵魂,透过一面墙一块砖,触摸到的是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活力。漫步上海街头,你很难不与一个传奇的名字相遇——拉斯洛﹒邬达克(László Hudec)。这位来自匈牙利的才华横溢的建筑师于二十世纪上半叶在上海度过了他人生中最闪耀的30年,留下了超过50栋建筑作品,其中31栋已经成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贝聿铭说:邬达克的建筑过去是,现在是,并将永远是上海城市轮廓的一抹亮色。这一幢幢建筑构建起来那个记忆中的老上海。</p><p class="ql-block">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他们共同生活却没有直接见过面的城市。也许,邬达克可以算是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事业上的“启蒙者”,他的建筑作品在贝聿铭的心中烙下了深刻印记。</p> <p class="ql-block"> 当代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道,他对建筑的热爱源于童年时一次骑车经过上海的静安寺路,看见工人们正在为国际饭店挖地基,建造这幢高达22层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国际饭店采用了最新的钢框架结构,还有当时极为先进的自动灭火喷淋装置和冷暖气设备,1934年由上海市长吴铁城亲自揭幕,83.8米的亚洲高度保持了近半个世纪,被誉为“远东第一高楼”。</p> <p class="ql-block"> 设计国际饭店的建筑师名为邬达克,他的生平可谓是一部传奇。1893年邬达克生于斯洛伐克的拜斯泰采巴尼亚,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大学毕业进入一家建筑事务所工作不久,便遇到一战爆发,只好扛着枪奔赴战场。结果,1916年的一次战斗中,邬达克被俄国人俘虏,带到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一年后,俄国暴发苏维埃革命,政治乱局让战俘遣返工作一拖再拖,邬达克和几个同伴一起,跳上了一列手摇电动火车,顺着铁路跑到了哈尔滨,又辗转到达了上海。</p><p class="ql-block"> 彼时的上海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被誉为“东方巴黎”,人口超过二百五十万,是世界第四大城市,也是房地产开发的热土。于是,邬达克重拾旧业,开启了他自己的黄金时代。</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邬达克时代就是上海蓬勃兴起的时代,他成就了上海,也为上海所成就。</p> <p class="ql-block"> 此外,不得不提的还有与邬达克相爱相杀的竞争对手兼好伙伴——赉安。赉安1890年出生在巴黎,1908年就读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29岁获得法国国家注册建筑师文凭。赉安参加了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赉安在战争中负伤并获五项嘉奖,以及法国荣誉勋章、法国战争十字勋章、军事奖章和比利时战争十字勋章。1919年上海Minuti-Ledreux事务所征求一位建筑师,赉安在好友的推荐下,飘洋过海来到了上海。赉安与邬达克几乎是同时来到上海,又几乎是同时离开上海。(赉安因性格原因自杀于自己设计建成的住宅内,传闻一说他的妻子安娜出轨,比较靠谱的原因可能是赉安的建筑创作已到瓶颈,无法再设计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导致忧郁执着的赉安离世)</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位是与邬达克同为科班出身的设计师哈沙德。 1879年,哈沙德出生于南卡罗莱纳州一个大米种植园家庭,他曾在格鲁吉亚技术学院学习建筑,毕业后在纽约知名事务所任职,1905年在第五大道开设自己的事务所。他在纽约的建筑实践为日后在上海的设计成就打下了伏笔。</p> <p class="ql-block">历史与建筑的完美结合。本次选择的是上海永不拓宽的64条马路之一的武康路周边以及坐落于有着“上海第一花园马路”盛名的新华路历史风貌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蒋经国旧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逸邨二号</p><p class="ql-block"> 1948年,蒋经国在上海执行财政经济紧急措施时(俗称“打老虎”期间),不畏权贵,抓住了杜月笙之子杜维屏、孔祥熙之子孔令侃,宋美龄居中调停,没有成功。宋美龄将指挥辽沈战役的蒋介石请了回来,因战事失利、财政危机而焦头烂额的蒋介石严厉指责蒋经国,蒋经国的“打老虎”行动以失败告终。蒋经国在上海的这几个月就住在上海逸邨二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何应钦公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淮海中路1634号</p><p class="ql-block"> 蒋经国故居旁就是何应钦公馆。何应钦1949年在此住过一段时间。何应钦在南京的公馆有多处、保存比较好的位于南京大学北园(斗鸡闸4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赵丹旧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湖南路8号</p><p class="ql-block"> 1962年,上海电影局安排赵丹一家搬进湖南路8号,赵丹的女儿赵青一直认为这里才是名副其实的“赵丹故居”。</p><p class="ql-block"> 湖南路8号原来是一位上海资本家的宅第,建于1930年,楼房结构是钢筋混凝土,外墙清水泥立面,落地钢窗门,朝南阳台围着半圆形铁栏杆。赵丹一家在湖南路8号的3楼一直住到1979年,3楼东南一侧约24平方米的南间是赵丹与妻子黄宗英的卧房,普普通通的一套家具和一架钢琴是房间里的主要陈设。楼下的2层是著名音乐家、芭蕾舞《白毛女》的作曲者,时任上海文化局局长孟波的住处。</p><p class="ql-block">1949-1962 赵丹居住于武康大楼)邬达克设计)</p><p class="ql-block">1962-1979赵丹居住于湖南路8号(赉安设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密丹公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康路115号)</p><p class="ql-block"> 这座建筑造型优美别致,立面造型与大象颇为相似,灰色主体搭配两边白色如“象牙”般对称的装饰,人们喜欢将它比喻为“大象屋”。每当阳光洒落,它便闪烁出迷人的光彩,仿佛大象在阳光下悠然自得。</p><p class="ql-block">外墙立面由两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一层为波浪形的仿石材水泥墙裙,形状类似于大象的脚趾。</p><p class="ql-block">二层以上为浅灰色拉毛墙面,质感类似大象的皮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巴金故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康路113号</p><p class="ql-block"> 武康路的名字是国民党汪精卫主席起的。武康路原名福开森路,是由美国人福开森出资修建的。到1943年改路名时,因当时浙江武康县有一座著名的莫干山,是上海滩政要富商百般推崇的避暑胜地,也是汪精卫非常喜欢的地方。而福开森路的环境氛围和莫干山非常匹配,于是汪精卫就把福开森路改名叫武康路。此后,这条马路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未曾改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罗密欧阳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康路210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班牙风格</p><p class="ql-block"> 位于武康路210号的西班牙风格花园住宅,被人们称为“罗密欧阳台”。起源是上海作家陈丹燕在《上海的风花雪月》这本书中对这个充满欧式风情的阳台作了介绍,从此”罗密欧阳台“驰名中外。</p> <p class="ql-block"> 萧伯纳曾说:“走进武康路,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觉美妙极了”。“一条武康路,半部民国史。” 走在武康路上,不几步你就会看到悬挂着一块“历史建筑”牌子的老房子,这里居住过很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笔的风云人物。这里居住过面粉大王孙多森、孙多霖兄弟;丝绸大王莫觞清;外交家唐绍仪;政治家陈立夫;“三毛之父”张乐平;大作家巴金;民主革命家黄兴等等等等。虽然只是一条一千多米的小马路,但是你会看到各种欧式建筑风格。她有法国文艺复兴式的武康大楼,当代装饰艺术的黄兴故居,西班牙式的“罗密欧阳台”,英国乡村风格的陈果夫旧居,还有地中海式的前意大利总领事官邸。漫步在武康路,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气,眼中是法国梧桐的苍翠,到处都充满着魔都精致的小资情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湖南别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湖南路262号)</p><p class="ql-block"> 在湖南路与武康路的交汇处,高高的围墙和浓密的树荫,掩藏着一幢西班牙风格的假三层花园洋房。它黑色的大门紧锁,平日里也看不到有人进出,显得十分神秘,没有人知道里面住着谁。</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周佛海住过的公馆——著名的“湖南别墅”。周佛海早年曾参加过中共一大,后来担任国民党宣传部副部长、代部长等职,抗日战争后成为汪伪政权在上海的一把手。</p><p class="ql-block"> 1943年春,周佛海买下这座住宅,因为周佛海是湖南人,改叫湖南别墅,连门前的朱尔典路也改名为湖南路。</p><p class="ql-block"> 湖南别墅曾是汪精卫每次来上海首选下榻的地方,也是日军与汪伪政府要员的一个联络处。张爱玲的丈夫胡兰成也是这里的常客。</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27日,人民解放军占领上海。第二天,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这天下午,陈毅在汉口路旧上海市市长办公室,接过了国民政府代市长赵祖康移交的印信。</p><p class="ql-block"> 陈毅担任上海市市长后,工作千头万绪、日夜操劳。为了让他有个安静的环境,随着局势的初步稳定,有关部门把已经改名为市委小招待所的湖南别墅分给陈毅和邓小平两家暂住。</p><p class="ql-block"> 这所经历了100多年风风雨雨的老房子,曾与一位特殊的女性——贺子珍的命运、生活、情感纠缠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1950年,贺子珍接受组织安排来到上海,担任虹口区组织部部长。据说初到上海时,陈毅把贺子珍安排在四川路。在这里,贺子珍养起了猪,自己喂料、自己冲洗猪圈。不久,贺子珍因受刺激多次生病。由于环境太嘈杂,不利于静养,1962年,已接任上海市委书记职务的柯庆施,安排贺子珍移居到了当时的市委小招待所——湖南别墅。</p><p class="ql-block"> 1959年7月,贺子珍因哥哥的邀请来到江西南昌,正在出席庐山会议的毛泽东派人把贺子珍接到了山上,见了一面。也许这次见面刺激太大了,贺子珍回到上海后,就得了一场大病。</p><p class="ql-block"> “文革”初期,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接见红卫兵的新闻传到了武康路贺子珍住所,这使得思念毛泽东心切的贺子珍突发奇想,要求搭乘红卫兵的进京列车,去天安门广场见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1984年,贺子珍病情恶化,于4月19日与世长辞,终年75岁。这位不平凡的女性,许多重要历史的亲历者,在武康路上的湖南别墅,用沉默走完了自己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贺子珍去世后,李敏向邓小平提出两点要求:一.登报贺子珍去世消息。二.遗体入八宝山安葬。邓小平欣然应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康大楼(诺曼底公寓)</p><p class="ql-block"> 武康大楼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似一艘巨轮以30°的斜角停泊在淮海中路、武康路、兴国路、天平路、余庆路口,这个路口被誉为“西区五角场”(似乎五角场地区并没有“东区武康大楼”),也是魔都上海真正的顶级街区湖南路街道、天平路街道和“邬达克生活圈”新华路街道的交界处。</p><p class="ql-block"> 2018年,武康大楼上空错落穿插的电缆电线被悉数“剪掉”。它被整容得更好看了,架空电线虽然杂乱,却是武康大楼与生俱来的,是武康大楼结构的一部分,也是上海记忆和年代感的组成部分。武康大楼的皮囊更好看了,时间线却没有了。</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类电线的改造不仅仅为了美观,也为保障城市电网的可靠性,但它们的“入土为安”,也意味着武康大楼的旧时光,消失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不得不提的是,武康大楼的设计师是邬达克,但其实这却是邬达克和赉安合作完成的作品。武康大楼最特别的拐角圆形就是赉安的设计灵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华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哥伦比亚住宅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生新所</p><p class="ql-block"> 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建于上世纪20年代,由美国建筑师哈沙德设计。</p><p class="ql-block"> 海军俱乐部仍保留了80年代所遗留的蒸汽设备,有一种工业先锋感。海军俱乐部附属的露天泳池更是一绝的地标性打卡点,英制的拼花马赛克贴面被保留下来,纹样清晰,装饰精美,充满了异国风情。碧蓝色的池水,浮光跃金,折射在白色的池壁上,交杯换盏间,仿若进入了一步欧洲老电影。</p><p class="ql-block"> 茑屋书店是文艺复兴风格的老建筑-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改造而成的书店,处于园区的核心位置,也是西班牙传教风格建筑在上海的代表作品。书店内部保留了希腊古典主义风格,代表性的柯林斯柱式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 孙科别墅建成于1931年,是一幢糅合了西班牙、意大利文艺复兴等多种风格的混合建筑,红砖瓦、多变的窗框、平缓屋顶、屋顶上的烟囱等建筑特点鲜明。是花园住宅类的重要作品之一。也被誉为邬达克最喜欢的最完美的设计作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历史与建筑的完美融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