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家族文化 弘扬王氏精神 高枧王氏宗祠升级改造竣工典礼暨祭祖活动掠影

上善若水

<p class="ql-block">  春雨润万物,清明祭祖时。细腻的春雨滋润着大地,为春天的美好画卷增添了几分清新和色彩,放眼瞭望都是一派生机和希望。在这春光明媚、春风和煦的美好季节里,我们迎来了高枧王氏宗祠升级改造竣工典礼暨祭祀先祖活动。于2024年4月5日在高枧祠堂隆重举行,来自各支各门、各房各户及嘉宾代表共计2000余人欢聚一堂,共商族是,共谋发展。</p> <p class="ql-block">  一、活动于上午9:00时正式举行,由高枧王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会长王中兵先生主诗,联谊会在喜庆的鞭炮声和庄严的国歌声交织中,隆重拉开了高枧王氏宗祠升级改造竣工典礼暨祭祖活动序幕。</p><p class="ql-block"> 各片区负责人、有关嘉宾在主席台前就座,全体宗亲及来宾在宗祠广场前就座。</p> <p class="ql-block">  二、王中兵先生致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博得与会宗亲的阵阵掌声。</p> <p class="ql-block">  三、祭祀神灵、先祖仪式。</p><p class="ql-block"> 在庄重、肃穆的气氛中,由高枧王氏宗亲联谊会理事王雄罗先生主持。联谊会会长王贤南先生引领宗亲代表缓步进入祠堂,大家怀着敬仰和感恩之心在神像前驻足瞻仰;珑公雕像雅座在宗祠上堂正中,显得格外威严雅致,目光炯炯有神,彰显着珑公的庄严而神圣,他似乎洞察世间,透视人心,鞭挞后裔坚定信念,笃定前行,激励后裔自强不息,奋发图强!</p><p class="ql-block"> 主持人简介了珑公雕像:珑公是王氏家族开祠始祖,名珑公,字伯琥,官至工部员外郎,生于宋绍兴十六年公元一一四六年,殁于嘉定十六年公元一二二三年,距今818年。堂内还设230个祖宗牌位。</p><p class="ql-block"> 珑公神位前敬奉了酒水、水果、副食等供品,还摆放了花蓝,它代表了宗亲对神灵和先祖的敬意!香烛燃明,纸钱焚化,也在寓意着众宗亲的祈愿和希望!同时,也表达了对神灵和先祖的虔诚信仰和感激之情。这也充分体现着宗亲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价值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  (一)高枧王氏宗亲联谊会会长王贤南先生主祭,率领副主祭、陪祭者与祭者在堂前珑公神灵前就位,并由主祭致迎请先祖词。以最高之礼祭溯本思源,感恩载德,表达众宗亲对先祖的敬意和思念,祈祷旺族众亲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兴财旺!长发其祥!</p> <p class="ql-block">  (二)在贤南先生引领下,众宗亲贤达怀着崇敬虔诚之心来到珑公神位前上香明烛,以求得神灵和先祖恩赐保佑,诸事称心,幸福康宁!</p> <p class="ql-block">  (三)王贤南先生向祖宗敬献供果,三牲祭礼,分别敬献了:鱼、鸡、肉。祈愿宗祠昌隆世代,发阅无疆!</p> <p class="ql-block">(四)上香祭拜。宗亲贤达代表有序来到珑公神位前祭拜上香,祈福所愿!</p> <p class="ql-block">(五)行祭拜礼。在王贤南先生的引领下,宗亲贤达代表在珑公神位前行三跪九叩之礼:程序为三,司礼三跪,叩首为九,祈福为兴。表达了众宗亲对神灵和先祖的尊重和敬畏之心!</p> <p class="ql-block">  四、高枧王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会长王正桃先生作工作报告。他全面总结和回顾了几年来高枧王氏家族事业发展及其宗祠修缮升级改造工程情况,阐述了联谊会班子成员紧扣时代发展步伐,融合家族事业发展的担当作为。报告内容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为未来家族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指明了方向,提振精神,务实践行,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受到宗亲们的一致称好!</p> <p class="ql-block">  五、高枧王氏宗亲联谊会理事王雄罗先生作财务工作汇报。他翔实了王氏宗祠修缮改造工程资金运用情况及其财务管理情况,以数据诠释了内容,本着开源节流、厉行节约的原则,确保了宗祠资金运用公正、公平、公开和合情、合理、合法。</p> <p class="ql-block">  六、崇阳县王氏总祠王达兵先生讲话。一是他代表王氏总祠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二是谈宗祠感想感悟;三是寄予家族事业发展厚望。</p> <p class="ql-block">  七、王氏宗亲各片区代表讲话。他们怀着对家族事业的满腔热情、对先祖的虔诚敬仰、对宗祠的无私奉献、对宗亲的无限热爱都溢于言表。纷纷代表道祝贺、谈感悟、话未来,催人奋进,激情满怀。</p><p class="ql-block"> (一)白沙嘴词族长:王建国讲话;</p> <p class="ql-block">  (二)白羊祠族长:王治明先生讲话;</p> <p class="ql-block">  (三)新塘祠族长:王达甫先生讲话;</p> <p class="ql-block">  (四)通城片区:王智先生讲话;</p> <p class="ql-block">  (五)沙石片区:王耀辉先生讲话;</p> <p class="ql-block">  (六)青山片区:王直文先生讲话;</p> <p class="ql-block">  (七)润草药业有限公司:王易甫先生讲话;</p> <p class="ql-block">  (八)江西片区:王思瑜先生讲话;</p> <p class="ql-block">  (九)颐和医院董事长、院长:汤定洛先生讲话</p> <p class="ql-block">  (十)高枧片区:王雄兵先生讲话。</p> <p class="ql-block"> 八、高枧王氏宗亲联谊会会长王贤南先生作会议总结讲话。他充分肯定了这次联谊会的成功举办,得益于高枧王氏全族宗亲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参与,更得益于在宗祠升级改造中捐资捐物和付出辛勤劳动的宗亲、各界人士的鼎力资助。为此,一并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九、联谊会在未召开之前,各位宗亲及来宾纷纷来到宗祠观光宗祠文化,享受家族发展成果;大家在一起相互交谈,加深情谊,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  十、宗亲和来宾争相来到登记台前捐款奉献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十一、王氏文化通今博古,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一)王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界三大姓氏之一,据统计分析显示:王姓超过李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有大约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除中国外,在朝鲜、韩国也有王姓分布。在广东,“王”与“黄”在粤语上读音相同,为分别两姓,王姓通常被称为“三划王”或“三横王”。河北、辽宁、山西、山东、江苏等省王姓均为第一大姓。古时的太原郡、琅琊郡、京兆郡是王姓重要的发源地,王姓历史悠久,名人众多,如书法家王羲之,改革家王安石,思想家王阳明。</p><p class="ql-block"> (二)王氏堂号:</p><p class="ql-block"> 1、太原堂、琅琊堂等二十一处是以郡望为堂号。</p><p class="ql-block"> 2、 三槐堂:北宋王祐,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古徽州王氏《三槐堂》令。入宋以后,晚年拜为兵部侍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在陕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p><p class="ql-block"> 3、还有双桂、留馀、承德、五果、宝善、积德、存厚、敦睦、馀庆、宗德、燕翼、巨野、太原、天全、源远、槐政、槐阴、绍兴、思明、怀德、五孝、绍槐、孝睦、敦本、锡类、槐明、梓谊、听槐堂等。</p><p class="ql-block"> (三)王姓分布:王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名义排行榜上名列第一位,在台湾省名列第六位,人口约一亿一千零七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92%左右。</p><p class="ql-block">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东汉王允为开基)。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琅琊王氏举族南迁,衣冠南渡,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明代时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p><p class="ql-block"> 王氏南北分布不平衡,长江以北地区,约占北方汉族人口的8.8%,为第一大姓,而在南方地区仅占4.5%,为第四大姓。内蒙古王氏的比例最高,广东最低。</p><p class="ql-block"> (四)王氏名人:</p><p class="ql-block"> 1、太子晋:王氏始祖。</p><p class="ql-block"> 2、王维:唐朝著名诗人,有“诗佛”之称。</p><p class="ql-block"> 3、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浙江绍兴人,祖籍临沂。晋代书法家、书圣。人称“王右军”。一生书法作品颇多,代表作品《兰亭序》。</p><p class="ql-block"> 4、王安石: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p><p class="ql-block"> 5、王震: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上将军衔。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常委、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p> <p class="ql-block">  十二、王世杰简介。</p><p class="ql-block"> 王世杰(1891-1981),男,字雪艇,湖北省崇阳县白霓桥回头岭人。</p><p class="ql-block"> 王幼读家塾,敏而好学,11岁考人武昌南路高等小学堂,就读于湖北优级师范及天津北洋大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辍学南归,参加武昌起义。1913年至1920年赴欧留学,获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学士及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后,返国任教北京大学,并与友人共同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7年,出任法制局局长兼海牙国际法庭仲裁员。同年,并任首届立法委员及湖北省教育厅长。王热衷教育,1929年出任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于武昌珞珈山建立新校园,历时3年余,终得如愿以偿。1933年,出任教育部长,致力整饬大学学制与学风,提倡科学、艺术、医药、体育等专门教育平衡发展。1937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主任。抗战期间,除了始终负责参政会主席和参事室主任两要职外,还两度兼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前后达4年。1945年8月至1948年12月任外交部长。1949年迁居台湾。</p><p class="ql-block"> 王世杰长期在外求学、工作,一生只回过故乡两次(1922年和1938年),但从来未忘桑梓。特别是在他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之后,凡见到家乡有困难,只要在不违反原则和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总会想方设法予以帮助。1925年,崇阳县自立夏后大旱无雨,庄稼颗粒无收,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身在北京的王世杰闻讯后借了一笔巨款,寄回家中,让父亲从江北买回两船大米、三船大豆在县里赈灾救民,使不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饥饿贫民得以缓生。19345年,崇阳又遇大旱,王世杰东借西挪,买了一批大米,让其父在花凉亭和白霓桥两处开设施粥点,此举深得故乡人民感念。</p><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战爆发,崇阳面临战祸,又逢疟疾横行,天灾人祸夺去不少人命。王世杰将平时所得的版税和积蓄,在南京通过私人关系购了一大箱奎宁丸,派卷九人物篇495人送回崇阳,请他堂弟王怀谨发给乡邻患者。崇阳沦陷后,日寇实行经济封锁,老百姓买不到盐。王世杰于1940年通过各种渠道在重庆弄到20万斤盐,运回崇阳,交由当时崇阳县政府盐务局,并要求平价发售。与此同时,由于农民有家不得归,颠沛流离,当时驻扎在湘歌馨边区的三十集团军司令王陵基令崇阳额外缴‘纳20万斤军粮。王世杰将此情况向九战区总司令、湖北省主席陈诚反映,最后由陈诚出面,免除了这20万斤额外军粮。1946年,崇阳县灾荒严重。次年1月7日,时任外交部长的王世杰亲笔致信给湖北省政府时任外交部长的王世杰亲笔致信给湖北省政府主席万耀煌,详细陈述灾情和当地乡绅要求政府减免赋税的申诉后云:“特为奉陈参考,敬希荃察为荷。”收信者随即派员核实,10天后回复道:“关于田赋一项已经核减。”湖北省《档案记忆》2018年第9期封二还专门发表了王世杰此信的原件。王世杰先生为家乡所做的一切,至今传为佳话。王世杰喜爱传统中国艺术,对古字画有着较深的研究和造诣,主编《故宫、书画三百种》、《艺苑遗珍》、《故宫书画录》等,主要著作有《比较宪法》、《宪法原理》及《王世杰先生论著选集》等。王世杰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尤其是民国史上一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人物。他早年参加辛亥革命,以学者身份从政,参预国民政府中枢决策,具有较强的民主法治思想,先后在大陆和台湾担任过重要职务。在他长达60年的职业生涯中,经历并参与了20世纪中国许多重大事件,其中一些活动对近现代中国的教育、政治、外交、国共两党和海峡两岸关系等,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981年4月21日,病逝于台北市,享年91岁。</p> <p class="ql-block">  十三、王氏高枧宗祠序、家规祖训。</p> <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王足良 </p><p class="ql-block">视频提供:王良马</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王足良</p>

宗亲

王氏

王世杰

王姓

宗祠

先生

联谊会

讲话

先祖

崇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