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怀揽胜之护国寺、妙乐寺

红K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明,中国人的重要节日,清明不仅是插柳思亲,还有踏青春游。今天是清明小长假第二天,带着岳母和妻子继续覃怀揽胜之旅,今天的目的地是护国寺和妙乐寺,走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护国寺坐落在河南省武陟县西陶镇陶村。据有关专家考证,其始建于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为东汉时期的皇家寺院。该寺与东汉光武帝刘秀有着莫大的渊源,世代盛传着关于“王莽篡汉撵刘秀,刘秀在此避难得以逃脱”的民间故事。护国大寺在鼎盛时期占地数千亩,后历经风雨侵蚀,兵燹废弛,虽不断累有重修,但规模却逐渐缩小。经过历次运动,护国大寺庙宇荡然无存,大量法器文物被毁,近两千年积累下的古碑、石刻、塔林等也几乎消亡殆尽。近年由武陟陶村村委会牵头,社会各界踊跃集资,在寺院原水陆殿的基础之上,重修了大雄宝殿,才又初具规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陶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陶姓的来历,可惜的是有一点残了,但下面的凭想象可以脑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护国寺正在修建当中,里面就是一个建筑工地,没有太多可以游览的地方,我从骑友那里的得到的消息,也没有确认,因为离家近,匆匆地,就来了,眼见这种情况,匆匆地,就又走了,但有感于护国寺全部由各界人士集资建设的不易,贡献自己的一点点小心意,等建好再来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出了护国寺,一路向东,大约六公里,便是妙乐寺,与护国寺相比,妙乐寺的名气可就大的太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妙乐寺因塔而建,其标志性建筑为妙乐寺塔。妙乐寺塔,原名佛祖真身舍利塔,位于河南焦作武陟县城西7.5公里处,始建于汉代,后周显德二年(995年)在唐塔的基础上重修,是我国十九处释迦牟尼舍利塔中的第十五处,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五代御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历史上,妙乐寺规模宏伟,香客如云,因多次地震和沁河洪水,寺庙已经被毁坏,唯塔独存。1963年6月妙乐寺塔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妙乐寺其实也在重建当中,往日的建筑早己在历史的长河里灰飞烟灭了,只剩下一座佛塔,我很小的时候就来过这里,对这一带非常熟悉,也非常有感情,因此,纵使妙乐寺的重建工作己经停工十余年了,但我依然很喜欢来这里,加上妙乐寺重建之初,其所在的张村也进行了大量的改建,增加了一些人文景观和建筑,虽随着妙乐寺建设的中断,这些设施也逐步损毁、残缺,但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因为妙乐寺作为一个人文景观,配上大量的崭新建筑,本身就不匹配,随着这些设施的陈旧、损毁和残缺,二者在这奇妙的变化当中,逐渐找到了一些平衡,也就变得更加和谐了,当然这也可能是我个人的看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还有一个必须要说的,就是妙乐寺塔,在武陟当地人口中,一直叫张村塔,我从小便知道有东张、西张、南张和北张(在沁河北的三阳乡),奶奶的娘家就是北张村,但近期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的张村,在与当地一位老大爷的交谈中,老大爷告诉我两句口诀,一句是十八张村九余会,谷驴拐串(武陟话)到林林;另一句是说有哪十八个张村,记不住了,能够记住的,或者说是我知道的,有:东张、西张、南张、北张、王张、安张、李张、韩张和文张,刚好一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其实类似的说法在民间非常多,如我们家附近就有十八水寨、十八徐店等,但真要细数,怎么数也数不够,有很多村子后来或更名,或合并,或因各种原因消失了,但说法却保留了下来,毕竟谁祖上还没富过不是,传说还是要世世代代往下传,往下说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五车口古镇遗址,历史上的五车口是一个交通要道,非常繁华的商贸之地,现在的五车口,一提起来,首先想到的是村北的沁河五车口险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银行贷款,五车口古镇的新业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进入张村,其实是安张村,村口的标志性建筑,大槐树下憩,一听名字,作为一个洪洞县人,本来是很有感触的,但我们的根是在大槐树下,可那大槐树应该是国槐,而不是洋槐!真的是不伦不类,让人啼笑皆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槐树下的百家姓图谱,清晰地反映了中华姓氏的来源,仔细研究了这张图谱,才知道中华大地上,纯正的中国人,也不全是炎黄子孙,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蚩尤的后代,而且有一些姓氏既有出自于炎帝或黄帝的,也有出自蚩尤的,真的是涨了学问了。不妨你也来找一找,你的姓氏是出自哪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小推车,华北人民的小推车,曾经推出了伟大的淮海战役的胜利,而今,随着时代的脚步一步步前行,这样的小推车己经很难见到这样货真价实的了,岳母在给我们讲推小推车的绝窍,后面的人怎么推,前面的人怎么拉,绳子要拴在哪里,岳母如数家珍,而小推车在她们那个年代,也不是每一家都有,穷一点儿的人家,搬运东西时,没有小推车,就只靠手提肩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妙乐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妙乐寺塔前面的明碑,我酷爱看碑,见过无数的古碑,而这通碑无疑是我最喜欢的古碑,没有之一,人物的勾划固然是维妙惟肖,那一手小楷看的我直咬牙,写的也太好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妙乐寺塔下,岳母带着我们绕塔积功德,转经幢,消灾积福,袪病延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妙乐寺出来,己经是十二点多了,简单的路餐后,适逢张村会,我们一起去会上逛上一逛,然后由韩张返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8点30分出发,下午15:00到家,全程80余公里,短文记之,时年2024年4月5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