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修心法则13:生命即如来-读书笔记

Lycar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我们讲放下,讲这个圆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实际上就是说当我们放下的时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放下对这个世界的执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放下对自我的执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这个生命就会变得圆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那最后我们的生命会回到如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那什么是如来呢?</b></p><p class="ql-block">我们先看一段经文:</p><p class="ql-block">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p><p class="ql-block">这段话其实蛮难翻译的,非常难翻译。如来大家也很熟悉,如来佛,如来佛,这个如来,那你看《金刚经》是怎么解释如来的,它就说:“须菩提,假如有人说如来或来或去,或坐或卧,那么这个人没有明白我所讲的义理。为什么呢?所谓如来,无所从来,也无所去,所以叫做如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刚经》前面讲</p><p class="ql-block">“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p><p class="ql-block">有讲到“菩萨要做福德,叫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落于空”.在佛学里叫“大悲”</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对这个福德不要执着,不贪著,不落于有,叫“悲智双运”.通过“悲”“智”就是悲哀和智慧同时修行就可以达到佛的法身,所以他是没有形相的.</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几次讲到,不能你这个下或那个相见如来,</p> <p class="ql-block">那么“如来”到底是什么样子呢?</p><p class="ql-block">到底怎么样见到如来?</p><p class="ql-block">我刚才念的这段经文就是一个回答,</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说:</p><p class="ql-block">“坐着的睡着的,站着的,</p><p class="ql-block">来了的,去了的,都不是如来”</p><p class="ql-block">“你看凡是有来有去的,就不是如来.”</p><p class="ql-block">如来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p><p class="ql-block">来来去去的,坐着的睡着的都不是如来,</p><p class="ql-block">如来你看,无所从来,亦无所去。</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大家要是知道“缘起性空”,我觉得一下子就理解了,凡是有缘起的东西,都还是有执着,还没有解脱.</p><p class="ql-block">什么叫来去呢?实际上我觉得我们从基本常识上也可以去理解,你看我每天去上班,然后下班,我今天去京都,3天后回上海,你看我每天好像都在来来去去,怎么能说你还没有来去呢?</p><p class="ql-block"> 确实你看我们自己一直有来有去,一直觉得自己来了又去了,但是呢,假如你安静下来,细细的去观察这个来去,那么你会发现这个来去可以是虚幻的.当我从上海到京都,站在京都的角度,我是来了,但是站在上海的角度我是去了,来去是一个相对不确定的东西,它不仅概念不确定,而且你看我们的来处以及我们的去处其实都是不确定的,你来我说去了京都,那你说京都是什么呢?是我住的那个酒店是京都吗?还是我去喝酒的那家居酒屋是京都?还是我去散步的那条鸭川是京都?假如再推延开去,就十年前,一百年前,一千年前,一万年前,无数年前,十年后,一百年后,一千年后,一万年后,无数年后,那个叫京都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所以说当我们说,我去了京东,实际上是去了某一种不确定性里面;甚至假如你有耐心,就是像做科学实验那样,不断的实验下去,推论下去,最终你会发现你只是去了一个名叫京都的地方,实际上呢?实际上你真正去到的只是去了空气,直到那个空气里面,什么也没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更重要的来去的这个主体也是不确定,就是你看我去了京都,那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其实我们可以复习一下,可以回忆一下,就我是谁呢?你看前面其实我们已经从不同的角度讲的,就是你看讲了无我,那这里你看我可以从我的来处和去处进一步理解无我,你看我从哪来的呢?简单的回答就是父母生了我下来,那我父母从哪来的呢?是我的爷爷奶奶,就是我的外公外婆那来的;那最那最初的人类从哪来的?从猴子进化来的,那猴子从哪来的?假如是从细胞来的。这个细胞又从哪来的?</p><p class="ql-block">再思考一下,假如我要死亡的话,我会到哪去呢?每个人都会死亡,死了之后变成一堆白骨,那白骨它渗进泥土变成微粒,又滋养了什么杂草,或者成为某一些动物的饲料,又渗进那空气,飞在这个无限的宇宙当中.</p><p class="ql-block">所以说从哪来,到哪去?是可以无限的推论下去的。最后你除是说从空无中来,到空无中去,找不到别的更确切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科学家至今都在探讨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霍金在《时间简史》里他说:</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仍然渴望知道</p><p class="ql-block">我们为何在此 我们从何而来</p><p class="ql-block">就像我们什么会在这个地方呢</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在地球上 </p><p class="ql-block">我们到底从哪来的呢</p><p class="ql-block">那么科学家会从宇宙大爆炸</p><p class="ql-block">黑洞等等角度 去试验 去论证</p><p class="ql-block">但是越实验 越论证</p><p class="ql-block">到最后能证明的就是虚空和虚无</p><p class="ql-block">就是霍金说死后要去到哪里去?就是去了虚无和虚空。那么有一种说法,说一个宇航员在黑洞附近逛了几天,就是我们地球上过了1000多年,假如他进入黑洞,就完全凝固在时间里面,没有时间和空间;假如越过黑洞,他就可能到了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宇宙。那么2006年科学家发现可能还存在那个白洞,宇宙大爆炸时候遗留下的致密的物质核。</p><p class="ql-block">假如我们穿越黑洞,有可能转到白洞,回到宇宙诞生最初的那一刻.就是我们从遥远的浩瀚的虚无的虚空里面,穿越千万种时间和空间,来到了这个教做地球的星球,然后呢,一定又要穿越万重时间和空间,回到最初.最就像以前我们来到人间又离开人间,很像一部电影,只是一个影像从那个放映机投射到了荧幕上,但是我们把荧幕上的影像当做真实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那讲到这里,我就想到一个小故事,一个寓园,他就说葡萄园四面都是围墙,只有一个很小的洞,那个狐狸看见里面有葡萄,嘴巴就很馋。他就为了进去,先把自己饿瘦了,然后就进去了,进去尽情享受,吃了很多葡萄,结果又胖了,又胖了就出不来了,只好又饿三天,瘦了钻出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进去是什么样,出来时还是什么样</b></p><p class="ql-block">你看人一无所有来到这个世界上,又一无所有的回去.所有六祖惠能却要让我们去思考,就是你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还让你思考死亡之后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出生之前,出生之后,你的本来面目是什?这个是六祖惠能的提问,因为你看离开了出生之前和死亡之后,我们现在说的是人世间就是我们活着的这段时间,只是一块非常非常细微的碎片,这些碎片本身的变幻不定,它必须回去等,所以经常有人说出家就是回家,就是要回去.回去以后回到本原,才有永恒的安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实有一种解释就是说“如来”好像来过,其实并没有来,更进一步的解释到“如来”</span></p><p class="ql-block">“如来”如”是“不变”的意思</p><p class="ql-block">*来"是"随缘"</p><p class="ql-block">"如"就是个"体" ;“来”是“用”</p><p class="ql-block">“如”是不会变的,但“来"是随缘</p><p class="ql-block">“如"是你看不生不灭 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p><p class="ql-block">“来"是随缘显现 森罗万象</p><p class="ql-block">那还是打一个比方,前面我已经说过,它这个比方是在佛法里面经常会被人提到:</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虚空一直在那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云彩是变换无穷</b></p><p class="ql-block">但是我们一般人把云彩当成是真识的东西,执着不放,所以你要“如来”来做什么呢?如来如实而来,把实相带来,或者说回到实相中.</p><p class="ql-block">那么实相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就是我们在虚空里的本来样子,而这个本来的样子,你看我们来的时候是这样,去的时候也是这样,他一直在,一直没有改变,一直也没有不变,这个本来的样子其实就是“如来”,就是佛陀的法身。那么一句话呢,就是“如来”,“如来”,只不过是要我们不在生死之间流浪,不要在轮回,不要在“六道”当中轮回;还是一句话,要跳出来,,要回到本原的真如,彻底宁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回头看,为什么《金刚经》反复要:</p><p class="ql-block">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p><p class="ql-block">就是要离一切相,</p><p class="ql-block"> 这个“离”不是说“离开”,我的理解是更确切的说是超越,为什么要超越一切“相”呢,是为能回到“如来”。</p><p class="ql-block">一般人最初读《金刚经》的时候,很容易把“见诸相并非相”解释成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包括我自己早期的时候也是这样解释的,就是看到生就看到死,就是一般情况下,我们一般人之所以执着,是因为看不到死亡这个真相,所以很执着,所以要修《念死法门》;一般人确实也因为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看到生看到死亡。因为对死亡而对生命的成长有所觉醒,开始就是说反省自己这辈子到底要做什么,这辈子到底想要什么,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这个从世间法来说也算是比较彻底的一种觉醒.</p><p class="ql-block"> 但是随着我自己的领会越来越深,就是在读《金刚经》的过程当中,发现我《金刚经》行的讲的这个不执着四种相,是无相,不完全是我们讲的透过现象看本质,为什么呢?因为死亡也还不是究竟的真相,死亡是个浅层次的真相,本质上它还是一种假象.</p><p class="ql-block">生是一种假象,死也是一种假象。那么真正的真相是什么?是《心经》里面说的那句话:“不生不死.”就是我们只有证悟到“不生不死”,你才是最终的解脱。</p><p class="ql-block">那么“不生不死”是“如来”的,作者认为是最权威的一个解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叫“如来”?</p><p class="ql-block">就是“不生不死”</p><p class="ql-block">“不生不死”很难解释,但是我觉得物理学当中有一个叫“薛定谔的猫”这个实验可能对我们理解“不生不死”有一点点帮助.</p><p class="ql-block">就是物理学家薛丁谔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就在一个盒子里面放了一只小猫猫以及那个少量的这种放射性的,然后呢,就是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且释放出毒气,把这个猫杀死,但同时有50%的概率发射性的物质不会衰变,猫将活下来.</p><p class="ql-block"> 在量子的世界当中,当盒子处于关闭状态好,整个系统就一直保持不确定的波态,也就是猫处于一个叫“生死叠加”中,猫是生是死必须在盒子打开之后,你从外部去观测观察的时候,物质是以粒子的形式表现后才能确定.</p><p class="ql-block"> 因此就出现这么一种情况,这个盒子里的猫既是死的也是活的,打破了我们惯常的一个逻辑思维,从另外的一个维度实证了“生死叠加”这种奇妙的状态.也验证了“不生不死”的量子逻辑.</p><p class="ql-block"> 佛陀在《金刚经》和《心经》里讲最终的解脱,以及那个“不生不死”,并非让我们变成“薛定谔的小猫”,待在盒子里“不生不死”。“薛定谔的小猫”和佛陀讲的“不生不死”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佛陀讲的“不生不死”,并不是让我们逃到另外一个地方,在那个地方可以像神仙一样“不生不死”.佛陀并不认为我们能够离开世间去到另外“乌托帮”.</p><p class="ql-block">佛陀认为我们最终的解脱是具有出离心,但不离开世间,就是我们活在世界,但是不会被“生”这种现象迷惑,又不被“死”这种现象迷惑,安于寂静,不再造业,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p><p class="ql-block">“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会把我们带向不生不死的最终解脱。</p> <p class="ql-block">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b></p><p class="ql-block">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p><p class="ql-block">、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p><p class="ql-block">这一段是《金刚经》的最后一段,里面的四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偈特别有名,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翻译过来意思大概是这样的:须菩提,如果有人用不满不可胜数的世界七宝来布施,而另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心寻找彻底的解脱;受持,读诵并且为别人解说这部经书,哪怕只是其中的四句偈、所获得的福德远远胜于前面那个人;那么应当如何为别人解说呢?应当不执着一切法,安住在本来的样子里。为什么呢?因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span></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讲完这部《金刚经》,须菩提和其他的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修行的男女居士们,一切世间的天神,人,阿修罗,听闻佛的说法,无不心生欢喜,信守奉行。</p><p class="ql-block">这是《金刚经》的最后一段,很短,但是意蕴深远;且文字很美,一开始重复那个意思,就是说为他人宣讲《金刚经》,哪怕是其中的四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偈</span>是所得的福德大到难以想象。那么应该怎么样去为他人讲《金刚经》呢?释迦牟尼佛的回答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span>是《金刚经》的一句总结,《金刚经》讲的道路,可以说都包含在这句话里:不取于相,如如不动”。</p><p class="ql-block">当然就我这样讲,已经很不《金刚经》了,用《金刚经》的思路可以说包含了,又没有包含在里面,它个也仅仅是个“名相”,就是“不取于相”的相,指的是一切的相。《金刚经》所要破除的</p><p class="ql-block">一个是妄想,有形的相,</p><p class="ql-block">二是妄念,无形的相。</p><p class="ql-block">其实就是我们的观念,意识形态</p><p class="ql-block"> 那么释迦牟尼佛回答须菩提的提问,第一次的回答颠覆了这个世界上一切的相,被认为只不过是妄相,第二次回答颠覆了这个世界上一切的孽,认为只不过是妄念。所以我们要破掉妄相和妄念,所谓“不取于相”,就是对于一切的相,有形的无形的相都没有取舍,就没有分别心.</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这个“取”其实就是十二因缘里面那个“取”大家可以复习一下,回顾一下,我讲过十二姻缘,十二姻缘的第九种叫“取”,因为有贪爱就会有获取,喜欢一个女孩子,就要去追求她,就要去得到她,贪爱一个职位,就要去追求他,就要得到它,凡是我们喜爱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都想拥有,就是“取”.</p><p class="ql-block">“取”的本意就是拿,就是我们不断的把手伸向外面去拿我们喜爱的东西,不断的索取,我们总以为拿的越多,越富有;越富有,越成功;越成功,就越幸福。</p><p class="ql-block">所以你看,有“取”就有“舍”,所以呢,《圆觉经》里面就讲了一句话,他说:“种种取舍皆是轮回”.只要我们有取有舍,然后就会产生轮回,“不取于相”就等于说是切断了轮回的动力,真如本性就会显现。</p><p class="ql-block">所以你看如如不动,这个如如不动就是真如本性</p><p class="ql-block">“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大概的意思就是说:</p><ul class="ql-block"><li>我们对一切没有取舍,没有执着,</li><li>那么我们就不再受轮回之苦,</li><li>我们就安住在真如本性里面。</li><li>这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的境界,</li><li>也是最终的解脱。</li></ul><p class="ql-block">那么为什么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呢?你为什么对一切的一切不执着呢?释迦牟尼佛用了一首偈做了一个总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p> <p class="ql-block">“有为法”的有为,跟我们一般人理解的“有为”青年那个有为是不太一样,有为是有所作为,但佛教的有为是另外一个意思,他讲的就是有因有果,有生有灭,就只要你做了事情,只要这个现象是有缘起的,就叫有为法,就是一切“因缘和合”而成的现象.</p><p class="ql-block">你看我们这个世间,就是有生有灭,缘起缘灭,你看我们的一些意念和行为都在造成业力,所以“有为法”也叫“世间法”,凡是人世间的东西都是“有为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但是“有为法”是靠不住的,凡是“姻缘聚合”的一切,释迦牟尼佛就用了一个比喻:像梦,像幻术,像魔术吗;像泡沫,像闪电,像影子,像露水,当我们如实去观察时,就会发现它像梦,像魔术,像泡沫,像影子,像露水,像闪电;当我们如实的去观照它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走向解脱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佛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只有靠我们自己的觉悟和修行,才能解脱我们自己身上和心里的枷锁。那么《金刚经》所讲的道理也许是三个字,就是不执着,就你只要做到了不执着,对于一切的一切只要做到不执着,你就能够解脱。</p><p class="ql-block">那么一部《金刚经》讲的是为什么要不执着,以及如何不执着?所以呢,当我们读完《金刚经》也要放下,要回到生活里,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本笔记来自费勇说《金刚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