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名中的“王”隐藏着什么秘密?

天高云淡

<p class="ql-block">  在西安游览,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西安带“王”的地名非常多,什么香王田王穆将王、张王李王临潼王、金王银王豆腐王、井王庙王染坊王、老王小王皂张王、南王北王东城王……不一而足,看着都能让人笑出声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西安是曾经的十三朝古都,难道这些地方都与“帝王”或者“王公贵族”有关?里面是不是隐藏着什么秘密呢?</p><p class="ql-block"> 带着好奇,通过查阅地图及地方志资料,终于知道了这些地名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西安带“王”字的地名主要分布在西安东部地区,以高陵、临潼为主,灞桥、蓝田、阎良、鄠邑次之,长安、周至几乎没有。究其来历,“王”主要指代姓氏,是由于此地王姓人居住众多而形成,与“帝王”“王公贵胄”的“王”无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致归类,就能发现它们多是这几因素形成:</p><p class="ql-block"> 1.其他姓氏加王姓,如:纪王、张王、胡王、郭王、田王、许王、谢王、苏王、焦王、杜王、蔡王、高王、芦王、贺王、康王、陈王、赵王、元王、侯王、朱王、赵王、常王、安王等,可能是王姓人口众多或是势力较大,再加上其他比较大的姓,表现一个村庄内不同姓氏族群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2.方位词/地理特征加王姓,如东城王、西城王、东王、西王、南王、北王、上王、下王、中王、后王、湾子王、湾里王、北里王,南里王,马渡王等,反映了王姓族群在该地区占主体,以方位或地标作为前缀以区分不同的区域。</p><p class="ql-block"> 3.职业加王姓,如:金子王、银王、井王、庙王、染坊王、豆腐王、酒王、手帕王、钟王、酱王、香王、杏王、蜜蜂王、姜王、船王、麦王、桥王、马王、牛王、油王 、陶王、铁王、箭王、皮王、席王、箭王等,反映古代或近代该地手工业较为发达,王姓人在这些行业中有较高的声誉。</p><p class="ql-block"> 4.其他还有如老王、大王、中王、小王等有大小的, 还有许多从字面上很难看出意思的,如时王、化王、生王、崖王、风王、军王、三王、念王、代王、皂张王、辽斜王、惠王、公王、自王、山王、南查王、贵王等等。有可能为谐音、误会、附会、谬解、讹传及变形等导致原意变化,确实难以解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然,由于“王”字在汉语里有“君王”“首领”“最大”“最强”等意思,地名中带有“王”字显得很“霸气”,也是人们喜欢在地名中用“王”和在两姓组合中把“王”字放在后面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行业+王” 的组合,不但能显示此地在这个行业的地位,还能起到巨大的广告效应,何乐而不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西安有些带“王”的地名在历史演化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很有趣的变化,记述出来,供大家一乐。</p><p class="ql-block"> 穆将王:传说这村子以前有个姓王的木匠,一家人在此居住,“木匠”慢慢雅化成了“穆将”,就叫成了“穆将王”;还有一个说法说说杨家将穆桂英在这里打过胜仗,就把“木匠王”改成了“穆将王”。</p><p class="ql-block"> 草王村并非柴草多而得村名。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叶,该村中有一王某,善于理财,因而广有钱钞,成为远近驰名的钞王。当地群众称其村为钞王村。清《高陵县志》和《高陵县续志》记有“钞王家堡”、“钞王家”或“钞王村”。民国三十年《高陵县区保总图》因高陵地区方言“钞”(cǎo)与“草”(cào)同音而误记为“草王村”。从此将错就错,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岩王村的周围既无山又无岩,为何名为“岩王村”?据说,在元朝时,河南一王姓来此建村,由于居住在奉正塬北坡的崖下,得名为“崖王村”。清《高陵县志》和《高陵县续志》记作“崖王家”或 “崖王村”。解放后至“文革”前,一直记作“崖王村”。1966年12月,“文革”初期,在“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该村的学校首先更名为“革命化”的“红岩小学”,随后崖王村被称为“红岩村”。1973年2月,在恢复“文革”前的村名时,又因高陵地区方言“崖”(nái)与“岩”(yái)读音相近,误为“岩王村”,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都府王村”,被谐音为“豆腐王村”,后被官方也记作“豆腐王家”。相传在明朝中叶,村中有王忠其人,在五军督府供职,故得村名“都府王”。清《高陵县志》以同音字误记作“豆腐王家”,把一个在督府工作的“白领”变成了一个做豆腐的。民国三十年《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作“都府王”,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崇皇乡的井王村,原本叫酒王村。据说,在明朝末年,村中有一王家酿酒为业,而且酒味醇香,远近驰名,人称酒王,故得酒王村美名。清《高陵县志》和《高陵县续志》记作“酒王村”或“酒王家”。清朝末年,因高陵地区方言“井”(dìng)与“酒”(dìu)音相近,误为井王。民国三十年《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作“井王村”,从此以讹传讹,沿用至今。同样,该乡的酱王村一度因谐音变更为蒋王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次在灞河边和一位本地长大的老者聊天,他说以前这里带“王”的地名多如牛毛,近年来城市扩张,好多村庄都淹没在高楼大厦中,只留下一个地名供公交和地铁当站名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