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黄沙(勉县 李海明)

南郑文艺★吴元贵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历史中的黄沙</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勉县 李海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黄沙,位于勉县县城以东15公里的汉江北岸。东临发源于同沟寺镇境内北部山区之秦岭南麓光头山的黄沙河,因沿河流域盛产黄色河沙而得名。自西汉设沔阳县以来,黄沙属沔阳县最东部的人口聚集地,紧邻原褒城县(古褒州)西部边界新街子的杜寨、立集村地域,故被历代官府设为驿站,从而成为沔阳境内的古老集镇之一。<b></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div> 最早记载黄沙的历史文献,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在该书之《蜀书五》《诸葛亮传》中记载,诸葛亮自建兴五年(227年)向后主刘禅上疏《出师表(前)》后,则率军北上,进驻汉中沔阳。在沔阳休士劝农,教兵讲武,足备粮草,数度北伐。为了运输粮草,在黄沙制作了木牛流马。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先后共计六次率兵亲征北伐。其中,建兴九年春二月(231年)的北伐行军,使用木牛运输粮草。十二年春二月(234年)北伐使用流马运输粮草。至今,在黄沙东面的街口,还留有“诸葛亮制木牛流马处”之碑亭。<br>紧接《三国志》其后的,是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对黄沙的描述。《水经注》卷二十七《沔水》卷中记载:“汉水又东,黄沙水左注之。……水侧有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其水南注汉水。南有女郎山,山上有女郎冢。”说明在北魏时期,黄沙屯已经是重要的地理标志,并以此标志介绍张鲁女墓。同时再提及诸葛亮在此休士劝农,制木牛流马事。</div><div><br> 后来,这里一直是朝廷建立的驿站,叫做黄沙驿。与古金牛道上的马道驿、青桥驿、褒城驿、青羊驿、黄坝驿并列,连同向北向南延伸的其他古驿站,被称为古蜀道上的一串明珠。北魏正始二年,在此设华阳县。南宋宝祐六年(戊午年1258),蒙古军队进占汉中,在此设铎水县。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撤销褒州及西县入铎水县后,铎水县的政治地位又进一步得到了提升。明洪武三年(1370年)废铎水县辖地归沔州直辖,黄沙就一直被作为古驿站留存了下来。关于铎水县治所的具体地点,也有学者认为在今天的旧州铺,理由是,认为旧州河原名为古度水,“度”“铎”同音,所以铎水县城应该在旧州铺。而清代的彭龄所著《沔县志》,则认为铎水县在今黄沙。当代学者、中国科学院历史地理学家、古文字研究专家黄盛璋先生在《阳平关及其演变》一文中,也认为铎水县城在黄沙镇。</div><div><br> 中国革命时期,卢黄轸 (1912—1934),又名卢克俭,化名星一,黄沙镇人。自幼勤奋好学。民国18年(1929)秋,考入南郑县立中学。20年(1931)加入共产党。22年(1933)春,受聘县第三高级小学(今黄沙小学)校长,在师生中宣传马列主义;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农村与贫苦农民一起劳动,宣传进步思想;发展刘世英、杨润生、纪正明等加入共产党。半年后辞去校长职务,与王卓玉于是年10月15日成立中共黄沙区委员会(以下简称区委),他任区委书记,奔走于沔县、略阳等地,扩大组织,建立游击队,开展抗捐、抗粮斗争。是年11月上旬,协助王卓玉除掉作恶多端的国民党黄沙区长薛含玉。把革命工作搞得如火如荼。</div><div><br> 黄沙集镇上有一条主街,据老年人传说,该街东西长达五里路。在每隔一里路的街边挖有一口井,共有五口古井。此说法是否准确,没有实际验证过。但要说这条街的长度,确实非同一般。20世纪90年代,经过乡镇机构改革以后的黄沙镇,全镇共有五个行政村,而仅黄沙一条街,就自东向西排列了三个村。最东端为黄沙村、中街上为新光村,西街头上为前进村。黄沙街南面就是汉江河,古时候主要靠摆渡船与汉江南岸相连通。东西两端各有一个摆渡码头,东街头上有河对岸褒城县境内的叶家渡,西街头上有河南面沔县境内的胡家渡,而且两个码头分别通向了褒城县和沔县境内的南部区域,足可见黄沙街东西长度之一斑。</div><div><br> 黄沙街是沿汉江东西向延伸的,这和西边的旧州铺,武侯镇的老沔县城的街道是一致的,都是古金牛道上的通衢大道。当时的政商名仕,从汉中到沔县境内,就可以从东面进入黄沙古镇,顺着这条古街,出西街口沿汉江河岸上行,至柳树营、到旧州铺,经菜园渡,到老沔县城。直到1936年6月,在抗日战争即将爆发的前夜,为抗战需要,由南京政府督办,川陕两省共同出力,抢修通了川陕公路。这条公路就绕开了黄沙古镇窄小的古街,从古集镇北边的空旷区域,直线翻越黄泥岗,并绕开了柳树营、旧州铺等古村落里密集的民用住宅,一路向西。这样虽然便于公路修建,但黄沙古街却因此受到了冷落,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喧嚣和繁华。</div><div><br> 在黄沙古街上,有三座古建筑,标志着黄沙昔日的辉煌,即:东面街口上的“诸葛亮制木牛流马处”碑亭,中街的三官庙,西街头上的杨四将军庙。木牛流马碑亭印证着当年诸葛亮在黄沙的休士劝农活动。而中街的三官庙,里面供奉的是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此“三官”又称“三元”,为道教较早期供祀的神灵。另一说认为,天官为唐尧,地官为虞舜,水官为大禹。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这与《水经注》中记载的张鲁于东汉末年在此传播道教是相一致的。最让人称道的是西街头上的杨四将军庙,供奉的却是北宋末年的一位为民解疾救困的真名真姓的将军。</div><div><br> 史料记载,北宋末年,金人累犯中原。出生于现宝鸡市凤翔县天兴村,当时年已35岁的杨从仪,毅然从军抗金。晚年官至秦凤路兵马督监、洋州(今汉中)知府、马步军副总管等职。在镇守梁洋期间,杨从仪看中了黄沙这块风水宝地,他决心效法诸葛亮在黄沙屯田务农,解决军需粮草,稳定居民生活。为此,他派大将杨政历时十八年在黄沙兴修水利,治理汉江水患,使黄沙连年粮食丰收增产,百姓安居乐业。南宋乾道五年,杨从仪卒于职位上,终年78岁,葬于城固县安乐乡水北村。黄沙的百姓得知杨从仪死后,悲痛万分,村民们仰其德、颂其功、惠其泽而自发在今黄沙西街口为其修祠塑像,千秋祭祀。杨从义死于1169年3月28日。每年这一天,当地的老百姓都要到杨四将军庙上举行祭奠仪式,从而形成了固定的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的黄沙庙会暨物资交流会。</div><div><br> 20世纪60年代末期,国家为了三线建设战略需要,将哈尔滨轴承厂迁建到了黄沙汉江南岸的茅草梁,即海红轴承厂。在修建厂区之时,先行在黄沙东街口的汉江江面上架起了一座钢混水泥大桥。从此,叶家渡,胡家渡的摆渡船被宣告历史终结,黄沙古街则焕发出了崭新的活力。一时间,黄沙街头,工人农民夹杂,本地人外地人交错,南腔北调共鸣,土装洋服交混,从东到西,从早到晚,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与此同时,黄沙街道上就多出了许多单位,诸如工商所,邮电所,储蓄所,税务所,电管所等等。也热起来了供销店、理发店、饮食店、菜市场等其他商贩。黄沙又恢复了昔日古镇的辉煌,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里还堪称歌舞升平的不夜“城”。 </div> 1992年9月,海红轴承厂迁往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址,黄沙街头初次感受到了“门前冷落鞍马稀”。后来虽然八一锌业公司进驻原海红厂区,但时间不长,又因当年修建的汉江黄沙大桥年久失修而被迫停止运行。新修建的大桥直通黄沙河东面的桥东营,把黄沙甩出了近500米远。交通的不便利,再次让黄沙昔日的繁盛渐去渐远。<br><br> 2011年,勉县进行撤乡并镇改革,将黄沙镇撤销,划归并入周家山镇,这里只留下了一个黄沙社区。过去进驻在这里的储蓄所、工商所、邮电所等机构已不复存在。<br> 黄沙,作为一个古镇,毕竟有其一两千年的过往史。无论拥有过多少次辉煌,也不管遇到过多少次萧条,都会以其从容淡定的姿态,无言地向世人告白着,这里曾经是一条古镇老街。在历史的螺旋上升式发展趋势中,无论处于高峰或是低谷,却总是在发展中前进。相信明天的黄沙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