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成都市境内文物保护单位之成都人民公园及周边

步行者

<p class="ql-block">成都人民公园位于成都市区祠堂街少城路,始建于1911年,占地112639平方米,公园有金水溪、金鱼岛、盆景园等著名旅游景点。成都人民公园原名少城公园,始建于一九一一年,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公园之一,也是四川近代第一座公园。成都人民公园是一个集园林、文化、文物保护、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公园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处。</p><p class="ql-block">此处是东大门。</p> <p class="ql-block">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1940年,成都民众为纪念川军出川抗日阵亡将士,聘请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设计。1944年7月7日抗战7周年纪念日落成于成都市老东门街心正中。文革时期被毁。1989年8月15日成都市政府按照原样修建并重立于万年场二环路口。2007年8月15日迁址于成都市人民公园东大门前。纪念碑坐西南朝东北,由基座、碑体、塑像三部分组成,整体高约8米,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塑像造型是一国民革命军人,身背大刀、斗笠、背包,身着短裤,扎绑腿,穿草鞋,胸前悬挂两颗手榴弹,手握步枪,跨步向前,准备冲锋的形象,市民通常称其为“无名英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市级文物保护碑</p> <p class="ql-block">川军纪念碑前看公路对面几座建筑,也是文物,下文会介绍。</p> <p class="ql-block">中正图书馆旧址侧面</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人民公园近现代建筑群(中正图书馆旧址),成都市人民政府二〇二〇年七月五日公布,青羊区人民政府二〇二〇年十一月一日立</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政府為紀念國民政府 蒋主席六十華誕建立中正圖書館奠基</p><p class="ql-block">四川省政府主席</p><p class="ql-block">鄧錫侯</p><p class="ql-block">成都市政府市長</p><p class="ql-block">李鐵夫</p><p class="ql-block">中正圖書館館長</p><p class="ql-block">鄧明聰</p><p class="ql-block">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四月二十六日立</p> <p class="ql-block">中正图书馆旧址正面</p> <p class="ql-block">中正图书馆于1912年成立时名成都图书馆,建于少城公园(人民公园)内,又名四川图书馆。1928年改名为成都市立图书馆,1933年移交给成都通俗教育馆兼管。1946年又改名为成都市立中正图书馆。据1948年统计,该馆藏书74000余册。建国以后先后改名为成都市人民图书馆和成都市图书馆,并从公园内迁出到祠堂街(大门先在祠堂街上,以后改在半边桥北街)。2001年,在原来的文庙后街成都师范学校旧址修建了新馆,并把大门改向新建的文翁路。</p> <p class="ql-block">中正图书馆旧址——现为成都市人民公园管理处。1941年为庆贺蒋介石六十寿辰,四川省政府设立临时中正公园整建委员会,拨专款2.56亿元(人民币30万元)修建“图书馆”,并与蒋介石字“中正”命名。1949年12月成都解放,交由人民政府管理使用,更名为成都市人民政府图书馆。建筑系二层西式砖楼,占地面积约为700平方米。建筑坐南朝北,砖木结构,呈左右对称布局,中间凉台为入口大门,两层新建凉台。主楼设旋梯,面阔3间共9.9米,进深2间共15.41米,高12.5米。次间两侧对称各3间共35.86米,进深2间共6.9米,高7.56米,悬山式屋顶,筑有灰脊。作为民国时期政府修建的公共文化建筑,中正图书馆为研究民国时期的公共文化生活以及当时建筑的艺术风格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材料。</p> <p class="ql-block">中正图书馆旧址背面</p> <p class="ql-block">中正图书馆旧址旁边就是民众教育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民众教育馆旧址背面</p> <p class="ql-block">有些教堂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民众教育馆旧址正面</p> <p class="ql-block">1924年3月成都市筹建通俗教育馆,30年代更名为民众教育馆,馆址位于少城公园(人民公园)内。在民众教育馆的倡导下,公园成了政府提倡文明生活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场所。如成都市从1939年起每年春夏秋冬四季各举行一次集团结婚,以此来提倡新婚俗,推进新生活运动。同时政府还通过教育馆举行运动会、歌咏赛、文艺演出、展览会、补习班等活动,来教育民众,引导民众。在曾孝谷、程鸣岐两位馆长主持下,教育馆的教育模式逐渐发生变化,除继续实施“来学”外,还开始注重“往教”,以会教育为目标,实施各种教育事业,使社会教育走向市内各街巷,在更多的市民中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以加强教育馆的社会责任感。民众教育馆的设立及其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民生活方式及城市文化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民众教育馆旧址——现为成都市人民公园大会议室。始建于1924年,时任成都市政督办王瓒绪,为提高人民常识,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繁荣,修建通俗教育馆,次年更名为“成都市市立通俗教育馆”,1932年改名为“民众教育馆”。1949年12月成都解放,交由人民政府管理使用。建筑坐东朝西,系中西结合青砖平房,建筑占地面积约为576平方米。城堡式门厅,设台柱,西式圆窗,面阔6间共18.65米,进深3间共9.22米,高8.44米,中为大敞厅,无立柱,隔墙,屋檐青砖砌就,斗拱锯齿纹,铜瓦顶,硬山式,灰塑脊,无中花。建筑精巧别致,西式风格明显,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为研究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人民公园近现代建筑群(民众教育馆旧址),成都市人民政府二〇二〇年七月五日公布,青羊区人民政府二〇二〇年十一月一日立</p> <p class="ql-block">远看民众教育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左侧的建筑就是中正图书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民众教育馆旧址对面就是通俗教育馆旧址,现为保路运动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191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明令办通俗教育馆,并首先令南京办起了江苏省立通俗教育馆。此后,江苏、四川、浙江、湖南等省陆续兴办通俗教育馆。成都通俗教育馆是四川近代史上第一个通俗教育馆,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通俗教育馆之一。原址位于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内,馆内设有博物、图书、讲演、音乐、体育、事务等六个部,主张兴办社会教育、通俗教育、平民教育。成都的通俗教育馆在杨森的支持下得以建立,卢作孚为第一任馆长。上世纪30年代,通俗教育馆更名为民众教育馆。</p> <p class="ql-block">通俗教育馆旧址——现为“四川保路运动史事陈列馆”,又名“银杏阁”。1924年,杨森任四川军务行政都督驻成都,督理职务,监管民政,委成都市政督办王瓒绪开办“通俗教育馆”,以当时著名的文史教育学家、实业家卢作孚为首任馆长。通俗教育馆原为博物馆,抗日战争期间博物馆中的陈列馆、武器馆、金石馆被日军炸毁。20世纪50年代在原址上照原样重建,房屋坐南朝北,系砖木结构两层楼房,面阔5间共36.33米,进深2间共16.02米,通高12.5米,占地面积约581平方米。房屋呈“一”字形排列,入楼两侧为楼梯间。2007年打造为“四川保路运动史事陈列馆”,2021年进行改陈布展。陈列馆共有两层,大小共有6间展厅,总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作为民国时期政府修建的公共教育建筑,通俗教育馆为研究民国时期的公共文化生活以及当时的建筑艺术风格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四川保路运动史事陈列馆”也成为中国近代史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具有地域历史与艺术可视性的青少年课外活动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人民公园近现代建筑群(通俗教育馆旧址),成都市人民政府二〇二〇年七月五日公布,青羊区人民政府二〇二〇年十一月一日立</p> <p class="ql-block">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救亡图存,多少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11年秋发生的“引起中华革命先”的四川保路运动,是伟大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四川人民反帝爱国、勇敢斗争的革命精神,点燃了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更促进了全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在广大四川人民踊跃参与的保路运动的推动下,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所发动的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腐朽清王朝的统治,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纪念四川保路运动,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我们要昂首眺望未来的路,永远不忘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投身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壮丽事业中。</p> <p class="ql-block">1911年5月,清政府颁布了“铁路国有”政策,实际将主权出卖给帝国主义。为此,湖南、湖北、广东、四川四省各阶层人民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9月7日,因保路运动酿成的“成都惨案”引起了四川全省规模的武装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p> <p class="ql-block">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就是保路运动领导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张澜先生也参与领导了保路运动,朱总和罗长子都是他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时期独立各省旗帜</p> <p class="ql-block">通俗教育馆旧址正面</p> <p class="ql-block">通俗教育馆正对保路运动死事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1913年,为纪念在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中死难的同胞,川路公司兴建此碑。聘请王楠为总监工,负责图纸设计和施工。纪念碑修造历时一年,在“成都血案”纪念日之前举行落成典礼。碑坐东北朝西南,砖石结构,呈塔形,由碑台、碑座、碑身、碑顶四部分组成。圆基座直径约9.8米,方碑身边长约4米,塔体总高约31.85米,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碑体四面镌刻楷、草、行、隶等4种字体阴刻碑文,分别由当时的书法名家张学潮(东)、颜楷(西)、吴之英(南)、赵熙(北)等书写。字体各具特色,字字苍劲挺拔,是珍贵的书法杰作。纪念碑样式继承了我国碑塔建筑的民族传统,仿照北京白云寺、山西凌云塔的体型,同时参照国外建筑的艺术特点修建,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2016年,经四川省文物局批准,加装红砂石材质护栏对其进行保护纪念碑于196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公布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被公布为四川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纪念碑历经百年沧桑,仍巍然屹立,作为纪念四川保路运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四川近现代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人民公园内,建于1913年,是当时川路总公司为了纪念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中牺牲烈士而修建的纪念建筑。被朱德誉为“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华革命先”的四川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时期最突出的历史事件之一,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遇,对推动辛亥革命进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纪念碑碑高31.85米,为砖石结构,由碑台、碑座、碑身、碑首四部分组成。碑台仿照铁路月台修建,呈圆柱形。碑座与碑身为方锥形,其中碑座四面分别是铁轨、火车头、信号灯、转辙器和自动联接器的浮雕图案。碑身四面嵌长条大青石,由当时著名学者张夔阶(东)、颜楷(西)、吴之英(南)、赵熙(北)分别用楷、草、行、隶四种字体书写“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全碑巍峨雄伟,肃穆庄重,是成都唯一留存下来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地标性实体。</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四川省人民委员会一九六一年七月十三日公布,成都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公布,四川省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懂书法的人可以看看这些字体的门道</p> <p class="ql-block">北大门</p> <p class="ql-block">原聚兴诚银行祠堂街办事处暨国画家张采芹画室,最开始提到的川军纪念碑对面的几栋建筑,现均已翻新,为祠堂街艺术街区,吸引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原聚兴诚银行祠堂街办事处暨国画家张采芹画室,成都市人民政府2013年9月28日公布,青羊区人民政府2023年4月3日立</p> <p class="ql-block">原聚兴诚银行祠堂街办事处暨国画家张采芹画室位于祠堂街10号。张采芹名荣,四川江津县人。192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先后在成都高等师范(现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美专等校任教。1941-1949年,张采芹将画室设于成都聚兴诚银行祠堂街办事处二楼,同时也作为四川美术协会办公室。作为美协3位负责人之一的张采芹曾在此接待了张大千、徐悲鸿、黄君璧、傅抱石、潘天寿等著名画家。张采芹画室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09年被列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门牌</p> <p class="ql-block">聚兴诚银行成都分行营业楼坐北朝南,两层砖木结构,南北长20.1米,东西宽17.95米,高8.3米。原为民国时期聚兴诚银行在成都的一个分行,现已空置。聚兴诚银行是四川最早成立的一家民营商业银行,也是我国早期著名的商业银行之一,建国以后实行公私合营,该分行被上级政府划归成都工商银行所有。</p> <p class="ql-block">新华书店少年儿童读物门市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四川美术社砖楼</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美术社砖楼,成都市人民政府2013年9月28日公布,青羊区人民政府2022年7月10日立</p> <p class="ql-block">四川美术社砖楼是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成都市优秀近现代建筑。民国四川美术社旧址位于成都市青羊区祠堂街16号,建于1930年,整体建筑保存较为完整,是研究民国文化的重要历史遗迹。其建筑风格融入了西方建筑元素,典型的中西合璧,砖木结构共两层,室外为木制栏杆,室内铺有木质地板,屋顶由青砖青瓦堆砌而成,还有雕花飞檐,窗户起券,房屋的四角有雕刻精美的垂花、金瓜饰等。抗战时期,著名教育家、国画家张采芹先生参与创建了四川美术协会,接纳了包括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谢无量等大批内迁画家,多次举办画展,促进了四川美术的空前繁荣。</p> <p class="ql-block">四川美术社砖楼建于1930年,民国时期为四川美术社,现为成都融富投资咨询服务中心。该建筑占地面积375平方米,为两层砖木结构,坐东北朝西南,面阔3间12米,进深11.4米,通高9.6米。原为青砖砌墙,小青瓦屋顶,窗门、地板、楼梯均为木制。现主体结构未变,门窗已改做铝合金,外墙白灰抹面,白色涂料粉刷。2009年8月17日,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成都市近现代优秀建筑,并挂牌保护。</p> <p class="ql-block">四川美术社砖楼侧面</p> <p class="ql-block">门牌</p> <p class="ql-block">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旧址,正在举办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旧址,成都市人民政府2013年9月28日公布,青羊区人民政府2023年4月3日立</p> <p class="ql-block">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旧址楼上看四川美术社砖楼</p> <p class="ql-block">金秋茶社旧址</p> <p class="ql-block">马路对面看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旧址。</p> <p class="ql-block">马路对面看四川美术社砖楼,新华书店少年儿童读物门市部旧址,原聚兴诚银行祠堂街办事处暨国画家张采芹画室,这三座建筑连在一起的。</p> <p class="ql-block">李家钰兄弟住宅</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李家钰兄弟住宅,四川省人民政府二〇〇七年六月一日公布,青羊区人民政府二〇一七年七月一十四日立</p> <p class="ql-block">李家钰兄弟住宅侧面</p> <p class="ql-block">李家钰兄弟(李注东)住宅位于方池街22号,毗邻四川省总工会,建于民国时期(20世纪30年代),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抗日将领李家钰之弟李注东的私人住宅,成都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后交与四川省总工会管理使用。住宅坐东朝西,系三层砖木结构仿西式洋楼。底层半地下室,入楼两座阶梯分至左右,右梯建有高1.5米圆台一座,占地面积约420平方米。各房间均有小门相通,内设两道内梯,连接3层,房间内修造有欧式壁炉,专用洗手间,木制楼板,外窗大部为圆形花格窗,镶嵌彩色玻璃。正面分建有半圆形和四角采光阳台各一个。悬山式,小青瓦顶,复设六角宝顶2个,以脊与正脊相连。2007年6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此宅原为抗日战争期间川军著名将领李家钰交给其弟李注东居住使用,建国后由四川省总工会管理使用至今,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房屋建于民国时期,设计精致,造型精美,结构复杂,为典型的中西合璧式的民国建筑,为研究民国时期成都建筑风格提供了实物资料。李注东1940年任三十六集团军四十七军104师副师长。</p> <p class="ql-block">努力餐侧面</p> <p class="ql-block">努力餐是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原址在成都市祠堂街,与人民公园相毗连。后因城市建设需要,迁至现址金河路1号。努力餐原为中共川西特委军委委员、革命烈士车耀先同志因开展革命活动的需要而经营的一处餐馆,是当时中共地下秘密联络站,又是以车先耀烈士为主编的革命刊物《大声周刊》的编辑部和发行点。现仍作为餐馆营业,一楼辟有陈列室,展出车耀先烈士生平事迹的图片、实物资料等。努力餐作为地下党在成都进行革命活动的主要场所,成为革命历史的见证,是成都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努力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汪家拐街道。原址在成都市祠堂街,与人民公园相毗连,后因城市建设需要,迁至现址金河街1号。努力餐原为中共川西特委军委委员、革命烈士车耀先同志因开展革命活动的需要而经营的一处餐馆,是当时中共地下秘密联络站,又是以车先耀烈士为主编的革命刊物《大声周刊》的编辑部和发行点。努力餐坐西南朝东北,为依照原貌重建的单檐式穿斗结构二层建筑,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面阔38米,进深10米。现仍为作为餐馆营业,一楼辟有陈列室,展出车耀先烈士生平事迹的图片、实物资料等。 努力餐作为地下党在成都进行革命活动的主要场所,成为革命历史的见证,是成都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85年,公布为第二批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努力餐现在仍作为餐馆用途</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努力餐,成都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五年七月二十二日公布,西城区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车耀先烈士纪念馆在里面,可以免费参观</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努力餐,成都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公布,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车耀先(1894年9月27日—1946年8月18日),四川大邑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早年曾投身川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川康特委军委委员。后在成都以经营努力餐馆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引导许多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1940年3月在国民党制造的“抢米事件”中被捕,关押于贵州息烽集中营、重庆渣滓洞监狱;1946年8月18日被杀害于松林坡戴笠停车场。他也是《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个雕塑位于重庆歌乐山。</p> <p class="ql-block">在马路对面看努力餐。</p> <p class="ql-block">夜景</p> <p class="ql-block">李家钰住宅就在这个小院内。</p> <p class="ql-block">李家钰住宅,前文那栋是他兄弟住宅</p> <p class="ql-block">李家钰住宅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文庙前街92号,建于民国初年,是成都迄今保留不多的民国时期的公馆建筑。此宅修建于民国时期,为李家钰私人住宅。该建筑面积约695平方米,两层砖木结构。坐西北朝东南,小青瓦顶,配有砖砌方形廊柱。 李家钰,四川蒲江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抗日名将。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李家钰主动请缨,率军出川抗战,临行曾赋诗一首:“男儿持剑出乡关,不灭倭寇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曾与八路军友好合作,共同抗日。1944年于河南陕县秦家坡壮烈殉国,被国民政府追赠为二级陆军上将,准入祀忠烈祠,举行国葬。1984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p> <p class="ql-block">李家钰住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汪家拐街道。李家钰是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抗日将领。1937年“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后,率部出川入晋,与八路军友好合作,共同抗日。1944年豫中会战中遭日军伏击,为国捐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此宅修建于民国时期,为李家钰私人住宅。该建筑占地面积约695平方米,两层砖木结构。坐西北朝东南,东端八角楼占地面积38平方米;主楼面阔20米,进深11米,设有回廊,西端和中间各设有木梯通二楼,二楼为木质楼板,东端八角楼高出主楼屋面。屋内建有壁炉以及木质壁柜。房屋为小青瓦顶,配有砖砌方形廊柱。该建筑为典型的中西结合民国建筑,是四川成都早期地方军政要人具有代表意义的私宅,为研究李家钰生平事迹提供了实物资料。 2007年,公布为第七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李家钰住宅,四川省人民政府二〇〇七年六月一日公布,青羊区人民政府二〇一七年七月一十四日立</p> <p class="ql-block">成都石室中学和李家钰住宅在一条街上,这个中学挺有名。此处也是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翁石室故址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文翁石室位于青羊区文庙前街93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由西汉时期的蜀郡太守文翁创办,因用石砌,故称石室。学校从汉代办学延续至今,是全世界连续办学时间最长的学校,是蜀地文脉传承的重要见证,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文翁石室</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文翁石室故址,成都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五年七月二十二日公布,西城区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文翁石室创建于汉景帝末年(公元前143-14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地方政府官办学校,一直延续至今,已届二千一百四十周年。</p> <p class="ql-block">文庙西街民居,位于文庙西街80号内,介绍很少。</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文庙西街民居,成都市人民政府二〇二〇年七月五日公布,青羊区人民政府二〇二〇年十一月一日立</p> <p class="ql-block">现为四川卫生党史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