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清明时节有杏花吗

西里

<font color="#ff8a00">文字作者:胡昭著(父亲)</font>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题注:</span><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在中国几乎人人都知道唐代诗人杜牧脍炙人口的绝句《清明》。清明假期在去医院EICU探视父亲的路上却听到电台里在讨论这首绝句的作者究竟是不是杜牧,想起了父亲曾经对《辞海》给这首诗注释有过的疑问,在此抄录他当年提出质疑的文章原文。此时,父亲在ICU里度过了他93岁的生日并在经历了一次生死危机后又有转机。今天我在病房里告诉他,现在是清明,我想起他对清明绝句中“杏花村”注释的探索,要他加油!父亲的右眼角流出一滴眼泪,沿着脸颊流到了枕头上。</span></p> <font color="#9b9b9b">(图片来源网上)</font>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父亲文章原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清明⑴</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⑵。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注】</span>⑴这首诗是诗人在池州刺史任上所作。池州:唐初置州,贞观初废,永泰初复置。州治在秋浦(后来的贵池市),辖境相当于今贵池、青阳、东至等县市。1912年即废市。最近又已恢复池州市名,“贵池”已改为池州所属的一个区。这首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于清明节在池州西门外郊区路上,看到行人在纷纷细雨中脸上带着悲哀的神情去给亲人上坟的情景,引起了诗人对故乡长安的思念之情。后二句写诗人因思乡之情难以平息而想要借酒浇愁,因而向路边的牧童打听哪里有酒卖,牧童指着远处飘扬着的酒旗说:“那个飘扬着酒旗的杏花村酒店里有好酒。”  </p><p class="ql-block"> ⑵断魂:因思念亲人而引起的悲伤、迷惘、纷乱的情态。</p><p class="ql-block">  ⑶借问:写诗人因一时悲伤和忧愁而欲借酒消愁,向路边牧童打听信息。杏花村:一村名,该村在今天的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西郊,因有很多杏树而得名。但如今已把这部分地区开发为房地产基地,杏树都已经砍伐,只留下了一个杏花村宾馆。然而,对于这个杏花村的注释,却被很多选了这首诗的唐诗选本错误地注为:“开遍了杏花的村庄。”或为:“杏花深处的一个村庄。”按照这个说法,正当清明节时,杏花村的杏花就应该是正盛开着的。</p>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杏花村”清明时节有杏花吗</b></font></div> 关于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清明时节有没有杏花,诗人自己没有说,于是有了两种不同的注释:<br> 一种认为杏树正是在清明时节开花,所以“杏花村”这时正是一个“杏花盛开的村庄”,或者为“杏花深处的一个村庄”。2000年以前的唐诗选本,只要是选了这首诗并且注释了的,很多都是这样注释。但这决不是杜牧诗中所说,而是注释者自己想像出来的。<br> 这一种注释最有代表性而且最具有影响的有两个选本:<br> 一本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注释者是周汝昌先生,这是面向成人的,发行量很大,仅1983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就有30万册。它注释为:“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br> 一本是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必读古诗词》,这是面向少年儿童的,发行量也很大,它译“牧童句”为:“那个孩子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指了指很远的的地方‘杏花深处的一个村庄。’”<br></div> 另一种根据《汉语大词典》上“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经过反复研究和多方调查后认为江南一带的杏花在雨水后五天开放,到清明时候池州市贵池区杏花村的杏花早已凋零败落,杏树已经结子,而是“落叶成阴子满枝”了。这样注释的只有一套,这就是我所主编的《全唐诗名篇精注、佳句索引》的杜牧《清明》和《全宋词名篇精注、佳句索引》的《后记·二,关于杏花与清明》。 <p class="ql-block">  《清明》这首诗当时由一位中学老师注释,这位老师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不过,他开始也把“杏花村”注为:“开遍杏花的村庄”。</p><p class="ql-block"> 这套书(<font color="#9b9b9b">《全唐诗名篇精注、佳句索引》</font>)一开始注释,我就提出了三条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决不盲目照抄专家、权威的结论”。另外,我还明确表示过,我对全书有修改权。对这首诗的初稿,我认真地审阅了两遍,又翻阅了很多注本,也认为是对的。</p><p class="ql-block"> 校对时,我们是自己校对。我采取的方式是每一次校对,注释者先校对一遍,再由我校对两遍,做法是一边校对一边修改,发现了问题就随即修改,以保证质量。结果,我校对的一校两遍《清明》诗都通过了;二校仍然如此,连校对带审阅又通过了。到三校以前,我们已经开始注释另一套《全宋词名篇精注、佳句索引》。这时,我在《汉语大词典》上看到了“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词条,上面说:南北朝时流行于江南一带的这个词条说,江南一带的杏树在“雨水”后五天开花。“雨水”是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之一,每年都在公历2月20日左右。(这里我要插一句:2006年、2007年、2008年“雨水”都在2月19日,2009年在2月18日)。看了这些,我认识到处在江南的池州,杏花本应在公历2月下旬开花,即使江南山区有时因倒春寒推迟几天,最迟也应在公历3月上旬开花。池州正在江南,正处于北纬30.7度,杭州是30.3度。池州正当清明节时,这里的杏花应该早已凋零败落,树上早已结了小杏。</p>   因此,当我三校时见到《清明》诗的注释时,我即对杏花村的注释作了修改。由于版面已定死,不能大动,我只改为:“杏花村,一村名。杏花雨水后开,这时早已凋零。该村当在今安徽省贵池市,向以产酒著名。”<br>  改完以后,我立即用电话通知了注释者。注释者没有说什么。没有想到一个小时后注释者打来了电话,口气很急地说:“杏花村的注释不能改!”<br>  “为什么?”<br>  “《辞源》上有‘杏花雨’词条,照上面的说法,杏花是在清明时节开放的,清明节是有风雨有杏花的。”<br>  我随即查阅了《辞源》,认真地阅读了该词条。又查阅了《汉语大词典》和台湾版《中文大辞典》、《大辞典》,上面也都有“杏花雨”或“杏花春雨”,内容大致相同。我反复思考以后,拿起电话,拨通了该注释者,告诉他说:“廖老师,我看过了那些词条,那些说法不妥,以后我会证明给您看的。”他没有再说什么。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p><p class="ql-block"> 《辞源》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提要录》引古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元陈元靓《岁时广记·杏花雨》)</p><p class="ql-block"> 《汉语大词典》杏花雨:“谓清明时节所降之雨。时值杏花盛开,故称。宋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元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提要录》:杏花开时,正值清明前后,必有雨也,谓之杏花雨。’……”</p><p class="ql-block"> 《中文大辞典》和《大辞典》的注释也大致相同。</p><p class="ql-block"> 按照这些注释,的确可以解释为杏树是在清明时候开花,而且清明时候一定有雨。但是,我们如认真研究一下,就不难看出这些说法有两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第一,上述词典上所引的宋人志南的诗句,充其量只能说明“杏花开时有雨”,却绝对不能说明“杏花开时正在清明”,更不能说明“杏花雨就是清明雨”。因为在江南一带柳叶生长吹起杨柳风的时候,一般是在早春至仲春初,即公历2月至3月上旬。按照“二十四番花信风”的时序,这也正是“雨水”节气时江南杏花开的时候,距离清明还很远。</p><p class="ql-block"> 第二,我们再认真研究一下,就会看出陈元靓此人读唐宋诗词太少。如果他在九泉之下有知,就只要查一查《全唐诗》、《全唐五代词》、《全宋词》,一定能找到不少写了正值清明,而且又是杏花盛开,老天爷却刮来了无情风雨的诗词,用来代替志南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  下面两个例子就正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一个,晚唐词人温庭筠名作《菩萨蛮·南园》中的词句:“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北宋词人赵令畤名作《蝶恋花·欲减》中的词句:“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p><p class="ql-block"> 这两首词就正是写出了正当清明时节杏花盛开时,一阵清明雨把杏花打得凋零败落。陈元靓如果用这两首词为例说明杏花开时正在清明而且有雨,就要比志南的诗有力得多。</p>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尽管有了这样的词,仍然不能用这些词来说明“杏花雨”就是清明雨。我们千万不能忘记,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五千公里,杏树在清明时节开花的只是一小部分地区,更多地区的杏树是不在清明时节开花的。即使杏花开时有雨也不一定在清明时节。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得到证实:一方面有很多唐宋诗词为证,一方面可以用南北不同地区的杏树开花时间为证。<br> 请看:白居易《二月一日作赠韦七庶子》:“园杏红萼坼,庭兰紫芽出。”<br> 二月一日,指农历。按中西历对照,19年轮回一次。19年中,农历二月一日,公历最早在2月21日,最迟在3月21日。就算在3月21日,杏花花期七天左右,到3月底已根本无花,距离清明还有四五天,清明即使有雨,也构不成“杏花雨”。如果是在2月21日以后到3月上旬、中旬,杏花就更不可能遇到“清明雨”了。<br> 白居易《南湖早春》:“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萍生。”<br> 早春,指立春后不久。立春,公历在2月4日前后。一般把2月称早春或孟春,3月称仲春,4月称季春、暮春或晚春。5月6日前后立夏,则进入初夏了。清明节在4月4日或5日,已进入暮春。早春则说明季节还早,距清明节还远。“南湖”,一说在鄱阳湖南部,一说为浙江省嘉兴市南湖,都在长江以南,纬度也相差无几。这说明这一地区的杏花都在清明前很早即已开放。<br> 白居易《早春独游曲江》写道:“雪尽草芽生,露杏红初坼。烟柳绿未成……”<br> 曲江,指长安曲江池。在现在西安市东南。不是广东省曲江县。“烟柳绿未成”,指柳树发芽不久,还没有形成一片绿色。这说明还是早春。五代末以及宋初花蕊夫人所作《宫词》里有“早春杨柳引长条”;河南、陕西一带的民谚说:“(冬至后)五九、六九,迎头看柳”,意思即冬至后45~54天,柳树发芽并引出长条,这也正是公历2月初旬至中旬。即使由于春寒后推,充其量推迟到3月上旬,而这里的杏花已将开了,离清明还很远。<br> 至于南宋,是以杭州为中心。南宋人的词,同样有很多都写杏花在清明前很久就开了。<br>  程垓《愁倚栏》:“春犹浅,柳初芽,杏欲花。”<br>  “春犹浅”、“柳初芽”,都属早春,在公历2月初至3月初,这时杏树将要开花了,离清明还很早。<br>  南宋还有位较有名的词人史达祖,他在词牌《夜行船》后加了一个标题为“正月十八闻卖杏花有感”。<br>  正月十八,19年中公历最早在2月10日,最迟在3月10日。即使在3月10日,杏花开了也还得20天才是清明节。<br>  以上这些诗词,足以说明江南以至陕西南部这些地区的杏花很多都是在清明前即已开放,因而在这些地方,绝不可能有杏花遭到清明雨摧残的事发生。即使杏花开时有雨,但与清明无关。   其次,以地区说,我们通过长途电话向各地果树研究所的专家们求教,取得了很大的收获。<br> 河南“郑州果树研究所”的农艺师冯义彬先生2000年告诉我,从他入所20多年来,在所里见到的所有品种的杏花,一般都在公历3月20日以前开,花期七天,至30日以前全部落完,到清明时已看不到杏花。他还说,1998年该所杏花是3月14~15日开,24~25日开完,这一年在清明节前十天就没有杏花了。<br> 这是一份重要信息,郑州与开封在北纬同一纬度,气温相同,一般情况下杏花是在同一时期开的。前面提到的温庭筠《菩萨蛮》和赵令畤《蝶恋花》两首词中所写“杏花被清明雨打得凋零残败”,可能是在河南所作,因为他们都在河南居住过或工作过。大概这两年都是倒春寒,杏花迟开了几天,才有这种现象,并不是年年如此。<div>  地处北纬40.3度的辽宁省盖州市的“熊岳果树研究所”是全国杏树研究中心,该所研究员刘威生先生说,熊岳地区的杏树要到公历4月中旬才开花,清明时节还看不到杏花。<br>  地处北纬46度的哈尔滨,据黑龙江省农科院负责果树研究的研究员牟蕴慧女士说:这里的杏树开花要到五一前后,清明节时更不可能看到杏花。<br>  只有地处北纬39.8度的北京地区,一部分品种的杏花是在清明前后开花,另一部分则较早或较晚开花。不过,清明节时倒真正是细雨濛濛。也许,这就是所谓清明时节的“杏花雨”吧!<br></div><div> 至于地处江南的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地区,按照“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杏花则应在公历2月25日前后开花。但由于该地区属山区,开花较晚。贵池中学生物教研组组长黄言振老师和语文教研组组长桂千万老师经过两年观察后告诉我,贵池中学校园里的几棵杏树在2001年和2002年都是在公历3月上旬开花的,到清明时节早已没有杏花,杏树上结满了小杏,真正是“绿叶成阴子满枝”了。<br></div> <p class="ql-block">  从上述两方面说明,《辞源》、《汉语大词典》、台湾版《中文大辞典》、《大辞典》上关于“杏花雨”、“杏花春雨”的解释都有不妥之处,是犯了把局部地区的个别现象看成全部事实的错误。这些词条理应认真加以审核,作出修改或把它删除。<br></p><p class="ql-block"> 从上面所说江南以及贵池地区的杏树早在清明节前很久就已开花的事实,完全证实了前面提到的《唐诗鉴赏辞典》、《小学生必读古诗词》这一类唐诗注本关于“杏花村”的注释都是错误的,只有《全唐诗名篇精注、佳句索引》的注释才是对的。不过,今天也应适当修改为:“杏花村,一个村名,当时也是一个酒店名。改革开放前,原在现在的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西门外郊区,因村子里有很多杏树而得名。经多方面了解,从唐宋以来,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清明时节前杏花村的杏树早已开罢花,这时已经结了小杏。现在由于城区扩大,池州市贵池区杏花村已成为房地产开发基地,杏树都已砍除,而建有杏花村宾馆。”不过,据当地人士说,现已有计划在近期内恢复这一景观。我们期盼这一天早点到来,以弥补这一遗憾。</p><p class="ql-block"> 《辞海》没有“杏花雨”和“杏花春雨”词条,但在“杏”的解释中却说:“杏原产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各地分布最广。”果实“初夏成熟”。然而,从前面所说杏树开花时间看,由于不同地区开花时间不同,果实成熟期也就必然不同。《辞海》介绍梨的成熟期就很具有科学性,它说:梨“因品种和地区不同,果实可自7月陆续采收至10月。”我认为,杏的果实成熟期,也应该如此介绍。希望《辞海》也应认真加以修改。</p><p class="ql-block"> 从杏花开花、结果时间的注释,我还想到注释王维《敕赐百官樱桃》诗时查阅《辞海》关于“樱桃”介绍中说到樱桃果实“初夏成熟”的说法,也是错误的。因为在中国不论什么水果都不可能在不同地区的相同季节成熟。这一点必须切记!</p> <p class="ql-block">  通过对“杏花与清明”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深深感到胡云翼先生早在1962年6月15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谈谈唐宋词的选注工作》一文,其中所说有关引用资料时应该注意的教导,的确是经典性的结论。尤其是云翼先生谈到的第四点说:“引用资料必须翔实,有根据可以查考……作注有时仅凭类书、词典之类第二手资料,也不是什么踏实的学风。”这是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刻骨铭心的教导,值得我们认真地对待啊!不加审查就照搬类书、词典,就难免不犯错误。因为任何类书、词典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准确啊!</p>   最新书讯:2009年修改重版的第六版《辞海》彩图本2570页把杏的“果实初夏成熟”删去了。这跟“樱桃果实初夏成熟”一样,本应该改为“由于品种和地区不同,果实应先后从5月至8月采收”,但《辞海》却没有这样做,因为要这样注释就必须向各地调查才能做到,这位《辞海》的注释者目前也就难以“一丝不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