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津水西庄

弘弘姥爷—杨林(3602787)

<p class="ql-block">天津水西庄原址位于南运河西南侧、现在的芥园道与红旗路交口一带。约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因位于卫河(南运河)以西而得名。水西庄原是天津芦盐巨商查日乾与其子营建的园林别墅,兴盛于乾隆时期。该园当时水木清丽,风景幽雅,旧有枕溪廊、数帆台、藕香榭、览翠轩、花影庵、泊月舫、碧海浮螺亭等胜迹,是文人雅士吟诗酬唱的佳境。</p><p class="ql-block">水西庄被誉为清代三大私家园林之一,是天津文化史上的一个传奇,在天津园林史和文化史上占据了独特的地位。水西庄作为清代天津历史文化的高峰和儒雅文化的代表,是天津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水西庄也是大运河天津段最重要的历史文化节点。在红学界,水西庄被众多学者考证为曹雪芹《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不过,当年的水西庄今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此碑文系乾隆所题</p> <p class="ql-block">水西庄原址现貌 </p> <p class="ql-block">芥园以西的水西庄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水西庄故里</p> <p class="ql-block">水西庄清代绘画《秋庄夜雨读书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水西庄图景</p> <p class="ql-block">水西庄砖雕</p> <p class="ql-block">朱岷绘《秋庄夜雨读书图》</p> <p class="ql-block">田雪峰绘《水西庄修楔图》</p> <p class="ql-block">原水西庄的石狮子 </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对石狮子安放在芥园道水厂</p> <p class="ql-block">水西庄遗址保护委员会,背景即为水西庄门牌楼</p> <p class="ql-block">秋雪庵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水西庄边的南运河(卫河)</p> <p class="ql-block">水西庄之《雪景寒林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水西庄及芥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下文献来自于《红桥区志》</p> <p class="ql-block">水西庄是清代天津盐商查日乾与其子为仁、为义数度经营的私家园林,见于《畿辅通志》、《天津府志》、《天津县志》、《天津县新志》、《长芦盐法志》、《随园诗话》、《扬州画肪录》、《津门杂事诗》、《津门诗钞》、《津门保甲图说》等方志、诗话、随笔、诗集中。水西庄位于天津旧城迄西三里南运河右岸(今红桥区界内的芥园水厂及其周边一带),占地百余亩。清代雍正元年(1723)开始兴建,十一年已颇具规模,有揽翠轩、绣野、藕香榭等十一处主要景点,时文渊阁大学士陈元龙过访并为之作《水西庄记》。乾隆十二年(1747)查为仁增筑园中之小园——小水西。次年,清高宗弘历“驻晔”水西庄。乾隆二十二年(1757)查为义进行扩建,名介园。水西庄于“乾隆时献诸公”。乾隆三十五年天津水灾过后增建了河神庙(淀神祠)。清高宗弘历复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三十八年、四十一年三度“驻跸”水西庄,将介园更名为芥园。嘉庆年间(1796-1820)“园林胜迹尚依然”。道光初年水西庄开始魔败,垣壁残断,林塘荒芜,经天津道员金洙(文波)和原任天津道员、时任直隶按察使陆建瀛(立夫)分别于道光八年(1828)、道光二十二年(1842)进行修葺。陆氏藓之而新后,于园门额匾题“旧水西庄”四字,以“示不忘查氏所自出”。咸丰三年(1853)、同治十二年(1873)南运河芥园大堤决口,水西庄两度被水。之后,园基日蹙,台榭倾颓。同治年间起,芥园之地,有菜农种菜,花农花。光绪四年(1878)长芦盐运使如山(冠九)应河神庙寺僧深远的请求,重新门宇。光绪二十四年(1898)水西庄大部分园基被划拨建立了济安自来水公司芥园水厂。光绪庚子年(1900)后,水西庄其余部分园基被兵警马队所,草木尽被践踏,遗迹遗物几乎荡然殆尽。1916-1919年军阀曹锟窃移水西庄所有太湖石至河北自家花园内(今254医院)。1917年天津被水,灾民在水西庄内搭盖窝棚,水退不搬。之后,园基所余部分复被拨建工厂学校。至此,水西庄园林面目全非,沦弃为有文无景的历史名园,仅声韵犹存而已。</p><p class="ql-block">第一章水西庄的营建与修葺</p><p class="ql-block">第一节兴建</p><p class="ql-block">天津古园林以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水西庄最负盛名。它是清朝芦盐巨商查日乾与其子查为仁、查为义、查礼等营建的别墅名称。</p><p class="ql-block">水西庄于雍正元年(1723)始建,位于天津城西三里南运河南岸。最早记载,见于查为仁的一首五言诗《水西庄》,其诗序云:</p><p class="ql-block">“天津城西五里有地一区,广可百亩,三面环抱大河,距孔道半里许,其间榆槐桎柳之蔚郁。眼侍家大人过此,乐其水树之胜,因购为小园。垒石为山,疏土为池,斧白木以为屋,周遭缭以短复,因地布置,不加丹垩,有堂有亭,有楼有台,有桥有舟。其间姹花袅竹,延荣接姿,历春绵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颇宜殇咏。营建即成,以在卫河之西也,名日水西庄。”</p><p class="ql-block">这段文字清楚地记录了水西庄的方位,始建面积,以及命名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另一记载为,清初大学士陈元龙写下的《水西庄记》。雍正十一年(1733)秋,陈元龙来津水西庄,拜访老友查日。陈元龙字广陵,浙江海宁人,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著名的学者、诗人。陈元龙在水西庄游览数日,写下了咏水西庄的诗文多篇,其中最著名《水西庄记》,文章如下:</p><p class="ql-block">“天行查君夙负异才,抱远识,少游京都,乐津门雄且沃,遂卜居者有年。暇日留连水会于心,乃选材伐石,辟地而构园焉。既成,亭台映发,池沼萦抱,竹木荫庇于檐阿,花卉缤阶砌。其高可以眺,其卑可以憩也。津门之胜,于是乎毕揽于几席矣,遂名其园日水西,属之”。</p><p class="ql-block">文中开头提的“天行查君”系指查日乾,字天行。</p><p class="ql-block">水西庄园林不知为何人所设计,但必然体现了园主人——查氏父子的造园思想和审美趣。今可依据乾隆二年朱岷所绘《秋庄夜雨读书图》、道光二十七年田雪峰所绘《水西庄修图》及有关历史资料,勾画水西庄园林格局。选址在“近村仍近郭”、“宜骑复宜船”、“面向卫)背枕郊野”的南运河右岸,可以说“相地合宜”。采取“斧白木以为屋”、“不加丹垩”的设计原则可以说“立意精当”。“桔橼卫水”、“凿井汲泉”,可以说“理水合理”。十余首写数帆台、平冈的:反映出设计上采取“因高借远”、“凭水借景”、“遐想借虚”的艺术手法,可以说“巧手因借”,以渠、池塘(“一犁春雨”)为襟带,连结诸景点,组合成水景区,可以说“分合得体”。以远近费植景观分隔、填充园中空间,更以诗、书、画、琴、棋诸文事与园林互相融合,具足士人园林之特证早在乾隆初年水西庄已被誉为“津门园亭之冠”,驰名大江南北。</p><p class="ql-block">水西庄的早期建筑,有揽翠轩、枕溪廊、数帆台、候月舫、绣野移、碧海浮螺亭、藕香榭、泊月舫、花影庵、一犁春雨、淡宜书屋、清机小、水琴山画堂、古春小茨、沾上校经房、竹间楼、香面楼、小賜谷(茧斋)、秋白斋、苔花馆、来蝶亭等。</p><p class="ql-block">水西庄选址在南运河南岸,这一地区的私家园林颇多,隔河与著名的佟家楼相望,佟家楼是诗人佟然的别墅,也是清初南北士人相聚的地方,查为仁与佟然私交甚密,多有诗词唱和,另外,水西庄旁尚有著名的浣花村,一代才女杜丽春留下了优美诗篇。这里的园林众多,文化气息浓郁,交通便利,乘船乘车皆可,南来北往的文人必经此地。由于与运河相邻,修建园林中难得解决的“活水”水源问题,亦可迎刃而解,水西庄桔棉南运河之水使水西庄中得以有水景区。</p><p class="ql-block">水西庄实际位于南运河南岸,为什么不叫“水南庄”呢?原来,查日乾有一好友高僧元弘,与清宗室吞珠(拙斋)交结甚密,吞珠也为一代名士,在北京东便门外河边建有别墅,名曰“水甫庄”,建园时间早于水西庄,元弘在“莲坡诗话”中曾写有诗篇:“水南庄上有髯公,与我同年话始终。留写楞严了了义,雁王共礼白云中”。吞珠的园林叫“水南庄”在先,自然查氏园林不能重名,改其中一字为“水西庄”。另外,水西二字的风水含义也好,选择水西,也为图个吉利。水西庄的命名,不仅意境优美,又突出了傍水的环境特色。这种命名的方法是很高明的。</p> <p class="ql-block">第二节地位</p><p class="ql-block">水西庄在清代私家园林中,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水西庄第一代主人查日花,远祖祖籍歙州(隋开皇九年置。治所在休宁,后移治敢县。宋宜和三年改歙州名徽州),后几经迁徙,其中一支迁至江西临川,第七十四代查秀于明万历末年复北迁至顺天宛平,是为临川查氏北迁之始祖。到了查日乾这一辈居宛平已是第五代了,堂号“下斯堂”,查日乾与海宁查慎行、休宁查士标互认同族,序齿兄弟。查日乾年甫三岁随母寄居姊婿。江苏仪征知县马章玉家。既长,奉母迁居天津,先是任天津关书办,年满后投天津芦盐巨商逐闲堂张霖家,充盐伙。后于张霖户下“领本行京师盐一万引,而张霖与查日乾以一万官引带卖私盐,约行十万引之盐,每年得余利一二十万不止”,从而攫得巨额垄断利润,遂成富室,这便是兴建水西庄的经济背景。查日乾业盐同时潜心究史,酷嗜《春秋左氏传》,晚年撰就《史腴》、《左氏蔗说》。康熙三十九年(1700)至四十年其族兄查嗣琛(查慎行胞弟)暂居于斯堂(东门里宅),查日乾招致赵执信、姜宸英、答茹芝、刘岩等擘腹飞,殆无虚日。可见查日乾具有“商”、“儒”的双重性格和双重身份。由于查日乾所具备的文化意识,才驱使他日后能够拿出部分个人拥有的货币财富投向水西庄的兴建。</p><p class="ql-block">查为仁是查日乾的长子,于康熙五十年(1711)辛卯科顺天乡试取第一名,复于次年壬辰科会试中式。时因庭臣间倾轧殃及查为仁,查为仁被诬陷为在辛卯科场作弊,论罪当死。先是下部狱,不久“长系请室”(获准脱械,监外板屋服刑),地点在三合县马坊镇北石渠村稗子沟(百草沟)。康熙五十九年(1720)三月“蒙恩矜释。出狱,旋归庐”,从此绝意仕进。不久,查日乾为查为仁兄弟营建“读书庄”—水西庄,庄内图书金石、鼎彝古物,罗列满架。查为仁遁身园林,读书其中。</p><p class="ql-block">查日乾父子情高度旷,虽身在湖海而爱养人才,款接名流,海内词客慕查氏父子之名纷纷来投。乾隆元年(1736)继康熙朝清廷再开博学鸿词科(丙辰词科),九月召试一百七十六人,乾隆二年七月又补试续到者二十六人。应试举子文人路经水西庄,一刺之投无不延揽。水西庄鼎盛时期在此前后。水西庄宾友众多,其中有的是权力阶层知识分子,如文渊阁大学士陈元龙、提督直隶学政钱陈群、长芦盐运使张璨、永定河道英廉、天津知州宋晶、遵化知州社甲;人文知识分子如杭世骏、厉鹗、吴廷华、汪沆、陈皋、赵昱、刘文煊、朱岷、万先泰、符曾、商盘、鲁之裕、金大中、胡捷、胡睿烈、周焯等人。宾主聚首或拈韵阄题,或同几挥毫,或相与鉴赏,或商植笺注,文事活动频繁,成果累累。</p><p class="ql-block">查为仁受其族伯查慎行诗教,其诗冲淡,善用白描手法,诗品高。查礼自幼受教于为仁,诗的悟性强,成熟甚早。水西庄宾主形成一个诗人的群体,查为仁、查礼主水西庄诗坛十余年。查为仁在百草沟、水西庄的诗作大部分收在其诗集《蔗塘未定稿》里;水西庄窦友酬唱大多收进查礼所辑《沽上题襟集》内。水西庄宾主诗作绝少纲常说教,绝少用典使事,更没有淫词移语和轻麻浮艳之作;写友人,写水西庄内外景物,情景相生相融,篇篇皆是个人性格和情感的写照,形成水西庄诗风。查为仁与水西庄宾友、浙西词派重要作家、辽史专家钱塘厉鹗同撰的(绝妙好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笺》,“其疏通证明之功,亦有不可泯者矣”,被收人《四库全书》,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这是水西宾主非同小可的业绩。查为义是查日乾的次子,以写兰闻名于世。查礼有“梅癖”之誉,爱梅,画梅,并有画梅理论三十四则收入他的《铜鼓书堂遗稿》中,“语语皆阅历之语,亦艺苑之碑到也”,至今仍被书画理论界所称道。查礼且嗜治印、藏印,有《铜鼓书堂印存》。水西庄宾友中的书画家、印人与查为义、查礼论艺,有不少佳作在水西庄完成。宾客中浙江仁和人吴廷华、浙钱塘人汪沆(厉鹗的学生)受天津府、县之聘纂辑《天津府志》、《天津县志》:汪沈更赋得有关产津史实、风物的诗篇百首,详加注释,辑成《津门杂事诗》,他们充分利用了水西庄的条件,得到</p><p class="ql-block">了查氏父子的支持。</p><p class="ql-block">水西庄宾主佳作约十几种,在水西庄刊刻,其上板书体,款式设计,典雅精美.</p><p class="ql-block">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所著《随园诗话》(卷三)称:“扬州有马秋玉之玲珑山馆,天津有查氏。毅之水西庄,杭州有赵氏公子之小山堂、吴氏尺凫之瓶花斋,名流宴咏,殆无虚曰。”这四座园林分别处于京杭大运河沿线的三个重要的河口港城市。“心穀”是查为仁的字。“赵氏公子”即着杭州著名诗人赵昱(二十字功千,五十字谷林)与其胞弟赵信(二十字辰垣,四十字意林),二人所建之小山堂以图书收藏享誉江南。赵昱与查氏兄弟相友善,诗简往还,相互馈赠。杭世骏、房鹗往来于小山堂、水西庄。“马秋玉”即指扬州淮盐巨商马曰瑄(字秋玉,号懈谷),其所建之小珑山馆以图书收藏富甲天下而闻名海内。杭世骏、厉鹗、陈皋往来于小玲珑山馆、水西庄传遍文学信息。李斗《扬州画舫录》称:“……先是论诗,有“南马北查’之誉。”“南马”即指马日璫,“北查”即指查为仁。从袁核上述的评论,可见水西庄在当时海内私家园林中所占的显著地位。</p><p class="ql-block">第三节扩建</p><p class="ql-block">水西庄自雍正元年始建时,占地百亩,于乾隆年间又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扩建。</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扩建在乾隆四年(1739),查为仁兄弟三人新辟园林“屋南小筑”,又称舍南小筑。其目的是供查日乾暮年娱息之用,园内景点为:午晴楼,送青轩,小丹梯,玉笠亭,萱苏径,月明获笛台,若槎读画廊,花香石、润之堂等。当新园建成时,查为仁弟兄及部分宾客有贺诗多首,查为仁诗曰:</p><p class="ql-block">“非关有意避嚣炎,</p><p class="ql-block">小屋无多在屋南。”</p><p class="ql-block">第二次是乾隆十二年(1747),查为仁扩建“小水西”,这里更加追崇天然情趣,目的是供查为仁晚年栖息之用,这次扩建完工时,查为仁率子女、儿媳举行了一次庆贺落成诗会,女诗人留下了多首诗词。</p><p class="ql-block">查调凤(查为仁次女)诗曰:</p><p class="ql-block">“草草新成小水西,</p><p class="ql-block">疏篱茅屋称安栖”。</p><p class="ql-block">查容端(查为仁三女)诗曰:</p><p class="ql-block">“小圃新成复向西,</p><p class="ql-block">一家逸兴爱幽栖”。</p><p class="ql-block">严月瑶(查为仁之长儿媳):</p><p class="ql-block">“结构初成野水西,</p><p class="ql-block">闲门风景可依栖”。</p><p class="ql-block">第三次扩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查为义建介园,位于水西庄之东侧。介园之名原取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介寒士之意,面积为数亩。据记载,乾隆二十二年,水西庄东侧有老椿树上,长有灵芝,传为奇谈,后来灵芝“大如轮,方圆约二尺许”。运河边长有如此大的灵芝,认为是样瑞之兆,“又去近圃之右,得地数亩,名曰介园”。后乾隆皇帝南巡,途中“驻晔”介园,适逢春夏之交,紫芥盛开,赐名为“芥园”。从此“芥园”名声大振,后人称“芥园”一般也包括水西庄,实际上介园只是水西庄扩建的一部分。芥园中主要景点为:夕阳亭,歇山楼,御碑亭,红板桥,琵琶池,河神庙,假山,山门这三次大规模的扩建,分别在水西庄之南,之西,之东。从雍正元年至乾隆二十三年,水西庄规模逐渐扩大,原来面积“占地百亩强”,扩建后总面积未有专门文献记载,但据今人考证,总面积应不小于150亩。</p><p class="ql-block">等。</p><p class="ql-block">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扩建,水西庄成为大江南北闻名的一座私家园林。水西庄是何人设计无史可考,但查礼诗云:“村居幽趣许谁同?不是诗人即画工。”表明水西庄设计者的文化素养很高。水西庄的园林特点很多,仅就流传下来的《秋庄夜雨读书图》、《水西庄修楔图》以及大量文人墨客描述美景风情的优美诗篇,可以看出水西庄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选址避乱而途通,园林面积庞大,水西庄选址于南运河畔,“近村仍近廓”,“面向卫水,背枕郊野”,水陆交通便利,便于接待来往宾客,是最佳选择,也便于设计,突出特色,私家园林能有一百余亩的面积是罕见的;二是浓厚的江南园林意境,水西庄的江南特色很突出,能有大面积的水面和珍贵的江南植物,在私家园林中是独具匠心的,水西庄随势置景,起伏错落,开闭相宜,步移景异,善于“借景”,水西庄中园林建筑有亭、廊、榭、轩、舫、牌楼、木桥等,景点命名很讲究意境优美,每个景点都可以从名字想象出其诗意,体味到造园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游人听其名、观其景,触景生情;第三是园中有园的别墅式园林,总体园林内有独立小区,因功能或艺术的要求将整体划分若干局部,互相联系,从而求得完美统一,每个独立园区从命名、结构到植物栽培都各不相同,形成组组园林建筑群落,具有江南园林风格。</p><p class="ql-block">第四节修葺</p><p class="ql-block">水西庄在乾隆年间,四次成为乾隆帝“驻晔”之地,至嘉庆年间仍保持兴盛状态。道光年间已呈衰败倾向,曾有地方官员两次重修。第一次是道光八年(1828)地方官员金文波筹资二千金,重修水西庄,取得一定效果,这期间著名诗人梅成栋结诗社于其中,梅成栋有诗记道:</p><p class="ql-block">“林塘芜荒已多年,胜地重游息焕然。</p><p class="ql-block">小筑池亭因旧址,更裁竹树引寒泉。”</p><p class="ql-block">这次修整由于资金有限,对于巨大的园林,只能部分修复,不能恢复全貌。</p><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二年又进行了第二次修整。这次是由直隶按察使陆建瀛(字立夫)倡议修粪芥园的,经过四年的努力,并园恢复了“古柳藏门,杂花侍石,饶具幽趣”的旧貌。道光二十七年,天津兵备道张起鹅,户部侍郎花沙纳,天津知府觉罗海瑛等十一人于芥园行修楔事,画家田雪峰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篇 历史名园水西作绘《水西庄修视图》(今存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基本上是对当时景物的描绘,这幅图由彭玉奖名家题跋后,由河神庙寺僧收藏。这期间芥园又吸引了一批诗人学者,诗人崔旭有诗写道,</p><p class="ql-block">“芥园高傍卫河旁,楼阁参差映绿杨。</p><p class="ql-block">曾是当年诗酒地,行人犹指水西庄。”</p><p class="ql-block">这以后,随着清王朝的衰落,水西庄也不可避免的走向荒废,至同治年间已到了楼阁倾</p><p class="ql-block">园基日蹙,甚至遗址莫辨的地步了。同治年间天津诗人华鼎元在《津门征迹诗》中写道,</p><p class="ql-block">“问柳寻花过水西,万竿烟雨绿凄凄。</p><p class="ql-block">雪泥鸿爪痕何在?行到河干路欲迷。”</p><p class="ql-block">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水西庄在咸丰三年(1853)和同治十二年(1873)两次被水淹没,更加荒芜。光绪初年,盐育黄静山计划修复水西庄,已经开始筹款备料,但未及开工黄静山去世而无法进行。光绪四年,长芦盐运使如山应寺僧深远的请求,重修门宇。直到光绪十六年,芥园河神庙一带仍有部分景物光绪庚子之乱,芥园被兵警所占,草木多被践踏,遗迹遗物毁损殆尽,寺僧性成还俗。至此水首庄已经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民国期间,严修(字范孙)、严智怡父子等地方名人曾一度想修复水西庄,成立了“天津水西庄遗址保管委员会”,但由于战乱迭起,这一愿望终成泡影。一代名园,仅留“芥园”地名至今,</p><p class="ql-block">第二章水西庄的主要活动</p><p class="ql-block">第一节诗歌酬唱刊刻图书</p><p class="ql-block">一、诗歌酬唱活动</p><p class="ql-block">水西庄主人重义好客,博学多才,加上园中亭林之胜,金石图书之富,因此聚集着南北文人学士,迁客骚人,宴游觞咏,殆无虚日。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这其中包括宾主间的送往迎来的赠答酬唱,亭林景色的题咏,良辰美景的分咏,旅游途中(近至城内外园林,远至盘山)的景物吟咏。这些诗词,很多收集在宾主各自的诗文集中。</p><p class="ql-block">康熙五十五年(1716)九月,水西庄尚未建立,查为仁撰《赏菊诗》七律二首,其中名句为:</p><p class="ql-block">“黄菊窥篱作好秋,五年清梦隔悠悠。”</p><p class="ql-block">和者甚众,有诗人谈汝龙,汪沆,胡捷,余懋樯,刘文信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十六人,这些诗收人《蔗塘未定稿·外集·赏菊倡和诗》中。</p><p class="ql-block">乾隆十二年,水西庄扩建工程之一小水西落成,查为仁率子、女、儿媳等举行一次诗会庆</p><p class="ql-block">查调风(查为仁次女)二首:</p><p class="ql-block">“水西山庄落成,家严慈游赏,命赋敬步原的”。</p><p class="ql-block">查容端(查为仁三女)二首:“水西庄落成,敬步家大人原韵”。</p><p class="ql-block">查绮文(查为仁五女)二首:“水西庄落成,应堂上命题,敬步家大人原韵”严月瑶(查为仁之长儿媳)二首:“水西庄落成,应堂上命题,敬步原韵”女诗人的诗收人《谵宜书屋六咏诗册》中。</p><p class="ql-block">宋贞娘(查为仁之妾)二首:“奉主人命吟小水西庄,时乾隆丁卯长至月中浣之一日”。以上诗歌酬唱最有代表性的,反映在查礼所辑的《沽上题襟集》一书中。乾隆五年冬,查礼辑水西庄主宾查为仁、查礼、吴廷华、刘文煊、汪沆、陈皋、胡睿烈、万光泰等八人在津酬唱之作,每人各一卷,计八卷,诗六百七十六首,另附查为义、朱眠、厉鹗、余懋樯、周焯、赵贤、赵昱等诗人的诗作三十五首。这些诗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抒发他们怀才不遇的失意心情。(沽上题襟集》于乾隆六年四月付梓。</p><p class="ql-block">还应一提的是水西庄中女诗人的诗词唱和活动十分活跃,这是清朝初期文化的一个特点。查为仁之妻金至元,秉家传,赋诗填词水平很高,著有《芸书阁集》,由著名学者赵执信写序。水西庄中其它几位女诗人,如查为仁的二女儿查调凤,字鸣祥,号香初阁主人,著有《鸣祥诗钞》;查为仁之三女儿在容端,字淑正,著有《晓镜阁稿》查为仁之五女儿套绮文,字丽言,号芬余,有《丽言诗章》存世;查为仁之儿媳严月瑶,字阆娟,查善长之妻,长洲严文照之二女,著有《阅娟诗草》水西庄中女诗人尚有查为仁之妾宋贞娘、查为仁之侄女查蔚起等。这些女诗人在乾隆年间诗词活动十分活跃,现留存《兰国清韵》诗册(天津历史博物馆收藏),高17.5厘米,宽9厘米,墨书,小楷,为查为仁诸女、儿媳等诗词作的手迹,是水西庄重要的文化遗物。经考证,《兰闺清韵》诗词创作于乾隆十二年,这一年夏季查调凤奉命从吴门返津省亲,参加了庆贺小水西落成的诗会,于秋季返归夫家,姐妹相聚惜别时唱和。《兰闺清韵》诗词五首,抒发了姐妹惜别伤感的情怀,凄怆悲凉,其中“长河一望征帆远,山径重寻归步迟”、</p><p class="ql-block">“千里梦魂惆怅路,几程风雨奈何天,片帆西望碧云边”、</p><p class="ql-block">“一带湖光明镜里,万家树色夕阳中,君在吴山第几峰”。</p><p class="ql-block">都是语新意巧、零珠碎金的秀句,耐人寻味,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p><p class="ql-block">总之,乾嘉以降,水西庄常是诗人讴歌的对象,水西庄诗会之风雅对津门影响久远。</p><p class="ql-block">二、刊刻图书</p><p class="ql-block">水西庄主人十分重视刊刻图书工作,庄中设有“沽上校书房”。</p><p class="ql-block">查氏于乾隆四年(1739)刊刻了汪沆撰《津门杂事诗》;乾隆五年(1740)刻了查礼编《查氏一门烈女编》;乾隆六年(1741)精刻了查礼辑《沽上题襟集》8卷6册;乾隆八年(1743)精刻了查为仁撰《蔗塘未定稿》;乾隆十二年(1747)精刻了查礼撰《芯题上方二仙纪游集》;乾隆十三年(1748)精刻了周焯《卜砚山房诗后集》;乾隆十五年(1750)刊刻了周密撰、查为仁与厉鹗同笺的《绝妙好词笺》;乾隆四十二年(1777)精刻了查为仁撰《昨非斋草》;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刻了查礼著《铜鼓书堂遗稿》32卷4册。在当时的天津,水西庄的刻版,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其行款作10行20字,四周单边,楷书上版,精美绝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查礼有诗记道:“故纸钻研作蠢鱼,一生难尽古人书。不争亥豕由来误,窃恐朱黄此去时藉家獭充腹筍,未堪谋食代極锄。卯全曾有然藜说,可似扬雄傍石渠”。</p><p class="ql-block">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绝妙好词笺》的撰写出版。乾隆十三年(1748)秋,清代学者厉以有依次候补县令,赴京道经津门,查为仁留之水西庄,二人“篝灯茗碗,商榷笺注,搜罗考订,前心力”。于十四年(1749)夏定稿成书,即将印刷之际,查为仁患病数日,即殁,而厉鹗由于在水庄撰书而耽误了赴京,以至做官不成,返回故里。此书对南宋周密所辑之《绝妙好词)中的门家词人及其词作,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二人“采攘诸书,以为之笺,各详其里居出处,或因词而证其本事,或因人而附载其佚闻,以及诸家评论之语与名篇秀句,不见于此集者,咸附录之”部《绝妙好词笺》学术价值颇高,因而被收录于《四库全书》,受到普遍的赞美。这是非同小可业绩。至今,仍是读宋词,编宋词者必备书目。</p><p class="ql-block">第二节纂辑天津地方志</p><p class="ql-block">天津的志书,首创于明朝正德年间的《天津三卫志》。清代康熙初年,又修了《天津卫志)时的“卫”是军事建制。到雍正三年(1725),改卫为州,此后又改为县,并设天津府,列入地方政建制。天津以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的最早志书,是乾隆二年至四年(1737-1739)所餐修《天津府志》与《天津县志》。这两部志书虽然对卫志有所依傍,但是从综合性的地方志的意处说又是新创。比如《天津县志》就较《天津卫志》增加了学校、盐法、海防(附海道,海运)、河菜(漕运,营田)四目,为天津地方史志留下了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主持纂修这两部志书的,是水西庄宾客吴廷华和汪沆。</p><p class="ql-block">吴廷华,字东壁,浙江仁和人。汪沆,字西题,浙江钱塘人。乾隆元年,他们为应试博学消间科,先后北上赴京,之后便寓居于天津水西庄查氏家中。他们二人是受天津知府程风文、知县奎扬之聘来津,而程风文、朱奎扬之所以聘请二位学者,其目的就是请这两位“嗜古天下少学者主持纂修《天津府志》和《天津县志》。</p><p class="ql-block">天津府、县两志,从乾隆二年开始纂修,至四年完成。两志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其中能登四年夏,吴廷华因应征人都,最后由汪沆杀青而成。修成的《天津府志》40卷25目,《天津县基24卷20目,两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体例周全,文笔精炼。称得上是天津志书中的杰作。两部志书撰成以后,汪沆又将搜集来而未能入志的资料,加以整理,写成竹枝词百首,各《津门杂事诗》。专记天津历史掌故,风物人情,每首诗都附有详细注解,保存了大量天津的遗事,其中如天津之得名,天后宫的始建年代,都有独到的见解,至今颇具价值。《津门条事#以诗歌形式,流传广泛,影响较大,所以,同时人郑江曾评曰:“《津门杂事诗》百首,稽核精论#而国典,细而虫鱼花卉,有关掌故者,悉具于篇,俾后世考古之士,凡附典轶事,他书提掷量及,胥于是戈获焉,网罗放失之功,斯已勤矣。”吴廷华称:“此实新邑文献之权舆,“陈宏谋则日,“即以补那、邑两志之所未备焉可也。“可见汪之《津门杂事诗》百首,堪称为诗体之方后来依其体例之作,便有蒋诗的《洁河杂咏》,樊彬的《津门小令》,崔旭的《津门百咏),华兼2》</p><p class="ql-block">《津门征迹诗》,可见其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吴廷华、汪沆二位江南学者,能在短时间纂修成如此高质量的志书,是与水西庄查氏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水西庄的幽雅园林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著书环境,而查氏“数万卷”藏书,更为他们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文献史料。所以后人评价水西庄的贡献时,这两部志书的编纂成功,也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p><p class="ql-block">第三节</p><p class="ql-block">金石图籍的收藏</p><p class="ql-block">水西庄中广蓄金石彝鼎,文物图书。据记载:“藏书累至数万卷。”有时为收藏珍贵书籍,不得不典衣节食,如乾隆七年(1742)秋,有书贾携故家书籍十至,欲购无资,查礼妻李钦说:“三冬尚远,衫褥犹可典,异书一去不复得,煮质金与之?”结果典衣得钱,将这批珍贵书籍购下。水西庄中收藏有大量著名书画家作品,其中明朝陈洪绶绘的《莲鹭图》、清朝黄鼎的《万里长江图》等,当时名家朱眠的《秋庄夜雨读书图》、顾方来为查为仁画《双凤图》等,此外还有一批书法珍品;查家也出现一批书画家,留下不少作品。《慕园老人携孙采菊图》是一幅长卷,为数位名画家合作而成,慕园老人是查日乾。此图高0.5米、长1.5米由著名画家蒋缨画人物及松树,朱岷画菊花,画雁来红者恽浚源,画泉石者陈元复。画上有查日乾后人查善和、查淳、查诚等各家题咏。</p><p class="ql-block">水西庄中收藏有大量文物。查礼收藏秦汉铜印多至600多枚,其子查淳又继续收集300多枚,合计为“千印之富”。周焯赠给查礼一方古砚“卜卦砚”,查礼于广西得到三国时期马援的铜鼓,并以命名诗文集,即“铜鼓书堂遗稿”。</p><p class="ql-block">第四节</p><p class="ql-block">歌舞戏剧</p><p class="ql-block">水西庄主人风流倜傥,家中蓄有歌伎,建有专门的戏厅,宾客中又有精于音律者,因此每逢良辰佳节,宾客往来,多有演出活动。水西庄中的歌舞戏剧活动水平很高,演出节目新颖,影响颇大,对天津地区的戏剧歌舞文化有较大的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雍正十三年(1735)秋,著名学者商盘(号苍雨)去京师路经水西庄,查为仁举行歌舞活动进行招待。商盘有七绝四首,记其盛况:</p><p class="ql-block">“记得东华甲夜长,九枝绛蜡赋欢场。</p><p class="ql-block">谁知碎雨零烟后,又听朝来翠袖凉。</p><p class="ql-block">重帘消息隔倾城,相见翻疑面目生。</p><p class="ql-block">不用掩羞裁月魄,当年著眼已分明。”</p><p class="ql-block">“锦屏银烛夜阑时,细细风情脉脉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结习犹烦大迦叶,丽情都付小杨枝。</p><p class="ql-block">司空相见何曾惯,学士休言不合宜。</p><p class="ql-block">禅榻茶烟惆怅在,顿教双鬓忽成丝。”</p><p class="ql-block">“妙高台上好风光,值得东坡醉一场。</p><p class="ql-block">解唱几时明月有?元郎本是旧袁郎。</p><p class="ql-block">水西秋景未凋残,送客留情坐夜阑。</p><p class="ql-block">恼乱好花红著眼,不教攀折只教看。”</p><p class="ql-block">乾隆二年(1737)元宵节,水西庄演出洪昇《长生殿》,吴廷华有《于斯堂踏灯词》七绝十记其盛况。现录取二首为:</p><p class="ql-block">“大庚花开冷不胜,松风亭子及时登。</p><p class="ql-block">放香最好黄昏后,编袂仙子看试灯。”</p><p class="ql-block">“怪他鲍老太郎当,三五优童聚广场。</p><p class="ql-block">舞罢霓裳妃子笑,虹桥原有李三郎。”</p><p class="ql-block">乾隆十四年(1749),厉鹗离津,为送别好友,水西庄在东堂演剧,厉鹗和汪沆各有《东堂剧》七绝四首记其事。其中厉鹗的四首诗为:</p><p class="ql-block">“秋河雨后湿模糊,小部征歌集饮徒。</p><p class="ql-block">此是武宗弦索调,江南倦客得知无。”</p><p class="ql-block">“韦氏阑前许和子,岐王宅里李龟年。</p><p class="ql-block">为君留客殷勤甚,停却明朝放溜船。”</p><p class="ql-block">“闲房新聘紫云娘,丝竹铮认置两牀。</p><p class="ql-block">块垒年来销已尽,白头犹入少年场。”</p><p class="ql-block">“吴云燕月两匆匆,别意方新酒正中。</p><p class="ql-block">一曲当筵如一世,莫辞听到六么终。”</p><p class="ql-block">汪沆的四首诗为:</p><p class="ql-block">“衣冠优孟醉模糊,从古神仙属酒徒。</p><p class="ql-block">竿木逢场聊作戏,童心还忆昔年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浣香乐句染香笛,不听清歌近十年。</p><p class="ql-block">今夕东堂竟丝竹,为渠悟怅罢能船。”</p><p class="ql-block">“屏湾记曲有贞娘,合制筝沐共笛牀。</p><p class="ql-block">我亦中年感哀乐,何妨陶写百千场。”</p><p class="ql-block">“生憎催别苦匆匆,聚散无端一霎中,</p><p class="ql-block">久识人生同爨演,销魂不待管弦终。”</p><p class="ql-block">第五节</p><p class="ql-block">园艺花卉培育</p><p class="ql-block">水西庄中的园艺水平很高,引进多种外国及南方的花卉果木,在当时很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一、移来洋菊</p><p class="ql-block">水西庄有洋菊数十本,查为仁诗介绍:“有客番舶来,赠我数本菊。云从醍壑来,奇葩种所独。”据记载,洋菊原产墨西哥,由日本转口进入我国。洋菊中名品有“鹅翎”,“鹤氅”等,皆花大于盘,较之天津本地产的菊花如娃娃面,白牡丹等,更加色彩浓艳。乾隆二年(1737)闰重九,查为仁、查礼集宾客十余人于秋白斋,谍赏洋菊,分韵赋诗。汪沆《津门杂事诗》中咏洋菊诗日:</p><p class="ql-block">“洋菊风前万蕊攒,鹅翎鹤氅大于盘。</p><p class="ql-block">登高若续花糕宴,不摘东篱白牡丹。”</p><p class="ql-block">蒋诗《沽河杂咏》中写道:</p><p class="ql-block">“醍壑移来种未难,澹宜洋菊满园看。</p><p class="ql-block">孤清标格娃娃面,何憾繁华白牡丹。”</p><p class="ql-block">水西庄中除移洋菊外,本地菊花种植更盛,品种繁多,多次举行赏菊盛会,留下众多诗篇。其中有一奇罕品种名“黄金印”,是黄色而形状呈方形,仿佛一颗金印,这是水西庄中特殊培育而成的名品菊花,当时很受欢迎,不少亲友试图引种“黄金印”,但都未成功,此花一旦移至外面,第二年即松且圆,不成黄金印形。与“黄金印”同样有名的另一名品为“芙蓉城”,亦为方形粉红色菊花,是水西庄独有的。可惜的是,这些名品花卉随着水西庄的没落而失传。</p><p class="ql-block">二、引种红菱</p><p class="ql-block">红菱是江南待产,查氏建水西庄后,引种水西庄中,经特殊培育,使色红味香的江南红菱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水西庄生长,这在北方是难得的。查为仁有《采菱曲》七绝二首,其二云:</p><p class="ql-block">“自从遗种寄芳函,溪上年年碧影涵。</p><p class="ql-block">漫说直沽风物异,有人曾唤小江南。”</p><p class="ql-block">诗中表明这种江南果品引种在水西庄“藕香榭”水中,菱藕同在,增加了这一景点的乾隆四年(1739)夏,著名学者葛正笏,张凤孙来津,查礼曾以50枚水西庄红菱饷咨些江南学者诗兴大发,泛起思乡之情。葛正笏诗云;</p><p class="ql-block">“红菱正美喜分甘,采采新从碧玉潭。</p><p class="ql-block">莫讶乡心又撩乱,果然风味是江南。”</p><p class="ql-block">“藉香亭外晚风过,暑退凉生试薄罗。</p><p class="ql-block">秋月明空秋水碧,倚阑还听采菱歌。”</p><p class="ql-block">这种珍贵的江南红菱,在水西庄引种成功,十分难得,以至写人《天津府志》中,是水西特的果品。水西庄这种培育红菱的技术后来传到“芥园庙”主持和尚手中,民国期间尚有红津门出现,等到最后一代和尚去世,红菱在津门销声匿迹。</p><p class="ql-block">三、竹林、芭蕉、梧桐等南方植物。</p><p class="ql-block">水西庄中江南植物很多,这些植物在北方生长是困难的。竹、梅、芭蕉、梧桐、桂花等便北国园林水西庄中难得的植物,被诗人写人诗篇。汪沆赋诗咏之。其一:</p><p class="ql-block">“惹烟笼月影檀栾,绣野前竹万竿。</p><p class="ql-block">寄语锦绷来岁脱,莫忘烧笋斗春盘。”</p><p class="ql-block">诗后自注:津门少竹,水西庄绣野前后,栽竹数亩,蓊郁深翠,不减江南。</p><p class="ql-block">其二:</p><p class="ql-block">“青竹几丛夸庚信,芳兰夹径似罗含。</p><p class="ql-block">城中不少连云第,可有清闲似屋南?”</p><p class="ql-block">诗后自注:指查为仁新建屋南小筑。</p><p class="ql-block">水西庄中的园林培育技术,是很高明的,有些是独特的,直到清末民初一直有所流传.滑河畔花农众多,技术精湛,在天津园林花卉界广有影响,到新中国建国初期,民间组织水西连花老会仍有活动,有百余人参加,到50年代中期因故停止,但这一地区的花卉、盆景制作一定的水平,祖传花农杜海峰以“水西点翠”为题制作的盆景多次获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六节</p><p class="ql-block">乾隆驻跸</p><p class="ql-block">天津近接北京,南北运河是通往江南的水路,水西庄地处南运河畔,距天津城仅三里,是乾隆帝东巡或南巡途中一个理想“驻跸”之处。自乾隆十三年(1748)起,乾隆帝共到天津十次,其中有四次“驻”水西庄,分别是乾隆十三年、三十六年、三十八年、四十一年,并多次召见赏赐长芦盐商。</p><p class="ql-block">第一次“驻跸”水西庄</p><p class="ql-block">乾隆十三年二月初,乾隆帝带着皇后(孝贤)乘龙船由北京顺运河南下,天津水西庄是一个“驻脚”场所。据《天津县新志》记载,乾隆帝在津“恩恤长芦盐商,诏免次年钱粮十分之三,赏赉军民七十、八十以上者”。为迎接这次“天子巡幸”,水西庄主人自乾隆十二年开始做了准备,据查礼《铜鼓书堂遗稿》记载:“天子将幸东鲁,天津为凤相必经之地,于是津之人谓翠华临幸,不可无驻处,相度地势,惟水西庄为宜,而吾妻权厝犹在庄北,爱有迁厝之举。”这段记载表明在乾隆十二年水西庄为迎帝后“巡幸”,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包括迁移查礼之妻李钦的停枢。</p><p class="ql-block">第二次“驻跸”水西庄</p><p class="ql-block">乾隆三十六年(1771)二月,乾隆帝东巡临幸天津。据《天津县新志》记载,在芥园主持论证了一项水利工程。“相度芥园运河形势,停止总督杨廷璋请建减水坝之议。”另外,乾隆帝“恩恤长芦盐商,赏责珍物,诏免本年钱粮十分之三,酶免积道,赏赉军民年七十、八十以上者”。</p><p class="ql-block">这次“驻晔”水西庄,乾隆帝对于前一年刚发生的水灾,除了赈托灾民以外,还提出了要有“长策”,即以工代赈的政策。清高宗弘历芥园题诗如下:</p><p class="ql-block">“昨岁夏霖行,章武灾实甚。不惟害禾稼,室庐败堪凜。异涨已屯城,吾民那安枕。赈抚救一时,长策固应审。方伯计疏消,其议不可寝。具图志工处,先事预防念。历览期合宜,详勘尚勤恁。代利以工,忧民善体朕。芥园阅减水坝工作。</p><p class="ql-block">乾隆辛卯仲春上瀚御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三次“驻跸”水西庄</p><p class="ql-block">乾隆三十八年(1773)三月,乾隆帝巡幸天津,又一次“驻跸”水西庄,主要目的仍是“阅夜》工”,对运河的水利工程十分关切。这次“驻跸”,“阅驻防兵,召试迎銮士子,赐顾堃等4人,举)杜兆基、内阁中书张虎拜等14人缎匹,谕缓征长芦盐商滞征银两,诏免本年钱粮十分之三,</p><p class="ql-block">免积迪,赏责军民年七十、八十以上者,减军流以下罪”。</p><p class="ql-block">这次清高宗弘历芥园题诗,仍是以防治水灾为内容全诗如下,</p><p class="ql-block">“积潦南洼莫若何,斯图减水候经过。汤扬止沸诚谓是,釜底抽薪竟得他。幸即前秋道异涨,更逢去岁获嘉禾。诸凡惟待一人示,不暇给哉愧实多。</p><p class="ql-block">芥园作。癸已暮春之月中擀御笔。”</p><p class="ql-block">第四次“驻跸水”西庄</p><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一年(1776)二月,乾隆帝又一次东巡来到天津,“驻晔”水西庄。《天津县新志膜“召试迎銮士子,赐邱桂山等5人、内阁中书万年等3人、举人周光裕等20人缎匹,恩值长声望商,赐九老会诗及珍物,诏免本年钱粮十分之三,阔免积欠地粮仓谷,广人学额5名,赏责军具年七十,八十以上者,减军流以下罪。”</p><p class="ql-block">这次来津“驻跸”水西庄,距第二次仅五年,这几年水灾未发生,收成见好,乾隆帝对自己主持的水利工程十分满意,原来总督杨廷璋准备在芥园修一个减水坝,乾隆帝经过认真考察,与有关人员研究,认为离城池太近,否定了此方案,而将减水坝筑在离城较远的地方。这次芥园冒诗,写的仍是这件事。此次清高宗弘历芥园题诗为:</p><p class="ql-block">“芥园减坝近城池,揖盗开门应戒为。兴济迄南原可度,津瀛迩岁幸收宜。民生攸系资公议,河务非娴祛已私。朴宇数间仍备憩,志宁兹在谓多兹。</p><p class="ql-block">芥园作,丙申仲春之月下擀御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乾隆帝四次“驻跸”水西庄,留下御笔诗三首,后立御制诗碑于河神庙并建御碑亭,其御制诗分别刻于碑的碑阳、碑阴、碑左侧,第四首诗题为“策马过天津府城作”,也是乾隆四十一年所写,刻于碑的右侧此御碑于民国初期被毁,今仅存拓片。</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水西庄是清代历史上著名的私家园林,是私人的文物图书收藏所,是清代知识分子表现自我价值的基本载体,是天津文人的活动中心,是天津、江浙等地诗人、学者、书画家进行文化沟通、交流的主要场所。水西庄种种文化事项,可概言之为“水西庄文化现象”。水西庄文化现象属于雅文化类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天津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发展状况,也反映了清代前期天津盐商在地方文化事业上所起的历史作用。</p><p class="ql-block">附:乾隆皇帝十次来津年代(据《天津县新志》)</p><p class="ql-block">1.乾隆十三年二月</p><p class="ql-block">2.乾隆二十七年正月3.乾隆三十二年三月4.乾隆三十五年三月5.乾隆三十六年二月6.乾隆三十八年三月7.乾隆四十一年二月8.乾隆五十三年二月9.乾隆五十五年四月10.乾隆五十九年三月</p><p class="ql-block">第三章:</p><p class="ql-block">水西庄研究简况</p><p class="ql-block">第一节目</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p><p class="ql-block">1932年12月15日,在天津中山公园内举行“天津水西庄遗址保管委员会”成立大会,发起者多是天津文化界名士,如严智怡、李琴湘等,还有水西庄查氏的后代参加。“天津水西庄遗址保管委员会”经过向当时的天津市政府立案,进行了以下儿项工作。</p><p class="ql-block">一、故址调查</p><p class="ql-block">1933年组织水西庄故址调查,11月,由当时的天津市财政局绘制成《天津芥园水西庄故址</p> <p class="ql-block">试论水西庄的文化现象</p><p class="ql-block">郭凤岐</p><p class="ql-block">“出郭嬉春花事繁,康园过后又怀园。二分修竹三分水,毕竟终推揽翠轩。”(汪沆《津门杂事诗》)不论是天津城外东南隅的康园,还是城东五里的怀园,都是清初名噪一时的著名园林。但是,在大学者汪沆的眼里,它们毕竟不及水西庄诸胜之一的揽翠轩,毕竟不及曾经蜚声南北,名冠津园的水西庄。</p><p class="ql-block">这不是汪西题个人的偏见,而是人们的共识,是历史的真实。正如乾隆年间天津诗人康尧衢在《沽上竹枝》中所写的:“琵琶池上起龙台,曲曲水廊近水开。每到紫藤花发处,游人都问芥国来。”(《续天津县志》卷十九)</p><p class="ql-block">水西庄是查日乾、查为仁父子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的刻意杰作。位于城西三、五里,“地周百亩,水木清华,为津门园亭之冠,中有揽翠轩、枕溪廊、数帆台、藕香榭、花影庵、碧海浮螺亭、泊月舫、绣野、一犁春雨诸胜。”(《天津县志》)陈元龙《水西庄记》记载了查氏建园背景:“天行查君,夙负异才,抱远识,少游京都,乐津门之雄且沃,遂卜居者有年。暇日,留连水次,有会于心,乃选材伐石,辟地而构园焉。既成,亭台映发,池沼萦抱,竹木荫芘于檐阿,花卉缤纷于阶砌,其高可以眺,其卑可以憩也。津门之胜,于是乎毕揽于几矣,遂名其园日水西。”此后查氏还不断对水西庄整修和扩建。查日乾之次子查为义并在水西庄右侧又辟一园。清高宗出巡,分别于乾隆十三年、三十六年、三十八年、四十一年,慕名四次留住水西庄,并即兴赋诗。一次春夏之交,紫芥盛开,“龙心大悦”,挥笔赐名“芥园”,使水西庄名声大振。乾隆三十五年(1770),在“芥园”东侧修建了河神庙,园盛之余又添庙热之况。</p><p class="ql-block">同治年间,园基日颓,加之庙僧任意开畦种菜,引泉植竹,加速了园林的荒芜。无怪乎诗人感叹:“问柳寻花过水西,万竿烟雨绿凄凄。雪泥鸿爪痕何在?行到河干路欲迷。”(华鼎元《津门征迹诗》)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水西庄被军警所占,园内名胜被践踏殆尽。1912年,济安自来水公司在此占地营厂。随后聚丰釉店、贫民小学、北洋火柴公司,也相继踏进。至此水西庄面目全非。当年河神庙的那对珍品石狮子,也被移至现今建设路自来水公司,去守卫新楼大门了。水西庄从兴建到衰败,历时150多年。它不单是桃妖柳娜,水曲廊回的一般私人别墅、而是集园林之大成,达文化之高峰的文化大观园。它是天津一个文化辉煌时期的代表,它充分标志着天津文人文化的历史光芒。正如周汝昌先生七十九岁半为水西庄写的一首诗中所赞美的:“谁识水西人物美,风流文采映津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关于水西庄文化的特征,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一)文人的高文化特征。</p><p class="ql-block">解。</p><p class="ql-block">在谈论天津文化的地位时,有一种论调,认为天津无文化,甚至是“文化沙漠”;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天津只有“市民文化”,没有知识分子文化。通过编修第一代社会主义新方志,我们研津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全方位的搜集、挖掘和整理,对水西庄等文化现象,进行了开拓性的、突破性的研究。事实充分证明,说天津是“文化沙漠”的,实际上自己才是“文化漠”;认为天津没有知识分子文化的,至少对天津的全部文化历史,对水西庄的文化历史不甚了应该承认,同“京派”的官文化本位,“海派”的商文化异质相比,天津文化确有相形见给之处。但是,天津文化也有自己的优点和特点。这个优点和特点,不只是表现在平民文化上,而目表现在文人文化上。何况,“京派”或“海派”文化,还有其另外的一面,比如“京派”文化脱离普通人的绅士气和“海派”文化商业化的竞卖气等。如果说,“京派”文化带有“官的帮闲”,“海派”文化带有“商的帮忙”特点的话;那么,是否可以说,天津文化带有“民的帮助”的特征。也就是说,天津文化具有文人文化与平民文化相结合的本体特征。当然,这个结合有时是同时并重,有时是交错扩展。而水西庄文化,就是天津知识分子文化大放奇光异彩的时期。主要表现在:</p><p class="ql-block">1、芸萃的知识精英,数量之多是空前的。前后不下百人。2、官员学士,层次之高是空的的,从最高皇帝,到达官贵人如进士、授编修的赵执信,进士、官翰林的吴廷华,进士、官编修的姜痕英,官南安知府的陈奕禧等;还有文人名士如汪沆、朱岷、梅成栋等。3、饮酒赋诗,规模盛况是空前的。如梅成栋就曾起梅花诗社,集合诸多名士比诗唱和;查为仁辑编的《拟乐府补题》一书(名《蔗塘外集》),高凌雯称其“倡酬者为仁与厉鹗、陆培等几十人”。樊彬在《津门小令》中,对这种唱合进行过描写:“津门好,名士有园亭。篆水楼前秋月白,数帆台畔晚烟青,唱合聚良朋。”崔旭的《津门百咏》,也曾对这个“诗酒地”作了叹咏:“芥园高傍卫河旁,楼阁参差映绿杨,曾是当年诗酒地,行人犹指水西庄。”如此聚唱之况,超越了《红楼梦》中的诗社,也不亚于西方的文艺沙龙。4、聚会唱咏,场次之多是空前的。百多年间,举办了一千多场。“百年那得千场会,一饮真当三日休,桃李无言成过眼,水云有约话从头。”(钱陈群《夏日游水西园次海昌师相原韵》)5、作为文化名园,留下的诗文之多是空前的。不论是水西庄的主人,还是客居水西庄的墨客,几乎都有吟咏水西庄的诗或与水西庄有关的著作。6、诗文水平之高,也是空前的。尽管水西庄是美景佳园,但产生在这里的诗文,却不是故作风雅,无病呻吟之作。乾隆皇帝的四首御制诗,设有咏花弄月之词,而表达了治理水患之思;其他人的诗文,在内容和艺术上也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中许多著作多次刊印,传世不衰。如查为仁、厉鹗笺的《绝妙好词笺》7卷,就被收人《四库全书·集部·词曲类》。</p><p class="ql-block">(二)交融的深文化特征。</p><p class="ql-block">查家于水西庄,历时一百多年,有五氏之多。第一代查日乾,第二代查为仁、查为义、查为机等,第三代查善和、查善长、查淳等,第四代查诚、查彬等,第五代查讷谨等。可以说是名门大族,也是名噪一时的书香门第。各代子弟都是博学之士,注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查日乾“于史事尤精”,著有《左传隧说》4卷、《史肤》4卷等;查彬对经史也有很深的研究,著有《易经集说》、(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津是“辅重地”、京都门户,“京派”文化对天津文化、对水西庄文化有较大影响。特别是·查日乾原本就是顺天宛平(今属北京)人。查氏子弟中,有的曾在京师为官。如查为礼,在外戎马控惚,积劳成疾,最后卒于京师;查为义之子查善长,历官刑部员外郎、礼部郎中等:查为礼之子查淳,曾官大理寺少卿;查为义之孙、查善长之子查彬,也曾由放外任到为京官,卒于京城。因此,“京派”文化的古典之风,注人了查氏水西庄的诗文之作。如查为礼的《天津城南冰泛歌》,就有古乐府遗风;查氏庄园落成后,家长严命子女“敬步原韵”,连查为仁的次女查调风,三女查容端、五女查绮文等都赋了诗,其作品既显出了“京派”文化的大家闺秀,又讲究格律对仗,富有唐诗遗韵。试举查调凤诗为例:“草草新成小水西,疏篱茅屋称安西;无多山水供人赏,有点烟云著树低;曲院诗篇吟满壁,半园花竹抱长堤;老年但得怡情地,随处皆堪自品题。”</p><p class="ql-block">查氏子弟经营水西庄,又不囿困水西庄。官职所使,生活所致,令其或足涉大江南北,或目视中原边陲。各地的风情文化,对他们默化吸引,从而添加了水西庄人诗文创作的多种风采,如查日乾少年丧父,随母亲寄居江南姐家,长大以后,才迁至天津,江南风光,在其少小的心灵上打下烙印。查为义八岁能文,才华过人,后投笔西陲,因功先后授安徽太平府通判、淮南仪所通判、淮北分司运判,外任8年;查为礼先后授任户部陕西主事、广西庆远府理苗同知、太平府知府、四川宁远知府、川北道、四川按察使、布政使、湖南巡抚等;查淳官授湖北按察使;查诚之子查讷谨,官至陕西督粮道;查彬也历任安徽风台令、河南淇县、安阳、信阳牧令等。他们走南闯北,大开眼界,采察民情,东西南中文化特色,对他们有较深影响。如查彬所著(采芳随笔)、《湘芗漫录》,洋溢着浓郁的异乡文化风情。</p><p class="ql-block">最能体现水西庄文化交融的,是四方文人墨客,路经或客居水西园时,相互间的倡诗为文,切磕学问。尤其是江南诸才子,在水西庄大展才华,影响甚大。比如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汪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吴廷华、蒋诗,浙江慈溪人姜宸英,江苏武进人朱岷等,博览群书,知识广奥,客居水西庄多年,赋诗谈文,著书立说,把江南的诗风文气,带到了燕赵的文化庄园。汪沆被南北论诗者奉为楷模,他在天津写成的《津门杂事诗》百首,特色鲜明,格律工整,既有江南竹枝词的清新雅韵,又有天津风俗诗的乡情气息。蒋诗的《沽河杂咏》,是游津门,谈轶事,所得的百首地情诗。纪晓岚在为此作的一篇序中称说:“芒情四溢”,“风流婉约”。以江南之诗韵,咏绘律邑“颇有江南风景”。江南文化的引人,连水西庄的一草一木,皆见清奇;楼台亭榭,务求尽美;堆山造池,玲珑精巧,仿似江南特色。因此清代袁将运河北端的津邑水西庄,与运河南端的杨州马秋玉的玲珑山馆,杭州赵公千的小山堂相提并美,赢得了“南马北查”的誉称。</p><p class="ql-block">传统文化与开放文化的结合,江南文化与燕北文化的交流,高雅文化与平民文化的融汇。构成了水西庄文化以文人文化为主体,采纳众长,丰富高深的特征。</p><p class="ql-block">(三)综合的大文化特征。</p><p class="ql-block">周汝昌先生说:“水西庄的事,关系着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文化创作等等众多方面的大事-最后才是园林艺术的“小节’。”这就是说,水西庄决不单纯的是园林别墅,它的兴衰起伏。人物的衣食住行,浓缩着天津这一方宝地综合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第一,看其“小节”的园林文化。其庭院布局,建筑设计,亭台兴建,花草点缀,水榭精工,舟桥摆置,无不浸透着浓厚的文化内容。诸如“揽萃轩”之典雅,“藕香榭”之清幽,“花影庵”之庄重,“绣野簪”之别致,“泊月肪”之飘逸,“数帆台”之高雅,足可给人以文化陶醉。第二,看它的诗文化,水西庄不仅“有园亭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馆之胜”,而且有热烈的诗酒唱和,并有大量的潜心诗作,从而形成了繁荣的文化创作,真文化娱乐的有机结合。在诗作中,凝集着诗人的真情实感;在诗乐中,给人以愉快的艺术第三,看它的馆藏文化。水西庄有“数万卷”藏书,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全。包括经史、方理、卤盐、诗文、书画、金石、文物、花鸟、鱼虫等。称得上当时天津最大的图书馆之一。第谓它的教育文化。作为诗书世家,水西庄查氏不但以会友形式切磋学问,而且帮助开办书院隆十六年(1751)九月,查为义捐城内鼓楼南废宅,供长芦盐运使卢见曾创立“问津书院”二月建成。院内建“学海堂”为讲堂,另建学舍64间。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毁,“学海堂”客居水西庄的学者曾在“问津书院”讲学。第五,看它的出版文化。水西庄查氏父子、兄弟书立说甚丰,又创建了潦宜书屋刻版,查氏于乾隆四年(1739)刊刻了汪沆撰《津门杂事诗隆五年(1740)刻了查礼编《查氏一门烈女编》;乾隆六年(1741)精刻了查礼辑《沽上题襟卷6册;乾隆八年(1743)精刻了查为仁撰《蔗塘未定稿》;乾隆十二年(1747)精刻了查礼指题上方二仙纪游集》;乾隆十三年(1748)精刻了周焯《卜砚山房诗后集》;乾隆十五年(17刻了周密撰查为仁与厉鹗同笺的《绝妙好词笺》;乾隆四十二年(1777)刊刻了查礼撰《咸熙乾隆四十三年(1778)精刻了查为仁撰《昨非斋草》;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刻了查礼著(铜堂遗稿》32卷4册。在当时的天津,水西庄的刻版文化,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一数二的。第六,特别是地方志文化,更是水西庄光彩夺目的文化篇章。首先是水西庄主客人,编修天津地方志书。吴廷华和汪沆在客居水西庄时,受聘于乾隆二年(1737)至(1739)主修了《天津府志》和《天津县志》。这是天津有地方行政建制后的最早志书。在此之天津卫有三部志书:明正德年间的《天津三卫志》,万历二十年(1592)的重修《天津三卫志)康熙十四年(1675)的《天津卫志》。这三部志书,现存的只有《天津卫志》。虽然这也是一部精志,《天津府志》和《天津县志》在许多方面对它有所依傍和借鉴;但是,四十卷的《天津府志)二十四卷的《天津县志》,在内容上、资料上、体例上、文笔上,比起《天津卫志》来,都有新的破、创新和发展,同此前和此后的天津志书相比,都称得上是佳志之作。吴廷华、汪沈所以能短时间纂修出高质量的志书,除了程凤文、朱奎扬等地方官重视,二人学识才华条件外,查氏予的大力协助,水西庄提供的幽雅环境、丰美的饮食、大量史料,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参与史志编修或进行撰著。姜宸英曾参与修《明史》;查氏一门,男女老幼,既长于诗文,又谓研经史,并有不少史志著作。再者,才华横溢的水西庄人,具有地方志的综合知识。查为义精书画,所作兰竹,为人所重;查善和虽布衣脱粟,但才学博广,善自韬晦,重振其家业,喜陶石体;朱岷工隶书,善为画,指写钟馗,意态如生,并精于赏鉴,金石图轴,还是收藏家;陈奕禧长楷书释文,依靠旧拓本,临摹补充了断烂不全的孙过庭书谱真迹。这些才子学者,即使是赋诗1文,也烙着地方志百科全书之印记。最有代表性的是汪沆的《津门杂事诗》,这部百首竹枝词,号《天津县志》同时刊行,每首还有详细的注释。所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至对天津事物的考证对典章制度的描述;小至对花草虫鱼的稽核,对天津掌故的走访。可以说是以优美的文学形式写成的地方志书,是诗词艺术的崭新发展,是《天津府志》、《天津县志》的重要补充。</p><p class="ql-block">水西庄文化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原因促成的。</p><p class="ql-block">其一,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天津为京师门户,九河入海之处。当时设立府治、“列于三辅,拱卫神京”,“襟带辇毂”,“号为天汉”。津沽又为漕运孔道,运河北端的重城天渡,南来北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舟车络绎。水西庄又傍近运河,皇帝下江南为必经之路,住留方便;官吏文人北上南下,“可以停</p><p class="ql-block">桡过访,一揽斯园之胜”,因此“鼓角管弦之声不绝于耳”。</p><p class="ql-block">其二,是繁荣昌盛的经济基础。水西庄兴建时,正当清初盛世,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放海禁,南方各地的商船放舟北上,船队经大洁口到天津北大关停泊。“闽粤潮帮”和江浙船队运津的货物品种很多,并有随船洋货。许多商品又从天津转销到京城和北方各地。天津成了商品的集散地和转销中心,汪洋弥漫,百货骈填,“万商辐之盛,亘古未有”。雍正元年,朝廷在天津建设仓度,在北仓建仓房48座、720间,可储粮40万石。乾隆四年,海船贩粮来津者达数万艘;二十五年并准回空漕船携带北方特产,并且60石以内免税,进一步促进了南北贸易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必然会促进文化的昌盛。当时天津的繁荣景象,犹如南方的文化名城。正如崔旭《津门百咏》中第一首诗所描写的:“天津城在海西头,沽水滔滔入海流;沽上人家千万户,繁华风景小扬州。”查日乾初来天津时家贫,后来以行盐致富。此时,长芦盐业发展势头甚旺,年产量约6亿斤。因此查家的经济实力非常雄厚,有条件在水西庄进行文化建设,开展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其三,是大力提倡的文化教育。在康乾盛世,由于大力倡导,天津的文化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一批大商人,尤其是大盐商,大建楼台园林,大量收藏文物古籍,广交文人学者,以提高社会地位,跻身名流之列,水西庄及水西庄文化就是其中之佼佼者。特别是,清代的科举制度发展到了最完备、最严密的阶段,“立法之周,得人之盛,运轶前代”。乾隆一朝,天津府中试举行254人,进士31人,明通榜10人,中通榜2人。也就是说,在60年间天津城区所出的举人、进士,大大超过了明代200多年的举人和进士数(举人26人,其中进士11人)。科举制度的发展,江南举子进京会试、殿试者人数剧增。他们路过天津,或在此“打尖”,或受皇帝召见,不能晚间人京,必须在天津过夜,其中不少人客居在水西庄园。清代还特设了博学鸿词、孝廉方正、孝友端方、翻译、经学、召试等特科,以选拔优秀人才。康熙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词”,皇帝亲自览卷,钦择50人,分别授予翰林官等职;乾隆年间继续举行此科,元年(1736)九月即召试176人。不少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进京应试此科,也寓居天津或水西庄内。汪沆就是在乾隆十二年(1747)举“博学鸿词”,未被录取,游天津,客寓水西庄的。</p><p class="ql-block">其四,是根深叶茂的文化素质。水西庄查氏习称北查,与浙江海宁查良庸先生祖辈的南查,都是清时的显赫族门。水西庄几代人,男子通达经史,大都为官;女子知书达礼,擅长诗词。据红桥区修志同仁的考证,水西庄是曹雪芹《红楼梦》原型之一。可见当时水西庄文化根基之深,文化素养之高,文化繁华之茂,这是孕育文人文化的深厚土壤。当然他们也深受封建文化的影响,查氏五妇四女伟烈事,造成七死二幸,在当时就广为流传,有人还为此写了《查氏九烈辩》的诗;查礼也编了《查氏一门烈女编》的传记,并且于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多次刊行,有的印本今天仍存。</p><p class="ql-block">水西庄第一代主人查日乾高情旷度,乐善好施。雍正三年(1725)夏秋,天津遇大水,民房漂没,查日乾积极参与贩济,使许多人得以保全性命;又请盐使奏准修筑环城堤岸,安定人心;当时预防火灾的同善会,因实力不足,火灾频发而不足为救,查氏也给以资助。查日乾重情仗义,喜交好客。“使闻风者罔不爱慕,且有园亭池馆之胜”,“凡四方士大夫以及文人名士,偶有经过。周旋倾倒”;查氏养素怡神,宴会宾朋,其客人不愿离去。因而“良辰美景,诗酒留连,歌咏太平,使为韵事”,被誉为“座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的孔北海。查日乾的子孙,多有乐文喜客之家风。从而造就了一代名园高朋满座,诗文鼎沸的文化大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