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让乡村著名行动:留住我们的根

楚国良

<p class="ql-block">让乡村著名行动:留住我们的根</p><p class="ql-block">一一在湘潭市2024年区划地名暨"乡村著名行动"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p><p class="ql-block"> 根本会议的安排,要我作个发言。下面从两个方面的意思,供大家参考。</p><p class="ql-block"> 一是感谢。</p><p class="ql-block"> 我是1997年5月从中共湘潭县委宣传部调到市委党校工作的。在党校工作期间,一直专注于"三农问题"研究,如"乡镇政府还能挣扎多久——关于湘潭市乡镇财政情况的调查"(《经济管理文摘》 | 2007年第9期 | 36-37 | 共2页),"对湘潭市农民增收个案的实证分析"(中国乡镇企业;2009年07期)。对湘潭地方文史,对湘潭区划地名,也一直有所关注。先后主编或参编《晓霞之子》《今日梅林》《青山文史》《谭家山文史》《响塘文史》和《云湖文史》等多个乡镇文史资料。如"话说湘潭十八铺"(原载红网2021年10月18日),"话说湘潭十八总"(原载红网2021年10月20日)"话说湘潭地名中的冲、岭、坳、塘、湾、圫"(原载《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可以说,湘潭是生我养我的故乡,也是我学习工作过的地方,对这块沃土,我是怀有深厚感情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是中共湘潭市委党校退休干部、四级调研员。今天能受到市民政局邀请,参加湘潭市2024年区划地名暨"乡村著名行动"工作座谈会,有机会向大家学习,首先向主办方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到会的各县市区民政部门的同志及其它专家问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次,根据今天座谈会的主题,谈几点个人感想。</p><p class="ql-block"> 第一,"乡村著名行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 对区划地名工作的重要性,总书记曾经强调,“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p><p class="ql-block"> 乡村路名,是乡村治理和群众生产生活离不开的基础信息,但是,由于众多乡村道路没有名字,在导航系统中,成了“盲区”,无法精准定位。</p><p class="ql-block"> 去年,省委书记沈晓明在湘潭视察工作时谈到,现在一些地乡村道路硬化后,存在"有路无名,有名无标"的情况,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不便。要求湘潭市委、市政府把这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作为督办事项抓紧落实。</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可以说这也是今天市民政局把大家召集到一起的原因和目的。</p><p class="ql-block"> 毫无疑问,认真落实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及批示、指示精神,落实沈晓明书记关于湘潭发展的交办事项,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必须抓紧落实,认真落实。</p><p class="ql-block"> 不过,在我看来,"乡村著名行动"还有它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 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实行的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开放以后,公社改为乡镇,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组。1995年,湖南在全省范围内搞了撤区并乡,2014年湘潭市又在全市范围内搞了并村并村。这些动作都为区划适应经济发展的大势奠基了很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不过,作为党校系统一名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的学者,我认为,湘潭农村区划调整的任务还远未完成,还有一项工作必须去做,那就是在撤区并乡,合村并村之后,还必须再推进合组并组,推进村民集中居住工作。因为,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大量的青壮年或洗脚进城,或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现象已非常明显,剩下的是留下妇女、老人和儿童(即386199部队)。现在乡下老人走了,办个白喜事,一个组连一副抬扛的劳动力都很难凑齐。不合组并组,有序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连基本的生产生活秩序都难以保证,"乡村振兴"又从何谈起?</p><p class="ql-block"> 因为今天会议的主题是"乡村著名行动",我不能不谈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据调查了解,2014年在湘潭市农村推进的合村并村工作,在行政村命名的问题是有败笔的。</p><p class="ql-block"> 在新的行政村命名上,有的两~三个村合到一起,就是从中各取一个字,新的村名不伦不类,既没有体现地方特色,也没有任何文化内涵。对此,群众非议很多,社会反应很大。</p><p class="ql-block"> 按照地名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753号),这些是民政部门的职责,是各级地名委员会的权限,我不知道是不是民政部门审批的? 这种草率的做法,实在的是把一件本来很慎重严肃的事,办成一件臭事,是对不起当老百姓,经不住历史检验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认为,即将全面铺开“乡村著名行动"这项工作,不单纯是严肃的政治任务,也是功在千秋的历史担当。</p><p class="ql-block"> 第二,关于"乡村著名行动"的实施步骤。 </p><p class="ql-block"> 冯骥才在《地名的意义》中说过:“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好的地名,不仅让人知道这是哪里,有明确的空间感,而且能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还能反映地名的由来,如果深入探究,可以听到其中蕴藏着的文化密码,可能是某个人物、某个故事、某个传达、某个愿景。这是很能吸引人的注意与好奇、刺激人的心理与情绪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乡村振兴,硬件当然很重要,软件也不可或缺。地名是最基本、最简单、最廉价的软件,但却具有极大的乃至无限的文化张力。各地应当进一步重视乡村著名行动。 首先要保护好、诠释好、利用好现有地名,要通过走访长者、编诠村史,深入了解和解读好村名、地名、路名和宅名,讲好地名故事。不能一挂了之。</p><p class="ql-block"> 其次要取好新的村名。因新建或拆扩并,需要取新的地名、村名、路名。这是一项很有文化含量的决策行为。要集思广益、科学论证、依法确定,防止简单化、随意性。有的决策时随意,毫无文化内涵,此后又朝名夕改。殊不知地名更改的社会成本很高,甚至高过硬件。</p><p class="ql-block"> 在经济快速发展,信息日新月异的年代。"乡村著名行动",是"破旧立新"还是"保旧立新",我赞成"保旧立新"(即有旧依旧,无旧立新)。 </p><p class="ql-block"> 其三要运用好村名。要深挖其中的内涵,形成独特的标志、文化、精神。可以设计成精致、优美且可识别的Logo,并可以衍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文旅产品、创意产品。乡村著名行动,可以助推创意农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乡村著名行动"涉及面广,光靠民政部门一家恐难做好。比如乡村旅游景点建设,文化旅游部门有相关的相关的安排部署,值得去沟通交流。 </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乡村地名里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乡村著名行动”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发展繁荣乡村地名文化,讲好群众身边的地名故事,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乡村地名纳入保护范围,不随意更改老地名,守护好精神家园。 </p><p class="ql-block"> 限于时间关系,我就简单地谈这几点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楚国良</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