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不愿忘记,所以我时常会想起往日那些旧时光。也并不是因为那时候有多精彩,只是因为在那充满理想主义的年代,有我们青春的记忆,和成长的记录。而且,仿佛越是纯真无杂念的时光,就越是转瞬即逝。有的时候,你还未真正看清岁月的模样,就已经像流水一样过去了。世间万物都易得,唯有光阴一去不复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生活的颤音》由第四代导演滕文骥编剧,并与吴天明共同导演创作。影片表现了一对恋人郑长河和徐珊珊在1976年清明节前后几天的遭遇和爱情经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伟大的 "四五" 运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事实, 反映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对周恩来总理无限崇敬和怀念, 以及他们为争取人民民主而付出的代价和牺牲。影片既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而是从生活入手,以纪实的手法,使影片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真实可信,感人至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当时那个年代,像在《生活的颤音》中扮演男女主角的史钟麒、冷眉这样的演员,还真是不多见呢。冷眉是当时十分受欢迎的气质美女,而史钟麒则是当时少有的飘洒俊逸的银幕帅哥。更有人称他为80年代最具有艺术气质的银幕小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点击播放</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是四十五年前拍摄的影片,但今天去看,《生活的颤音》依旧会让你惊艳于贯穿全片的音乐之美和直白的内心诉说。它彻底区分于此前主要由唱段和故事情节连接组成的中国音乐片,而是一部从视听效果到拍摄手法再到情感内核都充满音乐性表达的影片。 而那由盛中国演奏的千回百转、直逼人审视内心的琴弦上的“颤音”,则标志着当时国内电影配乐的最高水平,直到今天仍是经典。</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影片中的这首曲子优美,带着淡淡的伤感,后半部分又变得激昂而有力,仿佛是透彻于时代漩涡后的一股清新而有力的春风。 同时影片也将作曲的过程和情节掺和在一起,表现人物的思想转变。将曲子融于影片节奏和情节之中。诗歌《一月的哀思》《告别》 鲜明的表达了对周总理的敬仰之情,抒情和歌赞。 总体来说,影片和他的色调一样,带着哀伤,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在黑白色调中彰显无遗。人们刚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周总理去世,举国悲痛。面对现实,知识分子是迷茫的,内心是痛苦而煎熬的。黎明的曙光似乎就在眼前,可身后的痛苦和心灵的摧残也让人伤痕累累。小提琴上那哀愁的颤音,讲述着滕文骥和吴天明等导演对过去的伤感,可仍然要肩负起祖国的重任。文艺界不可以如此沉郁,即使是颤音也要将它发出,为伟人的离去,一个时代的告别,生活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就如那首协奏曲一样,除了哀思,我们还要呐喊,更要勇敢的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那个时代,文艺界是那样的团结。中央乐团参与影片的拍摄,像歌剧像话剧一样的音乐回荡在音乐厅里,时代的画面流淌过每一个人的心底。人们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知识分子的担当。如今似乎再大的场面,再顶级的音乐团队,都不那么纯真的让人感动。我们的时代变换太迅速,一切都是匆匆而过,自然少了一份恬适的心,去演奏,去聆听,去面对自己的内心。</span></p>